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327阅读
  • 2回复

[交流讨论]中国种子协会2021年种子企业情况调研报告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天向上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13
  为了配合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做好“打赢种业翻身仗工作”,发挥种子协会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的独特作用,中国种子协会组织开展了2021年种子企业情况调研活动。调研工作分东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5个小组。最近,华东组分赴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召开了5次种子企业座谈会,走访了9家种子企业。调研中,种业企业、种子协会和种业管理部门普遍反映,当地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央作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大部署,正在研究提出当地加强种业工作的具体意见。山东省委刘家义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江苏泰州市委今年的1号文件,破天荒第一次提出要支持当地的红旗种业企业发展的意见。种业企业更是闻风而动,在积极做好当前种业工作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如何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发挥种业企业作用。在盐城神农大丰种业公司制种田间叠立着一块“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巨幅宣传牌,在进入江苏中江种业企业办公楼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听党指挥,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电子标语。在调研期间,大家围绕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这个主题,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了广泛的研讨交流:

  一、如何认识党中央作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这一重大决策的重要意义,创造春风化雨的好局面,使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家认为,党中央作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大决策部署,使我们感受到了我国种业的又一个春天的气息。但春风度过玉门关,春风化雨滋润种子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党中央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重要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将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要从“脱钩”和“内循环”这一极端气候的高度认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必要性

  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有效地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大家认为,对种业企业来说,所谓种源卡脖子,就是种业企业在育种和制种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种质资源、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人才和基地等基本要素受制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或国内其他组织,使企业感到被动、无助、痛苦甚至是绝望而影响到种子培育、繁殖、推广的一种现象。大家认为,党中央作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我国种业在种质资源和原创核心技术存在明显短板和被人“卡脖子”潜在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实行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造成与中国脱钩这种可能出现的极端局面而采取的一种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防患于未然的主动应对,是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大部署,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种业安全底线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宁可把问题设想得复杂一些、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从现在开始,就要以打仗的勇气,攻关的毅力,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到在种源和核心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确保自控、自主、自立。

  二是要从全方位和多环节的广度认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紧迫性

  大家认为,对企业来说,种源卡脖子是全方位、多环节的,既涉及到生存,也关系到发展;既有现实的卡脖子问题,也有潜在的卡脖子问题;既有国际的卡脖子问题,也有国内的卡脖子问题。

  全方位表现为:有生存型的卡脖子。我国粮食作物中的玉米和大豆,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方面,存在被国外垄断的问题。有发展型的卡脖子。蔬菜、瓜类等影响生活品质的作物,优质资源大部分依靠国外进口,如蔬菜中的青菜、胡萝卜、芦笋、金针菇等作物资源完全依靠国外进口,80%的西兰花种子是国外品种。有潜在型的卡脖子。我国水稻、小麦育种虽然现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存在种质资源深度鉴定、评价不足等问题,缺乏对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资源流失严重;育种企业实力不强,如我国排名前列的小麦育种公司山东鲁研种业企业与国际巨头利马格兰相比,在研发投入、育种方式、育种设备、实验站布局、育种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有转化型的卡脖子。发展畜禽产业需要农作物转化为饲料作支撑,但目前优质高产广适的饲料作物品种不多,饲料转化的产业化发展落后。

  多环节表现为:有种质资源的卡脖子。如蔬菜中的夏日阳光西红柿、贝贝南瓜、网纹甜瓜等高端优质种质被国外垄断。对企业来说,还被国内科研单位卡脖子,如国家种质资源库的部分保存目录未公开,企业不知道保存的资源种类,获取资源就无从谈起,即使知道资源存放的种类,也无法申请资源引用。有育种原创技术的卡脖子。育种重点原创技术都由国外掌握,如基因编辑底盘技术,国外育种技术已走到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4.0时代,而国内才刚刚走到接触生物技术的1.5时代。有育种设备的卡脖子。种业研发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软件、试剂等装置,如测序分析仪器、SNP基因分型仪、气液相色谱设备等,基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国产设备在耐用性、稳定性和精准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有育种人才的卡脖子。企业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尤其是缺乏生物技术育种、生物育种和常规技术育种结合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有研发机制的卡脖子。国家商业化育种的科技攻关对企业支持不够,项目考核标准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基地建设的卡脖子。育种基地小、弱、散,不稳定、被侵占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不敢投入基地建设,优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不能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要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难度认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艰巨性

