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4959阅读
  • 0回复

[柑橘]柑橘近期主要虫害及防治(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十一_9ypl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6-04
各位191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韦代杰,今天晚上我们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柑橘近期主要虫害及防治(下),包括蛾类、蚕、蚧壳虫等。


直播链接:https://v.191.cn/live/pc?cid=1459


一、蛾类
常见的蛾类有:潜叶蛾、斜纹夜蛾、棉实夜蛾、烟实夜蛾、尺蠖、卷叶蛾、桃蛀螟等。




1、潜叶蛾
潜叶蛾,又名潜叶虫、绘图虫、鬼画符、橘潜蛾。三月下旬开始就开始有潜叶蛾出现,蛀食叶片、嫩枝会造成伤口,遇到雨天容易引起早夏梢溃疡病的爆发,尤其是沃柑。



幼虫主要蛀食叶背,潜入嫩叶、 嫩梢和果实的表皮下取食蛀成弯曲的隧道,所以要在没有蛀食到皮下前进行防控。叶片不能正常生长展叶而卷曲。严重被害时,所有新叶卷曲成筒状,破坏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早落,树冠生长受阻,其伤口极易感染柑橘溃疡病。

成虫体长2毫米左右, 翅展约5.3毫米,全体银白色;卵短椭圆形,长0.3~ 0.6毫米,无色透明。幼虫初孵时为淡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淡黄色,体长4-5毫米。预蛹虫体乳白色。蛹体长约3毫米,纺锤形,初灰黄色,羽化前深褐色,头部和复眼深红色。

南部柑橘产区一年可达12代以上, 繁殖的最适气温为24- 28℃,相对湿度80%左右。潜叶蛾以蛹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陆续羽化,成虫产卵于叶片背面主脉两侧,亦产于侧脉处,1叶上有1至数只,偶有10多只。初孵幼虫咬破卵壳底部蛀入表皮,啮食叶肉,形成蜿蜒的虫道,幼虫边蛀食边排泄,在虫道中央形成1条灰黄至黑色或白色的粪道,虫道一般长达14~ 17厘米。

老熟幼虫渐向叶缘蛀食,当靠近叶缘后,开始吐丝缀茧,将叶缘反卷成蛹室在其中经预蛹后化蛹夏梢、秋梢是主要为害期。广西柑橘3月下旬最早受害,5月上中旬有一高峰,7月第二次夏梢亦是被害对象,立秋前后有一低峰期,

防治方法:
1、剪除受害严重枝条和越冬虫枝,减少虫口基数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通过抹芽放梢(不能抹芽放梢,就多打一次药)
3、新芽0.5-1.0厘米时喷第一次药剂7-10天喷1次,连续2- 3次。
有效药剂: 噻虫嗪、吡虫啉、阿维 菌素、除虫脲、克蛾宝、四唑虫酰胺10000倍

2、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名斜纹夜盗蛾、莲纹夜蛾。白天躲到土壤的缝隙里面,晚上出来。所以建议黄昏去打药。



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3-42毫米;体灰褐色;前翅斑纹复杂,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卵半球形,直径约0.5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灰黄色,近孵化时紫灰色,卵块覆黄白色绒毛。幼虫初孵时暗灰色,2~ 3龄期黄绿色,老熟期多为黑褐色。

一年7- 8代,世代重叠,以蛹越冬。4月下旬开始即见成虫产卵。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于黄昏后活动、取食、交尾和产卵,卵多产在叶背,数十粒至百余粒不等,分2~ 3层不规则重叠成卵块,上覆 盖黄白色虫体绒毛。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二龄分散,四龄暴食,幼虫体色可随虫龄、食料和周围环境不同而变化。白天可见停息在叶片上的幼虫,惊动时卷缩掉落地面伪死。

3、棉铃实夜蛾、烟实夜蛾
棉铃实夜蛾又称棉铃虫,烟实夜蛾又称烟青虫。




幼虫为害叶片、 花蕾、幼果和果实,导致花蕾残缺脱落,幼果受害,果肉全部被咬食,只存果皮或少量内果皮。成虫吸食果实果汁,状如其他吸果夜蛾为害。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趋光和趋化的习性,进行灯光和食物(糖醋)诱杀。一般25亩-30亩装一盏灭虫灯。
2、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虫口密度。
3、幼虫初发生期喷药防治,可选用有机磷类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四唑虫酰胺、感温性农药甲维盐(25度以上效果好)、渗透力强的虫螨腈、甲维盐复配农药如甲维·虫螨腈等。一二龄、下午喷药效果更好
蛾类包括夜蛾、棉铃实夜蛾、烟实夜蛾等,防控的关键节点是一、二龄时期喷药效果最好。

