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5496阅读
  • 35回复

农用乳化剂的资料,介绍主要成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omiga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8
农药常用乳化剂种类.rar (6 K) 下载次数:155 农药常用乳化剂种类.rar (6 K) 下载次数:155 农用乳化剂的资料,介绍主要成分见附件
 
分享到
离线肥料辞典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1-28
沙发,软座!
没有发上来附件?
发我邮箱吧。
ban169@163.com
偶帮你发上去?绝不侵权。
致力于我国特种肥料de 研究设计与策划、咨询、培训。
微信:1866723355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1-28
呵呵~~
松下老夫子真妙~~~
离线自由者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1-29
挺好的
离线独行侠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1-29
可以了解一下。
离线bigbss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1-29
好资料啊。偶下载先。
离线luozj550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1-29
看历来可以看看啊
离线liangyue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1-29
谢谢哦
离线卧龙西风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1-29
学习了,谢谢!
离线lbvegcides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1-29
meiqian
离线softkillyou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1-29
学习学习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1-29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离线zhaohaoyan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1-29
这个很不错应该,下来看看先
离线张辉波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9-12
为了给大家节省农币,转发:
农药常用乳化剂种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中国农化服务网 作者:liqf 点击次数:2086 日期:2007-10-8

1、农乳300#  (农药乳化剂300号)
化学名称及组成   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  非离子乳化剂。与其他乳化剂复配成混合塑乳化剂。用于各种有机氯,有机磷杀虫剂及除草剂
2、农乳500#(农药乳化剂500号)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阴离子乳化剂和分散剂,与其他乳化剂复配成混合型乳化剂,用于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及除草剂
3、农乳600#1(农药乳化剂600号)
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   与农乳500#、700#复配制成混合型乳化剂,可大大降低乳化剂用量和农药成本
4、农乳700#(农药乳化剂700号)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非离子乳化剂和润湿剂,适用于有机氯、有机磷农药作为乳化性能调整剂,是除草剂用乳化剂的特效单体
5、农乳1600#(农药乳化荆1600号
苯乙基苯基聚氧乙烯一聚氧丙烯醚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乳化剂单体
6、宁乳700#
苯乙樟(或α-甲基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非离子农药乳化剂,适用于各种杀虫剂,杀菌荆和除草剂制造
7、宁乳33#
苯乙烯基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型聚醚    非离子乳化剂,适用于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农药配制
8、宁乳34#
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非离子乳化剂,用于各种农药生产
9、宁乳37#
苯乙烯基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非离子乳化剂,用于生产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10、农药乳化剂0201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用于配制对硫磷乳剂,用量为10%,也适用于配制辛硫磷乳剂;与农乳0203-B复配用于配制杀螟威乳剂
11、农药乳化剂0201B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用于配制对硫磷乳剂,用量为8%;也适用于配制50%辛硫磷乳剂;与农乳0203—B复配用于配制杀螟威乳剂;也可配调50%乙基1605,50%倍硫磷
12、农药乳化剂0202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13、农药乳化剂0202C
特殊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配制粮食防护荆防虫磷(高浓度马拉硫磷乳油)的专用乳化剂
14、农药乳化剂0203A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以6%用量调配敌敌畏乳剂.呈有色透明溶液;用于配制抗菌素402乳剂.用量为5%~10%
15、农药乳化剂0203B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以3%~6%的甩量可调配80%DDVP,40%~50%甲胺磷、40%氧化乐果等农药乳油
16、乳农药化剂020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复配物    以3%用量调配乙酰甲胺磷农药;以6%用量调配乐果
17、农药乳化剂0204C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以3%~6%的甩量配制40%乐果,50%久效磷l以10%的用量调配20%叶蝉散等农药乳油
18、农药乳化剂0205
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溶剂的复配物   以10%的用量可调配50%治螟磷(治螟灵)
19、农药乳化剂0206
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以10%的用量可配制50%甲基硫磷乳剂  
20、农药乳化剂0206B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以10%的用量可调配50%甲基—1605、72%4D丁酯、50%喹硫磷等农药乳油
21、农药乳化剂0207
特殊的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以10%的用量配制40%异稻瘟净、50%稻瘟净等农药乳油
22、农药乳化剂0208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以10%~13%的用量配制40%水胺磷等农药乳油
23、农药乳化剂1201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荆的复配物    虫满净(氧化乐果十克死螨)合剂专用乳化剂
24、农药乳化剂1202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配制30%双效菊配合剂(克死螨+S-5602)的专用乳化剂
25、 农药乳化荆1204
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溶剂的复配物    以10%的用量调配20%甲基对硫磷与20%甲胺磷混合农药乳油
26、农药乳化剂2000  (农药乳化剂2020)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化琥珀酸酯    用作农药的可湿粉剂、胶囊剂和水剂的助荆,农药胶悬剂的特效助剂
27、农药乳化剂2201
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荆与溶荆的复配物    以10%~12%的用量配制拟除虫菊酯系农药乳油。也可用于配制35%伏杀磷乳油
28、农药乳化剂3201
特殊的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荆的复配物    混合型农药乳化剂,用于甲脒乳油的配制
29、农药乳化剂3202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沙蚕毒系新农药多噻烷乳油的专用乳化剂
30、农药乳化剂3203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配制20%粉锈磷乳油的专用乳化剂
31、农药乳化剂5202
两种以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用于配制农药,以5%~10%用量制成水包油型机油乳液,作用在昆虫
体上,以窒息作用杀虫
32、农药乳化剂6201
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以6%的用量配制25%滴滴涕乳剂,也适用于配制毒杀酚、889、草枯醚等乳剂
33、农药乳化剂6201C
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溶剂的复配物    以5%~6%的用量可配制25%~30%滴滴涕、林丹、毒杀酚等乳油,用极少量可配制10%草甘磷水剂
34、农药乳化剂6202B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溶    以10%的用量可配制20%三氯杀蠕醇、20%叶蝉散等农药乳油剂的复配物
35、农药乳化剂820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非离子表面活性荆和溶剂的复配物    除草剂敌稗乳油的专用乳化剂.配制20%乳油时用量为14%~15%
36、农药乳化剂8203
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荆与溶剂的复配物    除草剂氟乐灵乳油的专用乳化剂,配制45%~48%乳油时用量为8%~lO%
37、农药乳化剂8204
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复配物    除草剂燕麦敌乳油的专用乳化剂,配制40%乳油时用量为lO%,配制25%乳油时用量为6%~8%
38、农药乳化剂8205
阴离子表面活性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溶剂的复配物    以10%一12%的用量配制43%~50%的甲草胺、乙草胺等除草剂乳油  
39、农药乳化剂8206
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溶    以10%用量可配制60%丁草胺除草剂乳油剂的复配物
40、农药乳化剂11#
烷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    用作农药乳化剂单体
41、农药乳化剂12#
苯乙基苯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    用作农药乳化剂单体
42、农药乳化剂A(A1—l~9.A2—1~14.A3—1)
多种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用于各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的配制
43、农药乳化剂656
苯乙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复配物农药乳化剂PP2    用于农药调配
44、农药乳化剂PP2
苯乙基苯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复配物    用于调配各种农药乳油
45、56型农药乳化剂
农乳600#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及二甲苯、乙醇的复配物    适用于有机磷、有机氯及其混合农
离线徐大雄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9-13
绝对的好资料,刚学制剂,正需要着呢?难道楼主就是传说中的及时雨?哈哈~~~
离线水星访客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7-25
没钱
离线飞达绿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6-09
有了
离线地蛆无踪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6-11
果树害虫防治
果树害虫防治1
农业栽培 2010-08-26 12:47:12 阅读3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陕西苹果博客《果树害虫防治1》

引用
陕西苹果博客 的 果树害虫防治1
        食心虫类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别名东方蛀果蛾、梨食卷叶蛾、梨姬食心虫、东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梨小食心虫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各桃、梨等果产区发生最普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为世界性害虫。其寄主可根据幼虫在不同植物上的不同危害部位可分为:(1)危害桃、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梢;(2)危害梨、苹果、李、梅、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榅桲、批把等寄主的果实;(3)危害批把等寄主的幼苗或嫩枝的枝干。尤以梨、桃混植果园此虫发生更为严重。
  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桃、杏、苹果等寄主的新梢和梨、桃、苹果等寄主的果实。危害新梢时,以初孵幼虫从梢端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并向下食害髓部,蛀孔处不久边向蛀孔外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被害梢先端凋萎,继而数叶下垂,最后新梢变黑枯死,危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果实两端或两果相接处蛀入,被害蛀入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食害种子,但不纵横串食。虫道内有丝线,脱果孔粗大,孔口有虫粪和丝网,受害早的梨果,蛀孔变为青绿色,稍凹陷;受害晚的则无此症状,但孔外有虫粪,数日后蛀入孔或脱果孔周围由于菌类侵入或遇雨季而引起变黑腐烂(故有“黑膏药”之称)。桃果被害时,幼虫多从梗洼处蛀入,向果心食害,蛀道内有虫粪。梨小食心虫危害苹果的症状与桃蛀果蛾危害的症状相似,但从幼虫有无臀栉来区别,即前者有,后者则无。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6~6.0 mm,翅展10.6~15.0 mm。全体灰褐色,无光泽。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全体带紫色光泽)。头部具有灰色鳞片;触角丝状,下唇须灰褐色向上翘。前翅混杂白色鳞片。中室外缘附近有一个白斑点是本种显著特征。肛上纹不明显,有2条竖带,4条黑褐色横纹。前翅前缘约有10组白色钩状纹,近外缘有10众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基部较淡,缘毛黄褐色。与苹小食心虫的另外一个区别为前翅外缘不很倾斜。静止时两翅合拢,两外绿构成钝角,而苹小食心虫两外缘构成锐角。各足跗节末端灰白色。腹部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体长0.6 mm左右,半透明,中部隆起,初孵乳白色,后淡黄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10~13 mm,初孵化时白色,头与前胸盾黑色。数日后非骨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臀板浅黄褐色或粉红色,土有深褐色斑点。腹部末端具臀栉4~7刺,用以弹去粪粒,可据此特征与桃蛀果蛾幼虫(无臀栉)相区别。腹部背面每节无桃红色横纹,可与苹小食心虫幼虫相区别。前胸侧毛组3毛、腹足趾钩单序环。
  蛹:体长6~7 mm,纺锤形,黄褐色,复眼黑色。第3~7腹节背面有2行刺突;第8至第10腹节各有一行较大的刺突,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长16 mm左右,扁椭圆形,丝质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华北及江南等地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4~5代,南方各省1年发生约6~7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或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的根际处或地表面土中越冬,或在果实仓库堆果场及其果品包装点、包装器材等处越冬。但以梨树和桃树老翘皮下(主干约占55%,主枝约占38%)越冬为主。
  1年发生3~4代的桃、梨混种地区,越冬幼虫员早于4月上、中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这一代成虫卵主要产在桃树新梢上,卵盛期为4下旬至5月。
  第1代成虫大部分发生于5月,主要危害桃。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卵大多产在桃树立。少部分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6月至7月上旬。
  第2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间,主要危害桃梢,也有少部分危害桃果及早熟品种的梨果。成虫发生于7月中旬左右至8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少数落在桃树上,卵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第3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底、8月初。主要危害梨果。成虫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8月下旬左右。第4代幼虫大部分发生8月下旬至l0月,完全危害果实,10月中旬陆续脱果越冬。
  根据上述梨小食心虫发生时期可知:(1)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明显重叠;(2)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为5 d左右,卵期4~7 d,幼虫期15~26 d,蛹期为10~15 d,前蛹期3~4 d;(3)从桃及梨上卵量的全年消长来看:桃梢着卵从4月下旬开始至9月,全年中以6月着卵量最大。梨果上一般自6月开始着卵直至果实采收,但以8月下旬着卵最多;(4)在1年发生3~4代的地区,春夏季发生的世代(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主要蛀食桃梢,夏秋季发生的世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一部分危害新梢,一部分危害果实。第4代是局部世代,主要加害采收后的梨果,往往在当年不能完成发育。
