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32714
-
- 注册时间2019-07-15
- 最后登录2025-09-29
- 在线时间1172小时
-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
“只要我活着,我能动,我就要为农民服务,我要服务到100岁。”
农业科学家 孙培博八十不服老,仍在农业第一线2021年3月20日,栏目编导来到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参加了一场会议,2021生态中国功能农业暨富硒大健康产业发展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我们结识了被农民朋友称之为“科技扶贫之花”,“农民的财神”的孙培博老师。本次会议前一天,正是孙培博80岁的时候,而这位仗朝老人,在接下来的近三天会议中,他讲课的时间占据了一半。


孙培博激情满满的讲课


会上大家录制孙培博讲课视频并认真做笔记与农业为伍,助农民增收孙培博,1942年出生在青岛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学习优异,选择大学报考志愿时,他的班主任给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电子物理系,可是在考试前一个月,因为农业院校没有完成报考任务,学校教导主任给毕业生做了报告,号召共青团员,进步青年报考农业院校。孙培博第一个响应了党的号召,毅然决然的报考了农业院校。1964年毕业之后,他主动选择了条件艰苦的山东单县园艺场从事技术工作。也许上天安排,他的出现改变了当地农户的种植管理技术,当时园艺场的果树树冠过于茂密,导致果树只能外围结果。通过各种科学实验,他与园艺场工人探索出了“摘帽子”、“开窗户”等管理措施,改善透光条件,三四年的时间园艺场果品产量翻了几番,其中的一株果树单株亩产苹果5328斤,创下了苹果株产全国最高纪录。

一辆自行车,跑出了全县果园大改变1977年,孙培博出任东明县果树站副站长主持全县的果树生产,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有一部自行车。孙培博就骑着这辆自行车,一天跑100多里,每个月都要跑遍104个果园。春季召开病虫害防治会议,十月份要召开一次修剪会议,每月召开现场会进行指导,就这样跑到了1978年的收获季节,全县的果园全部结果,甚至有些不结果的老树都迎来了丰产,东明县的果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年轻时的孙培博技术高超,种出了“西瓜之乡”1980年,孙培博在果商收购苹果时问果商,为什么你们不收东明西瓜呢?东明西瓜品质好,卖的也便宜。收购商说:“孙老师,我们不是不收购,赚钱的买卖我们不可能不做,只是我们收一次赔一次,外表大厚皮,切开见白脸,不脆不甜,卖不出去”。这句话给孙培博心里留下了一颗种子,自此之后他便利用下乡时间考察,研究东明西瓜的栽培技术,先后在几个林场进行西瓜栽培实验,取得成功之后,便开始在全县各地举办西瓜培训会,推广新技术。到1986年,东明西瓜的供应期从7-8月份延长到了4-10月份。单产每亩由原来的4千斤普遍增加到8千斤,甚至每亩高产1.5万斤,含糖量提高到10%以上,东明西瓜在1986、1987、1988、1991年的国家级、省级四次评选中,三次状元,一次榜眼,东明县也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


退而不休,公益巡讲1999年,孙培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他退而不休,手机仍旧保持着24小时开机的习惯,农户打电话过来咨询,他耐心讲解,不断跟进,直到问题解决。迄今为止,他先后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累计10万余人次,电话咨询数万人次,通过技术讲座、义务咨询为农民解决了多种疑难问题,他写书三十余本,书中的内容详实,皆是实用技术。岁月似乎阻挡不住这位八十岁老人的脚步,孙培博说,我要讲下去,要尽到我一个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现在,他以公益的方式,仍旧在农技推广的一线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