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农业科技推广名利难双收![]() 农技推广在农村有着极大的需求,图为2012年4月17日,农村大众报服务新农村大讲坛送技术到宁阳县鹤山乡核桃示范园时,求知若渴的果农向省林科院研究员侯立群博士求教的情景。(记者陈建志 摄) 去年8月底修改、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确立了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强调各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责,诸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等民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地位也得以明确。 现实中,对于早已习惯农技推广是政府责任、不用花钱的农民来说,要接受非公益性的技术知识,需要一个转变。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民间组织或个人来说,则需要勇敢面对尴尬——如何在守住诚信之名的同时,获取相应回报的利。 这,需要一个过程。 非公益推广需要双赢思维 泗水县高峪乡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绿韵西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占说得很直接:“我们再也不信那些肥料、农药企业来办的技术讲座了。”这是因为,包括李占在内的许多村民都觉得,现在的农资企业搞科技推广,大都是为了卖产品。 崔家庄是个西瓜种植大村,以前,企业来村里宣讲西瓜种植技术,末了推荐一下自己的产品;“这种宣传,更多的是提升企业形象,打品牌,因此它讲的技术,还是管用的。”大约在五六年前起,这种风气开始有所变化。“更多的企业来村里,打的是办科技讲座的幌子,做的却是赤裸裸的推销;来的厂子多,品牌杂,有的牌子的肥料直接就是不管用。”李占说。 身为绿韵西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占平时也组织农民听课。来讲课的大都是县农业局的技术员。“企业进村,带来的知识更先进灵活,”李占很明白企业推广技术的优势,“但现如今,上当多了,农民还是信服县里的技术员。” 高密市一家肥料企业的技术员认为,“当前农资企业鱼龙混杂,一些小企业只图一时利润,抹黑了这种下乡宣传模式;真正打品牌、谋长远的企业,不会这样做,大企业明白长期的市场需要长期的合作,而这需要一种双赢思维。” 接受服务就应当付报酬 在鱼台县王鲁镇农技站站长王安田看来,不光企业推广科技需要具备双赢思维,合作社以及其他科技组织也必须要跟农民形成“利益分沾”机制。“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有效解决农业科技的落实或执行问题。”这位从1988年起就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多年的老技术员说。 “合作社有能力建立示范田,供农民参观;它对社员统一管理,更能要求社员严格按技术规范执行;这些力度,许多乡镇农技站由于缺人手都做不到。”王安田说。 鲁中某县的一位乡镇兽医站站长也称:“省内不少地方的农业站所仍归乡镇管,乡镇政府安排你去包村,低保、计生、新农合什么都得亲力亲为,谁还有功夫去推广科技?” 冠县兰沃乡科技协会主任罗金学非常看重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兰沃乡韩路村有一家韩路农业科技推广协会,从协会的建立到发展,罗金学都参与其中。但日益壮大的韩路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同样面临“赚吆喝不赚钱”的尴尬。罗金学觉得,这需要慢慢扭转农民的意识:“人病了去医院都要付诊疗费,庄稼果树病了也一样,啥是诊疗费?就是给技术人员付出的知识的报酬!” 在服务中共同赚钱 正是因为农民还没有意识到为作物果树“开方子”也要付钱,许多民间农技推广组织被迫为挣钱“另辟蹊径”。如,费县果农乐视频网的负责人徐明举选择组建果树修剪队,将技术与力气服务打包,卖给农民获取利润。韩路农业科技推广协会会长高银连则选择组建果品代购代销点、卖综合配方肥,赚取差价。 在合作中服务,在服务中共同赚钱,这方法,对农村的一些科技能人来说,作用更明显。 曹县三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郭玉宝,种地几十年认准了黑麦育种,成了当地有名的育种土专家。从育种到发掘黑麦商业价值,郭玉宝首先需要扩大种植规模,他成立合作社,成功带动附近村庄推广至上千亩。合作社推出的黑小麦系列产品,市场销路非常好。能让农民跟着种黑麦,郭玉宝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让农民挣钱了。” 先让农民挣钱,保证农民效益,才能让农民贴心跟着走,也是金乡县化雨镇吴海村村民周不修的感受。这位在当地名气不小的“菌业大王”,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金针菇。丰富的经验和食用菌栽培知识成了周不修拢住社员的手段。另外,他还别出心裁,对严格采用合作社的品种和技术的社员,结合入社年限,进行评级“授信”。加入合作社时间长、又能严格执行合作社技术标准的社员,奖励优惠比例大。 “只有靠利益的纽带,让种植户得到更多、更可靠的收益,他才会认可你,接受你的技术。”周不修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