  梨小食心虫的越条场所复杂,越冬茧的密度在各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受害早,采收早,因而树干上冬茧相对少,主要集中在中、晚熟且受害严重的品种上。幼树在主干分杈处较多;大树则以树皮粗糙及其剪锯口或树洞处为多,因此刮树皮时应作为重点处理。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多静伏在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液、果汁、黑光灯及异性有强烈的趋性。产卵前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夜间产卵,散产,前期喜产于桃、杏等上部嫩梢和幼树上,以产在上部嫩梢第3~7片叶的背面近主脉处为多,后期喜产于梨果腹部和肩部,尤其是两果靠拢处和桃、杏的果沟附近。品种以味甜、皮薄、质细的酥梨、鸭梨;慈梨、秋白梨、今春秋、明月梨等品种落卵最多,受害最重,品质差,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则轻。每雌产卵70个80粒。幼虫具有转梢,转果危害习性。危害桃梢时,多至稍顶嫩叶的基部蛀入梢内,并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蛀孔爬出,转至他梢为害,被害蛀道长7~30 mm,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化蛹。产于果实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由尊洼或梗洼处蛀入果心,排粪便于果内,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作茧化蛹或就地在果内化蛹。幼虫的蛀入率高达l00%,成活率在70%以上,危害梨果蛀入率为40%~50%,一般1果内只有1头幼虫。
.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梨小食心虫在平均温度10℃以上开始化蛹。成虫活动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1.5~23.5℃,在越冬代成虫产卵期,晚上8时温度低于18℃时产卵量减少,高于19℃产卵量增多,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发育天数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湿度。梨小食心虫成虫活动交尾要求70%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在雨水多的年份,湿度高对成虫繁殖有利,产卵量大,危害严重。
  光照。幼虫脱果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是否化蛹,主要决定于幼虫生活期的光照长度,在每日14 h以上的光照条件下发育的幼虫几乎全不滞育,当光照在11~13h的情况下,可使90%以上的幼虫进入滞育。
  天敌的影响。梨小食心虫有多种天敌,常见的种类有: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卵,中国齿腿姬蜂;寄主于幼虫,第l、2代幼虫寄生率可达30%左右。期也天敌尚有食心虫纵条小茧蜂(Microdus anoylivorus)、梨小食心虫白茧蜂(Phanerotoma planifrons)、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anoylivorus )、食心虫扁股小蜂(Elasmus sp.)、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cavus)、黄眶离缘姬蜂、纯唇姬蜂(Eriborus sp.)、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 )、卷叶蛾赛寄蝇等。
.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成虫发生期测报
  (1)使用糖醋液诱集。红糖1份、醋4份、果酒0.5份、水l0份混合,放于碗中,傍晚挂到田间,逐日记载诱蛾数,夏季糖醋液容易变质,因而可改用红糖2份、果酒1份、醋2份混合,不兑水,用鸡蛋大小的棉球浸糖醋液挂在水碗上面,碗内盛满0.1%洗衣粉水。
  (2)使用性信息素诱集。在果园内选5~6株果树,间隔30~50 mm,距地面1.5 mm的树荫处,各悬挂一个性诱剂诱捕器,(或口径为16 cm的瓷碗),用细铁丝穿一根诱芯(聚乙烯管为载体含性诱剂0.5mg)横置碗上中央部位,碗内盛0.1%洗衣粉水(诱芯距水面1 cm)然后把其挂于果园中;当成虫连续出现且数量猛增时,表明已进入羽化盛期。
  (3)使用黑光灯诱集。根据梨小食心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灯光诱集,调查成虫羽化盛期。
  2.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测报
  (1)田间查卵法选择果园主栽培品种2~3个,每品种固定5~10株,每株在上部、内部、外部共查梨果100~200个,记载有卵果数,然后把卵除掉。一般从6月开始,卵果出现前,隔天查4次,卵果出现后每天查一次。当卵果率为0.5%~1%左右需及时喷药防治。
  (2)由成虫期推测。梨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后3~5日。即为产卵盛期。成虫盛发后1周即为幼虫孵卵盛期。此时即为果园用药适时。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建立新果园时,尽可能避免桃、梨、苹果、杏、李、山楂、樱桃、枇杷混栽或近距离栽培;在已混栽的果园内,应重点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做到合理配置树种,合理防治。
  2.人工防治法
  (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发芽前,进行刮树皮,刮下的树皮集中烧毁,耕翻树旁及根际,压死土内越冬幼虫;越冬幼虫脱果前,在主枝主干上束草诱杀脱果越冬的幼虫;清理果箱、果筐;堆果场的越冬幼虫。
  (2)剪除受害梢、摘掉或拾捡被害果。4~6月份及时剪除被害的虫梢,8月前后经常检查被害果,及时摘除或拾捡,并集中深埋。
  3.生物防治梨小食心虫产卵初盛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5 d放一次,每次每667m2/3万头左右,可有效地防治第1、2代卵,田间寄生率可达70%~80%。此外,白僵菌和杀螟杆菌对防治初孵幼虫及越冬幼虫均有一定效果。另外还可使用人工合成的性诱芯,大面积进行诱捕、迷向防治,对控制该虫有较好的效果。
  4.化学防治。应掌握各代成虫盛发期和产卵孵化高峰期或当卵果率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定会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常用的药剂有: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40%乐斯苯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6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90%敌百虫乳油1 000倍液,20%杀灭菊酯8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喷药应在果实采收前1个月进行。
  5.套袋防治法。请参考桃蛀果蛾防治之。
  梨云翅斑螟
  梨云翅斑螟(Nephopteryx pirivorella Matsumura),别名梨大食心虫、梨斑螟娥,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宁夏、甘肃、青海、华中、华东、四川、云南、广西等各地梨产区,其中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受害较重;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主要危害梨,据报道有时也为害桃和苹果。
  以幼虫危害梨芽、花芽、花序和幼果。越冬幼虫多数危害花芽,从芽的基部蛀入,直达花轴髓部,虫孔外有细小虫粪,有丝缀连,被害芽干瘪。越冬后的幼虫转害花芽,吐丝缠缀花芽鳞片,花丛被害严重时,常全部凋萎。梨果拇指大时,转果危害,幼果被害时,蛀孔处有虫粪堆积,果柄基部有大量缠丝,使被害幼果不易脱落,一头幼虫可转害1~4个幼果,至老熟时在最后一个果内结茧化蛹,被害果逐渐干枯变黑皱缩,悬于枝上,至冬不落,俗称“吊死鬼”。
  梨食芽蛾幼虫也危害梨芽、花芽,其症状与梨云翅斑螟相似,其区别在于:(1)梨云翅斑螟危害芽时钻蛀芽心,使芽直立、变黑枯死,俗称“正嘴”。蛀孔较小,孔外有小粒状虫粪和芽屑,由丝缀连成团,孔内茸毛较多;梨食芽娥多由芽侧蛀害,使芽弯曲,俗称“歪嘴”。蛀孔较大,蛀孔外有金黄色或淡褐色茸毛堆积,孔内茸毛较少。(2)梨云翅斑螟越冬茧较小,厚密,越冬幼虫细而小、紫褐色;梨食芽蛾越冬茧较大,薄而疏松,幼虫较肥大,鲜红或红褐色。(3)梨云翅斑螟危害花丛、叶丛时由果台蛀入髓部,被害后多枯死;梨食芽峨则不深入髓部,被害后多不枯死。(4)座果后梨云翅斑螟危害果实;梨食芽蛾则不危害果实。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l0~12 mm,翅展22~26 mm。初羽化为暗紫,后变为暗灰或暗紫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翅上有2条灰白色弯曲横线,外横线内侧及内横线外侧均有紫褐色宽边。翅中央近中室上方有一肾形白纹,外围黑边。后翅灰褐色,缘毛暗褐色。腹部淡灰褐色。
  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淡黄白色,近孵化时变为红色,长约1 mm。。
  幼虫:越冬幼虫体长约3 mm,胴部紫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 mm,暗红褐色微绿,腹面色较浅;头、前胸盾、胸足、臀板及胴部第12节背面斑纹均为黑色;最后一对气门大。无臀栉。
  蛹:体长10~14 mm,黄褐至黑褐色,腹末有6根弯曲的钩刺形成一横列。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1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东北延边梨区1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山西北部1~2代,山东、河北中南部、 四川重庆、山西中南部梨区2代,陕西、河南、安徽、江苏2~3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花芽内做灰白色小茧越冬。l代区,越冬幼虫出蛰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幼虫开始出蛰后5 d即进入盛期;2代区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幼虫出蛰后7 d即进入盛期;2~3代区为3月上旬至5月中旬,且越冬幼虫出蛰无明显集中的表现。越冬代幼虫多在6月上旬化蛹,蛹期8~15 d,羽化期:1代区在7月间,2代区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每雌成虫产卵64粒,最多可达213粒。卵期7~8 d。1年发生1代者,到7月下旬开始在芽内作小茧越冬。1年发生2代者,一年危害可分为三个阶段:越冬代主害梨芽及幼果,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第l代主害梨果,发生在6~7月间;第2代于8~9月食入芽内,经短期危害后,即在芽内过冬。
  梨云翅斑螟越冬幼虫出蛰与梨树物候期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报道,花芽萌动露绿时开始出蛰转芽危害,花芽开放期为出蛰盛期,花序分离时为出蛰终止。越冬幼虫转芽期:1~2代区较集中,约为5~15 d,并有60%以上的个体在前6 d即转芽危害,由于出蛰转芽期集中;尤其在转芽初盛期,故此时为药剂防治的关键期。2~3代区可持续约50 d左右,但转果期较集中,一般一头越冬幼虫危害3~4个花芽或1~4个幼果。幼虫在果内危害20 d左右即行化蛹;幼虫化蛹前有吐丝缠绕果柄及作羽化道的习性,均在夜间进行。化蛹前5~15 d开始缠柄,化蛹前2~3 d吐丝作羽化道,此时被害果呈青皱状,是摘虫果的适宜时期,一旦被害果变干成“吊死鬼”时,成虫已羽化出果;梨云翅斑螟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交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卵多产在果实的尊洼、梗洼、果台、叶柄、果面、芽旁、短果枝、叶痕等处,散产。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6℃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当日均气温升达9.5℃时便大量出蛰。转芽期的长短与气温有关,当日均气温为13~14℃时,转芽比较整齐集中,如果早春气温回升较快,气温较高(21℃左右),转芽历期缩短,仅5 d左右;反之,早春气温回升慢,气温偏低(10℃左右),则转芽历期可长达12 d以上。
  湿度的影响。梨云翅斑螟发生的轻重除温度外,与当年的雨水有关,雨水多、湿度大,发生就重,高温干旱则不利于发生,故有“天旱梨果收”之说。
  天敌的影响。梨云翅斑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均在幼虫期进行寄生,最主要的种类有: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 orbitalis (Cameron))、喜马拉雅聚瘤姬蜂(Gregopimpla himalayensis (Cameron)) 、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稻苞虫赛姬蝇(Pseudopewrachaeta insidiosa Robineau-desvoidy )、梨大长尾瘤姬蜂(Gragpimpla sp.)梨大聚瘤姬蜂(Gragopimpla annulilarsis Ashmead) 、黄足绒茧蜂(Apanteles flavipes (Cameron))、食心虫扁股小蜂(Elasmus sp.)等。害果期幼虫寄生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有些年份高达50%~70%。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越冬幼虫基数调查。早春越冬幼虫出蛰前,每园按不同品种用对角线取样法选取5点,每点1~2株,共调查5~10株,每株按不同方位随机调查100~200个花芽,记载健芽数、被害芽数和有虫芽数,求出有虫芽率。当梨园为大年时,虫芽率在5%以上时应加强防治,小年时,虫芽率在1%以下时可不喷药,但需人工防治,虫芽率达3%以上时应喷药防治。
  2.越冬幼虫转芽期调查。在上年发生重的地块,选择调查3~5株,按不同品种、地势,采用固定芽和随机取芽调查法,每2 d查一次,每次查30~100个虫芽,记载越冬幼虫转出数量(虫芽内有虫粪,并有新鲜的白灰色空茧,为幼虫转出;虫芽内无虫粪,空茧色陈旧,为上年被害的旧芽,不应计算)。发现有转芽时,应每天查一次。当幼虫转芽率达到5%以上,同时气温明显回升时。应立即喷药防治。或随机抽查50个花芽,当虫芽率达3%~5%以上时应立即防治。
  3.转果期调查梨果开始脱萼时,每隔l-2 d随机检查上次受害重的树上的梨果500~1 000个果,当发现被害果时立即开始用药。
  防治技术
  l.人工防治法。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虫芽;春季越冬幼虫转芽前摘虫芽;开花至转果前检查并除掉已枯萎的花簇,同时震落末受害花簇基部的鳞片,鳞片不落者即有虫潜伏其中危害。应随即捏死;幼虫化颊,成虫羽花前,组织人工摘除越冬代幼虫被害果并集中处理。
  2.化学防治法。在梨云翅斑螟生活周期中有几次转移暴露期;转芽期,转果期,第1、2代卵孵化盛期。 应根据各个时期的防治指标进行用药防治。常用农药有:50%对硫磷乳油l 000倍掖混加20%甲氰菊酯8 5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防效均好,并在越冬幼虫转芽初期防效远好于转芽盛期。转果期用药是弥补转芽期防治的不足,转芽期防治得好,转果期就不必防治。各代卵盛期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必要对应用2次,第2次喷药应在第1次用药后的半个月内进行效果佳。
  3.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性诱剂捕杀成虫。
  棉铃实夜蛾
  棉铃实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别名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此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有棉花、亦危害苹果、柑橘、李、桃、葡萄、梨、无花果、草莓、番茄、向日葵、玉米、辣椒、小麦、泡桐,其中以棉花、玉米、小麦、番茄受害较重。
  以幼虫取食寄主嫩梢与幼叶,蛀害果实时被害处为一不规则的大孔洞,粪便排于其中,向或也有虫粪推出被害孔外,果实受害后常引起腐烂脱落。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4~18 mm,翅展30~38 mm。头、胸部及腹部淡灰褐或青灰色。前翅浅赭色或浅青灰色,基线双线,内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环纹褐边,中央有一个黑点,肾纹褐色,中央有一块深褐色肾形斑,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两条褐纹,中横线褐色,微波浪形,外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齿尖在翅脉上为白点,亚缘线褐色,锯齿形,与外横线间为一条褐色宽带,端区各翅脉闻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端区褐或黑色,翅脉色暗,在中部Cu1脉的两侧具一相并的灰白色斑,间或斑不明显,全为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色。
  卵:半球形,直径约0.6 mm,初产卵为淡黄白色,孵化前深紫色。
  幼虫:老熟体长32~45 mm;头黄色具不规则黄褐色网状纹。体色变化,有4种;即:(1)黄白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黄白色;(2)绿色,背线与亚背线深绿色、气门线淡黄色;(3)淡绿色,背线与亚背线淡绿色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绿色;(4)淡红色,背线与亚背线浅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第1、8腹节背线处最多,背线由两条或4条组成,气门上线由不连续的3~4条线组成;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褐色;第8旗节气门较大。腹足趾钩双序中带,第1、2对各约15个,第3对约16个,第4对约19个,臀足趾钩17~23个。。
  蛹:体长17~20 mm;黄褐至赭色,腹末圆形,臀棘2个,尖端微弯。
图11-1 棉铃实夜蛾成虫(仿周尧)
图11-2 棉铃实夜蛾幼虫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每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逐渐增加,辽河流域和新疆大部1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及部分长江流域1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以南1年发生5~7代,一般均以蛹于土中越冬。云南部分地区1年发生7代,且冬季蛹不滞育。以蛹越冬者于次年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羽化以夜间9~12时最多,越冬代成虫羽化期长达40 d左右,第2代以后则世代明显重叠。年生4代区:第1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中、下旬;6月底至7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第2代化蛹盛期为2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成虫盛发期;第3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第4代)盛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代卵期分别平均为7 d、3 d、3 d、5 d。幼虫共6龄,间或有5龄者,当平均气温为21℃时,幼虫历期约22 d,蛹期平均10 d。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麦类、苜蓿等早春作物,第2代开始危害果树。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喜食糖蜜。成虫羽化多于下午19时至次日凌晨2时进行,羽此后当晚即行交尾,2~3 d后开始产卵,产卵历期6~8 d,卵散产于寄主嫩芽、幼叶上,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次日危害嫩芽、幼叶,3~6龄幼虫食量大增,且有转移危害习性,转移时间多于夜间和清晨发生。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沿树干爬下或直接坠落地面,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其中化蛹,或进入越冬。
