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10亿大关,广西田园将如何跻身世界强手之林跨过10亿大关,广西田园将如何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专访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 ![]()
不管什么事,当前都是最容易的 初次见李卫国先生,他谦逊随和、思维活跃。但在深谈之后发现,他更是一个实战家,坚毅的品质让他对整个事业运筹帷幄。 1994年,李卫国发现,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温高,降雨多,农作物生长期长、复杂,病虫害也比较复杂。广西农药行业非常薄弱,当时农药行业的净值只有几千万,整个西南地区农药生产都比较薄弱。经过实地考察,他给投资方提交了一份在西南地区发展农药的可行性报告,让他想不到的是投资部竟然通过了报告,并让李卫国先生全权运作。于是,29岁的李卫国单枪匹马,怀着一腔热血走上了创业之路。这一坚持,就是20年。 说起20年前选择农药行业创业的原因,李卫国仍有些兴奋地说:“选择农药行业,原因一是农药可以从很小的投资开始做分装、复配,边做边锻炼队伍,比较容易成功;二是发展空间大,我读研究生时就在资料室读过一本《21世纪的农业化学品》,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肥料农膜,所以农药做得好我可以再延伸扩大。就像下围棋一样,一步走下去,要考虑后边的空间大不大。田园公司最初起名叫广西田园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这在当时可很少有国内企业能这么叫。” “今年原药公司做得很好,我统计了13家公司的第三季度报告,利润都翻了一番,销售额增长了20%,所以跟其他行业比,农药行业还是很好做的,”他依然对农药行业充满激情。 在中国地图上,广西田园设在南宁,地处西南一角。原材料上没有优势,原药、设备是从江苏、山东买过来的,人才也没有优势,但田园硬是在全国制剂领域排第三位。经历过那些艰难,李卫国董事长乐观地说:“不管什么事,在当时都觉得难,但过十年回头看,当时其实是最容易的。现在也是,十年以后再回头看今天,现在是多好的机会啊。 田园最有价值的三个法宝 面对那些劣势,田园能走到今天,最核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李卫国董事长讲得很实在,他说:“事实上我们在2008年就总结了管理的三大法宝。第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在我们公司,替老板赚钱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不赚钱别讲那么多漂亮话(我也不是老板),同时还要为员工谋福利,员工来公司首先就是要谋生,如果在这里干得不好员工会抛弃企业,你要是搞假冒伪劣,对供应商没有价值会被抛弃,对客户没有价值会被抛弃。我们公司一年交三千多万税,粗略算一下,这些税能养100多个军人嘛,这就是企业对国家实实在在的贡献。” 现在,广西田园旗下还有广西农喜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广西威牛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广西康赛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农博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仅市场、技术人员就上千人,管理这么大一个企业,董事长李卫国却没有高高在上。出身朴素的他,十分懂得员工的需求。就在这次采访中,李总十几次用了“同志”这个词来代替员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战友。 在田园公司,第一不讲奉献,从不让员工白干,而是让公司80%的员工犯嘀咕,如果我离开这家公司,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吗;第二不讲忠诚,员工和企业本来是平等的,大家更像是一种盟约关系,员工在企业中是同志,为共同的价值观去奋斗,行成一种凝聚力。这,就是田园的第一大法宝——田园文化。 田园另一个法宝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就是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此,李卫国颇有些自豪地介绍着:“我们公司每个岗位的工资与业绩挂钩,连食堂员工的收入也与吃饭的人数相关,吃饭的越多收入越高;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会议,参加的人越多奖励越多,成功招聘一个主管有奖励,成功招聘一个员工还有奖励,所有的收入都跟业绩挂钩,这样很多人都愿意多干活,多创造业绩,并且收入都不低。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勤劳和智慧的乐园。” 农民种地一辈子还是农民,科学家不种地去地里转一圈回来指导农民种地,他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梳理种地流程以后,不断去优化,这就是田园的第三大法宝——科学管理。 比如农药质量合格率是98%、99%。但是,这个比率的分母是什么?