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608阅读
  • 0回复

[聚焦三农]注意你身边的农业资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天向上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4-11
王险峰 谢丽华 王 利 王庆华 2023.04.10


  关键词:注意你身边农业资源

  摘要:

  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化,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大地现有资源,秸秆、生土、页岩;阳光、二氧化碳、微生物,植物自身营养功能等,用微生物农业应用法,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是唯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新途径;同时用有机质材料,页岩、生土、不溶于水的矿物质等有氧发酵还田等造土壤,实现土壤营养平衡循环,治理环境、水、化工污染等,恢复土壤消化和孕育生命的功能。顺天时,借地力,用作物有新陈代谢温度作为播种始期及计算作物生育期。这种有机肥还田继续被微生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氧气,提高光合作用80%,产量翻翻不是梦,高产优质美味。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种地年头多了,学的知识多了,农业生产面对气候异变、灾害频发,药害肥害及环境污染,大家都感到越来越迷茫,原因何在?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解放以来西方文化统治了学术界。泱泱大国,七千年农耕文化,确向建国不足300年的美国学习种地,忘记了祖宗,邯郸学步,连走路都不会了。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七千年农耕文化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生物技术,将地球上长出的或人类后动制造的垃圾,原样返还土壤,保持土壤营养平衡循环,这就是农耕文化,生态文明。

  2.农业种植的基础资源是什么?

  农业种植资源是什么?是石头,土,土壤,空气,水、空气,阳光,风、微生物、动植物、人类、江、河、湖、泊、沙漠、森林、草原等。

  2.1.土与土壤的形成

  农作物长在土壤里不施长在玻璃房子本子里。

  (1)土的来源

  地球形成之初,表面布满石头,历经风吹雨淋,太阳暴晒,雨雪冰霜.,石头变成沙子,细土,或叫土,它没有生命。

  (2)土如何变成土壤

  自从有了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活动,微生物的活动把没有生命的土变成了有生命的土壤。

  土与土壤有什么不同?

  微生物腐生菌寄生在死去的动植物残体上,在太阳能,水等作用下,死去的动植物残体,留在地表,进行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这种有机肥pH6.5,是植物中性,有醇香味,既能给作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又能为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自由伸展和微生物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有机肥积累多了,形成黑土层,100~200万年积累1厘米。这个过程大约36亿年,如大小兴安岭是中性土壤,黑土层后。

  动植物残体在淹水条件下,秸秆形成没有发酵的草炭,或阶段性湿度大,微生物夺取秸秆中的氧气进行无氧发酵,释放出甲烷、硫化氢、氨气、胺气等臭气,其中氮、钾有用,其他矿物质流失,对增加土壤有机质作用不大;或阶段性水分适宜进行有氧发酵,形成有机肥等混合型酸性黑土层,沿山高处黑土层厚些,低洼地就薄,如三江平原,土壤是酸性。

  1.2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有生命的,一把土壤中生活着数亿个细菌、丝状菌、酵母菌和霉类、蓝藻菌类、原生动物等微小的动物,尤其是线虫和壁虱类,蜘蛛、甲虫、蚯蚓等多种虫类。它们的活动,特别是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获得消化万物的功能,使动植物残体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返还土壤,实现营养平衡循环。同时赋予土壤孕育万物乃至人类的功能。中华民族首先由游牧转变为定居,进入农耕时代,由此创造了七千年农耕文化和五千年灿烂辉煌中华文明。

  3..关于农耕的理论

  3.1什么是农耕

  农耕就是种地,种地就是消耗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营养平衡循环。西方文化把农耕分成耕作和栽培两个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缺乏系统研究,只种不养,消耗土壤有生命的有机质,返还土壤的是没有生命的化肥。

  微生物群体活动,土壤有机质肥中的有机质分解供给作物营养,同时分解有机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氧气,增加光合作用,是作物高产优质的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产量越高。

  2.2认识土壤的特性:

  土壤有三性(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用营养去平衡土壤三性,营养决定土壤上万种微生物群体的平衡;微生物群体的平衡,决定微生的物代谢酶的平衡:微生物酶的代谢平衡,决定辅助酶(磷、镁、钙、铁,锌是光合作用的赋酶,维生素是辅酶),同时决定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激素的平衡。

