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396阅读
  • 0回复

[蔬菜作物]用上“三垄三沟”栽培模式,红莴笋高产很轻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白茶清欢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1-29
莴笋为菊科莴苣属作物,分为叶用和茎用两大类,叶用莴笋分为散叶生菜和结球生菜,茎用莴笋有青莴笋和红莴笋。红莴笋露地栽培每667㎡产量为4000kg左右,其生长整齐,成熟一致,节省劳动力,收益高,因而深受菜农欢迎;其皮薄、肉质脆、香味浓,削皮后不易变色,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永登县娃娃菜多年连茬种植,土传病害较多,引种红莴笋,一方面可轮作倒茬,较好地解决连茬种植病害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环节当地种菜品种较单一,大量集中上市,造成菜价大起大落、菜贱伤农的不利局面,通过多样化搭配种植,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永登县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是理想的红莴笋生产基地,红莴笋年种植面积达3 000h㎡,生产的红莴笋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

1 红莴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 温度    

莴笋为半耐寒蔬菜,喜欢冷凉气候,忌高温,稍耐霜冻。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1520℃,在此温度下5天左右即可发芽,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4℃30℃以上时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因此夏播时需对种子进行低温处理。幼苗期生长适温1620℃,幼苗的抗逆性较强,幼苗能忍耐-4℃的低温,但叶片有冻伤,高温烈日下幼苗茎部会被灼伤而引起倒伏。茎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118℃,阔叶簇生、茎粗壮,超过2025℃时茎部膨大受影响,细长且容易引起先期抽薹,导致品质下降

1.2 土肥      



莴笋的根对氧气的要求高,宜在疏松透气、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中栽植,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否则茎部瘦小且易木质化,影响产量和品质。任何时期缺氮都会影响莴笋正常生长,此外幼苗期还应注重磷肥的配合施用。产品器官形成期应注重钾肥的施用,以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抗逆性强、耐抽薹、商品性好、产量高的品种。夏季栽培宜选用耐热性较强且不易抽薹的品种。不同类型的莴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圆叶莴笋,耐寒性强,耐热性较差,品质好,较早熟,多作春季栽培;尖叶莴笋,苗期较耐热、较晚熟,可用作夏秋季栽培。红莴笋叶片属尖叶,披针形,叶面皱缩,叶片绿带紫红色,生长整齐,成熟性一致;株高6585cm,单株质量0.752.00kg近几年当地种的红莴笋品种主要有红笋王、飞桥、满地红、紫龙等。


3 整地施肥

红莴笋根系浅而密集,多分布在2030cm土层,种植红莴笋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排灌方便的田块,起垄前要精细整地,结合整地每667㎡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000kg、磷酸二铵30kg、硫酸钾20kg。基肥要充足,否则干旱缺肥时红莴笋茎部易窜秆。底肥不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碳酸氢铵,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碳酸氢铵容易分解产生氨气,使植物发生氨气中毒。不论是农家肥,还是化肥,均在整个地块内均匀撒施,然后翻耕入土,精细耙耱,使肥土混匀、土质疏松、土壤细绵。








4 栽培模式


4.1 水地垄膜沟灌模式      垄宽40cm、沟宽40cm、垄高20cm,垄要宽窄均匀,高低一致,垄面平整,垄面压实。人工起垄费工费时,现在大力推行机械起垄,可提高工效,降低用工成本。起垄随即覆膜,选用幅宽70cm的地膜,每667㎡用量6kg。播种时在垄面上种2行,按字形错开挖穴,行距20cm、株距27cm左右,每667㎡保苗6172株。

4.2 水地平膜压滴灌带模式      每幅膜为1个操作单元。2幅膜间距40 cm,即为操作行。覆膜宽度为120cm,距两侧膜边30cm处各铺设1条滴灌带,随后在滴灌带上覆盖地膜。用宽140 cm的地膜,两侧膜边用土压实。播种时,在滴灌带的两侧,距离滴灌带15cm处分别种植1行红莴笋,1幅地膜种植4行,行距30cm。按字形错开挖穴播种,株距27cm,每667㎡保苗6172株。


4.3 二阴山区红莴笋三垄三沟栽培模式      



永登县武胜驿镇石农滩村、缸子沟村地处二阴山区,雨水偏多,年降雨量435.8mm,借鉴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探索出二阴山区旱作蔬菜三垄三沟栽培技术。种植红莴笋时,按40cm等行距起垄,精细整理,垄高12cm左右。在三垄三沟种植模式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自行设计研发了三垄三沟起垄机械,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用宽140cm的地膜,以每幅膜为1个覆膜单元,1幅膜正好覆盖3垄,相应有3个播种沟,俗称三垄三沟。播种时在沟内点种直播,株距27cm,每667㎡保苗约4630株。

5 种植方式


5.1 直播      


播期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气温。红莴笋种子发芽和幼苗期要求较高温度,温度过低不利于发芽,易引起低温冻害,因此春播时间不宜过早,一般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时播种为宜,永登县从南到北大致从4月上旬开始,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依次推迟;二是根据市场价格推算播种期。高寒冷凉地区早种迟种都是11茬,可考虑根据上市时间合理进行分期播种、梯次上市。当直播的红莴笋幼苗长到大致4片真叶时间苗。

