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就常见的控旺药剂及其使用方法和曾经遇到的问题给予归纳提示。希望能给广大种植户提供一些帮助。
一、作用原理
这些调节剂主要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或干扰其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细胞伸长,缩短节间长度,增强茎秆机械强度,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例如:矮壮素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促进茎秆粗壮和根系发达。
多效唑抑制赤霉素生物合成,延缓节间伸长并增加茎壁厚度。乙烯利通过释放乙烯,直接抑制细胞纵向生长。
二、单剂应用技术
1. 矮壮素(CCC):
剂型与含量:50%水剂、80%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
拌种:每公斤种子用10克粉剂或0.25%水溶液浸种6小时,可提高出苗整齐度和抗逆性。喷施:拔节初期每亩用50%水剂150-200毫升(或80%粉剂25-30克),兑水30公斤,可降低株高5-10厘米,茎粗增加20%-30%。
关键时期:返青期至拔节前1周(基部节间未伸长时),过早效果差,过晚易减产。实际效果:增产5%-20%,抗倒伏能力提升显著。
注:技术不好不推荐使用,文献显示个别品种不敏感,使用无效。
2. 多效唑(PP333)
剂型与含量:15%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拔节初期每亩用30-40克,兑水30公斤喷施,可缩短节间长度10%-15%,茎秆增厚。
关键时期:拔节前群体过旺时使用,拔节后无效。注意事项:过量易导致抽穗延迟,残留可能影响下茬作物。
注:药效慢、持效期长、下茬经作禁用,玉米无影响。生产使用量可以达到60-80克,个别有经验的用量会更大,超高产田必备。推荐返青前使用,适当提早,符合其药效慢的特点。
3. 甲哌鎓(Mepiquat chloride)
剂型与含量:25%水剂。使用剂量:拔节初期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降低株高5-8厘米。
特点:安全性较高,但需避免高温干旱条件下使用。
注:药效迅速、但不烈、持效期短,安全性好。
4. 烯效唑(Uniconazole)
剂型与含量:5%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喷施,效果强于多效唑,控旺幅度达10-15厘米。
注意事项:严格控量,过量易抑制抽穗。
注:活性高,劲大,药效迅速,持效期短一些,注意用药时间。
5. 乙烯利(Ethephon)
剂型与含量:40%水剂。使用剂量:每亩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通过释放乙烯抑制节间伸长。
适用场景:适用于旺长严重地块,但需避开高温干旱天气。
注:技术不好不推荐使用。
6. 调环酸钙(Prohexadione calcium)
剂型与含量:27.5%水剂。使用剂量:每亩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抑制赤霉素合成,安全性较高。
注:安全,劲儿小或者说较为平和,成本高,适合经济作物使用,小麦可以尝试在抽穗阶段控制穗下节的长度。
三、复配制剂应用
复配可协同增效,减少单剂副作用:矮壮素+多效唑:增强控旺效果,降低多效唑残留风险,推荐比例1:1。
多效唑+烯效唑:适用于重度旺长田块,控旺幅度达15-20厘米。甲哌鎓+乙烯利:兼顾控旺与抗逆性提升,推荐拔节初期使用。
建议:不懂不建议自己混配使用,可以选择登记小麦的复配药剂。
四、实际效果表现
株高控制: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效果显著,分别降低株高5-15厘米。抗倒伏能力:茎粗增加20%-30%,基部节间缩短30%-50%。
增产效果:合理使用可增产5%-20%,过量则导致减产。
提示:控制倒伏,密度、水肥管理是基础,化控为辅助手段,切不可把希望寄托在化控技术上。
五、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用量:过量易导致药害(如矮壮素抑制分蘖、多效唑残留影响下茬)。适时喷施:拔节初期(基部节间未伸长)为黄金窗口期,晚于拔节则效果差。
环境条件:避免高温干旱或雨天施药,高温易引发药害,雨天降低药效。均匀喷施:药液需覆盖植株中下部,重点喷施茎基部。
综合管理:结合镇压、控肥、合理密植等措施,增强控旺效果。
六、总结
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小麦控旺防倒的核心技术,需根据品种、长势、气候等选择适宜药剂。复配制剂可提高安全性和效果,但需严格遵循使用规范。结合农艺措施(如镇压、肥水调控)可进一步优化控旺效果,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