  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明确提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如今10年过去了,科研单位仍在从事应用型育种研究,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仍未建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种业企业普遍反映,中央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决策部署这本“好经”,需要各部门、各级党委和政府念准、念好、念实、念下去,做到春风化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做大量的艰巨的工作。在调研中大家提到,中央提出的是加强种子库建设,现在很多专家解读是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究竟哪一个理解更符合中央的精神,需要大家认真学习讨论。大家认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难就难在对中央精神的正确把握上,难就难在落实上。

  二、如何推动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创造珠联璧合的好机制,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的优势作用

  大家认为,推动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做到珠联璧合、优势互补,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基础。

  (一)建立分工明确的科企责任机制

  上海市科研单位多,包括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农科院等科研教育单位,科研能力强,总体都注重基础研究,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领导的团队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利用EATI位点成功研发了“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院士团队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袁策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产业性推广合作。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全华教授团队负责菠菜和番茄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研究,黄学辉教授团队以水稻作为材料涉及种子种源研究,李建粤教授团队从事水稻基因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上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果,也都为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形成了很好的分工机制。大家认为,上海市这种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的基础研究和商业化育种的分工责任机制值得推行。

  (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科企合作机制

  大家认为,科企合作应根据企业实际,创造多种模式。可以是紧密型的,如2012年宁波市政府以会议纪要形式,委派宁波农科院从事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的科研人员,到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由公司发放薪酬,核心研发团队既保留了编制待遇,无后顾之忧,又有公司较高的工资收入,还持有公司的股份,享受分红,积极性很高;可以是联合型的,如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科院建立产学研联盟,用股份凝聚科研力量,实现利益共享;可以是选择型的,如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固定合作团队,不固定合作品种,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选择优质品种,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科企联合;可以是专业型的,如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及20余位全国知名科学家自然人共同投资成立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一手牵科学家,一手牵老百姓,形成了“设计育种”和“种业+”两条线,初步搭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

  (三)建立正向激励的人才流动机制

  大家认为,在人才激励上国家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关键要制定出有利于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使人才可以在科研单位和企业间自由流动,以制度保障人才选择自由,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科研单位或企业。企业也要提高待遇,从工资、福利、发展前景等方面吸引人才,扩大企业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制定人才培养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上升渠道,留住人才,积累人才,沉淀研发能力。在调研中发现,宁波微萌种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一方面用高工资吸引高层次人才,以年薪40-50万的标准吸引博士人才,正在和浙江大学的育种家团队以年薪100万的标准洽谈签订十年合作协议,将该团队的应用研究项目引入公司;另一方面用股权激励留住人才,准备拿出10%的股份,给予分子育种技术人才和能力突出、对公司有重大贡献的员工。

  在调研中发现,推动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有效合作,创造珠联璧合的好机制,地方政府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很重要。浙江省宁波市政府于2012年明确提出了“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科研经营人员实行长期委派制度,由市农业局和市农科院委派以王晓燕和马荣荣为首的业务骨干分别组成公司经营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具体意见,使宁波市农科院与宁波种业公司实行了股份制、合作制和专业制的合作模式,建立了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推动了种业企业的发展。上海市农委充分发挥上海市农业科研力量强的优势,为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牵线搭桥,推动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的有效合作。上海市农科院培育的沪红糯1号鲜食玉米品种成功转让给惠和种业企业。

  三、如何激励种业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别有洞天的好环境,治理市场秩序,改善政府服务,加强行业自律

