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传奇的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以下简称:氯虫)自从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2008年水稻上稻纵卷叶螟爆发,多数稻田失防,而氯虫凭借其良好的持效期一炮打响,迅速扩大市场,从此年年稳居杀虫剂榜首。
近年来,随着氯虫国内专利到期,国内厂家也纷纷上马氯虫原药和制剂,在氯虫产品的推广中,慢慢出现了一些对氯虫成份认识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笔者尝试为大家一一分析,以正视听:
误区1
很多人一说起氯虫,就觉得这个成份上市时间太长,抗性已经很大,并且偶尔有农户用了氯虫成份反馈杀虫效果不好,很多零售店也开始怀疑是不是氯虫已经起不到杀虫的作用了。
解疑
其实,氯虫从上市到现在,总共也不到20年时间,相比阿维、甲维盐这些上市了40多年仍活跃在杀虫市场的品种,还是一个很新的药剂。诚然,有些地区由于超量使用的原因产生了一些抗性,但在近几年效果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氯虫产品反馈效果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使用技术不当造成的。因为氯虫具有防治初孵幼虫高效,作物越小内吸性越好的特点,因此其使用需要打早(作物苗期)打小(害虫初孵)才发挥其防治时间长的特点。而有些地区习惯见到大龄虫才去打药,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大用量或合理复配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了。
误区2
很多人还是迷信外国的氯虫肯定比国产的氯虫质量好,效果好。
解疑
对于这一点,如果在放十年前,我会说国产的产品确实和外国的比较会有差距,但是现在随着国内技术、资金的积累,厂家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工艺水平、助剂种类完全和外国产品已经没有任何差异,甚至某些方面还会有超越,如果现在还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看法,只能说这些人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误区3
一提起氯虫,很多人认为只能喷雾使用。
解疑
虽然氯虫喷雾的市场很大,但并不代表氯虫就只能喷雾使用,通过几年的摸索,笔者发现由于其良好的内吸性,氯虫在灌根、颗粒剂撒施上也能体现其独特的杀虫效果,甚至比喷雾管得时间更长,防治范围也更广(同时防治地下地上的鳞翅目害虫)。国内也有厂家在摸索氯虫作为种衣剂的使用,相信氯虫这个成份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探索开发的领域,氯虫的市场容量也将继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