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020阅读
  • 0回复

[粮食作物]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ingkan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总产量超过1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经理多个季节,生产周期长达8个月,病虫害种类多而复杂,危害期长,成灾频率高。尤其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等重大病虫害,一旦爆发成灾,不仅为害农业生产,而且影响食品安全、人身健康、生态环境、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乃至公共安全。

一、小麦锈病
1、小麦锈病简介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三种。我国凡是有种植小麦的区域,都有一种或两三种锈病的发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产区。小麦锈病的为害特点是发展快、传播远、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流行。
2、小麦锈病为害特征
    小麦锈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的是在受害叶片、茎秆或叶鞘上形成鲜黄色、橘红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由于三种锈病的发生特点不一,通常有“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的概括。
    
3、小麦锈病发生规律
    小麦锈病的发生时期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全国各地的发生时间和发生轻重各不相同。西南麦区1-4月、黄淮海3-5月、西北区3-7月。小麦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的菌源量和感病品种的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冬、春夏交替时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发生重,反之则轻。
4、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好品种布局及品种定期轮换;
(2)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3)加强栽培管理
(4)药剂防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喷雾、戊唑醇、三唑酮拌种、使用三唑酮、烯唑醇、醚菌酯、丙硫菌唑、肟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雾。
二、小麦赤霉病
1、小麦赤霉病简介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各省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常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病逐渐成为江淮、黄淮冬麦区的重要病害,近年来为害有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感病籽粒的千粒重和出粉率降低,做种子时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小麦感染了赤霉病的籽粒含有毒素,病粒超过一定比例时人畜无法食用,因此,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种。
2、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红色胶质霉层。

3、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秸秆还田、根据雨水条件调整播种期、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使用多黏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岗霉素、四霉素等进行喷雾,使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己唑醇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
三、小麦纹枯病
1、小麦纹枯病简介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小麦产区。主要为害小麦叶鞘、茎秆,小麦受害后,轻者因疏导组织受损而形成枯白穗,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重者造成小麦单株或成片死亡,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2、小麦纹枯病为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侵染小麦叶鞘和茎秆,小麦受害后,在不同生育期阶段所表现的症状不同。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后病部颜色加深,病斑逐渐扩大而相连形成云纹状,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秆,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死亡,形成枯白穗。潮湿条件下,病部出现白色菌丝体,有时出现白色粉状物,后期在病部形成黑色或褐色菌核


3、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属土居性病害,该病发生于气候和栽培条件密切相关,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越冬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五个阶段。气温和土壤湿度是影响病情的主要因素,日均气温20-25摄氏度病情发展迅速,高于30摄氏度病情受抑制,高于32.5摄氏度病害停止发展。
4、小麦纹枯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使用井岗霉素闷种、多抗霉素喷雾,使用戊唑醇、三唑醇、醚菌酯拌种,使用戊唑醇、己唑醇、醚菌酯等药剂进行喷雾治疗。
四、小麦白粉病
1、小麦白粉病简介
    小麦白粉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产区,原在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水肥和播种密f度增加,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也日趋严重。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2、小麦白粉病为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能够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和麦芒。小麦白粉病病菌是一种表面寄生菌,以吸收胞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寄主营养,病菌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绒絮状霉斑,上有一层粉状霉。霉斑最初为白色,后逐渐为灰色至灰褐色,后期上面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3、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寄主上繁殖。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和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发生的适宜温度15-20摄氏度,低于10摄氏度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时易造成病害流行。种植密度大、施氮过多易造成大发生。
4、小麦白粉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性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四霉素、多抗霉素等喷雾,使用戊唑醇拌种,使用三唑酮、丙硫菌唑、丙环唑、烯唑醇等药剂进行防治。
五、小麦全蚀病
1、小麦全蚀病简介
    小麦全蚀病又名黑脚病,是一种毁灭性较大的病害,小麦受害后可导致次生根变少,植株矮化,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发病越早,减产幅度越大。
2、小麦全蚀病为害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部位,地上部的症状是根部和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轻病地块,在小麦灌浆期病株呈现零星或成簇早枯白穗,远看绿色植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在拔节后期即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麦苗高低不平,中心病株矮、黄、稀疏,极易识别