  大家认为,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规范的市场秩序、有效的政府服务、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的就是品种侵权现象。如镇研种业有限公司研发的辣椒品种“巨无霸”刚刚上市,山东、安徽等省市场上就已有改名换姓的“巨无霸”品种出现,挤占了品种权人的市场份额;常规麦稻有种植大户自留种冲击销售量,还有白皮袋、散装种子等侵权方式。大家认为,做好品种权保护工作,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应从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在立法方面,应尽快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在司法方面,应统一标准,明确规则,发挥专门法院优势,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实现案件的公平公正;在执法方面,应杜绝息事宁人的态度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做好执法检查工作;在企业方面,应主动作为,维护自身利益,如江苏神农大丰种业企业,在育种多个环节采取宣传、取证、与种植大户合作等措施,降低被侵权损失,上海天谷种业企业,聘有专职法律顾问,并外聘专门负责打假的律师;在种子协会方面,应发挥服务、协调、维 权、自律功能,引导企业诚信,实现行业自律。

  (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完善种业基地政策。做好用种基地的规划布局,保持基地稳定性,与相关部门协调,完善基地配套建设,发挥基地在育种过程中的作用。企业的育种基地、制种基地多存在小、弱、散等问题,不能发展规模化、机械化育种,影响育种质量的提高;存在种业用地向工业用地、基建用地、建设用地让步的现象,基地变动频繁;育种基地、制种基地的配套建设用地受多个部门管理,限制过多,如上海惠和种业公司,每年因在基地建种子库、或者在大棚存放播种机等不符合建设用地要求的情况而受到国土资源局的调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沟通。上述现象,导致企业不敢投资基地建设,严重制约了育种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好的典型。江苏神农大丰种业公司所在的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两级政府积极支持种业企业基地建设,投入2150万元,建成了近600亩的全国领先的高标准的科研示范基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宁波微萌种业企业在宁波市和鄞州区有关部门支持下,获批14亩建设用地,流转400亩育种基地,用以建设国内一流的蔬菜种业研发中心和育种基地;该公司依靠农业部项目、宁波市农业局和鄞州区农业局等部门投资,已获得2000万元资金,预计未来五年还能得到2000-3000万元的政府资金,支持这两个项目建设。完善种业税收政策。应根据种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让企业轻装上阵。种业企业尤其是蔬菜企业存在季节性用工现象,即播种或收获季节需要大量、短期劳动力,公司一般按照劳务费用结算。目前税收政策是超过每月800元的劳务费需要缴纳20%的所得税,而劳动力的日均工资一般在150元/天,企业在用工季节需要缴纳大量税收,负担很重。应将税收缴费基数提高到5000元,与个人所得税一样对待。完善制种保险制度。当前,制种保险理赔率低,一是确定损失的标准不明确,测产时间与造成损失时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难以精准确定损失;二是制种过程专业化强、技术要求高,理赔工作人员对种业不了解,会出现保险责任、损失认定不准确等问题。大家认为,应完善制种保险制度,在制种保险理赔过程中,由地方种业管理部门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协助确定实际损失、确定赔偿数额,以解决制种保险理赔率低(赔偿额基本是损失额的40-50%)、难以弥补企业损失的问题。

  (三)完善种业管理体系

  要理顺种业管理体系,健全管理主体,建立上下畅通的管理模式。据江苏省种子管理部门反映,机构改革后,种业管理机构自市级以下出现断层,原种子站或划归种业科或划归综合执法部门。种业科弱化了技术管理职能,取消了品种推广、技术示范等公益性职能;综合执法大队以查处案件为主,无管理职能。现实中出现上级政策命令无机构落实、企业办事无机构受理的问题;综合执法涉及多个部门,一是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二是专业性不够,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判等问题。大家认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需要完善种业尤其是基层种业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落实服务责任。

  四、如何形成适应打好种业翻身仗要求的种业企业发展格局,创造千帆竞发的好阵势,做到百舸争流、扬帆远航

  在调研中,大家认为,种业企业数量多与少、规模大与小,能力强与弱具有相对性。要注重阶段性特征,在市场化发展初期,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和能力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一是体制改革的成果。2000年种子法的出台,打破了国企垄断的局面,释放了民营经济的活力,民营种业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

