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172591
-
- 注册时间2013-02-22
- 最后登录2021-01-27
- 在线时间5029小时
-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
—
本帖被 堇却 执行加亮操作(2019-12-20)
—
说起草莓白粉病难防治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狭隘,为什么呢? 草莓白粉病从苗期开始,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只是除了花期与果期,其他时期比较少见罢了!而且农户乃至零售店都很少考虑除了花果以外,其它部位的白粉防治,因为几乎不会明显对产量与品质造成影响。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喊冤“我不是不防治啊,是实在没有防治住嘛!” 确实没错,没有防治住,所以导致白粉病爆发!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防治住呢?有说施药不均匀,有说抗性,有说管理,更多的还是说气候问题的。 这些问题都对吗?都对,没有错误,这些肯定都是白粉病的发病原因。 我们换个思路去想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草莓苗期可以发生白粉病,是否又关注过它也是在苗期开始侵染呢?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理解为,草莓苗就是后期白粉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早已潜伏在幼苗体内了。 再换一个角度,白粉病菌菌丝由暴露的气生菌丝与吸收营养的营养菌丝所组成,单纯杀掉气生菌丝,保留营养菌丝显然无法杜绝白粉病的复发,甚至都不能够起到很强的杀灭作用。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再去考虑一下我们的保护用药,代森锰锌、丙森锌乃至硫磺之类的药剂,没有任何内吸性与渗透性,该如何杀灭体内的病菌呢;三唑类在苗期以及果实膨大期,是农民万般不愿意碰的,虽然内吸性很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代表嘧菌酯与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由于其安全风险,使用也很少,而吡唑醚菌酯在着色期会影响着色甚至返青,虽有不错的渗透性,也不是农民乐意使用的。 意即,我们传统所使用的预防手段,往往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仅仅少数如乙嘧酚磺酸酯之类所受限制较小,也往往因为价格较高,多被用于治疗。 有人说,我们移栽的时候用拌种剂浸根应该管用吧! 确实是“应该”管用,为啥呢?用的大多是精甲·咯菌腈,一个防治低等真菌,一个没有内吸传导性,怎么对白粉病起到作用呢?这两种成分浸根更多的是用来防治红中柱根腐病与炭疽病罢了! 其实,含有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成分的拌种剂,对苗期白粉病以及中后期白粉病的爆发有非常不错的控制效果。 亦或者,国内已经有三家含嘧菌酯的颗粒剂证件,用来控制白粉病发作也是不错的。 真到结果期该怎样防治呢? 药剂就不具体分析了,来来回回就是那些成分,如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健达、露娜森、绿妃之类的,抗性不抗性的后面再说。 其实,在使用触杀药剂防效不佳;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不敢轻用;安全效果好的药剂,预防舍不得用的情况下,也有比较不错的防治方法。 具体方法是什么呢? 简单,跟浸根类似,使用含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的成分在发病前,随水冲施或滴灌,利用被根系吸收传导至叶片、果实的特性,提前杀灭潜伏的病菌。 有人说,这方法有用吗?现在抗性那么大,喷雾都不好使! 肯定管用的,在肉眼看不到病症的情况下,病菌数量跟出现菌丝的病菌数量可是天差地别的,那是几何倍数的差距。而且在病菌未能发作之前,抗性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假如已经发作了怎么办呢? 重新研究一下白粉病的发病条件,湿度大的时候,稍干旱容易发作;湿度小的时候,湿润了容易发作,总结起来就是病菌小环境达到一定湿度才能发作。 所以,我们可以先用足量的清水去冲洗掉表层白粉(别看不容易沾药,但是很容易冲掉),然后再用强触杀与内吸传导性治疗剂相结合去喷雾,除了整株喷透以外,附近地表以及前次冲洗留下的水坑一样要喷药,这样就能够达到相对理想定的防治效果,以及不错的持效期。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望担待! 相关活动:【小活动】给草莓白粉病开个“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