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5074阅读
  • 2回复

[小麦]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oeqqq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3-17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水稻种子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点击下方链接 可以观看完整直播:



一、当前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当前气象等条件复杂多变,结合病虫越冬基数,小麦多种病虫重发态势明显。小麦正进入起身拔节期,加之近期有几次降雨过程,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病虫草害将进入扩展蔓延为害的关键时期,此时期是红蜘蛛为害盛期,也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根病的侵染扩展高峰期。全国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小麦条锈病已在西南麦区扩散流行,汉水流域、黄淮海南部病点快速增多;小麦茎基腐病显症早,扩展蔓延条件适宜,局部出现高密度白穗枯死的风险加大;

早春升温回温快,小麦赤霉病菌将大量繁殖,后期暴发流行概率较高;常发病虫:麦蚜、白粉病、纹枯病等仍将普遍发生。多种病虫常混合发生,这个时期是综合防治病虫的关键时期,稍有疏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好处:起到压前控后的作用,也就是能够减轻病虫危害程度, 有效压低病虫基数。我们大家要充分认识夏粮病虫发生形势的严峻性及复杂性,重视当前小麦病虫的防控工作。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发生情况示意图



播种、秋苗期: 纹枯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红蜘蛛4月下旬陆续死亡,5月上旬后成螨绝迹)(当旬均温22.7度以上时成若螨全部死亡)。
拔 节 期:纹枯病、麦蜘蛛、白粉病、蚜虫等;
抽穗、扬花期:吸浆虫、蚜虫、粘虫、灰飞虱;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条锈、叶锈病、叶枯病等;
灌浆乳熟期:   蚜虫、叶锈、灰飞虱等;

1、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引起小麦“白穗”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玉米小麦两熟轮作、秙杆还田较多的地块。茎基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一种土传病害。




病害田间症状发生始期在4月上中旬,植株表现叶尖变黄、植株枯死、白穗现象,枯死植株叶鞘基本正常,茎秆基部第一、二节变褐、腐烂,发病部位有白色或红色粉状物,小麦根系基本正常,严重者腐烂。

2、小麦根部(土、种传)病害---纹枯病




纹枯病冬前感染期


小麦纹枯病横向扩展期



小麦纹枯病严重度增长期
小麦纹枯病倒伏及枯白穗

小麦纹枯病危害(倒伏)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3、小麦全蚀病



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2007年前是山东省的补充检疫对象。又称小麦黑脚病。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
发病时期: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
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黑形成黑膏药。

小麦早期全蚀病根部症状——黑根


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典型症状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小麦全蚀病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

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
②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危害(白穗)


4、小麦根腐病





病菌-禾旋孢腔菌(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
传播-种子、土壤及风雨传播
侵染-小麦不同生育期均可侵染
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


根部病害发病后不易防治


目前的杀菌剂除乙磷铝外均为自下向上单向传导,地上喷雾药物无法到达发病部,喷雾防根病效果差。
大部分具内吸性的杀菌剂只会朝一个方向移动和汁液移动同一方向


二、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原因分析

(一)根腐型病害(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
1、发生情况
①病残体多(秸秆还田)、病源基数逐年上升。去年小麦根腐型病害发生较为普遍,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特别稻茬麦及水浇条件好的平原高产麦田,发生面广、受害重,白穗率达10-13%。

②防治效果差,防治技术不到位,没掌握防治适期,重点在药剂拌种及小麦返青期进行防治。可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15%拌种。
③对小麦病害的防治。重视程度不够。小麦根部病害主要在小麦根部为害,防治重视程度不够。
以上三点是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种子处理
用药剂处理种子
3%苯醚甲环唑 、2.5%咯菌腈和20%粉锈宁、2%戊唑醇均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包衣;         种传、土传病害、以及秋苗期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

2、小麦叶部病害---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

小麦白粉病

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


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只能在寄生的活组织上生长发育,是一种表面寄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麦苗下部叶片上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侵源的来源。小麦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几次重复再侵染,就可能引起病害流行。

