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005阅读
  • 1回复

吡蚜酮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ingkang

一、基本信息:
其他名称:吡嗪酮、拒嗪酮;主要剂型:25%悬浮剂,25%、50%、70%可湿性粉剂,50%、60%、70%水分散粒剂。
二、作用特点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作用于害虫内血清中胺[5-羟色胺(血管收缩素),血清素]信号传递途径,从而导致类似神经中毒的反应,取食行为的神经中枢被抑制,通过影响流体吸收的神经中枢调节而干扰正常的取食活动。
此外,小麦蚜虫、水稻飞虱接触药剂即产生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丧失对植物的危害能力,并最终饥饿而死,而且此过程不可递转。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作用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三、防治对象
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如蚜科、飞虱科、叶蝉科、粉虱科害虫等。应用于蔬菜、园艺作物、棉花、大田作物、落叶果树、柑橘等防治蚜虫、粉虱和叶蝉等害虫有特效。
四、使用方法
(1)防治棉蚜和桃蚜,有效成分用量为100-200g/hm2;
(2)防治小麦蚜虫用50%可湿性粉剂60-90 g/hm2;
(3)防治水稻飞虱用60%水分散粒剂兑水喷雾,有效成分用量为90-120 g/hm2,或50%可湿性粉剂75-90 g/hm2兑水喷雾;
(4)防治蔬菜田和观赏植物上各种蚜虫和白粉虱,有效成分用量为10-20 g/hm2。
五、注意事项
(1)使用25%吡嗪酮悬浮剂防治白背飞虱时,在白背飞虱1-2龄用药,效果最佳;
(2)水田施用时,保持田间3-5cm水层,有利于药液的吸收传导;
(3)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
(4)对水蚤有轻微毒性。

内容来自触屏版

 
分享到
离线jingkang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2-20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