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913阅读
  • 0回复

[时下提醒]小麦病虫害防治与增产秘籍大公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天向上


  五、直播预告:专家在线,答疑解惑

  为了帮助广大农户更好地应对小麦病虫害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权威农业专家,于1月18日晚7点,在直播间开展“小麦病虫防治及增产技术”专题直播。直播过程中,专家将系统讲解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要点和增产技术,分享实用的防治经验和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无论您是对病虫害识别存在疑惑,还是在防治过程中遇到难题,都可以在直播间与专家进行实时互动,专家将为您一一解答。

点击链接https://v.191.cn/live/pc?cid=2023 即可进入直播间,精彩内容不容错过,期待您的参与!


  一、小麦病虫害:严重威胁产量的“隐形杀手”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杀手”,时刻威胁着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稳定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然而,病虫害的肆虐却让这份稳定面临巨大挑战。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病虫害高发地区,小麦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幅度可达30%甚至更高。例如,小麦锈病一旦大规模爆发,会迅速破坏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小麦无法正常制造和积累养分,导致麦粒干瘪,产量大幅下降。还有小麦蚜虫,它们不仅直接吸食小麦汁液,影响小麦生长,还会传播病毒,引发其他病害,进一步加重损失。这些病虫害不仅降低了小麦的产量,还对其品质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了小麦的市场价值。由此可见,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迫在眉睫。

  二、了解常见病虫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病害“黑名单”

  小麦赤霉病:堪称小麦的“癌症”,在花期至乳熟期均可发病,其中扬花期遇雨时发病最为严重。初期,小穗颖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随后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使其变为枯白色,湿度较大时,病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赤霉病不仅会大幅降低小麦产量,还会使麦粒干瘪,品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病麦中会含有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叶鞘、茎秆和穗部也难以幸免。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白色霉点,之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霉斑,就像撒了一层面粉,后期霉层会变为灰白色,上面还会产生黑色小颗粒。白粉病会削弱小麦的光合作用,致使小麦生长受阻,产量降低。

  小麦锈病:根据孢子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条锈病成行排列,犹如缝纫机轧过的针脚;叶锈病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红褐色。锈病会破坏小麦的表皮组织,导致水分散失,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会使小麦干枯死亡。

  小麦叶枯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斑,严重时叶片枯黄。叶枯病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导致小麦灌浆不充分,粒重下降。

  小麦纹枯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鞘和茎秆,发病初期,在近地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中部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向上扩展,严重时会导致茎秆腐烂,植株倒伏。

  小麦黑穗病:包括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病穗短直,颜色较深,籽粒变为黑粉,破裂后会散发出鱼腥味;散黑穗病病穗抽出时,外面包着一层薄膜,不久后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只剩下穗轴。黑穗病会使小麦颗粒无收。

  小麦根腐病: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根部和茎基部。发病初期,根部出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导致根系腐烂,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整株死亡。

  (二)虫害“警示录”

  蚜虫:体型微小,呈绿色、黄色或黑色,通常聚集在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它们以吸食小麦汁液为生,导致小麦叶片发黄、卷曲,生长受阻。更为严重的是,蚜虫还会传播病毒,引发小麦黄矮病等病害,造成更大的损失。蚜虫繁殖能力极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就能大量繁殖,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

  红蜘蛛:体型极小,呈红色或褐色,肉眼不易察觉。主要在小麦叶片背面吸食汁液,被害叶片会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红蜘蛛喜欢干旱、高温的环境,在春季干旱少雨时容易爆发。

  吸浆虫: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以幼虫吸食小麦籽粒的浆液为生。被吸浆虫危害的小麦,籽粒会变得干瘪、空秕,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来年小麦拔节期开始化蛹,抽穗期成虫羽化并产卵。

  地下害虫: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等。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体型肥大,呈白色,头部为褐色,主要咬食小麦的根部和地下茎,导致小麦幼苗死亡;金针虫细长,呈金黄色,咬食小麦种子、根系和地下茎,使小麦生长不良;蝼蛄在地下挖掘隧道,咬断小麦根系,造成幼苗死亡,同时其在地表活动时也会使小麦根系与土壤分离,影响小麦生长。地下害虫主要在土壤中活动,对小麦的危害具有隐蔽性,一旦发现,往往已经造成了较大损失。

  三、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多方面因素交织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了解这些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一)耕作制度的影响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长期连作小麦,会使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卵不断积累。例如,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在连作条件下发病几率显著增加。而轮作不同作物,如小麦与豆类、油菜等轮作,能有效打破病虫害的生存链条,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发病风险。此外,深耕可以将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翻至地表,使其暴露在恶劣环境中,从而减少病虫害基数。

  (二)小麦品种的差异

  不同小麦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抗病虫品种含有特定的抗性基因,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例如,部分品种对小麦锈病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减少锈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然而,若种植的是易感品种,在病虫害高发年份,就极易遭受侵害。而且,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品种的抗性可能会逐渐退化,这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三)施肥灌水的作用

  施肥和灌水管理不当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势,进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偏施氮肥,会导致小麦植株徒长,茎秆细弱,组织柔软,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白粉病、锈病等病害。而合理施肥,保证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均衡供应,能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同时,水分管理也至关重要。田间积水过多,湿度过大,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等喜湿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生长受抑制,也会降低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四)栽培管理的影响

  栽培管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加,为病虫害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小麦白粉病在植株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流行。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株残体等,能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和中间寄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五)天气情况的影响

  天气因素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传播。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尤其是在小麦扬花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极易爆发。高温干旱则有利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繁殖和危害。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大风等,可能会造成小麦植株的损伤,为病原菌的侵入提供机会,从而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四、综合防治策略:多管齐下,全面防控

  面对小麦病虫害的严峻挑战,单一的防治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从农业、生物、化学等多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全面防控,以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一)农业防治:打好基础,预防为主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病株残体,减少病菌和害虫的滋生地。例如,在小麦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的麦秸、杂草等,能有效降低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基数,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轮作倒茬:合理轮作不同作物,打破病虫害的生存链条。如小麦与豆类轮作,豆类作物能固氮,改善土壤肥力,同时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避免长期连作小麦,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

  选用良种: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例如,某些品种对小麦锈病、赤霉病等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侵害。同时,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适期晚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间,可减少秋苗发病率。例如,在一些地区,将小麦播种时间推迟1-2周,能有效避开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高发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合理密植: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合理密植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一般来说,每亩播种量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确定。

  科学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避免偏施氮肥。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合理的施肥能使小麦生长健壮,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适时灌溉与排水: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适时进行灌溉,避免田间积水。在小麦扬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赤霉病等喜湿性病害的发生。同时,在干旱时及时灌溉,保证小麦正常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二)生物防治:绿色环保,生态平衡

  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麦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蚜茧蜂等,它们是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天敌。例如,在麦田中种植一些蜜源植物,能吸引瓢虫等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数量,从而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生物农药: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这些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例如,苏云金杆菌能产生毒素,使害虫肠道麻痹,停止取食,最终死亡,可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

  植物源农药:利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些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对害虫具有驱避、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例如,苦参碱对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和天敌安全。

  (三)化学防治:科学用药,精准打击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