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农资人

帖子 用户 招聘

种田大户与农资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责任编辑:飞红 原创作者:李永农资 来源:论坛 2014-03-19 14:22


   前言:
  
  本篇文章题目气的比较大,但是我不怕。写的也比较多,真诚的希望朋友们能够耐心的看完。我希望能通过我接触农资10年的视角,借助191来展现出我这10年中种田大户与零售店关系的变化,让有心的朋友们,看到零售店与种田大户的不容易。从而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好个人的能力,为更多的种田大户服务,并且自己能够潇洒的活下去。
  
  现在的农资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未来的土地必定往集中化,规模化,机械化方面发展。我们农资人,特别是一线的零售店前所未有的感觉到了机遇就在眼前,但是机遇与危机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一直在同时伴随着我们。究竟我们这么去把握种植大户?规避一些风险?多能争取一些利益?这几个问题是我们农资经销商们都比较关心的问题。
  
  大户,关键点就是这个大字,首先我们要明确多大的大户对我们才能称的上大呢?想做大户的生意,我们经销商又要有多大才能把控他们呢?大家都知道拿下大户的好处,但是自己用什么方法能留住住这些种田大户呢?下面我以干10年农资零售的身份,来看待这几年所接触到的种田大户,把他们的现在的生活质量,与当初够买农资产品的心态挨个分析,希望朋友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感触。同时能够解决大家对种田大户那些关心的问题。
  
  第一章:曾经种田大户
  
  1:土地经纪人
  
  在我刚开始接触农资的时候,当时我们灌云县的主要作物是棉花。灌云的人均耕地也就是1.2亩,平均每户的耕地不会超过5亩地。当时外出打工的习惯还比较少,农村人不管男女老少,还是很大一部分扑在这几亩土地里。棉花一年一季,价格又是忽高忽低,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农村收入很微薄。收入虽然微薄,但是这也是农村主要的收入,离开这点土地,一年的收入也没有着落。所以每家每户对土地那是相当的珍惜,想多赚点土地钱的农民,多承包一点土地还是很困难的。
  
  那个时候农村忽然兴起了外出承包土地去,村里的乡亲父老们就联合起来,一起前往山东的孤岛,东营,菏泽等地区去承包土地种植棉花。当时山东的这些地区空地特别多,只需要给点钱,甚至不给钱,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地就让他们开垦种植。
  
  当时山东的土地资源相当的廉价,这样就兴起了一批土地经济人,花一点点钱在当地承包个几千上万亩,然后回家以土地的质量决定,每亩50至200的价格在重新分摊给其他村民。以一万亩为例,这些经济人平均每亩赚取100元,算下来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短短两个月下来,轻松的就赚了100万。而且都是现金交易,从不不赊账。
  
  我的邻居曾经就是土地经纪人,其实像他这群人,才是第一个与种植大户服务的人。邻居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穿金戴银,过着令人羡慕的灯红酒绿生活。他虽然只当土地经纪人只有短短的3年左右,但是让他家现在的生活也是很舒服的。
  
  2:大户的选择
  
  棉农从经济人手里承包土地的价格是50元到200元每亩不等,一般是夫妻出去,也有的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来到荒凉广袤的他乡土地上,开垦,除草,播种。他们的房子就是用简单的帆布做房顶,木棍做房梁,沟渠做墙面。条件很简陋,没有洗澡的地方,吃的也相当的简单。由于是荒地,树木很少,夏天列热炎炎的时候没有阴凉避暑。就这样在矮小的棚子下熬着。一年下来,这些棉农每个人看上去好像老了10岁,与他们实际年龄极不相符。晚上没有电,在荒郊野岭就靠着幽幽的烛光驱赶黑暗,这点点的光亮是他们与无边黑暗的抗争。
  
  出去承包土地的棉农都是生活条件比较差的,他们所有的积蓄也只能够付得起承包土地的钱,机械播种,后期采摘雇人的钱。对于肥料,农膜,种子,农药,他们只能靠赊。当时的农资竞争相对还是比较轻,棉农赊销讨价还价的本钱比较少。所以为了降低种植成本,他们基本上选择都是价格很低的农资产品。
  
  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与当地人不熟,赊不到农资产品,他们只好从家乡把这些农资带过去。以棉花种举例,我们当地棉种都是从菏泽进货,但是这些去菏泽的棉农又从家乡把棉种赊着带到菏泽。来回的运输也无形的加大了种植成本。没钱就是要吃没钱的亏,白白的承担了来回运费。价格高的棉种棉农们舍不得用,他们只会用不超过3元一斤的棉种,一般2.8元一斤的就是高端的了。2.5元是中端的,还有1块多钱一斤的50斤没有标签的大包装。
  
  我记得当时销量最好的几种农药分别是,甲胺磷,辛硫磷,甲基乙硫磷,氯氰菊酯,吡虫啉,三录杀螨醇等。由于针对的是这些大户,这些农药也都是大包装。零售店进的货一般是大桶360斤,然后根据棉农的需求分装在大塑料壶里,也许30斤也许50斤。
  
  那些高毒剧毒的农药就这样在毫无安全防护措施的环境当中销售着,铁桶里面用油抽往外手工的抽,一不注意就会撒一些,漫一些,一斤也就赚个1块到2块来钱。本来农药味十分的刺鼻,加上这些洒落出来的,可想而知农药店的环境。我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生活了3年。为这几十块钱,廉价的赊销着自己的青春。
  
  这些棉农们为什么不买现成包装好的农药,而非要购买这些散装的呢?
  