  防治技术
  1.果园内及其附近不种玉米、棉花等棉铃密夜蛾的寄主植物,以减少虫源基数。
  2.利用黑光灯或其他灯光、杨、柳枝把诱杀成虫。使用杨、柳技把前,应将其堆沤2 d左右,以便产生对该虫有引诱作用的单糖和邻位氢氧基苯醇。或用刚羽化的雌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利用有机溶剂提取此类性信息素的物质。
  3.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于此虫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万头,卵寄生率可达60%~80%。
  4.化学防治,于各代卵孵化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参照桃剑纹夜蛾药剂防治法
  李小食心虫
  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别名李小蠹蠢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李、杏、樱桃、桃、郁李等多种植物。其中以李受害最重。
  以幼虫驻果危害,蛀果前常在果面上吐丝结网,栖于网下开始啃食果皮蛀入果内,早期入果孔为黑色,数日后即有虫粪排出。豆粒大的果实极易大量脱落,以后被害果在入果孔流出大量水珠状果胶滴。入果后蛀食果仁或纵横串食,并串到果柄附近咬坏输导系统,小果变紫红色,呈“红糖馅”不堪食用。有的果园虫果率竞达80%~90%,造成增产不增收。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5~7.0 mm,翅展11~14 mm。体背面灰褐色,头部鳞片灰黄色,复眼褐色,唇须背面灰白色,其余部分灰褐色而杂有许多白点,向上举。前翅长方形,烟灰色,没有明显斑纹,前缘有18组不很明显的白色钩状纹;后翅梯形,淡烟灰色。本种与梨小食心虫很近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前翅较狭长,前翅颜色淡,为烟灰色;前缘白色钩状纹不明显,有18组,而梨小食心虫则明显,有10组;梨小食心虫前翅中室端部附近有一明显斑点,本种则无。
  卵:扁椭图形,长径0.6~0.72nm。初产卵为乳白色半透明,后变为淡黄色。
  幼虫:老熟体长约12 mm,头宽约0.9 mm,玫瑰红或桃红色,腹面体色较浅。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褐或玫瑰红色,上有20多个深褐色小斑点;腹足趾钩粗短,为不规则双序,而梨小食心虫细长且为单序。臀栉5~7齿
  蛹:体长6~7 mm,初为淡黄褐色,后变褐色,其外被污白色茧,长约l0 mm,纺锤形。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1年发生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距树干35~65 cm范围内的0.5~5 cm深的表土内或草根附近、土石块下做茧越冬,以0.5~3.0 cm处最多,极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幼虫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经1~2 d开始交尾产卵,卵期l周左右,幼虫约经10 d左右即老熟脱果,并顺枝条爬至主干,潜入粗皮缝隙内,或寻找草根、石块下、或钻入浅土层内作茧,经3~4 d化蛹,蛹期1周左右。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幼虫期约20 d,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9月中旬采收前,老熟幼虫脱果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白天栖息在树下附近的草丛或土块缝隙等隐蔽场所,黄昏时在树冠周围交尾产卵,卵散产在果面上,间或产在叶片上。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上爬行数分钟乃至3h左右,当寻找到适当部位后即蛀入果内。幼虫危害时多直接蛀入果仁,被害果极易脱落。幼虫蛀食果实2~3 d后,在被害果尚未脱落前,即行转果危害,尤其当2~3个果生长靠近时,幼虫更易迁果危害。但随果落地的小幼虫,由于落地虫果很快干枯,多数不能完成幼虫期。第2代幼虫蛀果后,不能危害果仁,只蛀食果肉,果实被害后常表现出“流泪”现象,一般每头幼虫只危害1个果实,受害果不脱落。第3代幼虫大部分由果梗基部蛀入,被害果表面无明显症状,但比好果提前成熟和脱落。雌蛾能分泌性信息素,产卵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4~28℃,卵量平均为50多粒。
.  防治技术
  根据李小食心虫的越冬习性,应以树下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结合其他环节的防治办法,可提高防治效果。
  1.树干基部培土。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盘干基周围50~70 cm地面培以10 cm厚的土堆,并予踩紧踏实,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其法还可防治其它在树干周围越冬的害虫,如桃蛀果蛾越冬幼虫,同时结合整地、除草、刮树皮消灭越冬虫源。但要注意及时撒土、松土,以免果树翻根。
  2.地面施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李树落花后)或第l代幼虫脱果前(5月下旬)在树盘下喷布75%辛硫磷乳油每667m20.5kg左右,或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500倍液,90%敌百虫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喷后用耙子耙匀,以便药土混合均匀,提高杀虫效果。
  3.树上用药。在卵盛期可喷布50%杀螟琉磷乳油1 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 000倍液对卵有特效,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8 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8 000倍液,对初孵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长达1个月,一般应喷2次,重点保果。
  4.诱杀成虫。使用灯光诱杀或糖醋液诱杀,对成虫均有良好的杀伤效果。
  苹小食心虫
  苹小食心虫(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别名苹果小食心虫、东北小食心虫、苹果小蛀蛾、苹果小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寄主有苹果、梨、沙果、山楂、海棠、李等多种果树植物7。苹小食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实,多从果实胴部蛀入,并局限于果皮下浅层危害,很少深入果心,蛀果后2~3 d,虫疤上出现2~3个排粪小孔,并在其四周出现红色小圈、蛀入孔3~4 d流出第1次果胶,7~14 d后再流第2次果胶。虫疤近圆形,直径8~12 mm,表面褐色,稍凹陷并干裂,排粪小孔外常堆有少许呈褐色的虫粪。虫疤长期不变质腐烂,故果农常称之为“干疤”。危害严重时,虫果易早落。苹小食心虫幼虫危害小型果实如海棠、山楂、山荆子时可蛀食果心。“于疤”是苹小食心虫典型的不同于其它食心虫危害的症状之一,很容易区分和识别。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5~5.0 mm,翅展l0~11 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色斑点,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0或小于900。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淡黄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6.5~9.0 mm,全体非骨化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淡黄褐色,前胸盾淡黄褐色,前胸例毛组3毛;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面一条粗大,后面一条细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臀彬深褐色4~6齿,腹足趾钩单序环15~34不等,大多25个左右,臀足趾钩10~29个,多为15~20个。
  蛹:体长4.5~5.6 mm,黄褐色或黄色,第1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苹小食心虫在苹果树上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的粗皮缝隙处和剪锯口四周死皮裂缝内以及吊枝绳、果筐等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5月间开始化蛹,蛹期20 d左右,6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1~3 d开始交尾产卵,每雌产卵45粒左右,卵期1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内危害约经18~30 d后,最早在7月上、中旬脱果;大部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脱果化蛹。再经半月左右的蛹期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2代卵初期为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为.3~5 d,在果内危害20余天后老熟脱果。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幼虫脱果后即爬至越冬场所结茧越冬。山东半岛发生危害要提前一旬左右。
  苹小食心虫在梨树上1年发生l代;只有少数可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在温度25℃的条件下为13 d左右。成虫发生初期为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中、下旬。卵期5 d左右,幼虫在果内危害32 d左右后老熟,于8月上旬开始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
  老熟幼虫在树体上越冬虫数的多少与果实成熟期和采收期的早晚有关,成熟愈晚的品种,其越冬虫数越多;成熟愈早的品种,越冬虫数越少,有的甚至没有越冬幼虫,如红魁、黄魁等品种。老熟幼虫在树体上的越冬部位与树龄有关,在大树、老龄树上,越冬幼虫多在树体上部枝条的剪锯口,梨潜皮蛾幼虫危害的爆皮下(约占63.5%~85.7%)越冬;在龄期小、小树上,多在树体下部主干的老翘皮下(约占90%以上)越冬。因此,刮树皮防治越冬幼虫时,应根据品种和树龄确定防治目标,这样可节省劳力和提高除虫的效果。
  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活动较盛,对苹果醋、糖蜜、糖醋液、茴香油和黄樟油均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成虫喜将卵散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多卵均落在果实的胴部,萼洼、梗洼处卵很少。因此,在施用杀卵药剂时,应重点放在果面上。在梨树上,成虫卵主要产在果实上,少数产在叶片上。
  初孵幼虫在果面卵壳附近爬行20分钟左右后,咬破并蚕食果皮,约近lh后,开始在适当的部位蛀入果内,幼虫在果内历期因种而异。据研究观察,在红玉果实中为20.9 d,在国光内为28.9 d。幼虫向四周扩展,很少深入果心。在梨树上,苹小食心虫幼虫蛀果期因品种不同而异;最早是酥梨和鸭梨,7月上旬开始,蛀果率约7%,7月下旬蛀果率约31%;其次为红梨、约比酥梨,鸭梨迟一旬左右,8月上旬蛀果率约37%;当晚期花盖梨(约8月中旬)蛀果率为28%时,酥梨、鸭梨、秋白梨蛀果率已均达71%。因此梨树上进行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和药剂防治时,不能单纯依靠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分别进行测报与防治。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湿度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据测定,当温度为2l-29℃,相对湿度在75%~95%时有利于成虫产卵,当温度低于17℃或高于35℃时,不利于成虫产卵,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95%。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在19~29℃,相对湿度在75%~98%,此时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当温度低于14℃或高于34℃时对卵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特别是相对湿度低于50%,此时卵全部不能孵化。但温度提高到36℃,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在山荆子上的卵仍能全部孵化,说明在高湿条件下,卵对高温的抵抗力是较强的。幼虫在25℃时的成活率最高,为62.5%,29℃时成活率为57.1%,2l℃时成活率为48%,17℃以下和34℃以上时的幼虫成活率明显降低。温度在17℃和34℃,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越冬代蛹的成活率明显下降,但第1代蛹只稍有下降。
  光照的影响。据报道,在辽南苹果产区,苹小食心虫第1代幼虫在7月15~20日脱果的,发生滞育的仅占O.5%,8月1日脱果的,滞育率增加到40%,8月6~10日脱果的,滞育率为78.8%,8月底脱果的,滞育率为100%。试验证明,温度在25℃的条件下,如果每日光照大于15h,苹小食心虫幼虫全部或几乎全部不进入滞育虫态,如果每日光照小于13h,则全部进入滞育虫态。由此可见,幼虫发育期间的温度对滞育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光照时数则是左右发生世代的重要条件。
  天敌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Phaedrotonus sp.)和(Mesochorus sp.)等两种姬蜂,另外还有步甲、蜘蛛和蚂蚁等。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成虫羽化期调查。在苹小食心虫发生的地区,应重点预测两代成虫的发生与消长,具体方法有:
  田间笼罩养越冬茧。在苹小食心虫发生前,在田间仔细挖取完好无损的越冬茧200~500头,放于底部铺湿沙,中间垫锯末,上面放草纸的罐头瓶中。罐头瓶应置于盛水瓷盆中,水面不能超过瓶的2/3,然后用纱笼罩好在树冠下,逐日调查羽化蛾的数量,直到羽化结束;
  糖醋液诱蛾法。使用苹果醋、糖蜜、茴香油或黄樟油诱集成虫,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选择上年苹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地块,按五点抽样法设置诱蛾盆,隔天早晨检查记录落盆蛾数,当发生第1头成虫后,应每天调查记载,直到结束,同时应每隔5 d更换一次诱液。从成虫开始羽化分别向后推算ll天或9 d,即为越冬代和第l代成虫的羽化盛期。同时应根据当时气候条件予以订正。
  2.卵发生期调查。当越冬代成虫累计羽化率达25%,第l代达30%时,即为成虫羽化盛期。从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向后推9 d和6 d,即为第1代和第2代卵孵盛期。上述推算的结果还应该配合田间查卵予以订正。从5月下旬开始,每3 d查卵1次,随机抽查3~5株树,每株抽查100~150个果,当卵果率达到0.5%~1%时,即需喷药防治;在梨树上,除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外,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作出准确的测报。
  防治技术
  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果树发芽前,结合刮治腐烂病,彻底刮除老皮、翘皮下的越冬幼虫,处理吊树用的支竿和草绳,集中,处理或烧毁。树下的枯枝落叶和杂草也应清除烧掉。
  2.诱杀脱果幼虫.幼虫脱果前,在树干、侧枝、剪锯口处绑麻袋片或束草,收集既果幼虫,集中消灭。果实采收期,在堆果上铺盖麻袋和草袋,待幼虫潜入后,集中消灭。
  3.摘除虫果。在苹小食心虫发生不重的果园,可结合疏果,摘除虫果和拣拾虫果,集中处理,这是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
  4.树上喷药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第l代成虫发生期喷布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第l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喷1次,以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和50%杀螟松乳油防治最佳。成虫发生期如果使用上述两种药,那么第l代与第2代卵盛期应改用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8500倍液防治效果也很理想。
  5.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液(清水l0份、红糖0.5份、醋1份或果醋1份、清水1份、红糖少许,混合后溶化均匀再加入几滴八角茴香油)诱集成虫,同时可作为预测成虫发生期的手段。  
6.套袋法防治。请参考桃蛀果蛾防治法之6。
果树害虫防治3
农业栽培 2010-08-26 12:45:57 阅读8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陕西苹果博客《果树害虫防治3》

引用
陕西苹果博客 的 果树害虫防治3

卷叶蛾类
  棉褐带卷蛾
  棉褐带卷蛾 (A doxophyes orana Fisher von R?slerta mm),别名苹小卷叶蛾、苹果小卷蛾、棉小卷叶蛾、网纹褐卷叶蛾、远东褐带卷叶蛾、桑斜纹卷叶娥、茶小卷叶蛾、苹卷叶蛾,属于鳞翅目,小卷蛾科。
  此虫除西北、云南、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棉花、茶、柑橘、蔷薇、杨、柳、桦、悬钩子、樱桃、忍冬等多种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等植物。
  以幼虫取食危害嫩芽、幼叶、花蕾。幼虫稍大后,常吐丝缀连叶片,卷成虫苞,潜居其中食害叶肉呈纱网状或孔洞,并常啃食贴叶果和相贴果的果皮及果肉,被害果面常呈不规则的小凹疤,多雨时常引起腐烂脱落。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8 mm,翅展13~23 mm,体棕黄色,前翅基斑褐色,中带上半部狭窄,下半部向外倾突然增宽,下半部中央色浅,余部色深,似倾斜的“h”形。后翅及腹部为淡黄褐色。雄虫前翅前缘基部具前缘榴,后翅淡黄褐色。缘毛灰黄色。
  卵: 扁平椭圆形。淡黄色。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
  幼虫:体长13~17 mm。体色浅绿至翠绿色;头部淡黄绿色。头壳侧后缘处单眼区上方有一栗棕色斑纹。前胸背板淡黄或淡黄褐色。胸足淡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臀栉6~8刺。