3、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病菌较好气,发育温度3-35摄氏度,适宜温度19-24摄氏度,致死温度为52-54摄氏度。小麦烦请后,随着地温身高,菌丝增殖加快,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致使病株陆续死亡,田间出现早枯白穗。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4、小麦全蚀病防治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减少菌源、轮作倒茬;
(3)药剂防治:使用呻嗪霉素拌种、使用甲基硫菌灵土壤消毒、使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进行拌种。
六、小麦根腐病
1、小麦根腐病简介
    小麦根腐病分布极广,凡有小麦种植的国家均有发生。能为害小麦幼苗及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枯死或整株、成片枯死,千粒重降低。种子感病后籽粒瘪瘦,胚部变黑,发芽率低。
2、小麦根腐病为害症状
    小麦根腐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表现症状因气候条件、生育期而异。返青时地上部多表现为死苗,成株期地上部分多表现为叶枯、死株、死穗、植株倒伏等。小麦生长期根部发病后,常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少,种子根、茎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可深达内部,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节腐烂死亡,分蘖枯死,生长中后期部分或全部成片死亡。小麦根腐病的根皮层易与根髓分离而脱落,而全蚀病的根皮层通常与根髓成一体,不易脱落。


3、小麦根腐病发生规律
    播种过迟、过深、多年连作、土壤内积累菌源量大、种子带菌率高时发病重。土壤过干过湿、土壤黏重或地势低洼时发病重。幼苗受冻,地下部根系发病重;高温多雨,地上部发病重。气温18-25摄氏度,相对湿度100%,叶片、穗部发病重,易引起枯白穗和黑胚粒,种子带菌率高。采取深翻、中耕、合理施肥、浇水等栽培措施的发病轻。
4、小麦根腐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和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使用戊唑醇、咯菌腈、多福镁双种衣剂拌种,使用烯唑醇、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进行叶面喷雾。
七、小麦茎基腐病
1、小麦茎基腐病简介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在黄淮部分麦区有加重趋势。主要侵染小麦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造成小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
2、小麦茎基腐病为害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叶鞘受害后颜色渐变为暗褐色,无云纹状病斑,容易和小麦纹枯病相区别。随病程发展,小麦茎基部节间受侵染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粉红色或白色霉层,茎秆易折断。病情发展后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逢多雨年份,和其他根腐病的枯白穗类似,枯白穗易腐生杂菌变黑。

3、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规律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种类复杂,主要有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小麦早播发病重,适期迟播发病轻。黏性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发生重。偏施氮肥、土壤缺锌发病重。
4、小麦茎基腐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性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适期晚播;
(2)药剂防治:使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等药剂进行拌种,使用烯唑醇、氯溴异氰尿酸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八、小麦孢囊线虫病
1、小麦孢囊线虫病简介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小麦受害后叶片发黄似干旱缺肥状,生长缓慢,分蘖少,成穗率低,穗粒数减少
2、小麦孢囊线虫病为害症状
    小麦孢囊线虫病为植物固定性内寄生线虫,侵入小麦根系后导致小麦根系发育异常,影响养分的输送和积累。
    苗期:地上部表现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麦苗瘦弱,分蘖明显减少或不分蘖,似缺肥缺水状,小麦根分叉多而短,根部出现大量根结,病、健株根系差别明显。
    拔节期:病株生长势弱,明显矮于健株,病苗在田间分布不均匀,长成片发生。地下部分根系有多而短的分叉,形成大量根结,严重时扭结成乱麻状跟团。    灌浆期:小麦群体常现绿中加黄、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根部可见大量白色孢囊;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低。


3、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
    小麦孢囊线虫病一年发生1代,主要通过土壤进行传播,耕作、流水、农事操作及人畜带的土壤等可以近距离传播,农机具和种子携带带有线虫的土块可以远距离传播。一般天气凉爽而土壤湿润,土壤空隙内充满的水分利于幼虫孵化并向植株根部移动,为害严重;在小麦的生长季节,干旱或早春出现低温天气,受害加重。
4、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轮作、适当调整播种期、合理施肥和灌水、播种时适当镇压、播后灌水、做好农机消毒清理、盐水选种;
(3)药剂防治:阿维菌素土壤处理、噻唑膦撒施。
九、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1、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简介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又称小麦梭条斑病毒病、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主要在冬小麦生长前期为害,小麦受害后叶片失绿,植株矮化,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
2、小麦黄花叶病毒病为害症状
    麦黄花叶病毒病一般点片发生,严重时会全田发生,发病初期病株叶片呈现退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后造成整片病叶发黄、枯死。重病株严重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变硬老化,抽出新叶黄花枯死。