5.2 育苗移栽      



红莴笋根系再生能力比较强,可育苗移栽。现在多由育苗企业进行穴盘育苗,31心时及时移栽,若幼苗过大,易徒长而不易获得肥大的嫩茎。移栽前1天在苗床内浇水,第2天带土起苗,及时定植,栽植后及时浇定植水。


6 田间管理

6.1 水肥管理

      
幼苗期适当控水进行蹲苗,促进根系下扎,促成壮苗,土壤见干见湿即可。当苗长到约7片叶时,适量浇1次水,同时667㎡随水追施尿素10kg作提苗肥。平膜压滴灌带模式,水肥一体化管理,浇水、追肥一举两得

从红莴笋第2叶环开始出现到茎部开始肥大是需肥、需水的关键期,要经常保持地面湿润,随水追肥12次,每次每667㎡追施尿素15kg、硫酸钾510kg。要浇小水,慢水缓灌,切忌大水漫灌,根部湿度大会造成褐根、烂根或病菌随水扩散传播,要做到垄面不见水、根系不缺接近采收期,要控制浇水,心叶与外叶齐平时停止浇水,防止茎部开裂,降低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6.2 红莴笋窜秆    



红莴笋栽培过程中,在品种选择不当、水分管理不当、肥力不足、气候不适宜等条件下,往往易出现叶小、茎细节长、皮多肉少的窜秆现象,降低产量、品质。一般早熟品种对高温、长日照反应比较敏感,易窜秆抽薹;浇水过多或降雨后不及时排水时,因土壤湿度过大,易徒长发生涝了窜,而在土壤水分缺乏,又遇高温天气时,嫩茎生长细弱,又易出现旱了窜;底肥不足或追肥不及时,因土壤肥力不足,红莴笋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使生殖生长加快,从而发生饿了窜;夏、秋莴笋,由于处在高温、长日照环境下,往往花芽分化早,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窜薹。

6.3 矮壮素的使用      



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适当可有效控制植株徒长,使植株矮化、茎秆粗壮,但用量过大会抑制作物生长。莲座期以后,喷施矮壮素12次,间隔期10天以上。矮壮素施用方法:将容量15kg的背负式喷雾器装满水,加入有效成分含量50%的矮壮素10mL,使用浓度350mg/L。红莴笋从种到收对温度的需求是由高到低,种子发芽和幼苗期要求较高的温度,适温是1520℃;茎叶生长时期要求较低的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118℃,茎叶生长期气温高会影响茎部膨大,细长且容易引起先期抽薹,导致品质下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永登县城以南的乡镇普遍是1年种2茬,头茬红莴笋从种到收气温由低到高变化,与红莴笋生长期对温度的需求规律相违背,红莴笋生长后期气温通常都超过25℃,气温高易徒长抽薹,所以县城以南的乡镇种植头茬红莴笋必须使用矮壮素以防窜秆抽薹。而县城以南乡镇种植二茬红莴笋,气温由高到低变化,正好和红莴笋从种到收对温度的需求相吻合,所以县城以南的乡镇种植二茬红莴笋可以根据情况不喷矮壮素。武胜驿镇二阴地区气候冷凉,红莴笋长势趋缓,不用矮壮素,如果使用了矮壮素,会使红莴笋处于生长停滞状态。




6.4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当地红莴笋主要病害是炭疽病和霜霉病。2种病害都由真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及茎。病菌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从气孔侵入。1517℃、相对湿度60%以上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当地连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农家肥少、肥料不足、土壤盐碱化、播种过早、栽植过密,发病重。      

红莴笋炭疽病用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为防止产生耐药性,要轮换用药。红莴笋霜霉病可用58%瑞毒锰锌(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及早防治。

6.4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当地红莴笋主要病害是炭疽病和霜霉病。2种病害都由真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及茎。病菌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从气孔侵入。1517℃、相对湿度60%以上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当地连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农家肥少、肥料不足、土壤盐碱化、播种过早、栽植过密,发病重。      

红莴笋炭疽病用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为防止产生耐药性,要轮换用药。红莴笋霜霉病可用58%瑞毒锰锌(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及早防治。



虫害   

当地红莴笋主要虫害是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用2%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4.8%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虫害严重时用2.2%甲维盐微乳剂4 000倍液喷雾防治。害虫每天有2次取食高峰,9:00前后或1600前后,此时幼虫活跃在叶表,喷雾药剂极易触杀。害虫世代更替速度快,往往成虫和幼虫交替并存,连续防治23次杀虫效果较为显著。

虫体表面大多有一层蜡质,药液不易渗透到虫体里面,因此防治时在喷雾器里加一小撮洗衣粉,可溶解虫体表面的蜡质,增强药效。同一种药物(特别是菊酯类药物)连续使用3次,虫体会产生耐药性,防治时要交替用药。防治时提倡组织菜农进行统防统治,不给害虫留一席之地和喘息之机。现在蔬菜安全性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为了切实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要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为主。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苦参碱、印楝素、狼毒素等。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