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6847
-
- 注册时间2023-03-06
- 最后登录2025-09-25
- 在线时间1540小时
-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
草莓角斑病是近年来草莓上发生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别名还有细菌性叶斑病、角状叶斑病、“鼻涕”病、空心病、断头病等。 这个病最早是1962年发生在北美发现的,病原为黄单胞杆菌属,感病草莓叶片相继出现病斑、干缩、穿孔等症,并造成大量减产。这几年这个病害也在我国的草莓种植区日益严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个病不仅会侵染叶片,还会深入短缩茎,并形成孔洞,造成复侵染,十分之难缠。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病过程详解 草莓角斑病的初期侵染发生在叶片上,病叶残渣和带菌植株是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在叶背出现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对着光看呈半透明状。
田间湿度大时,叶背可见病斑亦有菌脓,这也是鼻涕病的由来。
干燥条件下病斑相连成一薄膜,干缩发黑、坏死破碎。
角斑病的复侵染一般发生在打叶后,病菌借伤口侵入根、茎,造成维管束病变,如孔洞、软腐等,并向上扩展。
后续叶片再度发病,病斑通常集中在叶脉处,大量溢脓,干后琥珀状,这样的基本救不回来了。 关于草莓角斑病 病原菌:黄单胞杆菌生长最适温度20℃,高于30℃基本不发病,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环境;在病残叶和土壤中,病菌能够存活到下茬作物,条件适宜时甚至能存活两年以上。叶绿素:角斑病病害程度与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关,叶绿素含量高,发病就重,而叶绿素含量与植株含氮量呈正相关,所以偏施氮肥会加重该病的发生。伤口: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是病菌的主要传播方式,病原菌可通过气孔侵入,但伤口的存在则会为该病的侵染大开方便之门,定植后打叶时不进行药剂保护,是造成角斑病循环侵染的重要一环。 所以在雨水之后,及时喷施药剂,能够有效的预防草莓角斑病的蔓延。
 草莓角斑病的综合防治农业防治:选用脱毒苗,把好栽培第一关;滴灌节水降湿、设施栽培环境调控,来破坏发病条件;及时排水,清理病叶,保洁田间,无害化处理病残体;旺长田块合理增施肥了,随水冲施/滴灌优利普爆发性生根改土方案,来增强植株抗性,,不仅能生根改土,而且能增加草莓抗逆性。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药剂防治15378717347 1、(2%春雷霉素水剂100克+ 80%乙蒜素乳油10克 +5%氨基寡糖素水剂20克)/桶水 喷雾+淋根。 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1000克/亩 滴灌或随水冲施(已发病的不能冲施)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欢迎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