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988阅读
  • 0回复

[蔬菜作物]靶标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aojianyxy

甘蓝小菜蛾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是一种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菜心、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类蔬菜。其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易产生抗药性,严重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产量及质量。
一、为害症状
2龄以前的低龄幼虫钻入叶肉内取食,取食后仅剩下叶片的表皮,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危害叶片后形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被吃成网状仅留叶脉。在生产中表现出:世代重叠严重、抗药性强、难防治的特点。
二、习性
Ÿ  卵:长卵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卵散产或多粒聚。多产在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单雌产卵量200粒左右,最多可达589粒。
Ÿ  幼虫:体浅绿色,10-12mm,纺锤形。初孵幼虫潜入上下表皮间食叶肉,形 成小隧道。34龄多在叶背或叶心取食。4龄:受惊吐丝下垂,故称吊丝虫。幼虫对食料要求不严格。
Ÿ  蛹:蛹长5-8mm。丝茧稀疏,灰白色。老熟幼虫在背等隐蔽场所结茧化蛹。
Ÿ  成虫:停息时触角向前伸。体长约6mm,灰褐色或黄褐色。前翅后缘从翅基部到外缘有呈三度曲波状的黄褐色带。成虫昼伏夜出,飞行力弱,受到惊吓时可做短距离飞行。趋光性弱,灯光诱集效果不明显。一生多次交配,一般羽化1-2天后产卵。
三、发生规律
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越大,气候差异明显,导致小菜蛾的发生存在地域差异。我国各地小菜蛾发生始盛期时间随纬度增加逐渐向后推移,海南地区始盛期最早,在2-3 月份,东北地区最迟,在6-7 月份。每年不同区域有1-2 个发生的高峰期,通常北方地区春季高峰期明显高于秋季。在我国北方地区,小菜蛾的发生呈季节性。
Ÿ  东北地区:始盛期为6-7 月份,1 年发生2-3 代。
Ÿ  华北地:始盛期在4-5 月份,1 年发生5-6 代。
Ÿ  中部地区:始盛期出现在2 个阶段,分为4-6 月份和9-11 月份,其中每年的6 月和8 月,小菜蛾发生最为猖獗,这两个月份也是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种植的时段。
Ÿ  长江以南:周年发生,华南地区1 年小菜蛾发生世代数超过10 代,广东和海南地区发生在20 代以上。
Ÿ  西部地区:只有在当地温度适宜的夏季才发生,因为此时才能满足十字花科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年发生代数大约为3-4 代。
四、迁飞特点
小菜蛾具有迁飞习性,存在远距离伴迁现象。我国小菜蛾迁飞有“迁入迁出”和“迁入定殖”两种模式。我国小菜蛾至少存在两条迁飞路径,一条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随东亚亚热带季风向中国北方地区逐步迁移;另一条是起源于西南地区,随孟加拉湾季风向中国中、东部迁移,其迁飞为渐进性,迁飞高度在 800-1200 m,是小菜蛾跨区域迁飞较好证据。

五、化学防治
小菜蛾具有适应性强、环境适宜 迅速暴发的特点,在百株虫口密度达 50100 头时,要迅速防治。一般苗 期在50/百株、生长期100/百株 时,要及时防治。同时,由于小菜蛾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段存在多种虫 态,而当前没有对所有虫态皆有效的 药剂,所以采用化学防治,必须连续几次用药,并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2 龄前喷药。常用农药种类、用法及防治时期如下。 在苗期或莲座初期,卵孵化至12 龄幼虫盛发期,用多杀霉素10%SC、氯氰菊酯 10%EC 、甲维盐 5%EC、虫螨腈 10%SC等药剂进行防治。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