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785阅读
  • 0回复

乌龟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佟屏亚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6-15
乌龟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转发] 乌龟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北京晚报  20181024   作者:赵柒斤
(转发者说:美文共赏析。历史是一面镜子,凡是被精心刻意美化雕塑的乌龟王八老黿牛鬼蛇神,都会有一天被剥下外衣走下神坛!)
秋意渐深,家里养的小乌龟又得好生伺候着,因为秋季是养龟的关键季节。看着小乌龟,忽然想起《周礼》中的一句话:龟人秋捕龟。又不由得感叹人类对乌龟的认知不断变化,由最早的神龟到软弱可欺的代名词,角色变迁是如此之大。
    龟人秋捕龟中的龟人并不是普通养龟人,而是商朝宫廷里专设的负责管理天、地、东、南、西、北六种宝龟的官员;他们收捕乌龟并非给皇帝当宠物,而是要承担辅助帝王作出决策和祭祀天地与祖先的重任。
    乌龟缘何被古人如此抬举?西汉刘向编撰的杂史小说集《说苑》谓: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而负阳,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运转应四时……知存亡吉凶之变。龟在古人眼中就是一个微缩的天地模型。再加上伏羲通过观察乌龟身上的纹路推演出先天八卦,大禹依据龟背图疏通河道,诸如此类的远古贤君凭借神龟相助而建功立业的事迹,使乌龟成了古人心中能沟通鬼神、预知吉凶的神灵。
    太史公在《史记》中专门替乌龟立传,名为《龟策列传》,将乌龟的神奇作用进一步实用化。文中称: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从此,龟成了长寿的代言人。试想,谁不想长寿!因此,《礼记》规定:家不宝龟!也就是说,只有国君和诸侯才有资格养龟,一般人家不准养龟。即便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朝廷也明文规定:天子的龟可达一尺二寸,诸侯的限八寸,大夫的限六寸,土民养的龟不能超过四寸长。可见,2500多年前,乌龟仍是权力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据史料记载,即便到比较开放的汉唐时代,乌龟的神秘色彩已逐渐褪去,但平民也极少养龟。龟兆吉祥、长寿,所以汉代象征皇权的九鼎饰有龟纹,汉天子的高庙中凿有龟室,汉代年俸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宰相、大将军)所用印章也是不同材质的龟形印钮,乌龟依然象征着权力。
    迷信鬼神的武则天则堪称超级龟粉,她称帝后也顺便掀起一场崇龟的新高潮。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大唐帝国所有高级官员的身份象征——佩戴的鱼袋统统换成龟袋:三品饰以金、四品饰银、五品饰以铜,这便是李商隐诗中金龟婿的来历,杜牧解龟休去路非赊诗句中的解龟也是辞官归乡之意。上有所好,下必趋之龟粉很快在民间呈几何级猛增态势,唐宋时期一些文艺大咖纷纷以名字中带龟为荣,比如唐代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史学家崔龟从、文学家陆龟蒙,宋代的理学家杨龟山、谏官彭龟年,连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也自号龟堂老人
    到了宋代,随着工商业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文明造就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乌龟也卸下沉重的包袱,变得世俗化和生活化,成了小市民乐于饲养的小宠物。在底层民众眼里,乌龟摇头曳尾、灵动可爱。爬下神坛后,乌龟轻松了,养龟、赏龟之人看待乌龟的心态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它不仅是摇头曳尾、灵动可爱的小动物,也是能够诙谐取乐的道具。北宋大文豪、段子高手苏东坡堪称诗化乌龟缩头特性的第一人。清代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十四说,苏东坡的老乡兼好友陈季常龟轩落成时,东坡赠诗一首:闻君开龟轩,东栏俯乔木。人言君畏事,欲作龟头缩。后人联想到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慕名造访陈季常时写的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便认定缩头龟乃比喻怯弱之人。
    与东坡先生仅拿乌龟开玩笑相比,元代统治者直接拉黑了乌龟,将乌龟与当时头戴绿巾的妓院男子挂钩,使乌龟与那些妻子不端却又无可奈何的丈夫画上等号。《元典章》及元代笔记小说、戏曲等更是推波助澜,不仅用王八蔑称乌龟,更是将乌龟与王八蛋联在一起骂人。从此,跌下神坛又被人狠狠踩在脚下的龟便再无出头之日。
几千年来,乌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一直未变,可其功能却从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预知未来变成了专指软弱或不堪之人。看来,乌龟的命运始终操控在人的手中,其功能也由人类根据需要来制定。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