  第一:散装的除去包装费用,价格每斤确实能便宜个1元左右。
  
  第二:这些农药集中在一个大壶里面,节省空间,这样好运输。
  
  第三:他们心理认为这样桶装的是原药,质量比瓶装的要好。
  
  使用高毒农药也是很危险的,天气热,土地又多,每年因为操作不当抢救不及时,经常会有种田大户中毒或者死亡的现象。如果遇到死亡的,苦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亲朋好友,还要牵连着我们这群农资人。当时市面上是高毒农药的天下,打药死人也不是罕见的事情,零售店是不会承担刑事责任的,只会损失那些欠款。人死了,零售店还去要钱,良心上也过意不去啊。
  
  我们经常抱怨刁民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细细想想这些棉农们的淳朴与辛苦,我们所受的这些委屈在他们所承受的痛苦面前又算什么呢?我们不能选择爱一行干一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3:大户小舅
  
  堂弟的小舅曾经就是这群千万种田大户中的一员,小舅兄弟六个,排行最小。外婆在小舅3岁那年就已经去世,家里的所有都靠外公独自来支撑。这个家已经是穷的无法再穷,小舅在25岁那年与小舅妈结婚。经过几年的积攒,他们手里也有了2万来元本钱。
  
  小舅不甘心于把自己的青春浪费在这几亩人口田中,也想拼一拼,认为必须走出去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在30岁的那年抛弃了自己年幼的孩子,与小舅妈前往山东东营,承包了200亩地种植棉花。由于手里的资金有限,他选择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是没人要,很多是很便宜的盐碱地。小舅也留了点心眼,不能把希望全压在那些差地上。还同时选了几十亩的好地。最后这2万元钱付了土地定金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接下来就面临着棉种,农药等农资产品怎么得到的问题。这些农资产品就必须靠赊,别人不认识他,于是小舅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我。他也不好意思全在我这里赊欠,只赊了我农药,农膜与种子他在其他地方赊销的。
  
  由于资金比较困难,很多能不雇人的地方就不雇人了。很多事情都是他们夫妻两个亲力亲为,播种,施肥,盖膜,打药。想一想200亩地面积这么大靠他们两个人怎么完成?别人4月底就把棉花都种完了,他们却在6月初才种完。
  
  种植晚又加上盐碱地。200亩出苗只出了100来亩。棉种不好一出苗蚜虫就比较多,打药就是很忙人了。那100亩出苗不好的就没有经历去管理了。也不施肥,也不除草。这样就导致了100亩种子,租金,农膜,除草的直接损失。
  
  即使这剩下的100亩靠小舅夫妻两人管理也是很困难的。比如棉花蚜虫大家都知道一般在棉花的叶面下部,要想防治的效果出色,就必须喷足水量,最好叶面都喷到。但是要做的细致就必须高强度的工作完成才行。一亩棉花田最好要60斤谁才能达到防治效果。60斤就是两喷雾器,100亩就是200桶,棉蚜一般又在棉叶的下边,要想效果好,就必须里外上下喷透。这样的话最快他一天只能打30桶药,最快不间断也要打7天。这样打下去这边还没有打完,那边已经的棉花已经被蚜虫吸的差不多了。等完全打完药后,新的一轮棉蚜又开始了。
  
  这样重复的打药也不是办法,他只好加大用药量。一桶水30斤打4到6亩地。我那个时候经常说他,打药就是像在赛跑。都怀疑是不是每一棵棉花都能喷上农药。大家都知道这样打药的效果不好,但是没有办法,高温酷暑,劳作强度巨大。只能靠这样粗放的管理,来节约成本与劳力。
  
  等到棉花收获的季节到了,采摘又成了第一大难题。花钱雇人来采摘一斤5毛钱,光采摘费就去了五分之一。采摘完毕销售也是难题,由于他们是外乡人价格又被收购棉花的贩子压低销量5毛钱。
  
  加上那年的棉花价格过低。最后小舅两人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落了亏本。欠我的农资款也一直拖着好多年才还清。
  
  像小舅这样的种田大户,在当时的现象也是很多的。由于思想的落后,资金的匮乏,渠道的闭塞,管理的粗放,这些问题导致了最终的亏本让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种田大户与经销商很受伤。当时看到这些种田大户因为亏损还不起我钱,感到很生气。对他们的无知,感觉到很可怜。但是今天想一想,也要感谢他们这些人,他们就是第一批勇敢的去挑战种田大户这个职业的人。感谢他们给我的这些经验。让我以后对待种田大户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控。
 
分享到:
已有976人阅读 看看大家怎么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24小时人气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