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根系生长特性
柑橘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将树体固定在土壤中,吸收水分,矿物质;分泌有机酸,使土壤中难溶于水的物质变成易溶于水的物质,便于根系吸收;合成生长激素;储存营养物质;繁殖新植株。
柑橘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地表10--50厘米的土壤中,约占总根量的80%以上,尤其树冠滴水附近的土壤中分布最为密集。
柑橘根系具有内生菌根,即菌根真菌的菌丝体内连根的皮层组织中,外通根际土壤。据观察,一立方厘米的柑橘根系土壤中可找到菌丝体长达50多米,这就大大提高了根系的吸收能力,特别是提高了对磷的利用率。我国红土壤因为磷被固定,柑橘园呈普遍缺磷的现象,如果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提高柑橘对磷肥的利用率。
柑橘根系与地上部是相互依存、促进和对称的关系。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供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又反供根系生长,所以根系发达,地上部也就能枝叶繁茂。根系生长与抽梢是交替进行的,如根系第一次生长高峰是早春梢停止生长后至夏梢抽生前;第二次在夏梢抽生后;第三次是在秋梢停止生长之后至果实成熟期。一般根系与树冠的生长呈对称状,如果垂直根系发达,则地面部分的直立性就强,因而枝叶徒长,开花结果迟;水平根广而须根发达时,则树冠开张,形势中庸,有利于花牙形成,可提早开花结果,并获得高产。当某部位的根系损伤或枯死,其相应部位的生长势也减弱,如对枝干进行重修剪,相对称的根系生长必然受到影响。结果过多,则抑制新根发芽。
总之,深翻土,多施微生物菌肥,造成疏松的土壤,培养深广密的根系,是柑橘丰产、稳产、优产的基础。
柑橘根系更新 柑橘实生苗的砧木,其根系都有较强的自疏更新能力,衰老后或环境不利时,能自行死亡并被长出的新根取代。当柑橘进入丰产期后,树冠和根群向外扩张减缓,根系分布的土壤中的养分,被大量吸收后剩余很少,而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积较多,影响着根系的吸收能力,此时应结合施肥,开深沟断根,切断部分侧根和支根,并在施肥坑中拌入腐热的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利用根系的再生能力诱发新根,更新根系,增强吸收能力;同时微生物菌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分解根系分泌的有毒物质,减轻柑橘的自毒作用。
断根时期最好选在3—4月和7—8月的每次新根生长期前进行,断根后40—60天,在断口处便长出许多健壮新根。不同砧木和树势,根系长势亦不同,断根粗度及抽发新根的能力也不一致。一般生长势强的树,可切断直径1—1.5厘米粗的侧根,生长势弱的宜切断1厘米左右的小侧根。断根应分期轮换进行,一次断根太多,破坏了根系和树冠的生长平衡,便延缓根系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