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 解读十八大三中全会
责任编辑:191新闻
2013-12-20 21:21
政策解读: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 解读十八大三中全会深化农资改革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多元分会的成立,正值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召开,十八大三中全会对于深化农资改革,中央领导作出了非常重要的部署。 接近年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两件大事很值得关注,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城镇会工作会分别召开,我们已经掀开学习三中全会、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相关的重要精神,为盘点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展作出我们的规划和打算。二是,2013年即将过去,各地、各部门又在盘点今年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成绩,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形势是喜人的,经验是多的,喜事诸多,但是有三个最大的亮点是值得大家高度的关注: 一大亮点是中国的粮食在2012年基础上,今年再度喜获丰收,总量达到一万二千零三十九亿斤,超过去年一千一百七十九亿斤,也就是说在粮食生 产获得增长的同时,我们的农产品方方面面今年有望再次获得丰收的景象。粮食连续十年增长,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球农业发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亮点二,今年中国农民收入有望再次实现十连快。农民的收入去年总量达到了七千九百一十七亿,今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现今收入整整超过了9.6%,现今收入七千六百二十七亿,扣除物价以后,刚才讲的增长了9.6%,高于城市居民同期增长6.8亿这么个比例的话,高2.8个百分点,如果今年剩下的半个月,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那么今年的农民收入超过去年农民收入,包括超过城镇居民人民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应该来讲是有希望的。如果今年农民收入继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那么也就是说2009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以后,在2010年开始出现缩小的差距,到今年如果全年都是缩小的态势,那么连续四年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这个事实成定,就意味着在2009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点,一比三点三三以后,在去年缩小了一比三点一零,那么今年有望在一比三点一零的基础上再快,甚至在一比三以内,都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农民收入十连快,是第二大亮点。 第三大亮点,我们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之下,今年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在经营制度创新,在土地制度创新,在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方方面面都有大的提升。从土地金钱的流转看,到今年的六月份,全部承包地的流转面积已经达到了23.9%,截止到去年年底,家庭农场数已经发展了88万家,截止到今年的九月底,农民合作社总量达到了九十一万家,所以在土地制度创新、在金融制度创新上都有好的表现。此外,我们的农村金融、农业保险方面也有很多大的亮点,也有很多突破性的进展。 在以上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怎么样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要求,怎么落实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要求,这里有三个大的方面。就三中全会的简读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包括多元农技发展大会的发展,怎么样结合起来,我想有三个大的方面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十八大报告,包括三中全会,一再强调国民经济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矛盾是依然存在的,十八大报告对农业、农村、农民面对的形势有深度的把握和分析,从农业和农村面对的复杂形势来讲,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新时期,尽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跃升为世界总经济的第二位,取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从农业和农村经济本身而言,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来说,农业基础发展薄弱,最需要加快,农民增收缓慢,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滞后,最需要扶持,这个判断是成立的。那么在这个判断形势之下,从十八大对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要求来看,特别是聚焦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我以为有四个大的背景,要大家牢牢把握。这个背景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现代农业有要求。对我们大家对多元农技推广事业也是深入的。第一,怎么在市化同步发展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如果说十七大在农业农村方面的理论措施,是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置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最重要的理论措施就是构建新形势下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整体现代化。促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关键在同步两个字。为什么说是同步,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台阶,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去年国民经济总量51.9万亿人民币,约合8.3万亿美元,13.5亿人均多少,但是从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发展的角度来讲是不同步的。35年我们的工业化,已经超过了发展目标二百年的历史,全世界最重要的五百种工业产品,中国占二百二十种,位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全世界工业增加值,中国占到了五分之一,2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业品制造大国,我们过去更多的出口纺织品,相对低端的产品,现在出口的产品,除了纺织产品,经济优势产品以外,我们的电子产品,大到汽车、钢材,小到手机电脑,我们都占世界额很强的经济能力。从城镇化讲,我们也用35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二百年的历史,不要说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即使西安、成都、长沙、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从硬件的角度讲,和发达国家二百年的城市化历程没有什么区别。从信息化角度看,我们和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步增长。但是农业现代化,我们用35年的时间没有走过发达国家二百年的历史,因为农业本身的产业特征不可以拿来比,所以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这种资源农产品生产大国,即使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农业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我们的生产效率也是低下的。甚至我们与自己的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率也是低的。