3、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规律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传毒媒介是习居于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秋苗期侵染多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小麦拔节前后为发病盛期,病情发展的适宜温度为5-15摄氏度,土壤温度达到20摄氏度以上或干旱时该病停止发展。播种早、播量大、容易引麦苗冬前旺长,抗病、耐病能力降低。麦播后气温较低、土壤湿度大、春季气温回升慢、长期阴雨低温天气、则病害发生重。
4、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适期晚播、加强肥水管理;
(2)药剂防治:寡糖链蛋白喷雾,甾烯醇、盐酸吗啉胍进行叶面喷雾。
十、小麦黄矮病
1、小麦黄矮病简介
    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全国麦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为害较重。
2、小麦黄矮病为害症状
    小麦受害后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上的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逐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麦播后分蘖前受侵染的植株矮化严重,病株极少抽穗;冬小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年春季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能抽穗但穗很小。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间发病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但千粒重降低。


3、小麦黄矮病发病规律
    小麦从幼苗到成株期均能感病,麦田附近杂草的多少、传毒蚜虫虫口密度的大小、带毒蚜迁移早晚和小麦生长阶段的不同都与发病轻重有直接关系。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繁殖时,常引起黄矮病严重发生。此外,播种过早、土壤贫瘠、旱地、不进行冬灌、管理粗放等麦田发病重。
4、小麦黄矮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小麦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吡虫啉拌种,使用吡虫啉等蚜虫杀虫剂与盐酸吗啉胍等病毒病防治药剂混合喷雾防治。
十一、小麦秆黑粉病
1、小麦秆黑粉病简介
    小麦秆黑粉病在我国20多个小麦主产省区都有分布,主要发生北部冬麦区。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为害叶、叶鞘和茎秆。
2、小麦秆黑粉病为害症状
    小麦感病后病株矮化、卷曲或畸形,病穗卷曲在叶鞘内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畸形穗;多不结实,即使结实,种子也细小,皱缩。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抽穗前即枯死。小麦拔节期后逐渐显现症状,最初在叶、叶鞘、茎秆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淡灰色条纹状冬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为灰白色至黑色,病害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露出黑粉。


3、小麦秆黑粉病发生规律
    小麦秆黑粉病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湿度、出苗快慢、小麦个体强弱及品种抗病性等有关。土壤温度在14-21摄氏度最为适宜,土壤湿度低有利于病原侵染。
4、小麦秆黑粉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
(2)药剂防治:使用戊唑醇、三唑酮拌种,使用烯唑醇、三唑酮、多菌灵喷雾。
十二、小麦散黑穗病
1、小麦散黑穗病简介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黄疸,我国小麦产区均有分布,除为害小麦外,也为害大麦。该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2、小麦散黑穗病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散黑穗病在孕穗前不表现症状。感病植株较健株矮,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感病小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


3、小麦散黑穗病发生规律
    小麦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1年只侵染1此=次,带菌种子是该病的唯一传播途径。小麦花期微风天气、空气湿度大或多雾、连续阴雨天气多,利于病原孢子传播、萌发和侵入,形成较多的带菌种子,翌年发病重;反之,气候干燥,种子带菌率低,翌年发病就轻。大雨易将病原孢子冲淋入土中,失去侵染机会,故扬花期大雨可使翌年发病减轻。
4、小麦散黑穗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2)温汤浸种:石灰水浸种、冷浸日晒、恒温浸种、变温浸种;
(3)人工拔除;
(4)科学用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进行拌种,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进行叶面喷雾。
十三、小麦腥黑穗病
1、小麦腥黑穗病简介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小麦产区均有发生。该病属系统侵染病害,小麦受害后多能正常抽穗,但感病株麦粒充满病原菌而丧失使用价值,所以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小麦严重损失,降低麦粒及面粉品质。
2、小麦腥黑穗病为害症状
    小麦受害后一般全穗麦粒均变成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黑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冬孢子,病粒与健粒极易区别。