  二是中国特色的反映。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距很大,需要发展适应不同区域特征的种业企业;中国作物品类齐全,需要发展经营不同作物种子的种业企业;中国消费多元,不同区域的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同,如中国人都喜欢吃叶子菜,而叶子菜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蔬菜种业企业多,就是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反映。

  三是企业发展的规律。在调研中,大家也认为,品种的培育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宁波微萌种业从自身发展中体会到,对一个蔬菜种业企业来说,在达到3000万元经营规模前不可能有研发的冲动,达到5000万元经营规模后可以有研发的冲动,但也不具备能力,达到8000万元经营规模以上才有可能开始有研发的积累,逐步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对于大田作物的种业企业需要更大的经营规模来支撑品种研发。所以,目前,我国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真正有自己研发品种的不会太多。同时,种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农化、植保等上下游产业延伸,这是国际上大的种业企业走过的路程。我国现有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基本上还不具备向农化、植保等产业拓展的能力。江苏中江种业企业正在申请收购粮食业务,向购买种子的农户回收粮食,将粮食收购与种子销售结合起来,拓展种业产业链。这是好的开端,但路程会很长。

  在调研中,大家还认为,当前种业企业的发展,最稀缺的是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培养具有进渐性,目前基本都是“种一代”,很少“种二代”,需要“种三代”、“种四代”的几代传承培养,才有可能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这比培育新的品种更具有长期性。而兼并重组需要有企业家的眼光和魄力。所以,大家认为,当前,兼并重组还不能成为企业发展主流,更应该注重发挥市场竞争作用、政府监管作用、法律惩处作用、行业自律作用,创造优胜劣汰的机制,创造适应打好种业翻身仗要求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扬帆远航的种业企业群体。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分享到
在线天天向上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05-13
调研中的典型案例


  在华东地区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在增强科研实力、建立科企合作机制、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为科企合作提供了榜样,为企业发展树立了典型,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希望。具体情况如下:

  一、上海市种子协会关于加强科企合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企合作的制度。深化种业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大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入股、兼职、取薪,特别是有领导职务的研发人员;从制度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给科技成果宣传、推广工作专项经费。

  二是优化产业化研究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财政支出对科研单位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的支持;区别管理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将产业化研究推向市场;从职称评定方面将产业化研究人员引导为农业技术推广系列职称,降低文章考核指标;鼓励科研机构开展稻曲病、赤霉病、机械化生产等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难点问题研究。

  三是科研项目实现从“研学产”到“产学研”。增加企业科技人员在产业化项目立项论证和考核验收过程的比例;鼓励多种形式签订成果转化经费,降低科研单位成果转化门槛费;强化产业化目标考核、奖惩到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持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

  四是完善科企合作配套措施。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优先支持国内单位,明确科技成果只有得到应用才能推进社会进步的原则;建立农业科技中文情报系统和科技成果转化诚信机制。

  二、加强育种创新技术攻关,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调研中发现,不少科研单位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人才集中、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开展技术、品种研发,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一)二十年磨一剑,打破日本对青花菜市场的垄断

  青花菜(西兰花)种质被日本垄断,国内种子企业只能通过购买获得品种,受制于国外企业。为打破青花菜品种被“卡脖子”的难题,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过近20年种质资源的搜集、自交分离和纯合,拥有育种材料1500多份,创制出了S454、S195、S736和S2618-2等优异材料。每年配制杂交组合1000多份,通过田间筛选和多年多地试验示范,已选育出了6个不同类型、不同熟期的‘台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适应国内不同青花菜主产区栽培,其中4个已通过浙江省审定或认定。该院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企业合作,推广台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据统计,该院研发的品种约占全国青花菜种植面积的6%、浙江省种植面积的15%,台州市种植面积的20%,打破了日本企业对我国青花菜市场的垄断,支持了国内种业企业发展,降低了农户种植成本。

  (二)潜心研发丰成果积极推广促转化

  上海师范大学育种研发团队,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与企业、农户合作,促进成果推广应用。

