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草莓定植后病虫害管理技术。9月初左右,草莓基本上已经移栽定植完毕,草莓的缓苗时间因品种及苗的质量有所差异,从定植后开始算起大约5-10天,这段时期是草莓的缓苗期。如何做好定植后的管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可以下载191农资人APP,里面有很多免费的课程。
草莓十大基地1、辽宁省丹东市2、 安徽省长丰县3、江苏省句容市4、江苏省常州市罗溪5、浙江省奉化市尚田镇6、云南省永仁县7、上海市青浦区赵屯镇8、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9、山西省晋州市东赵村镇10、山东省潍坊市昌乐镇崔家庄镇
生育期病害比例1、草莓病害中白粉病发病最为严重在移栽以后就可以进行染病同时在草莓幼果至成熟期都会严重影响其品质;2、其次是灰霉病传播速度也是很快基本在果实生长中后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随之减少;3、然后是炭疽病从移栽期开始主要危害叶片和匍匐茎同时会影响草霉整个植株,后期发生较少,4、红中柱根腐病主要是在移栽前和定植后发生主要危害草霉整个植物一旦发生很难防治注重种苗提前预防。5、细菌性叶斑主要是移栽期至膨果期都会伴随发病影响较大。6、最后就是草莓的黄萎病也是危害整个植株,还有一些病毒病危害。
定植后6大死苗原因土壤、水分的盐分含量过高。 有机肥没腐熟、烧苗。定植温度过高。浇水不到位干死苗。栽的太深。苗没有选好
定植后管理方法:1、定植时蘸根2、定植深度合理:深不埋芯、浅不露根。3、根系处理恰当4、根系处理恰当5、定植2-10天每天清晨或傍晚进行浇水1-2次6、定植3天后每隔4-5天进行冲施一次腐殖酸和生根肥。7、定植3天后,能看见白色主根发出,茎秆吸水变脆。8、定植10天后,新叶有明显萌发趋势
图解1.深不埋芯、浅不露根2.适当整理根系
3.定植3天后有白根出现4.定植10天后有新叶萌发
当前易发生病害炭疽病、红中柱根腐病、细菌系叶斑病、青枯病、白粉病、黄萎病、病毒病
草莓炭疽病一、叶片染病。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5—1.5mm大小不等,偶尔有3mm大的病斑,病斑通常为黑色,有时为浅灰色,常类似于墨水渍,因为在变色区内的细胞并不死亡,坏死斑点不扩展。发病初期心叶1—2片失水,以后整株逐渐枯死。
二、叶柄和匍匐茎染病。发病初期,叶柄和匍匐茎出现稍凹陷,较小,中央为棕褐色,边缘为紫红色的纺锤形病斑,蔓延后发展到全部叶柄及整条匍匐茎,以致匍匐茎顶端发生枯死现象,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佳红色的分生孢子块。匍匐茎受害后枯死,会严重影响子株的存活,对草莓苗繁殖的影响非常大。
三、根茎部染病。草莓根茎染病的最初症状是病株在水分胁迫期间的午后表现萎蒿,病株最新的2—3个叶片在一天最热的时候出现萎蒿,然后傍晚恢复过来。在环境条件有利于侵染时,这个变化过程可能持续几天直到根茎部被广泛侵染,引起整株萎焉死亡。四、果实染病,炭疽病为害果实,病斑呈圆形,浅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果实表面有黄色的黏状物即分生孢子。被侵染的果实最终干缩成僵果。
叶片区别
根部区别
发病规律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病害,侵染最适温度为28度-32度,相对湿度90%以上。连续阴雨天后骤晴,病害易大规模发生。炭疽病易在7-8月份高温季节发病且危害严重。炭疽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带菌组织器官之间的传播;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
防治方法控制好传染源:初传染源两种土壤带菌和种苗带菌,育苗地最好不要重茬,土壤进行高温消毒。避免淹水:避免雨水进行大面积传播沟内及时进行跑马水,或搭建避雨棚。定期药物预防:雨前雨后及时用药,6-8月是高温雨水多的时候最好5-7天进行一次用药预防。合理水肥:及时控旺,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如宝交早生、早红光等品种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章姬、红颊等品种易感病;
发生特点常用药剂对比:12种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抑制活性,结果称,12种杀菌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咪鲜胺 >氟硅唑 > 丙环唑 > 氟环唑 > 苯醚甲环唑 > 戊唑醇 >烯唑醇 > 吡唑醚菌酯 > 己唑醇>睛菌唑>多菌灵>啶酰菌胺。针对草莓上根据草莓植株大小而异,使用硕道60%苯醚甲环唑3g/桶。用药适期和间隔天数:育苗期于6~9月,喷药2次,间隔10~14天;大田期在覆膜前,喷药一次,间隔期10天;花果期在大棚内喷药1~2次,间隔期10~14天。
注意事项:1、不易与铜制剂混配,铜制剂会降低杀菌剂能力;2、尽量在发病初期使用更好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3、轮换用药,生育期施药次数尽量不要超过4次。
草莓红中柱根腐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发病初期,草莓的不定根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黑褐色或红褐色梭形病斑,随着病情加重木质部出现坏死;后期老根呈“老鼠尾巴”状——后粗前细,切开病根或剥下根外表皮可看到中柱维管束呈褐红色或者暗红色或者褐红色。