  蛹: 体长9~10 mm。体较细长,黄褐色。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两横列刺突,后列小而密,臀棘8根。
图11-5 棉褐带卷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东北、华北1年发生3代,宁夏1年发生2代,山东1年发生3~4代,黄河古道地区1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粗皮裂缝,剪锯口缝隙及枝上粘贴的枯叶下越冬,少数在侧芽和腋芽上结白色薄茧越冬。果树发芽时开始出蛰,金冠品种盛花期为出蛰盛期,国光品种初花期为出蛰末期,前后持续25 d左右。出蛰幼虫顺枝干爬至幼芽、嫩叶、花蕾上危害,展叶后边缀叶危害。各代成虫发生期大体为柿举肢蛾:3代区越冬代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1代从7月上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中、下旬;第2代从8月上旬至9月下旬,盛发期在9月上、中旬。各代卵期:第l代为l0.2 d,第2代为6.7 d,第3代为6.8 d。幼虫期平均为18.7~26 d。蛹期为6~9 d。4代区越冬代从5月上旬至5月中旬,盛发期在5月上旬末、中旬初;第1代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末、7月上旬初;第2代从8月上旬至中旬,盛发期在8月上旬末至中旬初;第3代盛发期在l0月上旬。各代卵期:第l代为11 d,第2代5.5 d,第3代7.5 d,第4代12 d。幼虫期平均为25 d左右,蛹期为7 d左右。卵量为21~207粒不等。产卵前期4~6 d。
  棉褐带卷蛾幼虫在树体上各部位越冬虫量多少,因树龄大小而异。结果大树以主枝和主干的粗皮缝隙内居多,而幼树则以剪锯口、枯叶与小枝贴合处为多。幼虫活泼,受惊后吐丝下垂,并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当营养不良时,即向新梢嫩叶上转移危害。因此,在新梢最上面的卷叶多为有虫叶苞,下部卷叶多为无虫叶苞,幼虫老熟化蛹前,常转移至新叶结虫苞,在其中化蛹。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果汁、果醋和糖酯液有很强的趋性,雄蛾对雌性激素反应敏感,卵多产在叶面和果皮上,呈鱼鳞状排列。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受湿度影响较大,天气干旱时,虫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均明显下降。因此在多雨年份发生危害重。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越冬幼虫出蛰期测报。选择上年发生较重的果园,固定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果树各2株,每株各选l-2个侧枝,上下部涂以黄油,固定调查范围,从4月上旬开始,每隔l-2 d,调查一次固定范围内的越冬幼虫出现的数量,记载虫数后,将虫处死,一般当越冬幼虫大量出现而尚未卷叶时为药剂防治适期。或者当越冬幼虫已经活动,但尚未出蛰时,是利用敌敌畏“封闭”防治的关键期,当出蛰率累计达30%以上时,是施药防治的另一个关键期。
  2.成虫盛发期测报。利用黑光灯、性诱盆或糖醋盆进行诱捕,从5月上旬开始,每日统计所捕成虫数,当捕蛾量骤增时,说明成虫进入羽化盛期。羽化盛期加产卵前期和卵期天数,即为卵孵化盛期。此时为施药防治幼虫的关键期。
  防治技术
  1.保护和利用天敌。果树卷叶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拟澳赤眼蜂(Trichogra mma) 卷叶蛾肿腿蜂( Goniozus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 mmadendrolimi Matsumura)、舞毒娥黑瘤姬蜂(Coccygomimusdisparis (Viereck))、松毛虫埃姬((Itoplectis alternans spectabilis (Matsumura)卷叶蛾甲腹茧蜂(Ascogaster sp.)、卷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sp.)以及一些食虫虻、蜘蛛等,这些天敌对果树卷叶蛾类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株树放蜂1000头,放蜂3~4次,间隔3~5 d。
  2.人工防治。早春结合防治叶螨、食心虫等果树害虫,彻底刮粗翘皮,清理树体,药泥、涂白剂或石硫合剂和敌敌畏“封闭”出蛰前的越冬幼虫,刮下的粗翘皮及树上粘贴的枯叶集中处理。春季结合疏花疏果,摘除虫苞,消灭其中幼虫,如寄生性天敌发生较多时,可将虫苞饲养于笼中,待天敌羽化释放后,再将害虫处死;在各代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药杀越冬幼虫和第1代初孵幼虫,减少前期虫口密度,避免后期果实受害。据调查,有40%的越冬幼虫在剪锯口处越冬,因此,在出蛰初期可用90%敌百虫2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500倍液涂抹剪锯口,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即封闭出蛰前的越冬幼虫。当幼虫出蛰率达30%或第1代卵孵化盛期时为用药关键期。常用的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l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8 000倍液,10%氯氰菊酯8 5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l 000倍液以及杀螟杆菌(细菌含量62亿/g)6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90%敌百由1 0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防效也好,但在开花至6月下旬以前不宜使用,容易加重生理性落花、落果、落叶。灭幼脲l号施用浓度为5~10ppm,可使幼虫和蛹发育畸型,使成虫不能交尾繁殖。另外杀螟硫磷,敌百虫和敌敌畏对高粱有严重药害,使用时切勿随风飘落在高粱上。
  旋纹潜蛾
  旋纹潜蛾 (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海棠、山楂等多种果树植物。
  以幼虫潜叶危害,行螺纹状串食叶肉,残留表皮,粪便排于隧道中,被害处由叶正面看多呈圆形褐斑,极似苹果轮斑病,严重时一片叶上有虫斑数10处,常引起早期落叶,非越冬幼虫老熟语主要于叶上吐丝作“Z”字形丝幕,两端系于叶面上,化蛹于其中。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2.3 mm左右;翅展约6 mm左右,体、前翅及足银白色;头顶具丛竖立的银白色毛,触角丝状稍褐,几于体等长,眼罩大,唇须缺。前翅近端部2/5大部橘黄色,其前缘及翅端共有7条褐色纹,顶端第3~4条呈放射状,1~2条之间为银白色,3~4、4~5条间为白或橘黄色,在第2和第3条短褐纹下具一银白色小斑点,翅端下方有2个大而深紫色斑。前翅前半部具长而浅灰黄或灰白色绒毛,后翅技针,浅褐色缘毛白色。
  卵:扁平椭圆形,长约0.3 mm,浅绿至灰白色,近半透明,具光泽。
  幼虫:体长约5 mm,黄白微绿稍扁平。头大褐色,胴部节间较细,略呈念珠状。前胸盾具细长褐色斑盈块。后胸与第1、2 腹节两侧各具一棒状小突起,上生一刚毛。
  蛹:体长约3 mm,纺锤形,稍扁平,初淡黄褐后变浅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图11-6 旋纹潜蛾 
1.成虫 2.卵粒 3.幼虫 4.蛹 5.茧(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山西、河北1年发生3~4代,陕西、山东4代,河南4~5代。均以蛹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越冬。4月中旬至5月陆续羽化。成虫于晴天活动,月光下显出银色闪光,羽化后即可交尾,次日产卵,卵散产于叶背,单雌卵量平均30粒。成虫寿命约8 d左右,幼虫孵化后舷入叶肉为害。5月上、中旬始见被害叶,老熟后爬出并吐丝下垂到下面叶片即于叶背结茧化蛹,羽化后继续繁殖危害,每年以7~8月危害最重,9~10月最后1代幼虫老熟,并陆续脱叶吐丝下垂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化蛹越冬.此虫卵期l0 d左右,幼虫期约25 d左右,前蛹期3 d左右,蛹期:越冬者230 d左右,非越冬者15 d左右。
  防治技术
  l.果树休眠期防治。冬前或早春结合修剪,刮树皮、清理果园,集中处理园中残枝落叶及修剪下的枝条与刮的树皮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蛹;或喷洒5%柴油乳剂或矿物油乳剂可杀越冬蛹。
  2.果树生长期防治。各代成虫盛发期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二溴磷乳油,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乳油8 000倍液对成虫、初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效。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及功夫乳油对卵有特效作用。
  杏白带麦蛾
  杏白带麦蛾(Recurvaria syrictis Meyrich),属于鳞翅目,麦蛾科。
  此虫分布于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寄主有杏、苹果、李、桃、樱桃、槟沙果等多种植物。
  以幼虫食害寄主叶片,初龄幼虫于卷叶虫类为害的叶片处食害叶片呈针眼状筛孔,留一层表皮;3龄后幼虫则吐丝缀叶将相近两叶黏于一起,幼虫于两叶间食害表皮与叶肉,形成不规则斑痕,虫粪留于被害处的边缘,发生严重时仅残留表皮与叶脉。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4 mm,翅展约8 mm。头与胸的背面银白色,腹部呈灰色;下唇须白色,前伸;复眼黑色球形;触角线状,节间黑白相间,翅肩片黑褐色,前翅灰黑色,披针形,散生银白色鳞片,并且以翅端与前缘较多;后缘从翅基到端部具一银白色带,约为翅的2/5,带前缘呈曲线状,静止时,成虫体背形成倒葫芦状白斑。缘毛较长,灰黄至灰色。前翅反面深灰色,后翅灰白色,顶角尖削,外缘微凹,酷似菜刀形,缘毛较长,灰色。足灰白色,胫节外侧具2条黑褐色纵斑;跗节端部白色,余为褐色。
  卵:长椭圆形,长径约0.4 mm,短径约0.2 mm淡黄绿色,卵径5~7 d后变为黄褐色,卵四周显红或紫红色,中部淡褐色,孵化前于卵壳上可见黑褐色头壳与臀板,间或可见弯曲的虫体。
  幼虫:老熟体长约5 mm左右,长纺锤形,体扁,头部与体躯为黄褐色。前胸盾褐或棕褐色,略似月牙,中央具一白色细纵线。中胸到腹末各体节基部约l/2为暗红或淡紫红色,端部分为黄白色。貌似“环圈”,极显。腹足趾钩与臀足趾钩均双序,各为26个左右和18个左右。初孵幼虫体长约O.8 mm;体扁淡褐色,头及臀板黑色,胸足与前胸背板暗褐色;2龄体长约2.0 mm左右,体为黄色,头与前胸背板、胸足与臀板均为黄褐色;3龄体长约3.3 mm,体为黄褐色。各腹节间黄白色,基部各节具褐绿色环纹。4龄幼虫体长约4.5 mm,体为黄褐色,各腹节基部紫红色。
  蛹:体长约4.o mm,纺锈形,淡黄至黄褐色,头端圆钝,尾端突削,具6根刺毛。触角、翅芽与后足均伸达第5腹节后缘。茧白,质地疏松,可透视见蛹体,茧长约6 mm,椭圆形。
图11-7 杏白带麦蛾
1.成虫 2.成虫休止状 3.幼虫侧面观 4-6.蛹(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山西晋中1年发生2代,以蛹于树皮隙缝、树权粗翘皮、剪锯口或树洞等处越冬。次年春季越冬蛹出蛰活动,于4月下旬前后开始羽化,5月间为羽化盛期,6月初仍可见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左右田间初见成虫产卵,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末期,越冬代成虫寿命为5~8 d。卵期平均为15 d左右,6月初始见第1代幼虫,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为末期。第1代幼虫历期最短为38 d,最长为41 d,平均为40 d左右。为害到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前后为第1代蛹化盛期,7月下旬为末期。蛹期最长16 d,最短8 d,平均为l0 d左右。雄蛹历期短于雌蛹历期。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前后成虫盛发,8月上旬仍可见到第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4 d左右,产卵前期2 d左右。第2代卵始见于7月中旬,卵盛发期为7月底到8月初,第2代卵期平均为8 d左右。第2代幼虫始见天7月下旬,盛发期为8月中旬左右,9月下旬仍可见到孵化的幼虫。第2代幼虫为害历期最短42 d,最长58 d,平均51 d左右,为害到老熟后边寻找适当场所进入预蛹期,经一天后化蛹,并以蛹越冬。越冬代蛹期为7~8个月。成虫性活泼,多夜间活动。成虫羽化多于上午l0时至下午16时进行。雄虫比雌虫提早5 d左右,且各代雄虫常多于雌虫。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交尾后1~3日开始产卵。第1代卵散产枝条顶端1~3片嫩叶背面近叶柄处主脉的两测,少数产于芽腋间、叶缘及叶端处,间或芽鳞与叶柄等处均可见到卵粒。初孵幼虫食量小。幼虫较喜害枝条下部4~5片叶上为害,并有转叶为害习性,一生可转害4~5个叶片。幼虫性活泼,受扰后迅速逃避或吐丝下垂。第l代幼虫老熟后多于贴叶下、间或树皮下或剪锯口及树洞内化蛹。第2代蛹多见于剪锯口、树皮缝隙中,间或贴叶上或树权处。
  防治技术
  1.休眠期防治,冬季清扫园内及附近落吁和杂草,消灭越冬蛹。
  2.药剂防治。春季幼虫危害初期,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可喷施50%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敌敌畏乳油l 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2.5%敌杀死乳油,功夫乳油等菊酯类农药,用常规浓度防效更好。
  3.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发生数量少时,可于第1代幼虫为害期,人工摘除被害虫苞,消灭其中幼虫。
  苹果雕蛾
  苹果雕蛾( Anthophila pariana Clerck),别名苹果雕翅蛾,属于鳞翅目,雕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山西、陕西、吉林、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欧洲、北美。寄主有苹果、山楂、沙果、山荆子、海棠等多种果树植物。
  以幼虫卷叶危害,多将叶片向上纵卷呈饺子状,于卷叶内食害上表皮和叶肉,或将2~3片嫩叶缀连一起成卷叶团于内取食,常将叶片食成纱网状、孔洞或缺刻,粪便粘附于丝上。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5~6 mm,翅展ll~13 mm,翅宽约2.5 mm,触角丝状,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唇须密布鳞片状毛,第3节向上举,末端钝,前翅黄褐色,翅的1/3处有由前缘伸向后缘的狭条纹,其内侧呈黑褐色,外测呈白色。2/3处有白色宽条纹,两侧呈黑褐色,外缘及缘毛皆呈黑褐色。后翅灰褐色,腹面银白色,足的胫节、跗节上有黑色、白色相间的环纹,中、后足的胫节上有明显的环状毛刺。
  卵:近圆形略扁,初产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卵壳上具许多不规则刺突。
  幼虫:老熟体长约10 mm,淡黄绿色,头部黄褐色,每侧单眼5个,黑色呈弧形排列,胴部各节毛瘤黑色,中、后胸、第1~8腹节背面各有6个,中、后胸排成一横列,第l-8腹节排成“∵∵”形。腹足细长,趾钩单序环18~20个,臀足趾钩单序缺环16个左右,无臀彬。
  蛹:体长约5.5 mm,初黄白,后渐变黄褐色,翅芽暗褐色。第3~5腹节背面前缘各有一横列小刺,腹末背面有1对钩刺。
图11-8 苹果雕蛾 
1.成虫 2、5.幼虫 3.卵 4.蛹 (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1年发生3~4代,以蛹或成虫于杂草、枯枝落叶、树皮缝隙、干基部土缝中越冬。以蛹越冬者,次年寄主萌动露绿时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l代幼虫盛发期,老熟幼虫于叶背做茧化蛹,蛹期10 d左右,成虫产卵于叶面上,卵期5~6 d,幼虫危害期约半月左右,6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7月中旬为第3代幼虫盛发期,8月上、中旬为第4代幼虫盛发期。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化蛹进入越冬。
  以成虫越冬者,次年气温回升至15℃时开始活动、交尾、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约10 d。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盛期,幼虫期约20 d左右,危害至5月中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8 d,5月底始见成虫羽化,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6 d左右,5月下旬始见第2代卵,6月上、中旬为第2代卵盛期,卵期8~11 d,6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7月中旬左右为化蛹盛期,蛹期l周左右。7月中旬可见第2代成虫,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3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始见第3代成虫,羽化后的成虫寻找适当场所开始越冬。以蛹越冬者1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者1年发生3代。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围绕树冠飞翔。卵散产于叶上,以主脉附近较多,幼虫活泼,有转叶危害习性,老熟后于卷叶内或转至新叶、果的梗洼内结茧化蛹。羽化时蛹体常脱出茧外。
  防治技术
  1.人工防治。果树落叶后至成虫羽化或活动前,清理烧掉园内及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消灭其中越冬蛹或成虫。  
       2.化学防治。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常用农药的常用浓度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离线地蛆无踪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6-11
果树害虫防治
果树害虫防治1
农业栽培 2010-08-26 12:47:12 阅读3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陕西苹果博客《果树害虫防治1》

引用
陕西苹果博客 的 果树害虫防治1
        食心虫类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别名东方蛀果蛾、梨食卷叶蛾、梨姬食心虫、东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梨小食心虫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各桃、梨等果产区发生最普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为世界性害虫。其寄主可根据幼虫在不同植物上的不同危害部位可分为:(1)危害桃、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梢;(2)危害梨、苹果、李、梅、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榅桲、批把等寄主的果实;(3)危害批把等寄主的幼苗或嫩枝的枝干。尤以梨、桃混植果园此虫发生更为严重。
