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2415阅读
  • 2回复

冬小麦后期你需要了解的管理技术都在这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oeqqq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4-22
大家好,今天和我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现下冬小麦的后期管理技术,主要和大家讲解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目标
2、管理技术
3、一喷三防
4、主要虫害
5、主要病害


点击链接观看完整直播:https://v.191.cn/live/pc?cid=1406




冬小麦的一生




一、管理目标

1.保护叶片功能
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2.延缓根系衰老
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3.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是吸浆虫、麦蜘蛛、蚜虫等,若未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极大。



二、管理技术



早浇灌浆水
充足的水分可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利于贮存在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灌浆水可提高籽粒灌浆强度,提高饱满度,增加粒重。灌浆水一般应在孕穗期至灌浆初期选择晴天无风时进行。早浇灌浆水,籽粒尚未灌浆,不易倒伏,小麦扬花后一周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小麦成熟前15天要停止浇水,不宜浇麦黄水。做到无风快浇,有风停浇,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不在温度过高的天气状况下浇水;切忌在风雨天气来临前浇水,以防倒伏。浇水不宜过大,但要使底墒得到补充,保护深层根系不早衰。



三、一喷三防



什么是一喷三防?
一喷:喷一次药;
三防: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


小麦干热风有什么症状?

麦株的芒、穗、叶片和茎秆等部位均可受害。从顶端到基部失水后青枯变白或叶片卷缩萎凋,颖壳变为白色或灰白色,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






干热风类型:
高温低湿型:干旱(空气湿度明显下降),有一定强度的风,使小麦干尖、植株枯黄、麦粒干秕,影响产量。它是我国北方麦区干热风的主要类型;
雨后枯熟型:雨后高温和猛晴,湿度明显降低,日晒强烈,热风劲吹,造成小面青枯和枯熟。而且温度升高越快越高,小麦青枯早熟的程度就越严重。



干热风会对小麦产生哪些危害?
干热风会导致小麦叶片气孔关闭、能力丧失、加快叶片干枯光合作用收到抑制、同时根系发生早衰,吸水吸肥能力减弱,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而减产。特别是小麦乳熟期以后,连续降水后出现30℃以上高温天气时,将导致小麦突然死亡,粒重大幅度下降而减产。一般干热风可使小麦减产5%-20%,严重的干热风将导致小麦减产30%乃至30%以上。



倒伏?
小麦倒伏以后,叶片茎秆互相重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植株输导组织遭到损伤,养分和水分运转受阻,正常代谢活动受到破坏,小麦籽粒重明显降低。下部叶片和部分单茎因得不到光照甚至引起死亡,影响穗数。所以,小麦倒伏以后,造成穗少、粒秕,产量降低。



为什么倒伏?
根倒:一是根系发育不良,入土过浅。主要是土壤耕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差。二是后期土壤湿度大,长期未灌水,后期灌水量大,又遇到风雨等。第三与品种有关。
茎倒:一是品种原因。二是播量大,肥水充足,特别是氮肥过多而控制不当,造成田间郁蔽,使茎秆居间分生组织活动期延长,节间增长。


四、主要虫害

1)蚜虫类
2)小麦吸浆虫
3)麦蜘蛛类



(1)蚜虫
蚜虫是影响小麦灌浆的最主要的害虫,繁殖很快,多雨时易爆发。
蚜虫类: 同翅目,蚜总科
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
麦无网蚜  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蚜虫造成的危害有三个方面:

吸食造成的危害
排泄蜜露造成的危害

传毒造成的危害,传播大麦黄矮病毒等

传毒能力: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 禾谷缢管蚜



(2)吸浆虫
吸浆虫是小麦的毁灭性害虫,以幼虫危害小麦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情况下,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引起该虫大发生。5月上中旬小麦扬花期,吸浆虫进入羽化、产卵,是成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小麦上部有吸浆虫成虫产卵,中下部叶片有麦蚜繁殖。



吸浆虫类:
双翅目 Diptera,瘿蚊科  Cecidomyiid
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
麦黄吸浆虫  Contarinia tritici Kirby






麦红吸浆虫
幼虫体长约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麦红吸浆成虫:
桔红色,复眼黑色。雌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雄虫体稍小,长2mm左右。翅一对,有4条发达翅脉, 膜质,薄而透明,有紫色闪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9节,第9节细长,形成伪产卵管。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






麦黄吸浆虫
卵:长 0.29mm,香蕉形。前端略弯,     末端有细长的卵柄附属物。
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体表光   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凹陷,腹末端生突起2个。
蛹:鲜黄色,头部有1对毛比呼吸管长。
成虫:形态与麦红吸浆虫极相似。主要区别为体鲜黄色,雌成虫伪产卵器极长,伸出时约与腹部等长,末端成针状。雄虫抱握器光滑,无齿。





危害症状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难度:

