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895阅读
  • 1回复

[基本技术]农资导航:花生白绢病的综合防治方案|花生白绢病用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花生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花生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真菌性病害。以下是对花生白绢病的详细介绍及防治方案:






一、病害特征

  • 为害植物:花生
  • 为害部位:主要为害茎部、果柄、荚果及根部
  • 病原: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 菌核特征:在自然条件下该菌很少产生有性世代,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的营养菌丝和菌核。菌核坚硬、表面光滑、圆球形,直径0.4~1.7毫米,初期为白色小球体,后期菌核增大变成黄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或茶褐色

二、发病症状

花生白绢病在花生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多在花生成株期发生。发病时,茎基部、果柄、果荚及根部受危害会比较严重,在被害部位形成白色绢丝状菌丝。具体症状如下:
  • 苗期:白色菌丝通常在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和附近的土壤表面形成,病部呈现的症状为暗褐色而有光泽。幼株茎基部被病斑包围直到萎黄枯死。
  • 成株期:接近地面的茎部先变为褐色,被害部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形成菌核。被害植株的叶片发生黄化,逐渐变为褐色,并变软腐,表皮脱落,呈现出纤维状叶片,最终叶片凋萎,植株因萎蔫而死亡。



三、分布范围与危害

  • 花生白绢病在世界主要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中国、印度、美国、阿根廷、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南非等国家均有报道。
  • 在中国,花生白绢病在多数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且由于耕作制度改变、高产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和气候条件的改变,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发展为花生上重要病害之一,成为制约花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发病条件

  • 气象因素:温度、湿度大是造成花生白绢病的重要气象因素。在25~35℃范围内,湿度大于90%的条件下,病菌增殖速度快,极易发生病害。
  • 土壤因素:土壤质地、p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对花生白绢病有一定的影响。粘性大、排水差、酸性或碱性的土壤环境更适合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 栽培管理:种植方式不当,例如连作重茬、种植密度过大、施肥(尤其是偏施氮肥)以及不能有效排除田间积水,均可导致病害加剧。
  • 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有明显差异,选育、扩大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可行的途径。


五、防治方法

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方法应从选种整地、合理轮作、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方面入手,开展综合防治策略。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 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重病地块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通风透光性,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并销毁带病秸秆,严禁还田。
  • 根据花生对水分的需求,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适时适量灌水,避免大水漫灌而使病害转移扩散。
  • 配合生物菌肥、有机肥等用于土壤翻耕时。

药剂防治
  • 喷淋防治:在白绢病发生初期,可选用噻呋酰胺、噻呋·戊唑醇、戊唑醇 咪鲜胺、唑醚氟环唑、丙硫菌唑等药剂,将药液均匀喷淋在植株的茎基部和近地面土壤或秸秆上,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花生白绢病防治经典方案15378717347:
方案①: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00克/升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方案②: 35%唑醚氟环唑悬浮剂+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
方案③:35%唑醚氟环唑悬浮剂+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


以上防治花生白绢病的方案 兼治花生叶斑病、锈病等,治疗+铲除+保护:针对性更强,铲除更彻底。
综上所述,花生白绢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和质量的病害。通过加强防治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和危害。
 
分享到
离线53UR0OITWBPJ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12-20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