  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桃、杏、苹果等寄主的新梢和梨、桃、苹果等寄主的果实。危害新梢时,以初孵幼虫从梢端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并向下食害髓部,蛀孔处不久边向蛀孔外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被害梢先端凋萎,继而数叶下垂,最后新梢变黑枯死,危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果实两端或两果相接处蛀入,被害蛀入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食害种子,但不纵横串食。虫道内有丝线,脱果孔粗大,孔口有虫粪和丝网,受害早的梨果,蛀孔变为青绿色,稍凹陷;受害晚的则无此症状,但孔外有虫粪,数日后蛀入孔或脱果孔周围由于菌类侵入或遇雨季而引起变黑腐烂(故有“黑膏药”之称)。桃果被害时,幼虫多从梗洼处蛀入,向果心食害,蛀道内有虫粪。梨小食心虫危害苹果的症状与桃蛀果蛾危害的症状相似,但从幼虫有无臀栉来区别,即前者有,后者则无。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6~6.0 mm,翅展10.6~15.0 mm。全体灰褐色,无光泽。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全体带紫色光泽)。头部具有灰色鳞片;触角丝状,下唇须灰褐色向上翘。前翅混杂白色鳞片。中室外缘附近有一个白斑点是本种显著特征。肛上纹不明显,有2条竖带,4条黑褐色横纹。前翅前缘约有10组白色钩状纹,近外缘有10众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基部较淡,缘毛黄褐色。与苹小食心虫的另外一个区别为前翅外缘不很倾斜。静止时两翅合拢,两外绿构成钝角,而苹小食心虫两外缘构成锐角。各足跗节末端灰白色。腹部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体长0.6 mm左右,半透明,中部隆起,初孵乳白色,后淡黄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10~13 mm,初孵化时白色,头与前胸盾黑色。数日后非骨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臀板浅黄褐色或粉红色,土有深褐色斑点。腹部末端具臀栉4~7刺,用以弹去粪粒,可据此特征与桃蛀果蛾幼虫(无臀栉)相区别。腹部背面每节无桃红色横纹,可与苹小食心虫幼虫相区别。前胸侧毛组3毛、腹足趾钩单序环。
  蛹:体长6~7 mm,纺锤形,黄褐色,复眼黑色。第3~7腹节背面有2行刺突;第8至第10腹节各有一行较大的刺突,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长16 mm左右,扁椭圆形,丝质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华北及江南等地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4~5代,南方各省1年发生约6~7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或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的根际处或地表面土中越冬,或在果实仓库堆果场及其果品包装点、包装器材等处越冬。但以梨树和桃树老翘皮下(主干约占55%,主枝约占38%)越冬为主。
  1年发生3~4代的桃、梨混种地区,越冬幼虫员早于4月上、中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这一代成虫卵主要产在桃树新梢上,卵盛期为4下旬至5月。
  第1代成虫大部分发生于5月,主要危害桃。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卵大多产在桃树立。少部分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6月至7月上旬。
  第2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间,主要危害桃梢,也有少部分危害桃果及早熟品种的梨果。成虫发生于7月中旬左右至8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少数落在桃树上,卵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第3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底、8月初。主要危害梨果。成虫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8月下旬左右。第4代幼虫大部分发生8月下旬至l0月,完全危害果实,10月中旬陆续脱果越冬。
  根据上述梨小食心虫发生时期可知:(1)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明显重叠;(2)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为5 d左右,卵期4~7 d,幼虫期15~26 d,蛹期为10~15 d,前蛹期3~4 d;(3)从桃及梨上卵量的全年消长来看:桃梢着卵从4月下旬开始至9月,全年中以6月着卵量最大。梨果上一般自6月开始着卵直至果实采收,但以8月下旬着卵最多;(4)在1年发生3~4代的地区,春夏季发生的世代(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主要蛀食桃梢,夏秋季发生的世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一部分危害新梢,一部分危害果实。第4代是局部世代,主要加害采收后的梨果,往往在当年不能完成发育。
  梨小食心虫的越条场所复杂,越冬茧的密度在各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受害早,采收早,因而树干上冬茧相对少,主要集中在中、晚熟且受害严重的品种上。幼树在主干分杈处较多;大树则以树皮粗糙及其剪锯口或树洞处为多,因此刮树皮时应作为重点处理。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多静伏在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液、果汁、黑光灯及异性有强烈的趋性。产卵前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夜间产卵,散产,前期喜产于桃、杏等上部嫩梢和幼树上,以产在上部嫩梢第3~7片叶的背面近主脉处为多,后期喜产于梨果腹部和肩部,尤其是两果靠拢处和桃、杏的果沟附近。品种以味甜、皮薄、质细的酥梨、鸭梨;慈梨、秋白梨、今春秋、明月梨等品种落卵最多,受害最重,品质差,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则轻。每雌产卵70个80粒。幼虫具有转梢,转果危害习性。危害桃梢时,多至稍顶嫩叶的基部蛀入梢内,并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蛀孔爬出,转至他梢为害,被害蛀道长7~30 mm,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化蛹。产于果实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由尊洼或梗洼处蛀入果心,排粪便于果内,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作茧化蛹或就地在果内化蛹。幼虫的蛀入率高达l00%,成活率在70%以上,危害梨果蛀入率为40%~50%,一般1果内只有1头幼虫。
.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梨小食心虫在平均温度10℃以上开始化蛹。成虫活动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1.5~23.5℃,在越冬代成虫产卵期,晚上8时温度低于18℃时产卵量减少,高于19℃产卵量增多,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发育天数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湿度。梨小食心虫成虫活动交尾要求70%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在雨水多的年份,湿度高对成虫繁殖有利,产卵量大,危害严重。
  光照。幼虫脱果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是否化蛹,主要决定于幼虫生活期的光照长度,在每日14 h以上的光照条件下发育的幼虫几乎全不滞育,当光照在11~13h的情况下,可使90%以上的幼虫进入滞育。
  天敌的影响。梨小食心虫有多种天敌,常见的种类有: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卵,中国齿腿姬蜂;寄主于幼虫,第l、2代幼虫寄生率可达30%左右。期也天敌尚有食心虫纵条小茧蜂(Microdus anoylivorus)、梨小食心虫白茧蜂(Phanerotoma planifrons)、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anoylivorus )、食心虫扁股小蜂(Elasmus sp.)、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cavus)、黄眶离缘姬蜂、纯唇姬蜂(Eriborus sp.)、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 )、卷叶蛾赛寄蝇等。
.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成虫发生期测报
  (1)使用糖醋液诱集。红糖1份、醋4份、果酒0.5份、水l0份混合,放于碗中,傍晚挂到田间,逐日记载诱蛾数,夏季糖醋液容易变质,因而可改用红糖2份、果酒1份、醋2份混合,不兑水,用鸡蛋大小的棉球浸糖醋液挂在水碗上面,碗内盛满0.1%洗衣粉水。
  (2)使用性信息素诱集。在果园内选5~6株果树,间隔30~50 mm,距地面1.5 mm的树荫处,各悬挂一个性诱剂诱捕器,(或口径为16 cm的瓷碗),用细铁丝穿一根诱芯(聚乙烯管为载体含性诱剂0.5mg)横置碗上中央部位,碗内盛0.1%洗衣粉水(诱芯距水面1 cm)然后把其挂于果园中;当成虫连续出现且数量猛增时,表明已进入羽化盛期。
  (3)使用黑光灯诱集。根据梨小食心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灯光诱集,调查成虫羽化盛期。
  2.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测报
  (1)田间查卵法选择果园主栽培品种2~3个,每品种固定5~10株,每株在上部、内部、外部共查梨果100~200个,记载有卵果数,然后把卵除掉。一般从6月开始,卵果出现前,隔天查4次,卵果出现后每天查一次。当卵果率为0.5%~1%左右需及时喷药防治。
  (2)由成虫期推测。梨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后3~5日。即为产卵盛期。成虫盛发后1周即为幼虫孵卵盛期。此时即为果园用药适时。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建立新果园时,尽可能避免桃、梨、苹果、杏、李、山楂、樱桃、枇杷混栽或近距离栽培;在已混栽的果园内,应重点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做到合理配置树种,合理防治。
  2.人工防治法
  (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发芽前,进行刮树皮,刮下的树皮集中烧毁,耕翻树旁及根际,压死土内越冬幼虫;越冬幼虫脱果前,在主枝主干上束草诱杀脱果越冬的幼虫;清理果箱、果筐;堆果场的越冬幼虫。
  (2)剪除受害梢、摘掉或拾捡被害果。4~6月份及时剪除被害的虫梢,8月前后经常检查被害果,及时摘除或拾捡,并集中深埋。
  3.生物防治梨小食心虫产卵初盛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5 d放一次,每次每667m2/3万头左右,可有效地防治第1、2代卵,田间寄生率可达70%~80%。此外,白僵菌和杀螟杆菌对防治初孵幼虫及越冬幼虫均有一定效果。另外还可使用人工合成的性诱芯,大面积进行诱捕、迷向防治,对控制该虫有较好的效果。
  4.化学防治。应掌握各代成虫盛发期和产卵孵化高峰期或当卵果率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定会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常用的药剂有: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40%乐斯苯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6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90%敌百虫乳油1 000倍液,20%杀灭菊酯8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喷药应在果实采收前1个月进行。
  5.套袋防治法。请参考桃蛀果蛾防治之。
  梨云翅斑螟
  梨云翅斑螟(Nephopteryx pirivorella Matsumura),别名梨大食心虫、梨斑螟娥,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宁夏、甘肃、青海、华中、华东、四川、云南、广西等各地梨产区,其中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受害较重;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主要危害梨,据报道有时也为害桃和苹果。
  以幼虫危害梨芽、花芽、花序和幼果。越冬幼虫多数危害花芽,从芽的基部蛀入,直达花轴髓部,虫孔外有细小虫粪,有丝缀连,被害芽干瘪。越冬后的幼虫转害花芽,吐丝缠缀花芽鳞片,花丛被害严重时,常全部凋萎。梨果拇指大时,转果危害,幼果被害时,蛀孔处有虫粪堆积,果柄基部有大量缠丝,使被害幼果不易脱落,一头幼虫可转害1~4个幼果,至老熟时在最后一个果内结茧化蛹,被害果逐渐干枯变黑皱缩,悬于枝上,至冬不落,俗称“吊死鬼”。
  梨食芽蛾幼虫也危害梨芽、花芽,其症状与梨云翅斑螟相似,其区别在于:(1)梨云翅斑螟危害芽时钻蛀芽心,使芽直立、变黑枯死,俗称“正嘴”。蛀孔较小,孔外有小粒状虫粪和芽屑,由丝缀连成团,孔内茸毛较多;梨食芽娥多由芽侧蛀害,使芽弯曲,俗称“歪嘴”。蛀孔较大,蛀孔外有金黄色或淡褐色茸毛堆积,孔内茸毛较少。(2)梨云翅斑螟越冬茧较小,厚密,越冬幼虫细而小、紫褐色;梨食芽蛾越冬茧较大,薄而疏松,幼虫较肥大,鲜红或红褐色。(3)梨云翅斑螟危害花丛、叶丛时由果台蛀入髓部,被害后多枯死;梨食芽峨则不深入髓部,被害后多不枯死。(4)座果后梨云翅斑螟危害果实;梨食芽蛾则不危害果实。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l0~12 mm,翅展22~26 mm。初羽化为暗紫,后变为暗灰或暗紫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翅上有2条灰白色弯曲横线,外横线内侧及内横线外侧均有紫褐色宽边。翅中央近中室上方有一肾形白纹,外围黑边。后翅灰褐色,缘毛暗褐色。腹部淡灰褐色。
  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淡黄白色,近孵化时变为红色,长约1 mm。。
  幼虫:越冬幼虫体长约3 mm,胴部紫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 mm,暗红褐色微绿,腹面色较浅;头、前胸盾、胸足、臀板及胴部第12节背面斑纹均为黑色;最后一对气门大。无臀栉。
  蛹:体长10~14 mm,黄褐至黑褐色,腹末有6根弯曲的钩刺形成一横列。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1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东北延边梨区1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山西北部1~2代,山东、河北中南部、 四川重庆、山西中南部梨区2代,陕西、河南、安徽、江苏2~3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花芽内做灰白色小茧越冬。l代区,越冬幼虫出蛰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幼虫开始出蛰后5 d即进入盛期;2代区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幼虫出蛰后7 d即进入盛期;2~3代区为3月上旬至5月中旬,且越冬幼虫出蛰无明显集中的表现。越冬代幼虫多在6月上旬化蛹,蛹期8~15 d,羽化期:1代区在7月间,2代区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每雌成虫产卵64粒,最多可达213粒。卵期7~8 d。1年发生1代者,到7月下旬开始在芽内作小茧越冬。1年发生2代者,一年危害可分为三个阶段:越冬代主害梨芽及幼果,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第l代主害梨果,发生在6~7月间;第2代于8~9月食入芽内,经短期危害后,即在芽内过冬。
  梨云翅斑螟越冬幼虫出蛰与梨树物候期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报道,花芽萌动露绿时开始出蛰转芽危害,花芽开放期为出蛰盛期,花序分离时为出蛰终止。越冬幼虫转芽期:1~2代区较集中,约为5~15 d,并有60%以上的个体在前6 d即转芽危害,由于出蛰转芽期集中;尤其在转芽初盛期,故此时为药剂防治的关键期。2~3代区可持续约50 d左右,但转果期较集中,一般一头越冬幼虫危害3~4个花芽或1~4个幼果。幼虫在果内危害20 d左右即行化蛹;幼虫化蛹前有吐丝缠绕果柄及作羽化道的习性,均在夜间进行。化蛹前5~15 d开始缠柄,化蛹前2~3 d吐丝作羽化道,此时被害果呈青皱状,是摘虫果的适宜时期,一旦被害果变干成“吊死鬼”时,成虫已羽化出果;梨云翅斑螟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交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卵多产在果实的尊洼、梗洼、果台、叶柄、果面、芽旁、短果枝、叶痕等处,散产。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6℃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当日均气温升达9.5℃时便大量出蛰。转芽期的长短与气温有关,当日均气温为13~14℃时,转芽比较整齐集中,如果早春气温回升较快,气温较高(21℃左右),转芽历期缩短,仅5 d左右;反之,早春气温回升慢,气温偏低(10℃左右),则转芽历期可长达12 d以上。
  湿度的影响。梨云翅斑螟发生的轻重除温度外,与当年的雨水有关,雨水多、湿度大,发生就重,高温干旱则不利于发生,故有“天旱梨果收”之说。
  天敌的影响。梨云翅斑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均在幼虫期进行寄生,最主要的种类有: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 orbitalis (Cameron))、喜马拉雅聚瘤姬蜂(Gregopimpla himalayensis (Cameron)) 、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稻苞虫赛姬蝇(Pseudopewrachaeta insidiosa Robineau-desvoidy )、梨大长尾瘤姬蜂(Gragpimpla sp.)梨大聚瘤姬蜂(Gragopimpla annulilarsis Ashmead) 、黄足绒茧蜂(Apanteles flavipes (Cameron))、食心虫扁股小蜂(Elasmus sp.)等。害果期幼虫寄生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有些年份高达50%~70%。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越冬幼虫基数调查。早春越冬幼虫出蛰前,每园按不同品种用对角线取样法选取5点,每点1~2株,共调查5~10株,每株按不同方位随机调查100~200个花芽,记载健芽数、被害芽数和有虫芽数,求出有虫芽率。当梨园为大年时,虫芽率在5%以上时应加强防治,小年时,虫芽率在1%以下时可不喷药,但需人工防治,虫芽率达3%以上时应喷药防治。
  2.越冬幼虫转芽期调查。在上年发生重的地块,选择调查3~5株,按不同品种、地势,采用固定芽和随机取芽调查法,每2 d查一次,每次查30~100个虫芽,记载越冬幼虫转出数量(虫芽内有虫粪,并有新鲜的白灰色空茧,为幼虫转出;虫芽内无虫粪,空茧色陈旧,为上年被害的旧芽,不应计算)。发现有转芽时,应每天查一次。当幼虫转芽率达到5%以上,同时气温明显回升时。应立即喷药防治。或随机抽查50个花芽,当虫芽率达3%~5%以上时应立即防治。
  3.转果期调查梨果开始脱萼时,每隔l-2 d随机检查上次受害重的树上的梨果500~1 000个果,当发现被害果时立即开始用药。