十八大对四化表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业化目标实现,城镇化质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大致提升,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说明工业化与农业化是质量的问题,包括城镇化强调是以人为本的质量高的城镇化,但农业还是个数量问题,还是个供给需求的平衡问题,那么在这样的前题下,农业这个短板该怎么克服。对现代农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农技事业、推广事业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应对挑战,怎么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这是第一个大的背景。 第二大背景,在城镇化高速推进过程中,怎样保护农业资源,怎样保护农民的地位,两个保护。城镇化带给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农民过去变工人,现在工人变市民,也是农民变市民,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我们的农业资源,尤其是我们的耕地资源怎样有效的保护控制,18亿亩这条红线不可逾越这个理念能否坚持。城镇化没有城镇化的话,耕地保护不存在。如果没有城镇化,我们的耕地保护的理念不存在了吗?是因为有城镇化才有耕地保护的问题,例如城镇化占有了北京的耕地,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怎么保护,资源怎么保护。第二农民的利益怎么得到满足。三中全会公告刚刚提起,着重要谈的是农民的利益,怎么样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所谓的农民权利的保护是与工业化、尤其是城镇化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化带给我们的是两个保护,一个是农村资源的保护,一个农民利益怎么保护。这就是我们农业部门面临的第二个挑战。第三,在工业化背景之下,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历史跨越中,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办,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挑战问题。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由生产者变消费者,大量的农产品的生产压力,就决定了农业科技适应必须有很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基础、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三大挑战。也就是说工业化过程中,怎么样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对农业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对多元协会是什么样的挑战?第四个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相对竞争力和绝对竞争力,也就是在全球农业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两个资源两个?怎么样得到利用问题同样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太大,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于速度快,由于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对于农产品供给的产量需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在粮食七年增、八年增、九年增,去年这个基础上,去年进口大豆五千八百三十八万,玉米、小麦、水稻净进口一千一百九十六万吨,两者相加超过了七千一百万吨,我们去年的粮食总量五点九亿吨,今年的粮食总量是六点零二亿吨,也就是说我们去年的粮食总量五点九亿吨,那么我们再扣除七千一百万吨,我们的自给率是百分之八十八,全年口径是八十八,现在讨论粮食的口径,到底是按国际口径,玉米、小麦、水稻来计算,还是应该按照我们传统的口径玉米、小麦、水稻加豆绿、大豆、黍类,如果按自己的口径,我们所谓的粮食安全这个口号是不成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自给率是没有达到的。如果按照国际口径,我们的自给率是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进口粮食七千一百万吨,包括大豆,我们同时进口五百四十万吨的棉花,九百一十万吨的植物油,三百七十五万吨的糖,大豆占进口量的百分之八十。棉花去年一千一百万的需求进口了五百四十万吨,糖一千一百万的需求去年进口了三百七十五万吨,更别说是畜牧业的进口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以这个供给缺口靠进口,那么这个供给的缺口径口有一个稳定的渠道、稳定的价格。第二,我们讲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还有农村怎么样走出去,农业怎么样走出去,走出去的方式和选择是什么,两个问题,一个产品是怎么样进的,一个已得的资源怎么样出去。我们这一年对南美、对东盟,对独联体,对日韩,包括对非洲都有走出去。比如对南美更多的是怎样拿回来,对独联体更多是在当地生产当地消费,对东盟,对越南,包括老挝、泰国,更多的是怎么样覆盖,对非洲,包括第一线的农技推广,更多的是首先提高非洲粮食自给率,实现减轻我们粮食威胁的压力。所以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给我们现代农业,甚至给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走出去在非洲更多是怎么样帮助别的国家种粮食,也是一种技术推广问题。我们的技术怎么走出去,可能相对于美国在科技、技术方面还有差距,但是相对非洲,尤其我们在水稻方面包括其它大众作物的种子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经验的,是走在前列的。所以要学习把握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对农业农村的要求,首先要把背景弄清楚,也就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弄清楚,我们今天面对的形势并不见得比昨天、十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更轻松,我以为更具挑战性。 第二,准确的把握农业的形势,要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要明确农技推广事业,我们面临的任何目标是什么?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实现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国经济升级版,对农业农村的要求是很高的。坦诚说,十年中农业部的压力是一点也没有减,刚落幕的中央经济会把粮食安全摆在了明年的工作的第一位,往年都是摆在第二位的。为什么?因为当今这个忧患意识一定要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农业发展,农技事业推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三大任务,第一个大任务,怎样把农业做大,具体到农技推广就是事业问题,什么叫做大?规模化、专业化、节约化、组织化,我们的效率要高,专业化程度要强,规模的边界要适度,所以怎样把事业做大这是第一。第二怎样把事业做强,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什么叫强?农业大国和农业强国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大就是规模在那儿,所谓的强就是有竞争力。第三叫做长,生命力要持久,事业要一代代的做下去,那么这就是做长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三中全会一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后的五位一体,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的意义,三中全会叫市场经济、民主治政、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农业要可持续,传统农业对环境和产品提供的是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如果不做正贡献,那么就会造成负贡献,长期的话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近环境出现的问题很多,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对度的使用、不正确的使用、包括非法使用,特别是畜牧业很严重。我想这就提出了农业要做大、做强、做长面临的问题确实是很多的。在这么一个目标要求约束之下,我想现代农业有三大任务。第一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农产品有效使用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第一目标都是吃饭问题,我们目前来说还是要解决吃饭问题,所以怎么样确保十三点五亿人的吃饭问题事关重要。之前所说为什么粮食年年增缺口还是那么重大,是区域里面总量和结构平衡问题。第一总需求和总供给能不能满足,第二同样一块地种了粮食不能种棉花……所以粮食怎么样盘点这是结构问题。