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探讨的话题就是关于春季多雨果树(桃)病害整体解决方案,不知道最近大家发现没有,三四月份 的降雨量相比往年要多一些,当然降雨各个地方也不太均衡,果树的病虫害就比较容易发生,今天主要 围绕桃树为例,重点讲解的病害有:穿孔病、花叶病、缩叶病、黄化病。
品种是关键 、土肥水是基础 、修剪是调节、病虫害防治是保障
果园病虫害防治沿革40、50年代以前-原始传统50、60年代-农药为主80年代-综合防治2000年以后-生态防治
春丽桃
管理好的桃园
果园病虫害治理上的特点果树多年生,果园生态条件相对较稳定,害虫及天敌变动较小病害多而重,防治上强调预防,须多次喷药虫害多而严重,虫源逐年积累,以园内害虫为主果品商品价值高,便于新技术大量应用
果树病虫害防治的策略系统性: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方 法策略持久性:永远不会结束,只有阶段性成果可持续性:绿色生态环保,既有利于当代,又不危及后代
存在问题清园工作不彻底果园密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果树老化,树势衰弱,枝干病害重 未实行沃土养根,树体养分匮乏
存在问题果农年龄结构偏大,技术水平较低,防治措施不到位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新技术及标准化生产实施难度大果农抗御自然灾害及有害生物灾害能力较差,没有一套完备的应急预案
穿孔病一、病症桃穿孔病是桃树上最常见的的叶部病害。在世界各桃产区都有发生。包括细菌穿孔、霉斑穿孔和褐斑穿孔3种。其中以细菌性穿孔最为常见,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桃产区。桃树感染此病可造成大量叶片穿孔脱落,枝梢枯死,严重削弱树势,影响花芽分化,造造成巨大损失。三种穿孔病除危害桃树外,还危害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细菌穿孔病症状叶片受害:初期多在叶脉两侧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渐扩大成褐色或紫褐色近圆形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潮湿时背面溢出黄白色胶状黏液,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边缘破碎,不整齐。病斑脱落后形成穿孔或一部分与叶片相连,病斑约2毫米左右。果实受害,病斑深褐色,稍凹陷,边缘水渍状,潮湿时,病斑出现菌脓,干燥时发生裂纹。
枝梢受害:梢上逐渐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褐色至紫褐色圆形稍凹陷病斑。发病严重时,植株的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果实受害:产生暗紫色圆斑,边缘有油浸状晕欢。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白色黏液,湿度小,气候干燥时病斑发生裂纹。
杏树果实受害状
霉斑穿孔危害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初淡黄绿色,后变为红褐色或褐色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6mm,具红晕,最后坏死的中央部位脱落穿孔,病叶随后脱落。穿孔边缘整齐,不残留坏死组织。幼叶受害,大多焦枯,不形成穿孔。湿度高时,在病斑背面长出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的延至脱落后产生。枝梢受害,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行病斑,边缘紫褐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果实受害形成初为紫色、渐变褐色、边缘红色、中央凹陷的病斑。
褐斑穿孔症状褐斑穿孔: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在叶片两面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为紫色或红褐色略带环纹,大小1~4mm;后期病斑上张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外常有一圈坏死组织。在新梢和果实上形成褐色、凹陷、边缘、红褐色病斑,上射干内灰色霉状物。
二、病原细菌性穿孔: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型Xanthomonaspruni(Smith)Dowson.菌体短杆状。大小1.4~1.8um*0.40.8um。单生或连成短链。一端生鞭毛1~6根,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黄色,圆形,光滑,边缘整齐;液化明胶,胨化牛乳。发育适温25度。霉斑穿孔:病原为嗜果刀孢菌Clasterosporiumcarpophilum(Lév.)Aderh.,属半知菌亚门刀孢属。分生孢子梗丛生,有分隔。分生孢子棍棒形或纺锤形,3~6个分割,稍弯曲,无色或淡褐色,大小30~56um×6~7um。
褐斑穿孔:病原为核果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Liu&Guo,属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常见异名为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分生孢子梗丛生,不分枝,直或微弯,橄榄色。有隔膜0~2个,大小6.5~35.0um×2.5~4.0um。分生孢子细长,鞭状或倒棍棒状,直或微弯,浅青黄色,3~9个隔膜,大小25.0~80.0×2.0~4.0um。
三、发病原因品种:品种抗性,早熟发病轻,晚熟发病重。气候因素: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有利于细菌穿孔病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发病重。低温多雨有利于褐斑和霉斑穿孔病的发病树体营养:树势强,发病晚且轻;树势弱,发病早且重。立地条件: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发病重。偏施氮肥