  防治技术
  l.人工防治法。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虫芽;春季越冬幼虫转芽前摘虫芽;开花至转果前检查并除掉已枯萎的花簇,同时震落末受害花簇基部的鳞片,鳞片不落者即有虫潜伏其中危害。应随即捏死;幼虫化颊,成虫羽花前,组织人工摘除越冬代幼虫被害果并集中处理。
  2.化学防治法。在梨云翅斑螟生活周期中有几次转移暴露期;转芽期,转果期,第1、2代卵孵化盛期。 应根据各个时期的防治指标进行用药防治。常用农药有:50%对硫磷乳油l 000倍掖混加20%甲氰菊酯8 5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防效均好,并在越冬幼虫转芽初期防效远好于转芽盛期。转果期用药是弥补转芽期防治的不足,转芽期防治得好,转果期就不必防治。各代卵盛期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必要对应用2次,第2次喷药应在第1次用药后的半个月内进行效果佳。
  3.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性诱剂捕杀成虫。
  棉铃实夜蛾
  棉铃实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别名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此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有棉花、亦危害苹果、柑橘、李、桃、葡萄、梨、无花果、草莓、番茄、向日葵、玉米、辣椒、小麦、泡桐,其中以棉花、玉米、小麦、番茄受害较重。
  以幼虫取食寄主嫩梢与幼叶,蛀害果实时被害处为一不规则的大孔洞,粪便排于其中,向或也有虫粪推出被害孔外,果实受害后常引起腐烂脱落。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4~18 mm,翅展30~38 mm。头、胸部及腹部淡灰褐或青灰色。前翅浅赭色或浅青灰色,基线双线,内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环纹褐边,中央有一个黑点,肾纹褐色,中央有一块深褐色肾形斑,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两条褐纹,中横线褐色,微波浪形,外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齿尖在翅脉上为白点,亚缘线褐色,锯齿形,与外横线间为一条褐色宽带,端区各翅脉闻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端区褐或黑色,翅脉色暗,在中部Cu1脉的两侧具一相并的灰白色斑,间或斑不明显,全为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色。
  卵:半球形,直径约0.6 mm,初产卵为淡黄白色,孵化前深紫色。
  幼虫:老熟体长32~45 mm;头黄色具不规则黄褐色网状纹。体色变化,有4种;即:(1)黄白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黄白色;(2)绿色,背线与亚背线深绿色、气门线淡黄色;(3)淡绿色,背线与亚背线淡绿色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绿色;(4)淡红色,背线与亚背线浅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第1、8腹节背线处最多,背线由两条或4条组成,气门上线由不连续的3~4条线组成;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褐色;第8旗节气门较大。腹足趾钩双序中带,第1、2对各约15个,第3对约16个,第4对约19个,臀足趾钩17~23个。。
  蛹:体长17~20 mm;黄褐至赭色,腹末圆形,臀棘2个,尖端微弯。
图11-1 棉铃实夜蛾成虫(仿周尧)
图11-2 棉铃实夜蛾幼虫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每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逐渐增加,辽河流域和新疆大部1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及部分长江流域1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以南1年发生5~7代,一般均以蛹于土中越冬。云南部分地区1年发生7代,且冬季蛹不滞育。以蛹越冬者于次年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羽化以夜间9~12时最多,越冬代成虫羽化期长达40 d左右,第2代以后则世代明显重叠。年生4代区:第1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中、下旬;6月底至7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第2代化蛹盛期为2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成虫盛发期;第3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第4代)盛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代卵期分别平均为7 d、3 d、3 d、5 d。幼虫共6龄,间或有5龄者,当平均气温为21℃时,幼虫历期约22 d,蛹期平均10 d。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麦类、苜蓿等早春作物,第2代开始危害果树。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喜食糖蜜。成虫羽化多于下午19时至次日凌晨2时进行,羽此后当晚即行交尾,2~3 d后开始产卵,产卵历期6~8 d,卵散产于寄主嫩芽、幼叶上,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次日危害嫩芽、幼叶,3~6龄幼虫食量大增,且有转移危害习性,转移时间多于夜间和清晨发生。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沿树干爬下或直接坠落地面,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其中化蛹,或进入越冬。
  防治技术
  1.果园内及其附近不种玉米、棉花等棉铃密夜蛾的寄主植物,以减少虫源基数。
  2.利用黑光灯或其他灯光、杨、柳枝把诱杀成虫。使用杨、柳技把前,应将其堆沤2 d左右,以便产生对该虫有引诱作用的单糖和邻位氢氧基苯醇。或用刚羽化的雌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利用有机溶剂提取此类性信息素的物质。
  3.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于此虫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万头,卵寄生率可达60%~80%。
  4.化学防治,于各代卵孵化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参照桃剑纹夜蛾药剂防治法
  李小食心虫
  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别名李小蠹蠢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李、杏、樱桃、桃、郁李等多种植物。其中以李受害最重。
  以幼虫驻果危害,蛀果前常在果面上吐丝结网,栖于网下开始啃食果皮蛀入果内,早期入果孔为黑色,数日后即有虫粪排出。豆粒大的果实极易大量脱落,以后被害果在入果孔流出大量水珠状果胶滴。入果后蛀食果仁或纵横串食,并串到果柄附近咬坏输导系统,小果变紫红色,呈“红糖馅”不堪食用。有的果园虫果率竞达80%~90%,造成增产不增收。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5~7.0 mm,翅展11~14 mm。体背面灰褐色,头部鳞片灰黄色,复眼褐色,唇须背面灰白色,其余部分灰褐色而杂有许多白点,向上举。前翅长方形,烟灰色,没有明显斑纹,前缘有18组不很明显的白色钩状纹;后翅梯形,淡烟灰色。本种与梨小食心虫很近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前翅较狭长,前翅颜色淡,为烟灰色;前缘白色钩状纹不明显,有18组,而梨小食心虫则明显,有10组;梨小食心虫前翅中室端部附近有一明显斑点,本种则无。
  卵:扁椭图形,长径0.6~0.72nm。初产卵为乳白色半透明,后变为淡黄色。
  幼虫:老熟体长约12 mm,头宽约0.9 mm,玫瑰红或桃红色,腹面体色较浅。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褐或玫瑰红色,上有20多个深褐色小斑点;腹足趾钩粗短,为不规则双序,而梨小食心虫细长且为单序。臀栉5~7齿
  蛹:体长6~7 mm,初为淡黄褐色,后变褐色,其外被污白色茧,长约l0 mm,纺锤形。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1年发生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距树干35~65 cm范围内的0.5~5 cm深的表土内或草根附近、土石块下做茧越冬,以0.5~3.0 cm处最多,极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幼虫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经1~2 d开始交尾产卵,卵期l周左右,幼虫约经10 d左右即老熟脱果,并顺枝条爬至主干,潜入粗皮缝隙内,或寻找草根、石块下、或钻入浅土层内作茧,经3~4 d化蛹,蛹期1周左右。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幼虫期约20 d,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9月中旬采收前,老熟幼虫脱果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白天栖息在树下附近的草丛或土块缝隙等隐蔽场所,黄昏时在树冠周围交尾产卵,卵散产在果面上,间或产在叶片上。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上爬行数分钟乃至3h左右,当寻找到适当部位后即蛀入果内。幼虫危害时多直接蛀入果仁,被害果极易脱落。幼虫蛀食果实2~3 d后,在被害果尚未脱落前,即行转果危害,尤其当2~3个果生长靠近时,幼虫更易迁果危害。但随果落地的小幼虫,由于落地虫果很快干枯,多数不能完成幼虫期。第2代幼虫蛀果后,不能危害果仁,只蛀食果肉,果实被害后常表现出“流泪”现象,一般每头幼虫只危害1个果实,受害果不脱落。第3代幼虫大部分由果梗基部蛀入,被害果表面无明显症状,但比好果提前成熟和脱落。雌蛾能分泌性信息素,产卵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4~28℃,卵量平均为50多粒。
.  防治技术
  根据李小食心虫的越冬习性,应以树下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结合其他环节的防治办法,可提高防治效果。
  1.树干基部培土。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盘干基周围50~70 cm地面培以10 cm厚的土堆,并予踩紧踏实,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其法还可防治其它在树干周围越冬的害虫,如桃蛀果蛾越冬幼虫,同时结合整地、除草、刮树皮消灭越冬虫源。但要注意及时撒土、松土,以免果树翻根。
  2.地面施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李树落花后)或第l代幼虫脱果前(5月下旬)在树盘下喷布75%辛硫磷乳油每667m20.5kg左右,或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500倍液,90%敌百虫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喷后用耙子耙匀,以便药土混合均匀,提高杀虫效果。
  3.树上用药。在卵盛期可喷布50%杀螟琉磷乳油1 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 000倍液对卵有特效,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8 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8 000倍液,对初孵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长达1个月,一般应喷2次,重点保果。
  4.诱杀成虫。使用灯光诱杀或糖醋液诱杀,对成虫均有良好的杀伤效果。
  苹小食心虫
  苹小食心虫(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别名苹果小食心虫、东北小食心虫、苹果小蛀蛾、苹果小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寄主有苹果、梨、沙果、山楂、海棠、李等多种果树植物7。苹小食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实,多从果实胴部蛀入,并局限于果皮下浅层危害,很少深入果心,蛀果后2~3 d,虫疤上出现2~3个排粪小孔,并在其四周出现红色小圈、蛀入孔3~4 d流出第1次果胶,7~14 d后再流第2次果胶。虫疤近圆形,直径8~12 mm,表面褐色,稍凹陷并干裂,排粪小孔外常堆有少许呈褐色的虫粪。虫疤长期不变质腐烂,故果农常称之为“干疤”。危害严重时,虫果易早落。苹小食心虫幼虫危害小型果实如海棠、山楂、山荆子时可蛀食果心。“于疤”是苹小食心虫典型的不同于其它食心虫危害的症状之一,很容易区分和识别。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5~5.0 mm,翅展l0~11 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色斑点,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0或小于900。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淡黄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6.5~9.0 mm,全体非骨化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淡黄褐色,前胸盾淡黄褐色,前胸例毛组3毛;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面一条粗大,后面一条细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臀彬深褐色4~6齿,腹足趾钩单序环15~34不等,大多25个左右,臀足趾钩10~29个,多为15~20个。
  蛹:体长4.5~5.6 mm,黄褐色或黄色,第1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苹小食心虫在苹果树上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的粗皮缝隙处和剪锯口四周死皮裂缝内以及吊枝绳、果筐等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5月间开始化蛹,蛹期20 d左右,6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1~3 d开始交尾产卵,每雌产卵45粒左右,卵期1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内危害约经18~30 d后,最早在7月上、中旬脱果;大部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脱果化蛹。再经半月左右的蛹期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2代卵初期为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为.3~5 d,在果内危害20余天后老熟脱果。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幼虫脱果后即爬至越冬场所结茧越冬。山东半岛发生危害要提前一旬左右。
  苹小食心虫在梨树上1年发生l代;只有少数可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在温度25℃的条件下为13 d左右。成虫发生初期为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中、下旬。卵期5 d左右,幼虫在果内危害32 d左右后老熟,于8月上旬开始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
  老熟幼虫在树体上越冬虫数的多少与果实成熟期和采收期的早晚有关,成熟愈晚的品种,其越冬虫数越多;成熟愈早的品种,越冬虫数越少,有的甚至没有越冬幼虫,如红魁、黄魁等品种。老熟幼虫在树体上的越冬部位与树龄有关,在大树、老龄树上,越冬幼虫多在树体上部枝条的剪锯口,梨潜皮蛾幼虫危害的爆皮下(约占63.5%~85.7%)越冬;在龄期小、小树上,多在树体下部主干的老翘皮下(约占90%以上)越冬。因此,刮树皮防治越冬幼虫时,应根据品种和树龄确定防治目标,这样可节省劳力和提高除虫的效果。
  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活动较盛,对苹果醋、糖蜜、糖醋液、茴香油和黄樟油均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成虫喜将卵散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多卵均落在果实的胴部,萼洼、梗洼处卵很少。因此,在施用杀卵药剂时,应重点放在果面上。在梨树上,成虫卵主要产在果实上,少数产在叶片上。
  初孵幼虫在果面卵壳附近爬行20分钟左右后,咬破并蚕食果皮,约近lh后,开始在适当的部位蛀入果内,幼虫在果内历期因种而异。据研究观察,在红玉果实中为20.9 d,在国光内为28.9 d。幼虫向四周扩展,很少深入果心。在梨树上,苹小食心虫幼虫蛀果期因品种不同而异;最早是酥梨和鸭梨,7月上旬开始,蛀果率约7%,7月下旬蛀果率约31%;其次为红梨、约比酥梨,鸭梨迟一旬左右,8月上旬蛀果率约37%;当晚期花盖梨(约8月中旬)蛀果率为28%时,酥梨、鸭梨、秋白梨蛀果率已均达71%。因此梨树上进行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和药剂防治时,不能单纯依靠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分别进行测报与防治。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湿度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据测定,当温度为2l-29℃,相对湿度在75%~95%时有利于成虫产卵,当温度低于17℃或高于35℃时,不利于成虫产卵,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95%。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在19~29℃,相对湿度在75%~98%,此时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当温度低于14℃或高于34℃时对卵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特别是相对湿度低于50%,此时卵全部不能孵化。但温度提高到36℃,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在山荆子上的卵仍能全部孵化,说明在高湿条件下,卵对高温的抵抗力是较强的。幼虫在25℃时的成活率最高,为62.5%,29℃时成活率为57.1%,2l℃时成活率为48%,17℃以下和34℃以上时的幼虫成活率明显降低。温度在17℃和34℃,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越冬代蛹的成活率明显下降,但第1代蛹只稍有下降。
  光照的影响。据报道,在辽南苹果产区,苹小食心虫第1代幼虫在7月15~20日脱果的,发生滞育的仅占O.5%,8月1日脱果的,滞育率增加到40%,8月6~10日脱果的,滞育率为78.8%,8月底脱果的,滞育率为100%。试验证明,温度在25℃的条件下,如果每日光照大于15h,苹小食心虫幼虫全部或几乎全部不进入滞育虫态,如果每日光照小于13h,则全部进入滞育虫态。由此可见,幼虫发育期间的温度对滞育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光照时数则是左右发生世代的重要条件。