二、凤蝶
常见的有:柑橘凤蝶、玉带凤蝶、达摩凤蝶等
一年发生5-6代。以蛹越冬,翌春陆续羽化,在阳光较强的中午活动频繁,追逐交尾,在嫩叶产卵,啃食叶子。卵散产,多产于叶背,经1周左右孵化,幼虫第-代发生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发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发生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孵化的幼虫不久便取食,共5龄,二龄以后食量激增,往往将全株叶片吃光,甚至啮食嫩枝、幼果及皮层。




防治方法:
1、利用天敌,如赤眼蜂、金小蜂等
2、1-3龄幼虫期,喷药防治效果最好。
吡虫啉、氯氰菊酯、毒死蜱、甲维盐、虱螨脲、四唑虫酰胺等

三、恶性橘啮跳甲
恶性橘啮跳甲,又名柑橘恶性叶虫、恶性叶甲、黑叶跳虫、黑蚤虫、黄滑牛、牛屎虫、乌蜩等。二分之一指甲盖大小,会装死,甲壳亮,啃食叶背。4月份、五六月份有爆发高峰。


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新梢嫩叶、嫩茎、花蕾。导致叶片严重残缺、干枯,花蕾和幼果脱落,产量减少。




以成虫在树干。 上的裂缝、地衣、苔藓下或霉桩、树穴、杂草、枯枝、卷叶、松土中越冬。可发生6-7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梢最为严重,以后各代发生极少。成虫不太活动,常聚集于嫩梢取食叶片,能飞善跳,有假死性。卵产在嫩叶背面或叶边缘、叶尖上,绝大多数为2粒并列,每雌虫一般产卵百余粒
幼虫孵化后先在春梢叶背取食叶肉,留存表皮,稍长大后则连表皮一起食光,被害叶片呈不规则缺刻和孔洞,幼虫有群集习性,1片嫩叶上常有3- 5头。



幼虫背上覆有混着深绿色粪便的黏液,故俗称牛屎虫。黏液和粪便污染嫩叶,经1日后叶即变黑,严重的经3~4日即萎缩脱落。幼虫共3龄,老熟后沿枝干下爬,在地衣、苔藓、霉桩、树皮裂缝和土壤中化蛹,深度约为1 ~ 2厘米,先筑一圆形土室在其中化蛹。蛹期一般3~9天。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清除树上霉桩、枯枝、老死翘皮、苔藓、地衣、落叶、杂草,涂白树干,封塞树洞,
2、开花前后幼虫大量出现和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取食时喷药。
药剂:溴氰菊酯、甲氰菊酯、毒死蜱、甲维盐、四唑虫酰胺

四、柑橘潜叶跳甲
柑橘潜叶跳甲,又名橘潜叶虫、红色叶跳虫、红狗虫橘潜蜂、红色金龟仔。




成虫宽椭圆形,体长3.0~ 3.7毫米,鞘翅橘黄色或棕黄色,卵椭圆形,长0.68 ~ 0.86毫米,灰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7 ~ 7.0毫米,体深黄色。
成虫取食柑橘春梢叶片,把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幼虫潜叶取食叶肉,形成隧道,严重时,叶片枯黄,腐烂脱落,春梢秃枝。所以要在产卵期用药。
3月上中旬成虫开始活动,为害新抽出的春梢嫩叶,交尾产卵,卵产在新叶的叶缘上,每叶叶缘可达数粒。初孵幼虫从卵壳爬出后,随即咬破叶片表皮,潜人叶内,开始咬食叶肉,形成蜿蜒隧道,新鲜的虫道中央有幼虫排泄物所形成的黑线条。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幼虫为害盛期。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随叶片落下,咬孔爬出,在树干周围松土中作蛹室化蛹,入土深度一般3厘米。蛹期约10天。成虫有群居习性,善跳跃,有假死性,且有多次交尾习性。
防治方法
1、幼虫为害期及时摘除带虫叶片,及时清除被害落叶集中烧毁;清洁柑树主干、枝条,铲除园内杂草,柑橘园松土,破坏越冬场所;化蛹盛期进行中耕松土,灭杀虫蛹。
2、在越冬成虫恢复活动期和产卵期喷药防治。高氯氟、阿维、噻虫胺、甲氰菊酯等等