外国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我们严重。所以第一粮食为什么重要,是因为我们几大平衡里面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难以摆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平衡难以摆平,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我们的食物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我们的劳动力变成了消费者,是因我们人口的净数量在不断的增长,是由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把很多的农产品用于生物经济的发展,导致我们的直接需求变为了相对需求和直接需求的接口,这些变化在工业化、城镇化没有结束之前,这个基本的状况是不可能变的。第一人口在不断地增加,第二我们去年有二百六十三亿农民工,农民工过去是生产者,现在对农产品而言是消费者,食之者越来越多,生之者越来越寡;第三吃饱吃好吃安全对于农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数量,第四全球粮食价格总体在上涨,如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将粮食用于生物开发,加大了粮食的间接消耗,所以说食粮为什么重要,因为粮食面临着四个不可逆转的问题,人口增长带来绝对需求,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带来的转变性需求,食物结构带来的承载性需求,包括生物能源带来的间接需求,不可逆转。 所以解决农业的第一任务是推广粮食安全,确保有效供给,第二是怎么增加农业收入,使工农的收入能平衡的增长。第三任务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技推广来说是非常重要。如果过去关注的是数量问题,那么现在要关注的是优化配置问题。因为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所以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观。绝对不能做吃祖宗饭,砸儿孙锅的事。所以要深刻分析把握三中全会的要求,第一是理清形式,是个挑战,第二是明确任务,有三个目标三大任务,第三怎样贯彻三中全会,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多元农技推广大会的发展。 三中全会第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谈农业农村工作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个背景之下,谈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安排,这个本身就是个信号,从正确到理念到实践都应该城乡一体,在城乡一体的理念之下,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安排有四个大的方面,大家都清楚。第一构建新型的农业经济主体,第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第三城乡要求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四改革构建新型的城镇化体制机制。这四条为我们当下和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勾画出了宏伟蓝图,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和条件,但是我还是想聚焦一下,尤其是聚焦到农业、聚焦到农技推广来讲,我想从体制机制来讲,有四个问题值得研究,值得大家思考。第一怎样推进土地制度创新?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土地制度改革开始的,三中全会在构建农业体制机制方面浓墨重彩的第一条就是这个问题。强调的是怎样在稳定承包的家庭制基础上长期不变,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这是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与各位休戚相关,第一怎样稳定家庭承包这上基本制度,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两权分立如何向三全分立转变,首先制度是不能变的,因为三十五年证明这个制度是成功的。制度演变长久不变的具体形式是什么,第一稳定农民对土地关系长久不变的问题,第二三中全会一再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两权分立有没有向三全分立发展的必要,欣慰的看到现在正在向这个问题转变。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土地制度创新的第三个方面推进经营权的流转目的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规模的经营。为什么要建立规模经营,第一成本降低,第二我们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规模经营会比较容易接受,第三风险可以抗衡,第四效益会好。所以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规模经营的发展,第二组织制度创新,什么叫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家庭承包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企业经济、多元经济正好和我们这个是一样的。为什么强调这四位一体,就是因为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单家独户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农业的发展,所以所谓的经营制度创新,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经营主体的创新,一是从事服务主体创新问题,前者更多指的是农民、企业,后者更多指的是在座的各位。从组织属性看,第一是家庭经营类,第二是集体经营类,第三是企业经营。 所谓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怎样从生产经营的主体创新问题,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扶持合作社,鼓励和支持企业。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充分释放他们的经营理念。 第一怎样在鼓励和引导支持构建新型的经营主体方面,第一是新的经营主体,第二服务主体要多元会,第三个创新金融保险方面的创新,也是需要大家稍微关注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问题,二农村产品创新问题,三农村金融的服务形式问题,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也纷纷撤销在农村的基层网点,谁来填补这个空间,这一年出现了所谓的村镇银行,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是民间资本可以发起金融机构。第二,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付出。在产品创新方面迈出的步伐更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民拥有的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转让、担保。第三,服务创新,农民要贷款,机构很少,产品的服务类型也少,甚至取个钱都比较难办。三中全会在农村金融保险方面这个三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突破。另一个方面是保险,去年,全国农业保险中央政府补贴的一共是十五个品种,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油量加上糖量,这是种子业的,畜牧业里的母猪、越肥猪、奶牛,林业时的森林,橡胶,再加上面向西藏地区的藏林业羚羊、青稞,这是中央政府予以保费补贴的。美国政府对涉及的补贴有一百五十多个品种,提供的保险有二百五十多个,所以在农业保险方面三中全会也提出了要求,第一怎样扩大农业保险品种的覆盖范围,第二保额太低保费相对偏高,第三保费虽然占得不多但保险品种要增加,第四缺乏巨灾保险分担制。那么发展的改革思路是什么?第一怎么样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量?第二减少地方配套的保费,第三建立巨灾保险分担机制,所以在金融保险创新方面,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土地问题、制度问题、金融保险问题,人的问题。第四个问题,职业化农业的培养问题。职业化农业的培养不仅对从事农业主体有意义,对服务结构化主体也是有意义的。怎么样造就这些新型的职业农民:进入有要求、经营有效益,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三中全会提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这里就有一个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就有一个人才造就的机制问题,所以人的问题也很重要,学习理解把握三中全会,要求是方方面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