  1.王全华蔬菜种源研究团队。针对菠菜种质资源缺乏,杂交育种技术落后,基因组、蛋白质组等遗传信息匮乏,抗病、耐热优质专用品种短缺等突出问题,王全华教授团队先后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等多家单位合作,从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入手,进行了菠菜基因组数据库平台构建,重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相关基因挖掘,高效育种技术创建和耐热、抗病、低草酸、低硝酸盐菠菜系列新品种选育研究。研究建立了稳定菠菜强雌性系育种技术体系,突破了我国菠菜杂交育种三系配套难的瓶颈问题,为菠菜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菠菜全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分析,建立了菠菜基因组信息平台,注释了菠菜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为加快菠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提高育种效率奠定了基础;创新耐热、抗病耐抽薹等雌性系骨干亲本,成功选育了抗霜霉病、耐热、优质、高产等菠菜新品种5个。

  王全华教授团队将研究取得的成果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助推企业的发展,先后与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上海星辉蔬菜公司等企业合作,将选育的5个菠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积极支援西部开发助力提升科研水平,多年来定期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宁夏中青农业科技公司举办高新技术和新品种栽培技术培训;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塞尔维亚、俄罗斯、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开展蔬菜育种技术与新品种推广合作。

  2.黄学辉教授水稻种源研究团队。全面发掘整合了控制水稻产量、品质、抗病等复杂性状的功能基因及其关键变异位点,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关键功能变异位点图谱。在此图谱基础上,黄学辉教授团队进一步开发了水稻分子导航育种程序RiceNavi,可以:提供待改良品种的全部QTN基因型,并展示实体库中具有互补等位的种质材料;为用户需要导入的基因位点(1-4个)给出经济合理的育种路线;对育种过程的每一代,根据中间群体的基因型挑出最有潜力的若干后代材料。该技术已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转让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

  黄学辉教授团队将RiceNavi应用于常规稻主栽品种的改良,借助于该技术的选配指导和路线优化,仅用两年半时间实现了既定育种目标,获得了株型紧凑、生育期略短、有香味的水稻新品种“导航1号”,可作为常规稻使用或三系恢复系进行配组。该品种目前已授权转让给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

  三、积极探索科企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一)政府制作“定心丸”,助力科企合作

  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政府出台了〔2012〕79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了“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子科研经营人员实行长期委派制度,由市农业局和市农科院委派以王晓燕和马荣荣为首的业务骨干分别组成公司经营团队和科研团队”;2019年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农科院“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分配方案的批复》(甬政发〔2019〕22号),据此,公司股份制改造后,研发团队持股25.87%。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既保留了宁波市农科院的编制,又得到公司较高的福利待遇,并且拥有股权和分红,极大提高了员工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宁波市农科院与宁波种业公司实现了股份制、合作制和专业制的合作模式,建立了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

  (二)积极探索科企合作机制,吸引科研力量加入企业

  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科公司”)成立于2000年,在公司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资源和人才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够强的情况下,发挥企业机制优势,利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与创新资源以及多元化人才优势,在科研能力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增强企业科研团队科创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方面,做了多种尝试。

  1.吸引科研人员进入企业直接参与科研。充分利用国家、上海市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兼职兼薪政策,吸引科技人员到公司参与研发工作,其事业身份不变,更好的利用了现有科研资源。在育种过程中,公司营销人员将市场的实际需求反馈给科技人员,科技人员不断调整育种目标,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公司在研发初期就开始介入,随时跟进研发进程,销售人员掌握品种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有利于向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2.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购买品种。公司通过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浙江科技大市场等第三方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转化包括上海农科院在内的蔬菜、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新品种24个,支付成果转化金额1383万元。

  3.与科研单位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公司通过项目合作或课题服务等方式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商业化育种,科研成果利益分享,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公司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共建“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研发平台”,鼓励农科院育种科研人员参与平台育种,实施科研成果共享及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4.出资委托定向研发。针对市场上急需优质、高产、抗病等目标性状的网纹甜瓜新品种,公司出资50万元委托农科院园艺所哈密瓜课题组定向研发,所培育的成果和收益实行共享。