  天敌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Phaedrotonus sp.)和(Mesochorus sp.)等两种姬蜂,另外还有步甲、蜘蛛和蚂蚁等。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成虫羽化期调查。在苹小食心虫发生的地区,应重点预测两代成虫的发生与消长,具体方法有:
  田间笼罩养越冬茧。在苹小食心虫发生前,在田间仔细挖取完好无损的越冬茧200~500头,放于底部铺湿沙,中间垫锯末,上面放草纸的罐头瓶中。罐头瓶应置于盛水瓷盆中,水面不能超过瓶的2/3,然后用纱笼罩好在树冠下,逐日调查羽化蛾的数量,直到羽化结束;
  糖醋液诱蛾法。使用苹果醋、糖蜜、茴香油或黄樟油诱集成虫,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选择上年苹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地块,按五点抽样法设置诱蛾盆,隔天早晨检查记录落盆蛾数,当发生第1头成虫后,应每天调查记载,直到结束,同时应每隔5 d更换一次诱液。从成虫开始羽化分别向后推算ll天或9 d,即为越冬代和第l代成虫的羽化盛期。同时应根据当时气候条件予以订正。
  2.卵发生期调查。当越冬代成虫累计羽化率达25%,第l代达30%时,即为成虫羽化盛期。从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向后推9 d和6 d,即为第1代和第2代卵孵盛期。上述推算的结果还应该配合田间查卵予以订正。从5月下旬开始,每3 d查卵1次,随机抽查3~5株树,每株抽查100~150个果,当卵果率达到0.5%~1%时,即需喷药防治;在梨树上,除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外,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作出准确的测报。
  防治技术
  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果树发芽前,结合刮治腐烂病,彻底刮除老皮、翘皮下的越冬幼虫,处理吊树用的支竿和草绳,集中,处理或烧毁。树下的枯枝落叶和杂草也应清除烧掉。
  2.诱杀脱果幼虫.幼虫脱果前,在树干、侧枝、剪锯口处绑麻袋片或束草,收集既果幼虫,集中消灭。果实采收期,在堆果上铺盖麻袋和草袋,待幼虫潜入后,集中消灭。
  3.摘除虫果。在苹小食心虫发生不重的果园,可结合疏果,摘除虫果和拣拾虫果,集中处理,这是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
  4.树上喷药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第l代成虫发生期喷布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第l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喷1次,以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和50%杀螟松乳油防治最佳。成虫发生期如果使用上述两种药,那么第l代与第2代卵盛期应改用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8500倍液防治效果也很理想。
  5.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液(清水l0份、红糖0.5份、醋1份或果醋1份、清水1份、红糖少许,混合后溶化均匀再加入几滴八角茴香油)诱集成虫,同时可作为预测成虫发生期的手段。  
6.套袋法防治。请参考桃蛀果蛾防治法之6。
果树害虫防治3
农业栽培 2010-08-26 12:45:57 阅读8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陕西苹果博客《果树害虫防治3》

引用
陕西苹果博客 的 果树害虫防治3

卷叶蛾类
  棉褐带卷蛾
  棉褐带卷蛾 (A doxophyes orana Fisher von R?slerta mm),别名苹小卷叶蛾、苹果小卷蛾、棉小卷叶蛾、网纹褐卷叶蛾、远东褐带卷叶蛾、桑斜纹卷叶娥、茶小卷叶蛾、苹卷叶蛾,属于鳞翅目,小卷蛾科。
  此虫除西北、云南、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棉花、茶、柑橘、蔷薇、杨、柳、桦、悬钩子、樱桃、忍冬等多种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等植物。
  以幼虫取食危害嫩芽、幼叶、花蕾。幼虫稍大后,常吐丝缀连叶片,卷成虫苞,潜居其中食害叶肉呈纱网状或孔洞,并常啃食贴叶果和相贴果的果皮及果肉,被害果面常呈不规则的小凹疤,多雨时常引起腐烂脱落。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8 mm,翅展13~23 mm,体棕黄色,前翅基斑褐色,中带上半部狭窄,下半部向外倾突然增宽,下半部中央色浅,余部色深,似倾斜的“h”形。后翅及腹部为淡黄褐色。雄虫前翅前缘基部具前缘榴,后翅淡黄褐色。缘毛灰黄色。
  卵: 扁平椭圆形。淡黄色。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
  幼虫:体长13~17 mm。体色浅绿至翠绿色;头部淡黄绿色。头壳侧后缘处单眼区上方有一栗棕色斑纹。前胸背板淡黄或淡黄褐色。胸足淡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臀栉6~8刺。
  蛹: 体长9~10 mm。体较细长,黄褐色。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两横列刺突,后列小而密,臀棘8根。
图11-5 棉褐带卷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东北、华北1年发生3代,宁夏1年发生2代,山东1年发生3~4代,黄河古道地区1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粗皮裂缝,剪锯口缝隙及枝上粘贴的枯叶下越冬,少数在侧芽和腋芽上结白色薄茧越冬。果树发芽时开始出蛰,金冠品种盛花期为出蛰盛期,国光品种初花期为出蛰末期,前后持续25 d左右。出蛰幼虫顺枝干爬至幼芽、嫩叶、花蕾上危害,展叶后边缀叶危害。各代成虫发生期大体为柿举肢蛾:3代区越冬代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1代从7月上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中、下旬;第2代从8月上旬至9月下旬,盛发期在9月上、中旬。各代卵期:第l代为l0.2 d,第2代为6.7 d,第3代为6.8 d。幼虫期平均为18.7~26 d。蛹期为6~9 d。4代区越冬代从5月上旬至5月中旬,盛发期在5月上旬末、中旬初;第1代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末、7月上旬初;第2代从8月上旬至中旬,盛发期在8月上旬末至中旬初;第3代盛发期在l0月上旬。各代卵期:第l代为11 d,第2代5.5 d,第3代7.5 d,第4代12 d。幼虫期平均为25 d左右,蛹期为7 d左右。卵量为21~207粒不等。产卵前期4~6 d。
  棉褐带卷蛾幼虫在树体上各部位越冬虫量多少,因树龄大小而异。结果大树以主枝和主干的粗皮缝隙内居多,而幼树则以剪锯口、枯叶与小枝贴合处为多。幼虫活泼,受惊后吐丝下垂,并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当营养不良时,即向新梢嫩叶上转移危害。因此,在新梢最上面的卷叶多为有虫叶苞,下部卷叶多为无虫叶苞,幼虫老熟化蛹前,常转移至新叶结虫苞,在其中化蛹。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果汁、果醋和糖酯液有很强的趋性,雄蛾对雌性激素反应敏感,卵多产在叶面和果皮上,呈鱼鳞状排列。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受湿度影响较大,天气干旱时,虫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均明显下降。因此在多雨年份发生危害重。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越冬幼虫出蛰期测报。选择上年发生较重的果园,固定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果树各2株,每株各选l-2个侧枝,上下部涂以黄油,固定调查范围,从4月上旬开始,每隔l-2 d,调查一次固定范围内的越冬幼虫出现的数量,记载虫数后,将虫处死,一般当越冬幼虫大量出现而尚未卷叶时为药剂防治适期。或者当越冬幼虫已经活动,但尚未出蛰时,是利用敌敌畏“封闭”防治的关键期,当出蛰率累计达30%以上时,是施药防治的另一个关键期。
  2.成虫盛发期测报。利用黑光灯、性诱盆或糖醋盆进行诱捕,从5月上旬开始,每日统计所捕成虫数,当捕蛾量骤增时,说明成虫进入羽化盛期。羽化盛期加产卵前期和卵期天数,即为卵孵化盛期。此时为施药防治幼虫的关键期。
  防治技术
  1.保护和利用天敌。果树卷叶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拟澳赤眼蜂(Trichogra mma) 卷叶蛾肿腿蜂( Goniozus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 mmadendrolimi Matsumura)、舞毒娥黑瘤姬蜂(Coccygomimusdisparis (Viereck))、松毛虫埃姬((Itoplectis alternans spectabilis (Matsumura)卷叶蛾甲腹茧蜂(Ascogaster sp.)、卷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sp.)以及一些食虫虻、蜘蛛等,这些天敌对果树卷叶蛾类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株树放蜂1000头,放蜂3~4次,间隔3~5 d。
  2.人工防治。早春结合防治叶螨、食心虫等果树害虫,彻底刮粗翘皮,清理树体,药泥、涂白剂或石硫合剂和敌敌畏“封闭”出蛰前的越冬幼虫,刮下的粗翘皮及树上粘贴的枯叶集中处理。春季结合疏花疏果,摘除虫苞,消灭其中幼虫,如寄生性天敌发生较多时,可将虫苞饲养于笼中,待天敌羽化释放后,再将害虫处死;在各代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药杀越冬幼虫和第1代初孵幼虫,减少前期虫口密度,避免后期果实受害。据调查,有40%的越冬幼虫在剪锯口处越冬,因此,在出蛰初期可用90%敌百虫2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500倍液涂抹剪锯口,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即封闭出蛰前的越冬幼虫。当幼虫出蛰率达30%或第1代卵孵化盛期时为用药关键期。常用的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l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8 000倍液,10%氯氰菊酯8 5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l 000倍液以及杀螟杆菌(细菌含量62亿/g)6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90%敌百由1 0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防效也好,但在开花至6月下旬以前不宜使用,容易加重生理性落花、落果、落叶。灭幼脲l号施用浓度为5~10ppm,可使幼虫和蛹发育畸型,使成虫不能交尾繁殖。另外杀螟硫磷,敌百虫和敌敌畏对高粱有严重药害,使用时切勿随风飘落在高粱上。
  旋纹潜蛾
  旋纹潜蛾 (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海棠、山楂等多种果树植物。
  以幼虫潜叶危害,行螺纹状串食叶肉,残留表皮,粪便排于隧道中,被害处由叶正面看多呈圆形褐斑,极似苹果轮斑病,严重时一片叶上有虫斑数10处,常引起早期落叶,非越冬幼虫老熟语主要于叶上吐丝作“Z”字形丝幕,两端系于叶面上,化蛹于其中。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2.3 mm左右;翅展约6 mm左右,体、前翅及足银白色;头顶具丛竖立的银白色毛,触角丝状稍褐,几于体等长,眼罩大,唇须缺。前翅近端部2/5大部橘黄色,其前缘及翅端共有7条褐色纹,顶端第3~4条呈放射状,1~2条之间为银白色,3~4、4~5条间为白或橘黄色,在第2和第3条短褐纹下具一银白色小斑点,翅端下方有2个大而深紫色斑。前翅前半部具长而浅灰黄或灰白色绒毛,后翅技针,浅褐色缘毛白色。
  卵:扁平椭圆形,长约0.3 mm,浅绿至灰白色,近半透明,具光泽。
  幼虫:体长约5 mm,黄白微绿稍扁平。头大褐色,胴部节间较细,略呈念珠状。前胸盾具细长褐色斑盈块。后胸与第1、2 腹节两侧各具一棒状小突起,上生一刚毛。
  蛹:体长约3 mm,纺锤形,稍扁平,初淡黄褐后变浅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图11-6 旋纹潜蛾 
1.成虫 2.卵粒 3.幼虫 4.蛹 5.茧(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山西、河北1年发生3~4代,陕西、山东4代,河南4~5代。均以蛹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越冬。4月中旬至5月陆续羽化。成虫于晴天活动,月光下显出银色闪光,羽化后即可交尾,次日产卵,卵散产于叶背,单雌卵量平均30粒。成虫寿命约8 d左右,幼虫孵化后舷入叶肉为害。5月上、中旬始见被害叶,老熟后爬出并吐丝下垂到下面叶片即于叶背结茧化蛹,羽化后继续繁殖危害,每年以7~8月危害最重,9~10月最后1代幼虫老熟,并陆续脱叶吐丝下垂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化蛹越冬.此虫卵期l0 d左右,幼虫期约25 d左右,前蛹期3 d左右,蛹期:越冬者230 d左右,非越冬者15 d左右。
  防治技术
  l.果树休眠期防治。冬前或早春结合修剪,刮树皮、清理果园,集中处理园中残枝落叶及修剪下的枝条与刮的树皮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蛹;或喷洒5%柴油乳剂或矿物油乳剂可杀越冬蛹。
  2.果树生长期防治。各代成虫盛发期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二溴磷乳油,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乳油8 000倍液对成虫、初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效。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及功夫乳油对卵有特效作用。
  杏白带麦蛾
  杏白带麦蛾(Recurvaria syrictis Meyrich),属于鳞翅目,麦蛾科。
  此虫分布于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寄主有杏、苹果、李、桃、樱桃、槟沙果等多种植物。
  以幼虫食害寄主叶片,初龄幼虫于卷叶虫类为害的叶片处食害叶片呈针眼状筛孔,留一层表皮;3龄后幼虫则吐丝缀叶将相近两叶黏于一起,幼虫于两叶间食害表皮与叶肉,形成不规则斑痕,虫粪留于被害处的边缘,发生严重时仅残留表皮与叶脉。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4 mm,翅展约8 mm。头与胸的背面银白色,腹部呈灰色;下唇须白色,前伸;复眼黑色球形;触角线状,节间黑白相间,翅肩片黑褐色,前翅灰黑色,披针形,散生银白色鳞片,并且以翅端与前缘较多;后缘从翅基到端部具一银白色带,约为翅的2/5,带前缘呈曲线状,静止时,成虫体背形成倒葫芦状白斑。缘毛较长,灰黄至灰色。前翅反面深灰色,后翅灰白色,顶角尖削,外缘微凹,酷似菜刀形,缘毛较长,灰色。足灰白色,胫节外侧具2条黑褐色纵斑;跗节端部白色,余为褐色。
  卵:长椭圆形,长径约0.4 mm,短径约0.2 mm淡黄绿色,卵径5~7 d后变为黄褐色,卵四周显红或紫红色,中部淡褐色,孵化前于卵壳上可见黑褐色头壳与臀板,间或可见弯曲的虫体。
  幼虫:老熟体长约5 mm左右,长纺锤形,体扁,头部与体躯为黄褐色。前胸盾褐或棕褐色,略似月牙,中央具一白色细纵线。中胸到腹末各体节基部约l/2为暗红或淡紫红色,端部分为黄白色。貌似“环圈”,极显。腹足趾钩与臀足趾钩均双序,各为26个左右和18个左右。初孵幼虫体长约O.8 mm;体扁淡褐色,头及臀板黑色,胸足与前胸背板暗褐色;2龄体长约2.0 mm左右,体为黄色,头与前胸背板、胸足与臀板均为黄褐色;3龄体长约3.3 mm,体为黄褐色。各腹节间黄白色,基部各节具褐绿色环纹。4龄幼虫体长约4.5 mm,体为黄褐色,各腹节基部紫红色。
  蛹:体长约4.o mm,纺锈形,淡黄至黄褐色,头端圆钝,尾端突削,具6根刺毛。触角、翅芽与后足均伸达第5腹节后缘。茧白,质地疏松,可透视见蛹体,茧长约6 mm,椭圆形。
图11-7 杏白带麦蛾
1.成虫 2.成虫休止状 3.幼虫侧面观 4-6.蛹(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山西晋中1年发生2代,以蛹于树皮隙缝、树权粗翘皮、剪锯口或树洞等处越冬。次年春季越冬蛹出蛰活动,于4月下旬前后开始羽化,5月间为羽化盛期,6月初仍可见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左右田间初见成虫产卵,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末期,越冬代成虫寿命为5~8 d。卵期平均为15 d左右,6月初始见第1代幼虫,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为末期。第1代幼虫历期最短为38 d,最长为41 d,平均为40 d左右。为害到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前后为第1代蛹化盛期,7月下旬为末期。蛹期最长16 d,最短8 d,平均为l0 d左右。雄蛹历期短于雌蛹历期。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前后成虫盛发,8月上旬仍可见到第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4 d左右,产卵前期2 d左右。第2代卵始见于7月中旬,卵盛发期为7月底到8月初,第2代卵期平均为8 d左右。第2代幼虫始见天7月下旬,盛发期为8月中旬左右,9月下旬仍可见到孵化的幼虫。第2代幼虫为害历期最短42 d,最长58 d,平均51 d左右,为害到老熟后边寻找适当场所进入预蛹期,经一天后化蛹,并以蛹越冬。越冬代蛹期为7~8个月。成虫性活泼,多夜间活动。成虫羽化多于上午l0时至下午16时进行。雄虫比雌虫提早5 d左右,且各代雄虫常多于雌虫。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交尾后1~3日开始产卵。第1代卵散产枝条顶端1~3片嫩叶背面近叶柄处主脉的两测,少数产于芽腋间、叶缘及叶端处,间或芽鳞与叶柄等处均可见到卵粒。初孵幼虫食量小。幼虫较喜害枝条下部4~5片叶上为害,并有转叶为害习性,一生可转害4~5个叶片。幼虫性活泼,受扰后迅速逃避或吐丝下垂。第l代幼虫老熟后多于贴叶下、间或树皮下或剪锯口及树洞内化蛹。第2代蛹多见于剪锯口、树皮缝隙中,间或贴叶上或树权处。
  防治技术
  1.休眠期防治,冬季清扫园内及附近落吁和杂草,消灭越冬蛹。
  2.药剂防治。春季幼虫危害初期,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可喷施50%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敌敌畏乳油l 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2.5%敌杀死乳油,功夫乳油等菊酯类农药,用常规浓度防效更好。
  3.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发生数量少时,可于第1代幼虫为害期,人工摘除被害虫苞,消灭其中幼虫。
  苹果雕蛾
  苹果雕蛾( Anthophila pariana Clerck),别名苹果雕翅蛾,属于鳞翅目,雕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山西、陕西、吉林、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欧洲、北美。寄主有苹果、山楂、沙果、山荆子、海棠等多种果树植物。
  以幼虫卷叶危害,多将叶片向上纵卷呈饺子状,于卷叶内食害上表皮和叶肉,或将2~3片嫩叶缀连一起成卷叶团于内取食,常将叶片食成纱网状、孔洞或缺刻,粪便粘附于丝上。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5~6 mm,翅展ll~13 mm,翅宽约2.5 mm,触角丝状,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唇须密布鳞片状毛,第3节向上举,末端钝,前翅黄褐色,翅的1/3处有由前缘伸向后缘的狭条纹,其内侧呈黑褐色,外测呈白色。2/3处有白色宽条纹,两侧呈黑褐色,外缘及缘毛皆呈黑褐色。后翅灰褐色,腹面银白色,足的胫节、跗节上有黑色、白色相间的环纹,中、后足的胫节上有明显的环状毛刺。