该病春季一般4月10日开始发病,初期是侵染茎基部和底部叶片,无效分蘖上也有发生。后逐渐发展,5月5日开始加重发生,5月30日达到发病高峰,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形曲线。




小麦白粉病发病条件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栽培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害有可能大发生。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低温、阴湿或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发病重。小麦密度过大,或施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麦行间通风不良,发病往往严重。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区别这三种锈病: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圆斑。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小麦叶部病害---锈病





小麦锈病区别




发生规律
小麦三种锈病的病菌都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同科同属但不同种。条锈病菌不耐高温,当温度达到300C以上时很快死亡,旬平均气温达到230C时,即不能越夏。临沂市7月份平均气温超过230C,因此小麦条锈病菌在临沂不能越夏。临沂的小麦收获后,条锈病菌随气流传播到西北高寒地区危害晚熟冬小麦和自生麦苗,度过夏季。到秋季,病菌再随气流传至临沂,侵染危害秋播麦苗。叶锈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临沂市可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存活,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来源,秋苗上的病菌以菌丝体在麦叶中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春季继续危害小麦。由于叶锈病发生需要较高的温度,所以发生期较条锈病晚。秆锈病菌耐高温不耐低温,冬季在福建、广东和云南南部麦区越冬,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进行危害。

三种锈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菌数量充足,气候条件适宜,锈病就会流行。当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已定的情况下,锈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和菌源数量的多少。如果早春气温偏高,4月份又多雨,条锈病有可能在临沂发生流行。叶锈病的发生与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降雨量、气温关系密切,如果降雨量偏多,气温适宜,发病重。小麦抽穗前后,气温比常年高,降雨量偏多,外来菌源数量较大时,秆锈病有可能流行。在适于锈病发生的时期,如果多雨、高湿、露日偏多,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在栽培上,氮肥用量过大,造成小麦徒长,锈病发生严重。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锈病的发生危害。


流行性强危害重 —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大病害,发病快、发生广、减产严重。2017年临沂市大发生,发生程度为1990年以来最重的一年、2020年发病时间最早。是全国大区域流行性病害,传染性和致病性极强且监测难度大、危害损失重,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往往能在短期内暴发流行,造成叶片早枯,影响小麦灌浆,一般可造成20-30%的减产,严重的可达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
要求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2020 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
山东省小麦条锈病分别在1975、1983、1990、1991、2017、2020年六年发生面积大,造成小麦减产。
2017年5月2日我县在郯城街道办、红花镇、港上镇、泉源乡、胜利乡、花园乡等部分地块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以来,截至5月14日,我县共有11个乡镇(街道)和1个景区发生小麦条锈病,总见病面积45.03万亩。截至5月14日全县小麦条锈病总见病面积45.03万亩,防治面积114.8万亩次,其中飞防面积63.2万亩,所有乡镇小麦穗期病虫害都普遍防治2遍,没有造成大面积扩散蔓延。

受今年越冬菌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影响,自4月6日以来,我县周边地区相继发现条锈病,发病时间较常年提早1个月,我县4月27日在郯城街道湖里村麦田查到病叶,随后在10个乡镇(街道)相继发现发病点。据统计,我县共出动有人直升机1架,45架次,植保无人机160架,7000余架次,大、中型植保机械50余台,背负式植保机械3000台,全县完成防治面积45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25万亩次,重点湖片及发病周边区域普防2遍,重点发病点防控遍,已经将条锈病封锁控制在发病中心,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扩散蔓延。

1、外地菌源量大、发病早。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2020小麦条锈病发病早、蔓延快、程度重。发生程度和面积均重于大发生的2017年,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当前我县小麦正处于挑旗-抽穗期,后期病害发展扩散空间较大,危害时间长。
2、气象条件有利。温湿条件直接影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据天气预报,预计4月中下旬我县降水偏多,雨后农田湿度大,有利于条锈病菌侵染危害,近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部分地区风力较大,对条锈病扩散蔓延较为有利。
3、感病品种较多。从我县主栽品种分析,鲁原502为高感条锈病品种;我县主要种植的济麦22、烟农19等为中感品种。


