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292阅读
  • 0回复

[其他]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寻根作家”莫言——莫言谈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粒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9-28

【莫言谈小说《蛙》
小超:莫言老师,今天我们谈了很多有关与农村发展、农民工以及农民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现在再围绕这本书向您请教几个问题,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蛙》?
莫言:因为这个小说写到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繁衍后代的问题。我写了一个妇科医生一生的传奇经历。在高密有一种泥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北部的乡村过年的时候就捏很多泥娃娃,泥娃娃抱着一个青蛙,这就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遗迹。这个小说的名字《蛙》就是写生育的,写孩子的,用“蛙”我觉得是比较合适。另外“蛙”具有象征意义,女娲造人、团土造人,我们的小孩也叫娃,婴儿生下来哭声也是哇哇的,所以它是一个象征性的题目。
(节目讲述小说《蛙》,简单的一个字,里面却蕴含着很多不同的意义。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原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莫言:这个小说里面有一个主人公妇科医生——姑姑,这个人物是以我生活当中真实的做妇科医生的姑姑作为原形的。我本人应该也是她接生到人间的,所以当我有了记忆的时候,我的姑姑在我脑海中一个很高大的形象。姑姑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我冥冥之中注定是有缘分的。
小超:没想到,自己的姑姑变成了这部小说《蛙》的创作原型。这部小说《蛙》还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第八届的茅盾文学奖。获得了最高奖对您来说重要吗?您怎么评价获奖这件事。
莫言: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茅盾文学奖毕竟是国家的最高文学荣誉,而且我过去的作品也屡次进入过茅盾文学奖评选范围,《檀香刑》、《四十一炮》都是和大奖擦肩而过,这一次得奖我还是很高兴的。《蛙》之所以能获得这个奖,最大的优势是贴近老百姓生活,来源于百姓生活。

【莫言讲述成名作——《红高梁》
小超:除了《蛙》,您还有一本书被拍成了电影,就是《红高粱家族》。我读完了以后,觉得其中的一些语言非常跳越,应该说是活蹦乱跳。我选了几段《红高粱家族》里的文字给观众朋友们读一下,说这“奶奶撕下轿帘,塞到轿子角落里,她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看着余占鳌的宽肩细腰,他离着轿子那么近,奶奶只要一翘脚,就能踢到他青白色的结实头皮。”短短的一段,语言非常跳越,您觉着这本《红高粱家族》还有其它更多的作品,语言风格是什么样的?
莫言:《红高粱》应该是我年轻时代,30岁左右的时候写的。《红高粱》的语言第一是来自于高密老百姓鲜活的口头语言,有大量的口语、大量的乡间俚语。第二点它也是受到了当时大量西方翻译文学的影响,就是一种土洋结合的语言,既有非常洋的这种同感的、感觉化的描写,也有大量的高密方言的运用。
小超:这里边也有很多高密老百姓经常说的话。比如这一段,“孙武干了那事,喊着,大哥大哥,太君让我干,我不敢不干,您死了后升了天,骑白马配雕鞍,穿蟒袍对金鞭。”
莫言:这是来自高密的民间戏曲《茂腔》。这个戏曲是过去跟老百姓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初张艺谋把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红高粱》是1987年的秋天,有高粱的部分都是在高密拍的。其中一部分在我的老家,也就是我的老友张世家老家公婆庙村后面的小石桥上。

【电影《红高梁》背后故事——高密公婆庙村惨案
莫言:1938年当地游击队在公婆庙村后面的小石桥上打了一场伏击战,消灭了日本人一个承建制的小队,打死了39个日本士兵,据说还有一个少将。在抗战之初,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嘉奖,把缴获的日本少将的指挥刀和战利品都在济南巡回展览,这是一场很大的胜利。不久后日本人开始报复,把公婆庙村整个村子三面包围,一面留个口子,埋伏了几挺机枪。一部分日本兵在村里烧、杀、抢、掠,村民就往外跑,守在出口的日本兵就机枪扫射,这场浩劫,使公婆庙村108人丧生,70多人受伤,800多间房屋付之一炬。烧死、烧毁家禽、家畜、粮食、家俱不计其数。现在那里还有一句歇后语“公婆庙上坟——齐出”,意思是到了清明全村一起上坟。公婆庙村惨案就是《红高粱》的中心事件。
小超:在很多书籍里面也曾经看到不少对您的介绍或者评价,大概有四个字,恋乡、怨乡。前两个字乡好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离不开自己的家乡,但是后面两个字“怨乡”,又该怎么解释?
莫言:这是指我创作之初的一种想法。90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一个青年,千方百计的想要离开农村。因为当时的农村是封闭的,愚昧的、落后的、贫困的。对我们这帮年轻人来讲,呆在这个地方等于埋没了自己的青春,没有前途,看不到未来,所以带着这种对故乡的深深的不满离开了它,逃离了它,因此说怨乡。为什么怨,是因为爱。当出去以后发现,我跟这个地方的联系是割不断的,尽管我怨它甚至恨它,但我深深的怀念它,甚至做梦都在想这个地方,因此说是恋乡。对于我来说那片生我、养我的高粱地是舍不掉、割不断的。
小超:于是就诞生了“寻根文学”,您是怎么解释“寻根文学”的?
莫言:寻根实际上就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里面,从自己的童年记忆、故乡生活里寻找文学的源头,寻找文学的素材,也就是说要写和你生命过程密切相连的地方。
小超:家乡永远是一个舍不掉的词,永远是一个抹不去的印记,莫老师,您能否通过《小超访谈录》给山东的父老乡亲说几句心里话。
莫言:别人问我您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山东人,别人对山东人的评价都很高,我也为自己是山东人而深深的自豪。借此机会,我祝愿山东的父老乡亲们,在龙年里开门大吉,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最优异的成绩,祝愿每一个朋友都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节目结束语】
莫言告诉我们要少说多写,要少说多做,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优良的品德。因为常记故乡,所以才有了寻根的故事,同时人因为有了情感,所以在每本书的每个字里行间才有精神。莫言无论走的多远,都忘不掉故乡,无论走的多远,都离不开高密的东北乡,都离不开东北乡里那一片一片的红高粱。今天《小超访谈录》就以《红高粱家族》最后的一个结尾语作为我们本期节目的节尾语,也希望这段话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故乡的思念。“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您的不孝子孙。我愿意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好的观众朋友们,感谢您收看本期的《小超访谈录》,咱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