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农资人

帖子 用户 招聘

关爱耕地质量之农业面源污染 氮磷被“点名”

责任编辑:寒蝉泣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2014-12-10 14:32
国家发改委: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据专家分析,我国耕地退化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土地污染加重的问题越发严重,包括工业废物污染以及农资投入品的污染。尽管造成耕地退化的原因众多,但不可否认,农资产品的过量投入是造成耕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资料显示,我国总体化肥用量接近峰值,将来会迎来肥料零增长时代,零增长时代的到来对肥料技术研发、服务机制提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肥料零增长时代即将到来的背景下,《中国农资》特别策划了“‘关爱耕地质量,从现在做起’系列报道”,希冀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呼吁农资行业关爱耕地,通过技术创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并进一步探讨农资行业持续发展之路。


 污染“指向”耕地区域
“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这就是说,土壤是否视为污染,要看是否造成危害。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中心博士郑顺安在“第四届新型肥料营销高峰论坛”中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形势严峻。首先,农产品产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环保部与国土部2010年完成了我国国土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的小比例尺调查,结果表明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超标面积约3.5亿亩。

国土资源部根据近十年地质调查汇总也显示,我国中东部主要农耕生产区约12.1%的土壤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以镉、镍、砷、铜、汞污染为主,其中耕地约有1.2亿亩为三类和超三类土壤,农作物种植同样存在潜在风险。综合多部门调查结果判断,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中南、西南重金属矿区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南方酸性水稻土区,大中城市郊区和一些高投入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从污染物来看,主要是镉、砷、铅、汞、铬、铜等。从超标作物来看,稻米镉超标较为严重。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也提到,我国耕地质量状况最主要的问题是酸性土壤。在全世界大约有30%的土壤为酸性土壤, 世界范围内有20% 的玉米、13% 的水稻和5% 的小麦是生长在酸性土壤上。她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长达20年的红壤耕地pH值的定位观察试验发现,红壤耕地pH值每10年下降0.8个pH单位。”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酸性土壤面积和土壤酸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面源污染氮磷被“点名”
纵观整体土壤情况,作为耕作主要区域和施肥重点区域的土壤质量状况令人堪忧。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首次进入公众视线,作为粮食增产主要方式的施肥环节受到关注。

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同时,农田氮磷排放量大等问题不容忽视。

在农业面源污染比例中,农田“白色污染”问题严重,并呈现出总量大、残留重、标准低、回收难的特点。郑顺安说:“2010年地膜年使用量为118.4万吨,2011年为124.5万吨,2012年约为130万吨。地膜覆盖面积约3.5-3.8亿亩,覆盖作物已超过60种,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甚至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

同时,残留物污染严重不容小觑。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西北地区当年土壤地膜残留率在20%以上,且地膜覆盖年限越长,土壤地膜残留量越高。而地膜的标准相对较低,即使0.005mm厚度的超薄地膜也属合格产品。地膜越薄,越容易破碎,越难于回收,而农民则倾向于使用成本相对便宜的超薄地膜,导致一些超薄农膜的回收难度极大,人工捡拾耗时长,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回收率低。在中西部旱作农业地区,特别是新疆人工捡拾回收地膜根本难以实现。

“零增长”终结肥料增施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这为耕地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同时,国务院批复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多个部委组织力量正在加紧编制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均包括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整治。郑顺安强调:“政府决心之大、动用经费之巨,足见耕地污染防治之重要。”

目前一些相关项目已经启动。2012年起,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开展的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正在实施中,在全国16.23亿亩农产品产地总计布设130余万个采样点位,平均每1250亩布一个点,是环保部的近80倍,目前,采样工作已完成90%,检测工作已完成60%,预计2015年底普查工作全部完成,所得调查结果代表性更强、精度更高,更具说服力。

转型思路框定“二次污染”
由于施肥导致的耕地“二次污染”引起人们对于化肥、农药、土壤调理剂等产品管理的强烈关注,引发一系列法规、措施的相应调整。

首先是登记环节也更加关注原料的安全性。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告诉记者,土壤调理剂登记管理将严格评审原则。她指出,土壤调理剂生产企业应当具有工艺创新能力和加工技术条件,保证原料持续稳定供给,安全高效利用原产地资源,其中包括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废弃物资源,防止废弃物再次排放造成二次污染。

政策立法更受到极大关注。“要从食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的立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从前置性、全方位保障角度提出治污思路。

此外,专家提出,为了提高施肥效率,因地制宜才是提升施肥效果的有力举措。张承林指出,全世界约有9.6亿公顷盐渍土,我国的盐渍土也有约2700万公顷,其中约有700万公顷是农田。盐分本身的毒害作用导致作物生理干旱、养分失调。只有了解了土壤的各种限制因素后,根据作物的营养规律,注意施肥的安全浓度、合理用量、养分平衡,才能将肥料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根据环境保护部估计,土壤污染治理所需资金约10万亿元。鉴于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的特殊性,有部门建议在计划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将耕地污染修复整治项目单独列出。“真空”地带更使未来产业的前景更加诱人,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研发活动日益活跃。正如郑顺安说的那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土壤修复产业必将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诚然,用政策屏蔽理念的缺失是一种悲哀,用约束唤醒责任意识才是生命力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农资行业应当树立一种“可持续现代农业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活动可以对提升空气、水体、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农业生态系统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肥料企业,要以远见唤醒责任意识的回归,锻造新的思维模式。要着眼于经营性盈利之外、人类生存环境更远的视野,抱有一颗公益心、倡导一种公益性理念。不言而喻,“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将引领农资行业在研发目标、着力方向、企业战略等方面思维方式的深度转型。
信息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分享到:
已有574人阅读

肥料小子:确实厉害(2014-12-11)

linyiboayuan:中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临界区,越用越没效,不用更没效。这是土地对人类的质问?(2014-12-11)

24小时人气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