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2070阅读
  • 1回复

[聚焦三农][郑氏化工]齐聚中原谋发展 智丰全程谋新篇---2025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技术交流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天向上



  10月18日,2025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技术交流会在河南省郑州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河南农业大学主办,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周普国,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俊忠,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郭战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刘万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原首席专家高祥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药管理处处长何亮,副处长王浩,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王照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刘胜毅,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伟明,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顾问、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黄兆峰,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周琳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刘天学教授,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品俊博士,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秘书长花荣军,河南省农药管理协会秘书长王全德,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先福,总经理郑昊,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申艳林,六夫丁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诺,河南远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峰,河南豫珠恒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力波,河南豫之星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建等领导、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位农化同仁参加了此次会议。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郭战伟致辞

他指出,河南农业大学累计培养输送了30余万名农业专门人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建成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并在粮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表示,河南农业大学将持续深化与郑氏化工等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我国粮油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俊忠致辞

他指出,河南实现粮食生产连续稳产,持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河南力量”。面对今年冬春干旱、7月重旱及9月连阴雨等不利天气,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目前秋粮收获总体平稳,为全年粮食稳产夯实基础。在粮油单产提升工作中,郑氏化工等优秀农药企业的小麦化控防倒伏增产技术、玉米化控防倒伏、花生化控促增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4亿亩以上,显著提升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他表示,未来河南将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集聚与链条延伸,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周普国致辞

他指出,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气候变化加剧等影响夏秋粮油作物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成为重要课题。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油作物单产整体跃升,已成为国家战略任务。针对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他提出四点关键思路:一是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二是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三是融合发展,立足国内,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四是系统化发展,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周普国表示,此次会议专家云集,集中分享优秀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方案,希望参会者将学到的好技术、产品、方案落地田间,推动粮油单产实现新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昊致辞

郑总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资源有限背景下,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的关键,亦是农业从业者的责任。郑氏化工长期深耕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与高效农业服务领域,以高效的作物高产技术方案助力农业增产。单产提升作为系统工程,与育种技术、栽培管理技术、植保技术紧密相关,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指引下,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努力,共同开发更多、更高效的单产提升技术方案。郑总表示,作为本次交流会的承办方,为大家提供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以各位专家分享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为指导,与各位同仁充分交流,互相学习,凝聚行业共识,以期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秘书长花荣军主持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理事、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刘胜毅---《油菜单产提升综合方案》

他指出,当前我国油菜单产提升面临种植效益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病虫害防控压力大等挑战,提出了一套涵盖品种选择、栽培管理、营养调控、病虫害防控等环节的综合技术方案。他强调,要实现油菜单产突破,必须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通过优良品种搭配科学施肥、精准施药、机械化作业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油菜生产全过程的优化管理。通过系统化的营养调控和病虫害防控,油菜的结荚率、千粒重等关键指标得到明显提升,为实现油菜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刘胜毅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技术方案,并与企业合作加快推广应用,助力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作出贡献。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原首席专家高祥照
---《大面积提单产与肥料发展机遇》

  他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背景下,肥料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对粮食连年丰收重任与极端气候频发的双重挑战,实现单产突破必须从“资源投入”转向“效率提升”。他表示,未来肥料创新将重点围绕五大方向展开:一是精准匹配,根据不同区域土壤特性和作物需求,研发专用肥料;二是改土防病,通过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改善土壤健康;三是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四是工艺创新,研发适应不同场景的功能性肥料;五是生态保护,推动施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他通过引用数据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0%以上,节省肥料用量30%以上。肥料产业正迎来从“提供产品”到“提供全程解决方案”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伟明
---《推广使用植调剂,促进作物单产提升》

他指出,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来,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其中,植调剂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支撑,它具有精准调控、用量少、产投比高等突出优势,在抗逆、提质、增产等方面作用显著。当前气候变化增加了作物倒伏频率、程度和损失率,市场对“防倒稳增产、精准调控、生物源、新作用机制”的新型调节剂需求极为迫切。为此已经创建了基于胺鲜酯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化控防倒伏增产技术,如与郑氏化工合作的10%多唑·甲哌鎓等。针对植调剂创制滞后、施用粗放等问题,需通过合成生物学、纳米载体、AI精准喷施等技术创新,破解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极端气候应对等新场景难题,构建全周期调控技术方案,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技术屏障。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

深度解读“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啥抓?抓什么?怎么抓?”。他指出,粮食是安天下、稳民生、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产业,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作为全球35%—40%人口的主食,小麦的生产稳定对粮食安全具有深远影响。