草莓感染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后,茎蔓变为茶褐色;草莓下部功能叶变成红色或者黄色,植株呈现早衰现象,新生叶片有的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草莓匍匐茎减少,草莓病株迅速枯萎死亡。
发生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越冬,也能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和农具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防治措施品种选择:推荐圣诞红、京藏香,京御香等。育苗运输环节:减少伤口,尽量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迁苗,起苗多留须根避免高温、运输时避免反热、失水、存放时做根系保温,及时整理分级。种植环节:合理浇水,种植前后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保护。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草莓叶斑病(细菌性角斑、空心病、断头病)近年来危害草莓种植行业的头号杀手,全国多地草莓种植区爆发,北京、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浙江等,全国大部分草莓种植区都出现这种“空心病”。2015-2017年“空心病”只是在少部分地区发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17-2019年井喷式爆发,辽宁东港、庄河地区温室草莓进入十月中旬之后,集中大量爆发。危害部位:叶片、果柄、花萼、茎。传播因子:种子、土壤、病残体。
危害症状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发生迅速草莓叶片布满红褐色的病斑。
有明显的透光现象、有菌浓现象叶角斑病病害发病中后期,短缩茎会出现成孔洞,用手轻轻一掰短缩茎就会断掉,所以有了上面的俗称(断头病、空心病)。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进行土壤消毒2、及时防治害虫3、清除病叶4、雨后及时排水5、及时控旺,合理密植6、清除田块周边杂草
化学防治我们公司药剂可以使用阿尔达10g进行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
草莓青枯病草莓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草莓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茎部,幼苗期危害葡匐茎和根颈,初染呈铁锈色斑点,逐渐变为褐色直至死亡。保护地栽培主要危害茎部,呈铁锈色,逐渐向茎内扩展,先呈褐色,后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切断茎部能嗅到酸臭气味。草莓青枯病是一种寄主广泛的细菌引起的病害。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均有发生,是南方(如广州、合肥等地)草莓生产的重要病害。草莓青枯病是系统性维管束组织病害,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或夏季高温时。
植株发病青枯病属于 细菌性病害,初发病时下面的叶1~2片凋萎脱落,叶柄下垂,烈日下垂似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整株青枯。
根部受害根部受害时,地上部叶柄呈紫红色,基部叶片先凋萎,然后全部枯死。根冠切开,看见横切面维管束褐化,会有乳浊状细菌流出来。有可能会闻到臭味。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壮苗定植定植时要选择根系健壮发达,根茎粗度在1公分以上,至少有4片展开叶,心芽饱满,叶柄短粗,叶色鲜亮浓绿,无大小叶,无虫孔虫眼,茎基部表现正常的苗子。水分管理草莓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刚定植时需要浇透水,促进苗子尽快缓苗。缓苗结束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和苗子情况适时浇水。最好采用滴灌的方式进行浇水,漫灌易传播病菌,不建议用此方式浇水。
化学防治提前预防,积极地打药防治。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药剂选择上以抗生素和铜制剂为主。一般在定植前可以用药剂蘸根,蘸根药剂以真菌性杀菌剂+细菌性杀菌剂+促根肥料。
蚜虫危害草莓的蚜虫常见的有桃蚜和棉蚜,同时要高度警惕黄蚜的危害。常群集于叶片、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
菜青虫斜纹夜蛾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在草莓育苗中后期一直到开花结果期均会发生危害。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
蓟马蓟马种类很多,危害草莓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棕榈蓟马和烟蓟马。主要危害心叶、花和幼果,造成叶片扭曲,果实膨大受阻,发育不良,果实僵硬。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添加小编微信(微信号:nongzirenbianji),即可进群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