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43861
-
- 注册时间2019-11-18
- 最后登录2021-11-05
- 在线时间2862小时
-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
1发病规律辣椒青枯病的病原菌随着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来年通过昆虫、雨水等传播开,从寄主的伤口、根系、皮孔等位置侵入。侵入后先潜伏一段时间,待辣椒果实坐住后遇到条件适应时即可大量繁殖,对寄主的细胞组织产生破坏,最终导致寄主发病。当大气温度达到 30 ~ 35℃、土壤中温度在 20 ~ 25℃时此病容易爆发,尤其是遇到连续降雨后骤晴的情况下此病迅速流行。该病在连作地块或者土壤中钾元素缺乏的地块,或者排水不便的低洼地块上容易发生。
2发病原因(1)茄科(辣椒番茄茄子等)作物连作,加大了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数,导致辣椒青枯病频发;(2)土壤湿度比较大,并且地下水位过高,当遇到高温天气或者雷雨天气时,细菌容易滋生,容易引起发病;(3)在耕作时操作不当,导致植物根部受损,从而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3发生病症大部分病株一般在辣椒开花后发病,发病前期,只有辣椒顶部的叶片呈现出下垂枯萎的现象,但是枯萎的部分尚可恢复。发病快时,2~3 d 便会出现整株枯萎的现象。辣椒叶片染病后,会褪掉绿色变为黄色,后期会呈现出褐色枯焦状,一般的根茎表皮不发生改变,病情严重时根茎外表皮层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横切开根茎,能够看到维管束呈现出褐色,根系良好,并且横切面溢出污白色的菌脓。当田间温度较高时,病株根茎会长出不定根,果实表面虽正常,但其内部已经变为褐色,并且后期发病时,其果实会出现水渍状,十分容易脱落。
4防治方法(1)嫁接防治在茄科育种中,受到生殖隔离和远缘杂交亲和性的影响,限制不同种属野生资源的利用,通过茄科不同种属间的嫁接措施,充分利用自然抗源材料来提高番茄等茄科经济作物的抗青枯病能力。(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当发现田间病株,当辣椒出现青枯病症状时,应及时将其拔除,并在相邻的土壤内使用 20%石灰水进行消毒,预防辣椒青枯病蔓延。减少大水漫灌,早育苗、早栽培、早收获。条件合适的地方,尽可能开展与十字花科轮作 4~6 年, 减少病害的流行。(3)改良土壤应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能力较为良好的砂壤土地块进行种植,并提前做好高温闷棚杀菌工作以及深翻土壤的工作。根据土壤状态,撒下适量的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种植者在实际消毒时,可撒生石750~1500kg/hm2,当土壤 pH 值呈现出微碱性时,便能够抑制青枯病病菌的生长。(4)化学防治辣椒青枯病刚发生时可喷施15% 络氨铜水剂2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毒素可溶性粉剂4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周喷次,连喷4次,也可选择50% 敌枯双可湿性粉剂80倍液等灌入到根系土壤中,每隔2周灌次,连续灌3次。或者在辣椒青枯病的发病初期,使用12%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进行灌根,使用药300~400 mL/株左右,间隔10d进行1次灌根,连续灌3~4次。 作者:冯瑞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