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种植:施肥浇水有技巧,菌肥助力多收粮
马铃薯是我国多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想让薯块长得大、产量高,施肥和浇水的管理是关键。不少农户觉得只要多施肥、勤浇水就能高产,其实不然,科学的水肥管理要跟着马铃薯的生长节奏走,再搭配菌肥助力,才能既省成本又提产量,符合咱们农民的种植实际。
一、科学施肥:按生长期 “按需补营养”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但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一样,盲目施肥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导致徒长或薯块小,掌握 “前促、中控、后补” 的原则最实用。
1. 基肥要足:打好高产基础
基肥是马铃薯出苗后早期生长的 “口粮”,必须施足且全面。建议每亩用腐熟的农家肥 2000-3000 公斤,搭配氮磷钾复合肥(氮 15 - 磷 15 - 钾 15)50 公斤,均匀撒在种植沟里再覆土。农家肥能改良土壤、保水保肥,复合肥提供均衡养分,尤其钾肥能促进薯块膨大,这一步做好,出苗后苗齐苗壮有保障。
2. 苗期肥巧施:促根壮苗不徒长
马铃薯出苗后到现蕾前,主要长根和茎叶,这时施肥要 “轻氮重磷钾”。如果苗长得瘦弱,每亩可追施尿素 5-8 公斤,配合磷酸二氢钾 3 公斤,兑水浇施;要是苗长得比较旺,就少施或不施氮肥,避免茎叶疯长抢了薯块的营养。施肥时要离苗 10 厘米左右,防止烧根。
3. 膨薯期重施:催生大薯关键期
马铃薯现蕾到开花期,是薯块快速膨大的黄金时期,对钾肥的需求达到顶峰,这步肥施好了,产量能明显提升。建议每亩追施高钾肥(钾含量≥30%)20-25 公斤,可结合培土开沟施入,覆土后浇水,让肥料快速被根系吸收。另外,膨薯期可叶面喷施 0.2%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10 天一次,连喷 2 次,能增强光合作用,让养分更多输送到薯块。
二、合理浇水:“见干见湿” 不涝不旱
马铃薯耐旱但怕涝,浇水的核心是 “湿润不积水、干旱不缺水”,不同阶段浇水节奏有讲究,咱们农民凭经验观察土壤干湿就能判断。
1. 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湿不积水
播种后如果土壤墒情好,一般不用浇水,避免土壤板结影响出苗;要是天气干旱,可浇一次小水,把土壤浇透就行,保持土壤含水量在 60% 左右,这样利于种子发芽扎根。
2. 苗期:少水促扎根
苗期马铃薯根系正在生长,浇水要 “少而勤”,保持土壤微微湿润即可。如果浇水过多,根系会浅扎,后期容易倒伏,遇到干旱也不耐受。只要叶片不萎蔫,就不用频繁浇水。
3. 膨薯期:足水稳产
膨薯期是马铃薯需水最多的阶段,土壤含水量要保持在 70%-80%。这时候如果缺水,薯块会变小、表皮粗糙,影响品质和产量;但浇水不能太急,要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积水,引发薯块腐烂。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4. 成熟期:控水促成熟
马铃薯茎叶开始变黄、薯块停止膨大后,要逐渐减少浇水,甚至停止浇水。这时候控水能让薯块表皮老化,提高耐储存性,还能促进养分进一步积累,让薯块更饱满。
三、菌肥助力:提质增产新选择
很多农户现在开始用菌肥,其实菌肥不是替代化肥,而是和化肥搭配使用,能让施肥效果更好,还能改良土壤,特别适合长期种植马铃薯的地块。
菌肥里的有益菌(比如枯草芽孢杆菌、解磷解钾菌),能帮助土壤释放被固定的磷、钾等养分,让马铃薯的根系更好地吸收,相当于给土壤 “松土” 又 “补营养”。比如在施基肥时,每亩搭配 500-1000 克菌肥,和农家肥、复合肥混合施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还能抑制土壤里的有害病菌,降低马铃薯烂薯、死苗的风险。
膨薯期如果根系长势不好,也可以用菌肥兑水灌根,每亩用 300-500 克,能促进根系发达,让薯块吸收更多养分,长得更大更均匀。长期使用菌肥,还能改善土壤板结问题,让地块越种越肥,为后续种植打下好基础。
四、高产小结
其实马铃薯高产不难,关键是摸准它的 “脾气”:施肥跟着生长期走,基肥足、苗期巧、膨薯重;浇水记住 “见干见湿”,膨薯期别缺水,成熟期要控水;再搭配菌肥改良土壤、提高肥效,就能实现薯块大、产量高、品质好的目标。咱们农民种地讲究 “因地制宜”,可以根据自家地块的土壤肥力、天气情况灵活调整,多观察、多总结,就能掌握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