  耕作学不被重视,纷纷改行研究激素(化控剂),化肥,植物营养、生态循环(大循环,小循环)。研究方向出了问题,常把芝麻当西瓜,学术思想混乱。

  (1)土壤化学性

  需要研究土壤酸碱性(pH)、阳离子交换浓度(CEC)、电导率(EC)。土壤化学性各地都要经过五年以上研究,根据此资料进行配方施肥。发达国家二战前就研究完了。因此我国化肥使用依然处在盲目施肥阶段。

  (2)土壤生物性

  土壤生物性是指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好气性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的生态环境,通过营养平衡土壤微生物菌群和谐共存,同时在不断抑制某些菌群特异繁殖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土壤植物中性(pH6‘5),适于放线菌生存,酸性土壤适宜病原菌繁殖。

  (3)土壤物理性:

  好的土壤是由团粒结构组成,保持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通气性。

  3.植物自身营养规律

  3.1植物营养来自太阳能

  植物利用太阳能合成葡萄糖,并以葡萄糖为基础营养,不需要任何其他外来营养,经过复杂生理生化过程,合成一系列产物,如多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最后孕育成一粒种子,完成整个的生长过程。

  3.1.1.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1)适宜的温度,25~30℃。低于25℃,大于30℃没有光合作用。(2)时间,每天上午9~12点进行。上午9点之前,或12点以后,紫外线浓度不足,没有光合作用。下午温度升高,一般升高2~3℃,会增加作物呼吸,消耗能量。(3)晴天有云、雾,没有光合作用。北方受低温的影响6月下旬至7月之前作物没有光合作用。南方主要是高温影响光合作用。

  3.1.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二氧化碳特性:一是二氧化碳是惰性气体,在空气中移动性差。二是二氧化碳重量比空气重。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其利用率低。三是植物间利用率有差异。植物分碳3和碳4植物。碳3植物在气温适宜条件下,能顺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碳4植物比碳3植物多一套光合作用系统,对环境适应性强。常见碳3植物有大豆、水稻、小麦、高粱等。现代化种植需要农艺措施服从机械化,碳3种植物大垄稀植二氧化碳利用率高。碳4植物有玉米、甘蔗等,需要大垄密植。因此玉米比大豆、水稻、小麦产量高,增产潜力大。。

  3.1.3增加二氧化碳供给量的新途径

  研究表明,增施秸秆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是加二氧化碳供应量的唯一新途径。土壤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氧气,其利用率增加80%,可使作物大复度提高产量,乃至翻翻。用增施秸秆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是唯一的出路,这不仅仅是科学,农耕文化,是生态文明。

  3.2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合作,获得矿物质营养

  据日本研究作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很少部分通过根尖溢出,为土壤微生物群体提供营养,促使土壤微生物快速繁殖,伴随根系延伸,土壤微生物群体迅速增殖。土壤微生物随着作物生长迅速繁殖,把不溶于水的矿物质营养分解成可被作物吸收的无机态矿物质吸收。磷、镁、钙、铁、锌是光合作用的促进剂,首先被微生物激活。在北方起气温升高到25度之前,是作物生长发育第一阶段,没有光和作为用,靠土壤残留的矿物质营养生存,作物生长缓慢是自然规律,人类过度干预是减产措施。作物生长第二、三阶段,有了光合作用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4.利用现有资源

  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唯一新途径是向大自然学习,利用现有资源秸秆、生土、页岩等,用生物技术将秸秆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或客土还田,或页岩加有机质材料等有氧发酵等增加矿物质营养,造土壤,或沙漠造林,恢复土壤的功能。

  5.重视文化才有理论创新

  5.1北方调整播种始期

  多年时间延续,现行气温稳定通过10度为播种始期在施化肥、农药条件下,已经不适应北方春季波动性气温,常造成作物药害、肥害、灾害频发,大减产,品质差。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3度,作物有新陈代谢,确定为播种始期,推后7~10天为高产期,研究发现黑龙江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秋季气温稳定降低到13度南北有明显差异。

  5.2推后1~2个积温带选品种

  根据气候特点,黑龙江省利用现有积温带,推后1~2个积温带选品种,秋季再不受早霜威胁。春季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度计算播种始期,秋季以平均温度稳定下降到13度计算生育期,比传统生育期缩短20天。

  这两项技术的推广明显减轻肥害、药害、病害,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美国1980年代末修改了作物生育期计算方法,彻底消灭了烘干塔,明显降低了粮食含水量。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