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255阅读
  • 0回复

[其他]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蓝海"院士麦康森——漫漫求学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粒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9-27
高考大家都不陌生,莘莘学子都想考大学上个本科,考上本科后很多学生又想考上研究生,等研究生毕业了又想成为博士生,再往后考,就是博士后。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是博士后和院士比起来,您会不会感觉院士高不可攀呢?您或许会说在中国院士可不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都是国家的栋梁。今天《小超访谈录》就和你说说院士,看看院士是怎样一步步成为院士的?院士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道理?今天《小超访谈录》带您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

(节目讲述)麦康森,1958年10月生,广州化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小超:麦老师,咱俩是第一次见面,您觉着我应该怎么称呼您?麦院士?麦大哥?还是麦老师?
麦康森:更多情况下叫麦老师好像比较正确,但是为人师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感觉受之有愧,要不你叫我老麦好了。
小超:老麦,我觉着您并不老!我还是喊您麦老师吧!
(从小家境贫寒)
小超:麦老师您是哪年出生的?当时家庭条件怎么样?
麦康森:我1958年出生在广东化州县,过去那是南蛮之地,经济并不发达。小时候家庭比较困难,我有六个兄弟姐妹,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我排行第五。
小超:那时候家庭压力大不大?
麦康森:因为年龄很小我体会不到,但是回想起来压力应该是非常大。那个年代一个家庭七八口人,肯定吃都吃不好,都是吃稀饭,一大锅水里面放上几粒米,煮一会之后再添加一些地瓜叶、南瓜叶。吃完以后走路都能听到肚子里水发出的响声,现在我们开玩笑说,那是音乐,是交响乐。

(追忆父亲)
小超:我听说当时您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您对父亲有什么印象?
麦康森:父亲是在大饥荒时去世的,当时我只有三四岁。当时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他总是先让我们吃饱饭,这恐怕也是我父亲身体不好的一个原因。
(回忆麦妈妈)
小超:父亲去世以后,麦妈妈的压力是不是更大了?
麦康森:作为一个失去丈夫的年轻母亲,压力可想而知!有不少年轻妈妈是很难撑下去的,但是我妈妈坚持下来了,用她的话说,她一定要把我们这帮小家伙拉扯大。
小超:在您记忆中,母亲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情?
麦康森:南方冬天的蚊子很多,当时没有蚊帐,我们的脸每天都让蚊子叮的像长痱子一样。我妈妈每天晚上都到园子里砍树叶,然后用火点着,利用树叶烧出来的烟把蚊子熏走。母亲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小超:一个坚强的女人!您是不是觉着现在美好的生活,与当初母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麦康森:当然,密不可分!。
(重视教育是根本)
小超:您有没有为什么当时家庭条件那么差,母亲还一直坚持要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学?
麦康森: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母亲也一样,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
小超:您觉着科学的、良好的发展中国教育,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源动力?
麦康森: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
小超:我也了解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家庭,不再让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是让他们出去打工挣钱,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麦康森:我不认可这种做法,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教育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它是提高一个全民族素质的行为,只有全民族的素质都提高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稳定、更迅速的发展。读书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发挥的更好,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更进一步提高,教育非常重要。
小超: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我也想告诉更多的父母,不管家庭条件怎么样,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这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麦康森:这不仅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节目讲述)出生在广东化州农民家庭的麦康森,由于父亲早逝,坚强的麦妈妈担负起了抚养子女的生活重担,同时生活的艰苦让麦康森三个稍大点的姐姐不得不早早辍学。即使这样,麦妈妈也从未动摇过让麦康森兄弟继续上学的决心。天生聪颖刻苦的麦康森同样没有辜负家庭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他还一直有个愿望——到距家100公里的海边去看海,能见到大海成了他童年时最大的梦想。

(第一次去看海)
小超:您的老家是不是距离海边很远?我听说您小时候曾做过一件大胆的事情,没有跟麦妈妈说就拿着一张地图骑着自行车去海边了,有没有这件事?
麦康森:我家离海边接近100公里,你说的这件事是真的。我怕家里人不同意,就骑着自行车,拿着一张手画的地图往湛江方向走。我第一次离家,就是想去看看大海。
小超:这是不是你年轻时做过的最疯狂的事 ?
麦康森:的确是很疯狂的。


(大学的选择)
小超:因为对大海有感情,所以后来才选择了水产研究这个专业?
麦康森:也不完全是这样,1977年恢复高考时是先填志愿后考试,因为不懂,我看着哪个学校好就填选择哪个,哪个专业好听就填哪个,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但是最后因为分数不够,我没有被录取。1978年第二次高考时我就吸取了这个教训,专门报考冷门的学校和专业。我琢磨南方人应该不愿意来山东,就填报了山东海洋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然后我又想可能别人更不愿意从事海水养殖,我就报了这个专业。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抓住这个机会上大学,要填饱肚子。


(节目讲述)从小家境贫寒的麦康森,知道考取大学的重要性,由于第一年高考的盲目和小时对大海的眷恋,1978年他最终选择了报考山东海洋学院,也就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同年10月,不负众望的麦康森收到了山东海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上学临走时的意外)
小超:考上大学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在您上大学临走之前,麦妈妈并没有送您,您心里是什么滋味?
麦康森:当时我母亲也知道,这种分离或许是个很长的时间。她把我送到门口时就和我说,你去吧,四年以后再回来。她也明白从广州到山东路途遥远,不可能经常筹路费回家,但也许她是不想面对分别的痛苦,就简单的说了句:“去吧,四年以后再回来。”
小超:作为母亲来讲,她也知道将要和儿子作这辈子第一次最长时间的分别。
麦康森:对,这一去就是四年。
(大学的日子)
小超:后来上大学的这段光阴是不是也非常艰苦?
麦康森:我还真没体会到艰苦,反而感觉比过去好多了。第一是能够吃饱饭了,每个月有一次肉包子吃,有一斤大米吃,每个礼拜早上可能还有一次油条吃,感觉非常高兴。第二是有努力的方向了,不断用功把自己的时间都占满了。那时我体会到的不是艰苦而是充实、快乐。
小超:进入大学之后,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有了可以天天汲取的精神食粮。我想再问问麦老师,您在大学里的奖学金怎么样?
麦康森:那时候我们的奖学金是根据家庭收入来定等级的,因为我家足够穷,所以我是一等奖学金。
(回忆大学老师)
小超:我听说您大学中的几位导师,对您的人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麦康森:很多人并不把水产当作科学,一说起水产好像就是抓鱼摸虾的。在人们眼中,科学都是高能物理、高分子化学等等。但是我的老师却告诉我,凡事都是科学。考上研究生之后,我的两位导师,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尹左芬先生,一位是李爱杰先生,他们教会了我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小超: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说起来师资力量非常关键。
麦康森:和一个人的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第一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对你的影响会很大;第二就是老师,老师的言行和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节目讲述)1985年,在山东海洋学院读完硕士学位的麦康森,回到家乡广东来到了湛江水产学院任教,1990年,湛江水产学院获得了一个国家公派出国进修的名额,由于竞争激烈,学校决定用外语考试的办法进行选拔,麦康森没有放弃这次挑战,最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远赴爱尔兰留学的机会,经过四年努力,1995年勤奋好学、勇于挑战的麦康森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国外严谨挑剔的评审团对他数据充分、成果完整的论文,几乎没问问题就通过了,从而也让麦康森获得了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营养与饲料)的博士学位。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