分子是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就定了个指标,实际上一件农药里边20瓶,可能共有160个关键项目,有一个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所以应该是以项目为单位出现不合格来定标准。 深入了解一件事情,并不断优化,这在国内企业中难能可贵,而田园正是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在企业管理上。李卫国就做到了。 与跨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硬碰硬 2008年以前,中国的农药企业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同样的技术,哪个企业管理做得好就能脱颖而出。但是2008年以后,诺普信、海利尔、正邦等几家比较大的制剂企业都处在徘徊状态,销售几乎都没有什么增长,田园也不例外。 提起那段时间的经历,李卫国董事长感慨道:“事实上我们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在和跨国公司竞争了。管理上我们是没有大差异,并且我们有很多东西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我们的技术比人家差了一大截。面对康宽、氟虫双酰胺等产品,我们打得很艰苦。” 那田园有几条路可以走呢?一退回小企业,这肯定是死路一条;二就是跟国外企业技术硬碰硬。这时很多小企业就认为自己不行,并且也不下那个功夫。也正是在这一年,田园开始了新的探索。这期间李卫国和他的团队经过很多思考和研究,并在2011年最终确定了要给企业增加一个发动机——技术创新。 虽然李卫国明白技术创新会很艰难,他还是毅然做出这个决定。也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现在的田园。对此,李卫国只用了一个词“幸运”。但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机会正好就来了。幸运背后,更多的是努力和付出。 2006年开始中国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开始力缺失,现在很多地方人工费增长甚至能超过农药成本,而现在要开发新产品节省农药成本很难,但是打农药的劳动成本我是可以想办法降低的。 李卫国说:“我们以前的创新是机会主义,发现一个新产品,公司成绩就会有成长,但做到七、八亿的时候就发现,很难再找一个产品大到能够支撑我们这么大的企业。现在,我们找到一条路子,就是自主创新,并且是系统的自主创新。为了提高单品的产值,我们用什么圈地呢?专利!”广西田园公司在高工效农药、高工效植保和高工效用肥领域,已经形成了100多项专利,这项技术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 据了解,田园公司在做的低用量除草(草甘膦),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一亩地打3公斤水,一桶水能打2亩地,超低用量防治病虫害的杀虫剂只要300ml水即可,大大提高了作业人的效率,很受欢迎。 “另外设备我们也有专利,为了防止出现药害,我们的设备必须用我们配的药,比方设备上加一个打卡器,买一箱药送一张卡,可以打10小时,打完10小时机器就不转了,农户需要再买药再刷才能继续工作,”李卫国介绍道。 航空植保迎来机遇 谈到打药的器械,李卫国眼中又散发出激动的光芒:“现在的机器是人背的,以后有没有人愿意背了呢?那我们已经搞了五年的航空施药就有机会了。我们现在的航空植保从单轴旋翼机到多轴旋翼机,从一天能打100亩的到一天能打二三百亩、两三千亩的设备和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了。” 2013年田园公司动力伞已经施药5万亩,旋翼机施药也有一两万亩,全程的病虫害都可以搞定。他们给大户、经销商转型提供了一种武器,由卖农药的转变为植保服务商,这又将给农药市场带来一次革命。对航空植保来说,2013年出台的“1000米下的飞行任务不用批,只需要报备飞行计划即可”规定,无疑又是一个利好政策。 李卫国说,就是因为认识到企业要自主创新,企业要更多“傍”科学家。田园飞防技术上,与中航618所、总参60所,以及国内搞农药机械的企业合作,将飞机、喷雾系统、农药、施药技术集成。比如,防治稻飞虱和稻曲病的施药部位不一样,飞机的作业参数也是不一样的,使用的喷头、喷杆、飞行参数、巡航速度等,需要配套的系统,田园就将这些技术给植保服务商,并指导他们。随着病虫害抗性的变化,田园将持续地开发技术。以后可能还将会出一套参数软件,只要输入“防治稻飞虱-水稻几叶期”,就能智能得显示出飞机飞行高度、巡航速度等参数。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实现机械化施药以后,我们可以组织专业培训,国家也该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PC(pest control)害虫控制顾问、农药处方师、施药师等职业将诞生。而且以后飞机防控直接用的都是桶装农药,用完再装,没有那么多包装袋还减少了污染。”植保服务是很难当场评价的,需要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结算,在不久的将来,田园还将搭建一个全国平台,成为服务商和大户之间的“支付宝系统”,连接所有的交易。这一次他们又将让农药行业重新洗牌。
一直走在行业前沿的田园,沉淀了太多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一次他们又将如何创造新的奇迹?整个行业都在瞩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