  四、对标国际巨头种企,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一)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种质资源挖掘与种质创新方面。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种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与信息技术结合是北美种业最鲜明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德国拜耳公司(孟山都)为代表的企业强调技术创新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而以柯迪华(杜邦先锋)为代表的企业强调种质资源价值的深度发掘和客户服务。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大豆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目前保存于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的有3.1万余份栽培大豆和9600多份野生大豆资源。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大豆在种质资源研究、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基因优势和产业优势。

  研发技术方面。国外种业公司如拜耳(孟山都)、柯迪华(先锋)等普遍拥有自主研发体系,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品种研发中心,并为此付出高额研发费用。中国种业公司真正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超过100家,且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大多数种业公司只能通过购买品种甚至通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来进行生产经营;在生物技术方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等现代先进育种技术方面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加工推广方面。种子加工与推广在我国种子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国外种业公司如拜耳(孟山都)、柯迪华(先锋),拥有高水平种子加工机械与种子处理技术,商品种子的精加工率达到100%。大部分国内种子企业在种子加工推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高质量的加工人才,没有形成统一的种子技术专业研究团队;没有稳定的种子繁育基地,多数是与农户签订临时性繁种合同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加工、推广成本高,成效低等。

  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跨国种业公司不仅充分利用全球的种质资源,还利用其自身的知识产权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拜耳(杜邦)是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垄断巨头,在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重要作物的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占据70%至100%的份额,全世界超过90%的转基因种子,都使用它的专利。国内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植物新品种侵权、不正当经营和低成本竞争,严重挫伤了科研单位和正规种子企业的积极性。

  (二)对标先进,奋发有为

  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研种业)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从事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公司培育的小麦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超过5亿亩,在山东省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市场覆盖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天津、山西等7省市,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小麦种业专营公司。

  为做大做强企业,在打赢种业翻身仗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鲁研种业在研发投入、科研设施、企业营业范围、产业链布局等方面与国际巨头利马格兰做了全方面对比,找差距补短板,制定公司发展目标。

  研发投入:鲁研公司主要依靠与山东省农科院开展商业化育种合作,产研结合,合作共赢,2019年科研投入共计957.3万元,占销售收入6.77%;利马格兰有自己的研发力量,研发投入占到了专业销售额的13%。科研设施:鲁研公司在山东济南、德州、济宁、安徽凤阳等地建有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并配有一定的试验设施;利马格兰全球布局试验站,并且基地规模、配套设施和农业机械等方面都展现出明显优势。企业营收:鲁研公司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原种、良种销售和品种权授权;利马格兰,除小麦种子还对特定的品种使用授权收取费用。产业链布局:鲁研公司集中在原种、良种的繁育销售,以及优质专用小麦商品粮销售;利马格兰种业不仅进行种子经营,还延伸到了小麦面粉加工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

  鲁研公司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振兴民族种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部署,以山东省小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成长为可以与欧美先进小麦种业公司全面抗衡的科技创新型种业公司。一是组建一支由院士牵头、国内知名育种家为主体的小麦商业化育种团队,研发团队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联合山东省内小麦育种优势单位,建立以鲁研公司为主体的高效育种平台,试验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广泛利用国内外优异种质,育成一批具有遗传新颖性,高产、广适、优质、多抗突破性新品种;四是进一步提升完善推广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公司推广品种的覆盖区域和占有比例;五是进一步完善原种、良种销售和品种授权体系,探索搭建优质商品粮种植和收售体系,提升公司的营收规模,力争5年后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六是依托公司现有的科研、品种、推广等优势,通过并购、合作等形式探索小麦产业链延伸,提升公司在小麦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在线天天向上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05-13
相关阅读
聚力·同芯·创未来——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暨种业共创平台发布会
https://v.191.cn/dolive?cid=1679&invite_id=559
马富强 QQ :107285463【微信号】  电话:18012698166 邮箱:ma@191.cn
相逢是首歌 , 有你也有我 ; 好好工作  , 天天上网  ;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