做有故事的农资产品
最近连续收到陕西一家企业寄来的两批苹果产品,一个苹果一个包装,很精致,分发给朋友们吃,苹果挺好吃,是地道的陕西味,同时还有个手提袋,正好可以装四个,还有个包装可以装两个。一位同事就跟我说,是不是有故事的苹果呀?我说那当然了。
无独有偶,去年的时候,我接触了一家东北的大米合作社,据说是纯有机制品,农药残留和化肥残留都很少,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隔着包装袋就可以闻到一股香味,包装袋上印着“有故事的大米”。这个产品卖到了30元一斤。 可以想象,现在的农产品都结合当地特点,起了个有故事的名字,而且把故事与产品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现代的舆论和宣传方式,很快地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一个有机,不知多少人在寻觅着环保而又健康的农产品,可见市场之大,大在消费者可以不管价格,而只说质量。要品质不要低价,正是当前可以看得到的一种消费心理。 记得去年曾经在一个活动中介绍了一款农产品,名叫“藜麦”,商友们看了以后都感觉很叫人叹服,一个是没见过,再一个是这种农作物里的营养元素居然真够多,多到可以全方位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因为我经常去这个种植区域,所以见到和听到的关于它的故事就更多了。有人就把故事放在里面,构成了一个有故事的藜麦产品,产品因奇货可居,售价自然不菲,客户之多足以让品牌企业赚个钵满盆溢。 现在转回农资吧。农资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宣传上就有“上过大学的化肥”、“XX化肥,肥沃中华”、“庄稼的牛奶”等。一些广告语做得很好,不是简单的拼凑,里面也确实是有故事可言的。而通过一种很贴切又自然的故事会让消费者很快就记住了这个产品,通过使用又很快会喜欢上这种产品。 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要在广告语上做有故事的农资产品,而是要在现如今农资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前提下,怎么样做出自己的特色来,玩出故事来,做出不同来,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找出差异化来。这样才能不断地推动农资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农资利用率,实打实地找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比如有人就将地膜的渗水性提到了实践当中来;也有人将农药喷雾进行改进,用汽油加化油器点火压缩的方式进行大面积雾化解决大棚及绿地打药的效率和全面覆盖问题;也有人将化肥的施用提到种肥同穴的高度,以配合国家化肥量不增长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从技术上进行改进而来的,而每一次的技术改进都必然对农资的销售产生或重要或不重要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把技术变成故事,让农民随着故事变成我们的消费者。 小时我们的梦想很简单,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想想这个故事离我们是多么的遥远,又是多么的近在眼前。我们的农资最后一公里解决梦想就在眼前,我想更需要我们有个梦想,编织成故事,以慰多少年后我们为这个梦想的实现而做了多少工作。对于农资产品来说,先做个有故事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是在一方面或者几方面不同于同类产品,它自己会说话,这也许是品牌的作用,也许是品质的作用,也许是技术理念的作用,不管怎么样,在同类产品中搞出故事来,足以让产品走得更远,也自然会使企业有蓬勃发展的劲头,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些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