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252阅读
  • 0回复

[蔬菜作物]黄瓜白粉虱怎么打也防不住,到底该咋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0-06
白粉虱是危害黄瓜的一种害虫,能够造成黄瓜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严重时甚至出现植株枯死。
8月30日来自山东菏泽市的农管家用户勇往直前发来图片向农管家的专家咨询:“黄瓜白粉虱有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农管家专家解答:
冯涛(安徽省 六安市——擅长领域植保技术、土壤管理)
白粉虱危害,建议使用联苯菊酯+烯啶虫胺或噻虫嗪喷施防治。
邢瑞芳(山东青岛平度,擅长植保技术)
选择联苯菊酯加噻虫嗪或啶虫脒喷雾防治。
吴邦云(山东省青岛市——擅长领域植保技术、栽培技术)
喷施溴氰菊酯+噻虫嗪,或阿维菌素+螺虫乙酯,或烯啶虫胺+噻嗪酮防治。
农管家知识小课堂——黄瓜白粉虱
生活习性
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但忌白色、银白色,不善于飞翔。在田间先一点一点发生,然后逐渐扩散蔓延。田间虫口密度分布不均匀,成虫喜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极不易脱落。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不断向上部叶片转移,因而植株上各虫态的分布就形成了一定规律:最上部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为初龄若虫、老龄若虫、蛹。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绿枯萎,果实畸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减产。
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
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聚为害,能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规律
温室条件下一年发生约10余代。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越冬虫态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
繁殖适温18~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若虫期共3龄。
各虫态的发育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温室向外扩散,在田间点片发生。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在温室内一般1 个月发生1 代。
形态特征
温室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一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农业防治
培育"无虫苗" 育苗时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苗房进行熏蒸消毒,消灭残余虫口;
清除杂草、残株,通风口增设尼龙纱或防虫网等,以防外来虫源侵入。加强栽培管理结合整枝打权,摘除老叶并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口数量。
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
利用白粉虱强烈的趋黄习性,在发生初期,将黄板涂机油挂于蔬菜植株行间,诱杀成虫。
参考防治药剂
22% 螺虫·噻虫啉 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30-40毫升/亩 喷雾
70% 吡虫啉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4-6克/亩 喷雾
2.5% 联苯菊酯 水乳剂(低毒) 使用20-40毫升/亩 喷雾
6% 联菊·啶虫脒 微乳剂(低毒) 使用26.25-30毫升/亩 喷雾
22% 噻虫·高氯氟 微囊悬浮-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5-10毫升/亩 喷雾
启航考研

https://scqihangky.com/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