四、防治措施1、建园选择抗性品种2、合理密植,科学修剪,保持桃园通风透光。3、增施有机肥,增加树体贮藏营养,注意果园排水。避免偏施氮肥。4、清除越冬菌源。
5、化学防治早春桃树萌芽前喷4-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乙酸铜(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天晴无风的日子);展叶后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70%甲基硫菌灵、宁南霉素、戊唑醇、72%的农用链霉素和硫酸链霉素;生长期多雨季节喷碧秀丹或代森锰锌(幼果期不要用)等。5-6月间,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50倍液1-2次,对穿孔病均有良好效果。对细菌性穿孔病,用农用链霉素50-100毫克/升来防治;对真菌性霉斑穿孔病,可用70%甲托可湿性粉1000倍液戊唑醇倍液。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可兼治多种穿孔病,效果也较好。雨后防治要改为雨前防治
桃花叶病
症状桃树感病后生长缓慢,开花略晚,果实稍扁,微有苦味。早春萌芽后不久,即出现黄叶,4-5月份最多,但到7-8月份病害减轻,或不表现黄叶。有些年份可能不表现症状,具有隐藏性。叶片黄化但不变形,只呈现鲜黄色病部或乳白色杂色,或发生褪绿斑点和扩散形花叶。少数严重的病株全树大部分叶片黄化,卷叶,大枝出现溃疡。高温适宜这种病株出现,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病较重。
病原 桃花叶病是由桃潜隐花叶类病毒寄生引起的,是一种潜隐性病害,潜隐花叶类病毒对热稳定,在各种组织中很快繁殖。
发病规律 桃花叶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播,无论是砧木还是接穗带毒,均可形成新的病株,通过苗木销售带到各地。在同一桃园,修剪、蚜虫、瘿螨都可以传毒,在病株周围20米范围内,花叶相当普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发现病株及时刨除并且消毁,减少病源的传播;中耕锄草,潜施有机肥,合理灌水,冬季进行果树修剪,改善通风透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2)培育无病毒苗木。采用无毒材料(砧木和接穗)进行苗木繁育。若发现有病株,不得外流接穗。(3)修剪工具要消毒,避免传染。局部地块对病株要加强管理。(4)应用宁南霉素
桃缩叶病分布及危害桃缩叶病(peachleafcurl)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历史上曾造成严重损失,但由于杀菌剂的使用可以很好控制该病的发生,除在高湿地区外,目前为害已不再严重。该病可引起早期落叶,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而且还严重影响翌年的花芽形成,严重发生时导致树势削弱,早衰,枝条枯死或整株枯死。除危害桃以外还可在李、杏、梅、樱、杨、栎等植物上寄生。种植桃树的地区均有分布(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陕西等地) ,尤其以南方、西南地区发生最多。
中文学名:桃树缩叶病病原中文名:畸形外囊菌病原拉丁学名:Taphrinadeformans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病害类型:真菌主要为害部位: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和幼果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和幼果。春天发芽时,感病嫩叶呈卷曲状、发红;叶片长大后增厚且变脆、卷曲,呈红褐色,在叶片表面长出银白色粉状物,病叶变褐色,焦枯脱落,腋芽再次长出新叶,长出的新叶一般不再受害。嫩枝发病,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缩短,略为粗肿,病枝上常簇生卷缩的病叶,严重时病枝渐向下枯死,甚至有的大枝或全株枯死。幼果发病,初生黄色或红色病斑,微隆起;随果实增大,渐变褐色;后期病果畸形,果面龟裂,有疮疤,易早期脱落。较大的果实受害,果实变红色,病部肿大,茸毛脱落,表面光滑。桃缩叶病症状表现与桃纵卷瘤蚜为害状很相似,要注意区分:前者表现在叶片局部或整个叶片肿大扭曲变形;后者表现为叶缘纵卷肿起,呈绳状,剥开卷叶往往会发现蚜虫脱落的表皮残留物等蚜虫活动痕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树皮或芽鳞片中越夏,条件合适时孢子会继续芽殖。芽孢子在鳞片与树皮中过冬。第2年早春桃芽萌发期间,如气温在10~16℃,经常下雨,桃芽容易遭受病菌侵染,展叶后病菌仍可侵入叶片危害,刺激叶片中细胞分裂,使病叶肥厚皱缩变色。一般在4~5月份发病,当年危害一般只发生1次。一般江河沿岸、湖畔及低洼潮湿地发病重;实生苗桃树比芽接桃树易发病;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
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新建桃园时,提倡栽植既高产优质又抗病的品种,如中油系列、鲁油系列、春丽等等;对于进入结果期的桃园,要做好土壤、肥料、水分管理,精心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严重的桃园应及时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以免影响当年和第2年结果;在4—5月份结合生长期修剪、防治桃红颈天牛幼虫危害等作业,发现缩叶病叶片立即摘除,集中烧毁,要求在初夏前缩叶病不形成白色粉状物。