五、
成虫于端午节前约15天出土,爬向树冠蜕皮羽化,始闻蝉鸣。6-8月产卵于枝条上,导致枝条、幼果干枯,产量损失。雌蝉产卵500-600粒,产卵窝双行沿枝条向上,或直线排列,或呈螺旋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每窝有卵粒3-5粒,每枝条平均产卵100多粒。成虫寿命60-70天。
卵期长达10个月左右,产卵枝存留在树上过冬。次年5月上中旬陆续孵化,孵出的若虫落地后钻入土中, 在土壤中生活,随后的几年,吸取树木根部汁液发育成长。老熟若虫筑卵形蛹室, 羽化时于晚上破室爬出,沿树干向上在叶片处固定后,在背部破皮羽化。成虫白 天常在苦楝树、麻楝树干上群集栖息, 晚间则有趋火光的习性。(金龟子也是从地里爬出来)
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在黑蚱蝉羽化前浅耕树冠, 翻出蛹室清除若虫;树干包扎宽塑料膜; 2、剪除被害枝条,烧毁。 3、在端午前后(蝉爬出来前)地面喷施一次噻虫啉、撒辛硫磷、毒死蜱等成虫盛期(蝉爬出来后)可喷甲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六、蜡蝉
危害柑橘的蜡蝉主要有:广翅蜡蝉、碧蛾蜡蝉、青蛾蜡蛾、白蛾蜡 蝉等。

成虫


若虫卵淡黄色,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末龄若虫体长约8毫米,体扁 平,白色,被白色絮状蜡粉,胸宽,翅芽大,后足发达,善跳




年发生2代,少数地区一年1代。以成虫在茂密的枝叶丛中越冬。次年春天气温回暖开始活动、交尾和产卵。产卵于嫩梢或叶柄皮层下,每个卵窝独立,锯齿状翘起,呈一定的距离排列成1或2列,每列有 10-20多窝,上有白色绵毛状蜡质物敷盖




初孵若虫在枝梢上为害,随虫龄增长,向较大枝条转移,分泌大量白色棉絮状物覆盖虫体和被害的枝条,并在此处羽化成虫。受到惊扰,若虫弹跳逃离或落地,成虫则弹跳飞逃落在附近枝条上。通风透光差的密蔽果园或植株容易发生为害。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剪除卵枝并烧毁。
2、药物防治:在若盛期喷药,地面树冠均喷;辛硫磷、毒死蜱、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矿物油等

七、蚧壳虫
介壳虫是柑橘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它种类多、繁殖快,世代重叠 危害性大。遍布于全国各柑橘产区,尤以吹绵蚧、红蜡蚧、糠片蚧、 黑点蚧、褐圆蚧、矢尖蚧、堆蜡粉蚧危害最严重(尤其是堆蜡粉蚧)。
1、堆蜡粉蚧




以成虫、若虫为害嫩梢和幼果。新梢被害造成枝叶弯曲,幼果受害, 常在果肩处生成肿块,凸起畸形。严重发生时,枝叶干枯,幼果黄化脱落。此外,还可诱发煤烟病,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果品次劣
雌成虫椭圆形,长3-4毫米, 体紫黑色,全体覆盖厚白色蜡粉, 常多 头雌虫堆在一起。 雄成虫体紫酱色,长约1毫米,翅1对,半透明, 腹末有1对白色蜡质长尾刺。卵淡黄色至淡红色,椭圆形,长约0.3毫 米, 藏于淡黄白色的绵状蜡质卵囊内。若虫形似雌成虫,紫色,初 孵时无蜡质,固定取食后,体背及周缘即开始分泌白色粉状蜡质, 并逐渐增厚





堆蜡粉蚧每年发生5- 6代,以若虫和成虫在树干、枝条的裂缝或洞穴及卷叶内越冬。2月初开始活动,主要为害春梢,并在3月下旬前 后出现第一代卵囊。 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出现在4月上旬、5月中 旬、7月中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嫩梢、果柄和果蒂上为害较多,其次是叶柄和小枝。
其中第一 、二代成、若虫主要为害果实,第三至六代主要为害秋梢。 常年以4 - 5月和10-11月虫口密度最高。通常果园边缘的果树受害较重,田间世代重叠。大多数情况下,雄虫量少,多行孤雌生殖。产卵数200~ 500粒。堆蜡粉蚧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虫体爬行,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于苗木和接穗运输传播。

[防治方法]
(1) 及时修剪,改善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
(2) 引移和保护瓢虫、寄生蜂和寄生菌等天敌。
(3) 发生严重时,应在初孵若虫盛期用药 矿物油、毒死蜱、吡丙.吡虫啉、螺虫乙酯、矿物油+螺虫乙酯、 有机硅+噻嗪酮、氟啶虫胺腈
2、吹绵蚧
吹绵蚧,又名绵团蚧、棉籽蚧、棉花子蚧、白蚰、白橘虱。