防治策略
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全面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封锁发病中心,严防病情扩散流行。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4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县农业农村局已经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了部分条锈病应急防控药剂,各乡镇(街道)一旦发现发病中心迅速上报县植保站,县植保站将根据各乡镇条锈病的发生面积发放防控药剂,由各乡镇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

最佳的施药时间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渡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我县以小麦红吸浆虫为主,自1999年以来在我县部分乡镇零星发生,一直未造成危害,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小麦播种期绝大多数地块都进行了药剂处理土壤,压低了小麦红吸浆虫的越冬基数;二是小麦穗期的一喷三防兼治了小麦红吸浆虫。但是自2006年以来小麦吸浆虫在我县周边县区发病较重。







小麦吸浆虫生活习性

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翌年当地下10cm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cm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10cm地温20℃上下,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




小麦吸浆虫防治方法
防治指标  
粒被害率在10%以上(目前我县3%以下)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
⒉化学防治 狠抓各虫态防治。小麦吸浆虫在地下生活时间长、虫体小、数量多,应进行三步防治。
一是在小麦播种前撒毒土防治土中幼虫,于播前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40%甲基异硫磷或50%辛硫磷乳油200ml,兑水5kg,喷在20kg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耙耱或翻入土表层有效。
二是在小麦孕穗期撒毒土防治幼虫和蛹,是防治该虫关键时期。每亩用40%甲基异硫磷或50%辛硫磷乳油150ml,按上法制成毒土,均匀撒在地表后,进行锄地,把毒土混入表土层中。
三是小麦抽穗开花期防治成虫。这时结合防治麦蚜,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又叫蜜虫、油汗等,是多种蚜虫的总称,是小麦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主要麦田害虫之一。我县常见的蚜虫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在这三种蚜虫中,以麦长管蚜危害最重,是小麦田的优势种。(小麦蚜虫、偏重发生 )
刺吸式口器,小麦苗期,麦蚜多群集在叶片背面、叶鞘及心叶取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取食,并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减产。以乳熟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麦蚜还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等小麦病毒病的重要昆虫媒介。

蚜虫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 :在山东麦区, 一年发生16—20代。麦长管蚜在每年3月中下旬,南方的有翅蚜开始陆续迁飞而来,4月上中旬为迁入高峰,在麦田大量胎生无翅为害。5月中下旬小麦灌浆盛期,蚜量达到高峰,为防治适期。麦二叉蚜终年在禾本科植物的称为全周期型,仅进行孤雌生殖的称为不全周期型。
(2)温湿度条件  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麦蚜发生和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40%~80%范围内,即中温低湿条件常有利于麦蚜大发生。蚜虫种类不同,适宜发生的温湿度范围不同。麦二叉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5—20℃,30℃以上生育停滞。麦长管蚜的适温范围低于麦二叉蚜,为12~20℃,28℃以上生育停滞。禾谷缢管蚜耐高温,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30℃左右生育速度最快,但不耐低温,在1月份平均温度为一2℃以北的地区不能越冬。

麦蜘蛛





麦蜘蛛吸食叶片汁液,受害处呈现黄白色小斑点,后合并成斑块状,叶片枯黄。受害严重麦苗,整株死亡。麦蜘蛛大田初期为害麦苗出现黄叶中心,后扩散。
我省发生的麦蜘蛛种类为麦圆蜘蛛(稻茬麦田)、麦长腿蜘蛛(旱茬麦田),以麦圆蜘蛛为主。麦蜘蛛主要为害小麦,还为害大麦、燕麦、豌豆等作物和杂草。

新农药-小麦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添加小编微信(微信号:nongzirenbianji),即可进入相关微信群进行讨论交流
 
分享到
离线茗莱小宋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3-17
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这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值得学习
离线hahevcnn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1-03-17
学到了,很专业,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