  我国是小麦生产、消费、进口大国,抓好小麦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他表示,当前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提升产量已无现实空间,依靠科技突破大面积单产,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针对“抓什么、怎么抓”,他系统提出十大关键举措:抓高产示范引领、抓综合技术集成、抓“四良”融合、抓主要生产环节、抓生产经营主体、抓农民增收、抓科技赋能、抓耕地质量提升、抓防灾抗灾减损、抓各区均衡增产。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黄兆峰
---《草害防控,助力大豆单产提升》

他指出,我国大豆年种植面积达1.5亿亩,但自给率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严重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大豆单产提升需多技术协同,包括选适配品种、精细整地、种子包衣、精细播种、适时中耕、化学除草,更需要合理化控,同时还需浇好出苗水、开花结荚水、鼓粒水,施好种肥、鼓粒初期追肥与中后期喷施叶面肥。杂草是大豆减产的重要因素,且难治杂草增多、抗药性杂草增长、除草剂药害频发。他表示,杂草防控需分区施策,譬如东北春大豆以精异丙甲草胺等封闭处理为主,精喹禾灵等茎叶处理为辅;黄淮海夏大豆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等配方。针对反枝苋、野大豆、鸭跖草等特定杂草,需结合轮作、调整播期、中耕及专用药剂综合防控,保障大豆产能。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刘万才
---《加强植保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助力作物单产提升》

他指出,当前病虫害频发、抗性增强、防控效率偏低等问题仍制约着作物单产潜力的释放。现代植物保护除了防病治虫保产功能以外,还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植物生长调节、免疫诱抗增产,以及控制病虫为害,降低毒素产生,保障品质安全的功能。生产中通过施用植物免疫诱抗剂(植调剂)等,诱导作物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抗逆能力,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有助于作物增产,为粮食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尤其在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精准植保对稳定产量的作用愈发凸显。他表示,加强植保综合技术集成应用,是破解病虫害防控难题、提升作物单产的必然选择,为作物单产持续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更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周琳教授---《花生病虫综合管理,助力花生单产提升》

她指出,花生是河南第二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与总产均居全国首位,但病虫害多发重发制约着产量提升。花生在不同生育期防控重点:播种出苗期防控黄曲霉病、冠腐病及蛴螬等病虫害;幼苗期防控根腐病、茎腐病及甜菜夜蛾;开花下针期重点防控青枯病、白绢病及多种害虫;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则聚焦褐斑病、黑斑病、果腐病及蛴螬。同时,她给出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加强植物检疫预防有害生物传播;深翻改土、科学施肥、合理轮作;选种抗耐病品种;种子包衣处理;适时播种、起垄栽培与合理密植;规范肥水管理、清洁田园;生长期科学化学防治,要在发病初期选择合适药剂,严格把控施药时期与方式;科学收获晾晒,安全储藏。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
河南农业大学刘天学教授---《玉米单产提升综合方案》

他提出了“打好一个基础、建好二层结构、抓好三期管理、做好四灾防控”的系统性方案。打好一个基础:聚焦播种质量,通过高质量整地、高性能播种机与高水平机手配合,确保一播全苗。建好二层结构:构建合理冠层与强健根层。冠层采用缩行加株、扩行缩株增密、宽窄行种植实现合理密植;根层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提高抗倒伏能力与水肥吸收效率。抓好三期管理:苗期重点浇出苗水、防病治虫、科学除草;小喇叭口期做好化控;穗期依据需肥规律施肥;花粒期运用“一喷多促”技术防病虫、补营养、促灌浆。同时做好四灾防控:针对旱、涝、热、阴四类灾害,通过选用多抗稳产品种、构建健康群体、适时调控、辅助授粉与烘干除湿,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品俊博士
---《水稻单产提升综合方案》

他指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面临资源趋紧、病虫害频发重发、生产方式粗放、优质品种覆盖率不足等多重挑战,单产提升潜力尚未充分释放。通过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坚持“优质优先、高产稳产、抗病抗逆”原则,构建“区域适配、品种优选、种源保障”的品种应用体系。针对水稻“三虫三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害,构建“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精准施药”一体化防控体系。他表示,提升水稻单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通过选用优质品种、绿色防控、精准植保等关键技术,精准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和保障政策,充分调动农户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水稻单产水平持续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本次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技术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领导、专家紧密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核心需求,聚焦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分享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油菜、大豆等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主要路径、关键技术及重点举措,为与会嘉宾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之一,郑氏化工充分发挥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作物化控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多年来持续开展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化控防倒伏增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提升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品保障。公司将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及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为推动单产提升、保障国家粮油安全贡献“郑氏力量”。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分享到
离线天天向上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5:44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