若虫、 成虫群集在柑橘的枝、干、叶片和果实上为害。使受害叶片发黄,枝梢枯死,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同时诱发煤烟病,导致树势衰退,或全株枯死。
雌成虫体橘红色,椭圆形,长5- 6毫米,宽3.7-4.2毫米,背面隆起,有很多黑色短毛,背被白色棉状蜡质分泌物;产卵前在腹部后方分泌白色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 16条;有黑褐色的触角1对,发达的足3对。雄成虫似小蚊,长约3毫米,翅展约8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退化为匙形。
卵长椭圆形,长约0.7毫米, 宽约0.3毫米,初产时橙黄色,后变为 橘红色。若虫一龄时椭圆形,体红色,眼、触角和足黑色,腹部末 端有3对长毛;二龄若虫背面红褐色,上覆淡黄色蜡粉,体表多毛, 雄虫明显较雌虫体形长,行动活泼;三龄若虫红褐色,触角已增长到 9节,体毛更为发达。蛹长2.5-4.5毫米,橘红色,眼褐色,触角、翅 芽和足均为淡褐色,腹末凹陷成叉。茧由白色疏松的蜡丝组成,长椭圆形。
卵产于卵囊内,初孵若虫在卵囊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爬出, 分散到叶 片的主脉两侧固定为害。若虫每次蜕皮后都迁移到另一地方为害, 二龄后多分散至枝叶、树干和果梗等处。雌若虫经3龄后变为雌成虫。 雄若虫第二次蜕皮后潜入树干缝隙和疤痕处成为前蛹,再经蛹变为成虫。

第一代卵和若虫的盛发期为4月下旬至6月,第二代为7月下旬到9月 初,第三代为9-11月吹绵蚧适宜于温暖高湿的气候环境,尤其以25-26℃最适宜发生和繁殖

3、矢尖蚧
矢尖蚧,又名箭头介壳虫、矢尖介壳虫、矢尖盾蚧、矢根蚧、箭形 纵脊介壳虫、箭羽竹壳虫等。一般老树比较多。
一年发生2-4代,田间世代重叠,以雌成虫和少数幼龄若虫越冬,每年4-5月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9℃时,越冬雌成虫开始产卵于壳下。10月份以后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7℃停止产卵,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 38~ 165粒,产卵量以越冬代最多。在田间,一龄若虫分别于5月上 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出现3次高峰,12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基本绝迹。





4、糠片蚧
糠片蚧,又名灰点蚧、圆点蚧、龚糠蚧、广虱蚰 成虫和若 虫聚集固定在叶片、枝干和果实上吸取寄主汁液,果实被 害处出现绿色斑点,严重时,引起枝枯叶落,树势衰退,产量减少, 果品质劣。
[防治方法]
(1) 及时修剪,改善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
(2) 引移和保护瓢虫、寄生蜂和寄生菌等天敌。
(3)发生严重时,应在初孵若虫盛期用药 矿物油、毒死蜱、吡丙.吡虫啉、螺虫乙酯、矿物油+螺虫乙酯、 有机硅+噻嗪酮、氟啶虫胺腈等。

八、粉虱
主要有黑粉虱、白粉虱。





1、黑粉虱
黑刺粉虱,又名刺粉虱、橘刺粉虱、黑蛹有刺粉虱,以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造成黄斑。严重时一叶可达数百头,虫体堆叠,并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导致枝叶变黑,地面似“泼 墨”。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枝弱叶薄,树势衰弱,开花少,产量低,果质劣。
一年发生5-6代,越冬有卵和若虫并存,各代的1 -2龄若虫盛发期为: 4-5月,5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田间除第一代较为整齐外,世代重叠严重。若 虫于2月下旬至3月化蛹,3月中旬至4月上旬羽化盛期,成虫群集在当年春梢嫩叶背面吸食汁液,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散产或密集排成圆弧形。
成虫喜在树冠较阴暗的新叶上栖居,有趋嫩(新)性,每代成虫盛发与 新梢抽出期相一致,如无新嫩枝叶,取食和产卵仍在上一次叶的背 面。初孵若虫黄白色,能爬行,但爬行不远,开始取食后营固定生 活。卵的发育温度为10.3℃,若虫期在平均温度24℃时为13天左右, 温度21-24℃时成虫寿命6- 7天。
2、白粉虱
柑橘粉虱, 又名橘绿粉虱、柑橘黄粉虱、通草粉虱、橘裸粉虱、白粉虱。广泛分布于我国柑橘产区。
以若虫和成虫聚集在寄主叶片背面吸取汁液,并分泌蜜露,诱发严 重煤烟病,致使枝叶和果实污黑,阻碍光合作用,导致树势衰弱, 幼树生长不良,后期果实外观差。
防治:
(1)抓好清园修剪,剪除过密枝叶,改善柑橘园通风透光性;
(2)保护和利用天敌,在粉虱细蜂等天敌寄生率达50%以上时,避免 施用农药,以免杀伤天敌
(3)冬季清园检查园区柑橘新梢叶片背面,当1-2龄若虫盛发期,选用 噻嗪酮、呋虫胺、噻虫嗪、螺虫乙酯等。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后面再有啃食类的虫害再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想要了解更多柑橘虫害方面的相关内容,添加小编微信(微信号:nongziren191bianji)即可进入交流群讨论

柑橘近期虫害及防治(上):https://www.191.cn/read.php?tid=772598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