潜伏期长,隐蔽。
预报有一定难度,虫子似突然出现。
危害隐蔽。



(3)麦蜘蛛类
麦红蜘蛛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气候干旱时发生较重。
麦蜘蛛类 :  蛛形纲 ,蜱螨亚纲,真螨目
麦圆蜘蛛  Penthaleus major (Duges), 又名麦叶爪螨,  叶爪螨科。分布在我国北纬29—37度地区。
麦长腿蜘蛛  Petrobia latens (Mueller),又名麦岩螨,
叶螨科。分布在北纬34—43度地区,主害区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干旱、干燥麦区。
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混合为害。



麦圆蜘蛛 成虫体长0.6一0.98mm,宽0.43一0.65mm,卵圆形,黑褐色。4对足,第1对长,第4对次之,2、3对等长。足、肛门周围红色。卵长0.2mm左右,椭圆形,初暗褐色,后变浅红色。若螨共4龄。一龄3对足,初浅红色,后变草绿色至黑褐色。2、3、4龄若螨4对足,体似成螨。





麦长腿蜘蛛  成虫体长0.62一0.85mm,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色至褐绿色。4对足,其中第1和第4对特别长。卵有2型:越夏卵圆柱形,长0.18mm,卵壳表面有白色蜡质,似草帽状,卵顶具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球形,粉红色,长0.15mm,表面生数十条隆起条纹。若虫共3龄。一龄称幼螨,3对足,初为鲜红色,吸食后为黑褐色,2、3龄有4对足,体形似成螨。





寄主:麦蜘蛛的寄主植物除大、小麦外,麦圆蜘蛛还为害豌豆、蚕豆、油菜、紫云英、看麦娘等杂草;而麦长腿蜘蛛为害棉花、大豆、桃、柳、桑、槐等。

危害特点:麦蜘蛛吸食麦叶汁液为害,叶面呈现黄白色小斑点,后斑点合并成斑块,使麦苗逐渐枯黄,初期田间出现“黄叶塘”,后扩散至全田,重者可使麦苗整片枯死。 



防治方案:
1、防治蚜虫、吸浆虫
烟碱类+菊酯类(或有机磷类)
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
菊酯类:高效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联苯菊酯
有机磷类:毒死蜱、敌敌畏
其他:阿维菌素
2、防治麦蜘蛛类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炔螨特



五、主要病害

1.赤霉病
2.白粉病
3.锈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因为危害严重,又被称为小麦癌症。赤霉病一旦发生,小麦就必定会减产,而且还会产生毒素,食用达到一定量,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如不及时防治,赤霉病发生率可达90%以上。所以做好前期防控至关重要。






①发病症状
麦赤霉病又叫烂麦头、枯白穗,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所谓赤霉,也就是说霉层是红色的。发病植株在干燥环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穗部腐烂,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②发病规律
一是种子传播。爆发过赤霉病的地块不可留种,病菌会在种子中生存,当带病的种子再次播种后,就会继续出现赤霉病。所以选种的时候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自己留种需避开发生赤霉病的地块。二是田间患病的残株传播。一些病残体掉落在田间,上面携带病菌,威胁到下一茬小麦生长。所以收获时病株一定要清理干净。三是路边的杂草传播。杂草也是赤霉病病菌藏匿的场所,在杂草中越冬、越夏,等到来年小麦播种后,随着风雨进行传播,危害小麦。



③爆发条件
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是赤霉病最易爆发的时期,此时正值4月,气温回升且多阴雨天。空气越湿润,小麦赤霉病越容易传播。所以这时排水不畅的麦田、种植过密透光性差的地块,成了病菌主要的攻击对象。注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水肥千万不要过多,适量即可。



④最佳防控时间
赤霉病属于花期侵染病害,而且靠风雨传播,齐穗-扬花初期预防性用药十分关键,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是防治适期。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喷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小麦始花期喷药。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适当提早到齐穗期,第一次防治后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若喷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防治方案:
1、戊唑醇·多菌灵
2、戊唑醇·咪鲜胺
3、氰烯菌酯
4、丙硫菌唑
5、吡唑醚菌酯·氟环唑
6、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



白粉病(子囊菌)、锈病(担子菌)
对密度大、湿度大的麦田,要注意查治白粉病,在底部叶片看到红膜时,就要注意防治。要求用足药量和水量,提高病害控制效果,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小麦锈病共分为三种,分别是叶锈病、条锈病、杆锈病。属于流行性病害,如果气候合适会大面积发生,并且随着气流逐渐传播扩散。注意打匀打透。









防治方案:
1、三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
2、三唑类+新型SDHI药剂


三唑类:丙环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
甲氧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
新型SDHI药剂:吡唑萘菌胺、联苯吡菌胺、苯并烯氟菌唑、氟唑菌酰羟胺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添加小编微信进群讨论交流(微信号:nongzirenbianji)
 
分享到
离线泓韧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4-26
看看
离线末代农民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1-04-30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