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668阅读
  • 2回复

[基本技术]农药减量90%理论构建及实现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oeqqq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1-08
大家好,我是斗笠哥。今天晚上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农药减量的内容,在讲之前还是来看一下今天需要讲解的几个内容:
点击链接观看完整直播:https://v.191.cn/live/pc?cid=1323




1. 农药剂量传递
2. 生物最佳粒径
3. 农药传导生物学
4. 人机技剂的配合

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可能觉得斗笠哥在吹牛,怎么能把农药减量到90%,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这里有一个图片,这里做了一个实验,以氯虫苯甲酰胺(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杀虫剂)为例,对于甜菜夜蛾的致死剂量为0.5μg/g,一亩地2000头的甜菜夜蛾,每头以2g 的剂量计算,理论2mg/亩,实际2g/亩。这里相差了一千倍,使用农药的用量理论与实际其实相差了一千倍的剂量,很多科学家也在感叹喷洒农药是世界上效率最低的劳动。




大家都在好奇,农药使用都去哪里了?首先农药打出去,是有一个雾化的过程,在小雾滴的时候存在被蒸发掉的情况,当然我们有时候喷雾的时候距离靶标是比较近的,蒸发的会比较少,如果使用植保无人机的时候飞行的高度比较高,大概有三米高,雾滴落下来的时间和粒径的大小有关系,在下落的过程中就有蒸发掉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药效就有降低的情况存在,其次喷雾器的喷嘴雾化的程度,喷出来到作物的过程中间是有一段距离的,不管你是用无人机还是自走式的,都会有一个距离存在,会发生漂移,这也是农药在传递过程中的一个损失,第三,药液和靶标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弹跳、碎裂,大雾滴变成小雾滴,但是也存在从叶片上流失的情况,叶片承受不了这么多的雾滴,导致大量药液流到土壤里,农药造成损失,这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农药的利用率。我们大部分说的都是农药沉积到叶片上的数量来衡量农药利用率的标准,但是还有三点来判定,比如农药在叶片上的吸收、转运、起效。雾滴向靶标生物的剂量传递过程中损失严重。

施药量、雾滴大小与雾滴覆盖度的关系:




吸收才是农药利用率的关键:




农药有效利用率(广义)=(真正发挥病虫害防治作用的药剂量/使用的农药总量)×100%
农药有效利用率(沉积回收率)(狭义)=(沉积在作物上的农药量/使用的农药总量)×100%

农药到哪里去了?在传统人工施药过程中大容量喷雾60%以上药液都流失到土壤中去了,10%的农药蒸发掉了,只有30%的沉积到叶片上,这里是狭义的利用率,30%沉积了之后,实际上只有0.03%被作物吸收,这是很多研究的报告里都提到的这一点。当然不同的农药不同的作物也会有一些偏差。对于低容量喷雾50%以上药液都飘失到空气中去了,10%蒸发,实际的沉积只有40%,但是由于植保无人机的喷雾粒径比较小,所以实际的吸收利用率在0.08%,与大容量喷雾相比较高,提升了一倍多。


生物最佳的雾滴粒径


施药量、雾滴大小与雾滴覆盖度的关系


不同喷雾方法的施药液量及雾滴中值直径



农药进入植物叶片存在亲酯性和亲水性两条途径





筛管:输导有机物,属输导组织。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输导组织。

细胞膜上的载体是农药进入筛管的带路党





草甘磷的向下传导
氰氟草酯的向下传导
杀虫单的双向传导
吡虫啉的向上传导
阿维菌素的向上传导

助剂是农药喷洒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添加小编微信(微信号:nongzirenbianji)进群讨论交流
 
分享到
离线新雪风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1-08
因为喷农药是被动防治,必须所有角落都喷到,而不是只喷到虫上。

技术的进步,器械和助剂,有助于提高药液的存留量,一定程度降低使用量。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1-01-09
谢谢
认真做服务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