3、小麦腥黑穗病发生规律
    小麦腥黑穗病是系统侵染病害,病菌侵入小麦幼苗的最适温度为9-12摄氏度,病情轻重受菌源量、土壤温湿度、光照、栽培管理等条件影响。菌量高、发病重;冬麦晚播、春麦早播或播种较深,小麦出土慢,增加病菌侵染机会,发病重;地下害虫发生重的田块,幼苗受虫为害伤口多,利于病菌侵染,发病重。
4、小麦腥黑穗病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
(3)药剂防治:戊唑醇、咯菌腈拌种,使用多菌灵、甲基拖布津土壤处理。
十四、小麦霜霉病
1、小麦霜霉病
    小麦霜霉病又称黄化矮缩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西北、西南、华北等小麦产区。小麦染病后不能正常抽穗,千粒重明显降低。田间常零星、成片或全田发病,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2、小麦霜霉病为害症状
    小麦霜霉病感病植株显著矮缩,株高不到正常小麦的1/2,叶片淡绿,变厚,皱缩扭曲,现黄白相间条形花纹。病株茎秆粗壮,表面覆盖一层白霜状霉层。重病株旗叶弯曲下垂,通常不能正常抽穗或穗从旗叶鞘旁拱出,穗茎和穗部弯曲成弓形,或成畸形龙头拐状。


3、小麦霜霉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霜霉病从种子萌发后从小麦幼芽侵入,进行系统性侵染,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易发病。
4、小麦霜霉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耕细耙、提整地质量、加强栽培管理、清除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使用甲霜灵拌种、使用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霜霉威盐酸盐进行叶面喷雾。
十五、小麦叶枯病
1、小麦叶枯病简介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广泛分布于我国小麦种植区。小麦叶枯病通常分为黄斑叶枯病、雪霉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根腐叶枯病、壳针叶枯病和葡萄孢叶枯病等,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比较严重。
2、小麦叶枯病为害症状
    小麦叶枯病躲在抽穗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3、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
    小麦叶枯病在低温多湿条件有利于发生扩展,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较大差异。
4、小麦叶枯病防治
(1)农业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2)治蚜防病;
(3)药剂防治: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醇和醚菌酯等进行拌种,使用烯唑醇、三唑酮、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等进行叶面喷雾。
十六、小麦颖枯病
1、小麦颖枯病简介
    小麦颖枯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小麦种植区,主要为害小麦未成熟的穗部,有时也为害小麦叶片、叶鞘和茎秆。小麦受害后穗粒数减少,籽粒瘪瘦,出粉率降低。
2、小麦颖枯病为害症状
    小麦穗部受害初期在颖壳上产生深褐色斑点,后变为枯白色,扩展到整个颖壳,在病部出现菌丝和小黑点,发病重的不能结实。叶片和叶鞘上的病斑初为长椭圆形、淡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边缘淡黄色晕圈,中间灰白色,其上密生小黑点。茎节受害呈褐色病斑,其上也生细小黑点。


3、小麦颖枯病发生规律
    小麦颖枯病一般仅侵染未成熟的麦穗,至蜡熟期即不再侵染,严重年份也侵染小麦叶片、叶鞘和茎秆。连作田、土壤贫瘠、偏施氮肥、土壤潮湿的田块发病重。
4、小麦颖枯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健康栽培、肥水管理、适时播种;
(2)药剂防治:使用甲基硫菌灵进行土壤处理、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多福进行拌种、使用百菌清、丙环唑等进行叶面喷雾。
十七、小麦黑颖病
1、小麦黑颖病简介
    小麦黑颖病分布在我国北方麦区,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叶鞘、穗部、颖片及麦芒,形成条斑状病部,严重的造成等籽粒瘪瘦,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2、小麦黑颖病为害症状
    小麦穗部染病,颖壳上生褐色至黑色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后颖壳变黑发亮。颖壳染病后感染种子,轻者种子颜色变深,重则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叶片、叶鞘染病,沿叶脉形成黄褐色条状斑。穗轴、茎秆染病产生黑褐色长条形状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色菌脓。


3、小麦黑颖病发生规律
    小麦黑颖病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降雨多,温度高发病重。
4、小麦黑颖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变温浸种;
(2)药剂防治:用噻枯唑浸种、使用噻枯唑进行叶面喷雾。
十八、小麦黑胚病
1、小麦黑胚病简介
    小麦黑胚病又叫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小麦产区,小麦籽粒中黑胚病病粒多时,易导致小麦籽粒外观质量下降,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变次。做种子使用时还能影响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严重的造成烂种、烂牙,不能出苗。
2、小麦黑胚病为害症状
    小麦黑胚病侵染引起籽粒呈灰白色或带浅粉红色凹陷斑痕。


3、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
    小麦黑胚病主要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发生,温度低,连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大或结露时间长,发病重。同时该病与麦蚜发生密切相关,麦蚜发生重的麦田病情也重。
4、小麦黑胚病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措施、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使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进行拌种,使用醚菌酯、丙环唑、腈菌唑进行叶面喷雾。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