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植保方面有诸多聚焦内容,以下是详细解读: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增强带动农户能力。这会有更多专业的植保服务组织涌现,这些组织具备专业的植保技术人员和设备,能够为农户提供病虫害监测、统防统治、农药喷洒等专业化服务,弥补农户在植保技术和设备上的不足。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文件提出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强调要强化相关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农业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提升农业科技在植保中的应用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意味着无人机植保、卫星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植保领域,有助于实现精准施药、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提高植保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间接助力植保
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等。良好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基础,能够增强农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为植保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植保相关建设
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平原涝区治理,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沟渠整治,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病虫害滋生和传播的环境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在病虫害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作业。
推进种业振兴保障植保基础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培育优良品种是农业植保的重要基础,优良品种往往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特性,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植保环节
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这要求在植保工作中,要合理使用农药等植保投入品,严格控制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能够吃上放心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