二、药剂防治休眠季节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原菌;春季桃芽开始膨大时,是防治桃缩叶病的关键时期,喷洒的药剂有波美5度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戊唑醇;在桃树生长季节的3~6月份,即展叶后至高温干旱天气到来之前,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宁南霉素、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交替使用;早期缩叶病病斑直径在0.5厘米左右,喷施杀菌剂,病斑受到明显抑制。
桃黄化病(紫化)内容提要1、桃树黄化的表现;2、引起黄化的六种原因;3、针对黄化应该采取的措施。
果树"黄化病"的防治,要针对其发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才能见效。学会找原因,比盲目采取措施要好。果树黄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缺铁、缺氮失绿症状,从新梢顶部嫩叶开始表现出来,初期先是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呈绿网纹状,随着黄化程度加重,新梢嫩叶全叶呈黄白色,下部老叶也出现黄化,继而新梢顶部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点,叶片边缘开始产生褐色焦枯斑,叶片逐渐坏死,严重者叶焦枯脱落,顶芽枯死,甚至导致整株死亡。除叶子表现失绿症状外,果实也表现黄化现象。在生产实践中关键是要分析到底什么原因导致铁、氮等元素吸收不好而导致黄化情况。
分析原因要到果园现场进行调查,看是几个别树黄化,还是整株黄化,分析顺序是从管理入手,果园环境、建园、整形修剪、施肥,整体到局部,单株分析从上到下。这样逐步排除找出真正的黄化原因。
1、枝干溃疡、腐烂导致营养运输受阻枝条溃疡病导致局部营养运输受阻,导致局部黄化。根茎部冬季冻害导致腐烂病这几年发生严重,导致树势衰弱,黄化的情况。
2、缺铁缺氮等缺肥导致黄化桃树缺铁的主要原因:①栽植密度大,有的甚至达到1米×0.8米,每株树所占土地营养面积小,根系与根系相互交叉,土壤中释放的铁离子满足不了根系的吸收。②桃树结果后,负载量大,有机营养优先供应果实生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根系分泌酸性物质的能力减弱,土壤中的铁离子不能被根系有效地吸收。③受土壤酸碱度的影响,中性、偏碱性土壤中的铁离子容易被氢氧根离子固定,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铁,不能被桃树根系吸收而发生缺铁症状,并主要发生在新叶上,这类土壤主要是山岭青石黄土地表现症状明显。
3、修剪不合理导致黄化采果后修剪过重,果实采收前,多种有机、无机营养以供应果实生长为主,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果实采收后根系急需叶片供给有机营养,此时进行重回缩修剪,地上部失掉大量的营养枝条和叶片,引起地下根系生长营养供给不足,造成毛细根因修剪过重而死亡,根系不能很好地吸收养分,致使地上部养分供应不足。
4、药害肥害导致黄化不少果农在应用农药解决病虫害的过程中存在应用不对路,利用桃树夏季应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导致叶片中毒,出现黄化的情况。另外近几年不少果农户为了除草过多应用除草剂,例如草甘膦、百草枯等,导致果树树干或根系导致腐烂药害,尤其是应用除草剂且下雨后,出现黄化的情况,与应用除草剂有关系。化肥多,有机肥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差,土壤瘠薄,结构不良,有机含量低,土壤活性菌减少,影响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也有果农应用肥料种类不对,大田作物的肥料应用在果树上,例如桃树应用氯化钾肥料,导致根系氯离子中毒。
5、根系病害导致黄化桃树根系病害是引起桃树叶片黄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植株患有根癌病、紫纹羽病、白绢病、根朽病等,影响植株根系生长,妨碍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造成树势衰弱,严重时植株枯死。
6、果树旱涝不均土壤黏重、通透性差,影响根系的生长,另外遇到干旱或涝害果树根系吸收不好。
二、防治措施1、重视病害防治尤其是注意枝干病害防治,平时用药注意喷施树干。如发现病斑,技术应用溃腐灵加敌腐涂抹。喷涂结合进行。有根部病害的进行有针对性防治。若发现根癌病植株,用快刀切除根瘤,用1%的硫酸铜100倍液消毒或者用根癌灵灌根,新建园苗木用K84蘸根后再栽植。 根癌病、紫纹羽病、白绢病、根朽病,用恶霉灵、宁南霉素、碧护、聚肽蛋白液灌根。同时叶面喷肥。
2、合理施肥,注意地下地上补肥增施优质有机肥,控施化肥土壤黏重的地块,秋季增施优质有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壤较黏重,在定植坑内填一些河沙,有一定的效果。重视增施有机肥。.缺铁的防治①稀植:栽植密度为2.5米×1米~3米×1米,增加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土壤范围,使土壤中的铁离子满足根系的吸收,给植株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②合理负载:根据桃树情况确定产量,一般每亩地产量不超过3000千克,再把亩产量分解到每株树,每株树留果量的计算公式是:留果量(果个数)≈株产量(千克)/单果重(千克)。③喷施叶面肥:向叶面喷施0.1%的硫酸亚铁加米醋精500倍液。④输液防治:植株上有个别枝梢缺铁时,用瓶装0.1%的硫酸亚铁和0.5%的乙酸混合液挂于树上,把缺铁的枝梢直接插在瓶中。也可用上述的混合液装在输液瓶中,倒挂在树枝上,在树干上打一个孔,用医用输液器输液。
3、周年修剪合理进行采果后轻剪采果后,对结果枝进行修剪,以疏为主,疏除背上枝、直立枝、细弱枝、病虫枝、交叉枝,结合人工摘心、扭梢、拿枝等,保留一定的营养枝,以平衡树势。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添加小编微信(微信号:nongzirenbianji),即可进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