  卵:近圆形略扁,初产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卵壳上具许多不规则刺突。
  幼虫:老熟体长约10 mm,淡黄绿色,头部黄褐色,每侧单眼5个,黑色呈弧形排列,胴部各节毛瘤黑色,中、后胸、第1~8腹节背面各有6个,中、后胸排成一横列,第l-8腹节排成“∵∵”形。腹足细长,趾钩单序环18~20个,臀足趾钩单序缺环16个左右,无臀彬。
  蛹:体长约5.5 mm,初黄白,后渐变黄褐色,翅芽暗褐色。第3~5腹节背面前缘各有一横列小刺,腹末背面有1对钩刺。
图11-8 苹果雕蛾 
1.成虫 2、5.幼虫 3.卵 4.蛹 (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1年发生3~4代,以蛹或成虫于杂草、枯枝落叶、树皮缝隙、干基部土缝中越冬。以蛹越冬者,次年寄主萌动露绿时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l代幼虫盛发期,老熟幼虫于叶背做茧化蛹,蛹期10 d左右,成虫产卵于叶面上,卵期5~6 d,幼虫危害期约半月左右,6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7月中旬为第3代幼虫盛发期,8月上、中旬为第4代幼虫盛发期。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化蛹进入越冬。
  以成虫越冬者,次年气温回升至15℃时开始活动、交尾、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约10 d。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盛期,幼虫期约20 d左右,危害至5月中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8 d,5月底始见成虫羽化,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6 d左右,5月下旬始见第2代卵,6月上、中旬为第2代卵盛期,卵期8~11 d,6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7月中旬左右为化蛹盛期,蛹期l周左右。7月中旬可见第2代成虫,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3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始见第3代成虫,羽化后的成虫寻找适当场所开始越冬。以蛹越冬者1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者1年发生3代。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围绕树冠飞翔。卵散产于叶上,以主脉附近较多,幼虫活泼,有转叶危害习性,老熟后于卷叶内或转至新叶、果的梗洼内结茧化蛹。羽化时蛹体常脱出茧外。
  防治技术
  1.人工防治。果树落叶后至成虫羽化或活动前,清理烧掉园内及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消灭其中越冬蛹或成虫。  
       2.化学防治。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常用农药的常用浓度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离线地蛆无踪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06-11
果树害虫防治
果树害虫防治1
农业栽培 2010-08-26 12:47:12 阅读3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陕西苹果博客《果树害虫防治1》

引用
陕西苹果博客 的 果树害虫防治1
        食心虫类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别名东方蛀果蛾、梨食卷叶蛾、梨姬食心虫、东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梨小食心虫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各桃、梨等果产区发生最普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为世界性害虫。其寄主可根据幼虫在不同植物上的不同危害部位可分为:(1)危害桃、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梢;(2)危害梨、苹果、李、梅、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榅桲、批把等寄主的果实;(3)危害批把等寄主的幼苗或嫩枝的枝干。尤以梨、桃混植果园此虫发生更为严重。
  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桃、杏、苹果等寄主的新梢和梨、桃、苹果等寄主的果实。危害新梢时,以初孵幼虫从梢端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并向下食害髓部,蛀孔处不久边向蛀孔外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被害梢先端凋萎,继而数叶下垂,最后新梢变黑枯死,危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果实两端或两果相接处蛀入,被害蛀入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食害种子,但不纵横串食。虫道内有丝线,脱果孔粗大,孔口有虫粪和丝网,受害早的梨果,蛀孔变为青绿色,稍凹陷;受害晚的则无此症状,但孔外有虫粪,数日后蛀入孔或脱果孔周围由于菌类侵入或遇雨季而引起变黑腐烂(故有“黑膏药”之称)。桃果被害时,幼虫多从梗洼处蛀入,向果心食害,蛀道内有虫粪。梨小食心虫危害苹果的症状与桃蛀果蛾危害的症状相似,但从幼虫有无臀栉来区别,即前者有,后者则无。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6~6.0 mm,翅展10.6~15.0 mm。全体灰褐色,无光泽。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全体带紫色光泽)。头部具有灰色鳞片;触角丝状,下唇须灰褐色向上翘。前翅混杂白色鳞片。中室外缘附近有一个白斑点是本种显著特征。肛上纹不明显,有2条竖带,4条黑褐色横纹。前翅前缘约有10组白色钩状纹,近外缘有10众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基部较淡,缘毛黄褐色。与苹小食心虫的另外一个区别为前翅外缘不很倾斜。静止时两翅合拢,两外绿构成钝角,而苹小食心虫两外缘构成锐角。各足跗节末端灰白色。腹部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体长0.6 mm左右,半透明,中部隆起,初孵乳白色,后淡黄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10~13 mm,初孵化时白色,头与前胸盾黑色。数日后非骨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臀板浅黄褐色或粉红色,土有深褐色斑点。腹部末端具臀栉4~7刺,用以弹去粪粒,可据此特征与桃蛀果蛾幼虫(无臀栉)相区别。腹部背面每节无桃红色横纹,可与苹小食心虫幼虫相区别。前胸侧毛组3毛、腹足趾钩单序环。
  蛹:体长6~7 mm,纺锤形,黄褐色,复眼黑色。第3~7腹节背面有2行刺突;第8至第10腹节各有一行较大的刺突,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长16 mm左右,扁椭圆形,丝质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华北及江南等地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4~5代,南方各省1年发生约6~7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或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的根际处或地表面土中越冬,或在果实仓库堆果场及其果品包装点、包装器材等处越冬。但以梨树和桃树老翘皮下(主干约占55%,主枝约占38%)越冬为主。
  1年发生3~4代的桃、梨混种地区,越冬幼虫员早于4月上、中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这一代成虫卵主要产在桃树新梢上,卵盛期为4下旬至5月。
  第1代成虫大部分发生于5月,主要危害桃。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卵大多产在桃树立。少部分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6月至7月上旬。
  第2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间,主要危害桃梢,也有少部分危害桃果及早熟品种的梨果。成虫发生于7月中旬左右至8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少数落在桃树上,卵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第3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底、8月初。主要危害梨果。成虫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8月下旬左右。第4代幼虫大部分发生8月下旬至l0月,完全危害果实,10月中旬陆续脱果越冬。
  根据上述梨小食心虫发生时期可知:(1)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明显重叠;(2)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为5 d左右,卵期4~7 d,幼虫期15~26 d,蛹期为10~15 d,前蛹期3~4 d;(3)从桃及梨上卵量的全年消长来看:桃梢着卵从4月下旬开始至9月,全年中以6月着卵量最大。梨果上一般自6月开始着卵直至果实采收,但以8月下旬着卵最多;(4)在1年发生3~4代的地区,春夏季发生的世代(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主要蛀食桃梢,夏秋季发生的世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一部分危害新梢,一部分危害果实。第4代是局部世代,主要加害采收后的梨果,往往在当年不能完成发育。
  梨小食心虫的越条场所复杂,越冬茧的密度在各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受害早,采收早,因而树干上冬茧相对少,主要集中在中、晚熟且受害严重的品种上。幼树在主干分杈处较多;大树则以树皮粗糙及其剪锯口或树洞处为多,因此刮树皮时应作为重点处理。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多静伏在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液、果汁、黑光灯及异性有强烈的趋性。产卵前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夜间产卵,散产,前期喜产于桃、杏等上部嫩梢和幼树上,以产在上部嫩梢第3~7片叶的背面近主脉处为多,后期喜产于梨果腹部和肩部,尤其是两果靠拢处和桃、杏的果沟附近。品种以味甜、皮薄、质细的酥梨、鸭梨;慈梨、秋白梨、今春秋、明月梨等品种落卵最多,受害最重,品质差,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则轻。每雌产卵70个80粒。幼虫具有转梢,转果危害习性。危害桃梢时,多至稍顶嫩叶的基部蛀入梢内,并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蛀孔爬出,转至他梢为害,被害蛀道长7~30 mm,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化蛹。产于果实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由尊洼或梗洼处蛀入果心,排粪便于果内,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作茧化蛹或就地在果内化蛹。幼虫的蛀入率高达l00%,成活率在70%以上,危害梨果蛀入率为40%~50%,一般1果内只有1头幼虫。
.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梨小食心虫在平均温度10℃以上开始化蛹。成虫活动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1.5~23.5℃,在越冬代成虫产卵期,晚上8时温度低于18℃时产卵量减少,高于19℃产卵量增多,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发育天数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湿度。梨小食心虫成虫活动交尾要求70%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在雨水多的年份,湿度高对成虫繁殖有利,产卵量大,危害严重。
  光照。幼虫脱果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是否化蛹,主要决定于幼虫生活期的光照长度,在每日14 h以上的光照条件下发育的幼虫几乎全不滞育,当光照在11~13h的情况下,可使90%以上的幼虫进入滞育。
  天敌的影响。梨小食心虫有多种天敌,常见的种类有: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卵,中国齿腿姬蜂;寄主于幼虫,第l、2代幼虫寄生率可达30%左右。期也天敌尚有食心虫纵条小茧蜂(Microdus anoylivorus)、梨小食心虫白茧蜂(Phanerotoma planifrons)、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anoylivorus )、食心虫扁股小蜂(Elasmus sp.)、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cavus)、黄眶离缘姬蜂、纯唇姬蜂(Eriborus sp.)、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 )、卷叶蛾赛寄蝇等。
.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成虫发生期测报
  (1)使用糖醋液诱集。红糖1份、醋4份、果酒0.5份、水l0份混合,放于碗中,傍晚挂到田间,逐日记载诱蛾数,夏季糖醋液容易变质,因而可改用红糖2份、果酒1份、醋2份混合,不兑水,用鸡蛋大小的棉球浸糖醋液挂在水碗上面,碗内盛满0.1%洗衣粉水。
  (2)使用性信息素诱集。在果园内选5~6株果树,间隔30~50 mm,距地面1.5 mm的树荫处,各悬挂一个性诱剂诱捕器,(或口径为16 cm的瓷碗),用细铁丝穿一根诱芯(聚乙烯管为载体含性诱剂0.5mg)横置碗上中央部位,碗内盛0.1%洗衣粉水(诱芯距水面1 cm)然后把其挂于果园中;当成虫连续出现且数量猛增时,表明已进入羽化盛期。
  (3)使用黑光灯诱集。根据梨小食心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灯光诱集,调查成虫羽化盛期。
  2.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测报
  (1)田间查卵法选择果园主栽培品种2~3个,每品种固定5~10株,每株在上部、内部、外部共查梨果100~200个,记载有卵果数,然后把卵除掉。一般从6月开始,卵果出现前,隔天查4次,卵果出现后每天查一次。当卵果率为0.5%~1%左右需及时喷药防治。
  (2)由成虫期推测。梨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后3~5日。即为产卵盛期。成虫盛发后1周即为幼虫孵卵盛期。此时即为果园用药适时。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建立新果园时,尽可能避免桃、梨、苹果、杏、李、山楂、樱桃、枇杷混栽或近距离栽培;在已混栽的果园内,应重点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做到合理配置树种,合理防治。
  2.人工防治法
  (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发芽前,进行刮树皮,刮下的树皮集中烧毁,耕翻树旁及根际,压死土内越冬幼虫;越冬幼虫脱果前,在主枝主干上束草诱杀脱果越冬的幼虫;清理果箱、果筐;堆果场的越冬幼虫。
  (2)剪除受害梢、摘掉或拾捡被害果。4~6月份及时剪除被害的虫梢,8月前后经常检查被害果,及时摘除或拾捡,并集中深埋。
  3.生物防治梨小食心虫产卵初盛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5 d放一次,每次每667m2/3万头左右,可有效地防治第1、2代卵,田间寄生率可达70%~80%。此外,白僵菌和杀螟杆菌对防治初孵幼虫及越冬幼虫均有一定效果。另外还可使用人工合成的性诱芯,大面积进行诱捕、迷向防治,对控制该虫有较好的效果。
  4.化学防治。应掌握各代成虫盛发期和产卵孵化高峰期或当卵果率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定会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常用的药剂有: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40%乐斯苯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6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90%敌百虫乳油1 000倍液,20%杀灭菊酯8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喷药应在果实采收前1个月进行。
  5.套袋防治法。请参考桃蛀果蛾防治之。
  梨云翅斑螟
  梨云翅斑螟(Nephopteryx pirivorella Matsumura),别名梨大食心虫、梨斑螟娥,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宁夏、甘肃、青海、华中、华东、四川、云南、广西等各地梨产区,其中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受害较重;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主要危害梨,据报道有时也为害桃和苹果。
  以幼虫危害梨芽、花芽、花序和幼果。越冬幼虫多数危害花芽,从芽的基部蛀入,直达花轴髓部,虫孔外有细小虫粪,有丝缀连,被害芽干瘪。越冬后的幼虫转害花芽,吐丝缠缀花芽鳞片,花丛被害严重时,常全部凋萎。梨果拇指大时,转果危害,幼果被害时,蛀孔处有虫粪堆积,果柄基部有大量缠丝,使被害幼果不易脱落,一头幼虫可转害1~4个幼果,至老熟时在最后一个果内结茧化蛹,被害果逐渐干枯变黑皱缩,悬于枝上,至冬不落,俗称“吊死鬼”。
  梨食芽蛾幼虫也危害梨芽、花芽,其症状与梨云翅斑螟相似,其区别在于:(1)梨云翅斑螟危害芽时钻蛀芽心,使芽直立、变黑枯死,俗称“正嘴”。蛀孔较小,孔外有小粒状虫粪和芽屑,由丝缀连成团,孔内茸毛较多;梨食芽娥多由芽侧蛀害,使芽弯曲,俗称“歪嘴”。蛀孔较大,蛀孔外有金黄色或淡褐色茸毛堆积,孔内茸毛较少。(2)梨云翅斑螟越冬茧较小,厚密,越冬幼虫细而小、紫褐色;梨食芽蛾越冬茧较大,薄而疏松,幼虫较肥大,鲜红或红褐色。(3)梨云翅斑螟危害花丛、叶丛时由果台蛀入髓部,被害后多枯死;梨食芽峨则不深入髓部,被害后多不枯死。(4)座果后梨云翅斑螟危害果实;梨食芽蛾则不危害果实。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l0~12 mm,翅展22~26 mm。初羽化为暗紫,后变为暗灰或暗紫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翅上有2条灰白色弯曲横线,外横线内侧及内横线外侧均有紫褐色宽边。翅中央近中室上方有一肾形白纹,外围黑边。后翅灰褐色,缘毛暗褐色。腹部淡灰褐色。
  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淡黄白色,近孵化时变为红色,长约1 mm。。
  幼虫:越冬幼虫体长约3 mm,胴部紫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 mm,暗红褐色微绿,腹面色较浅;头、前胸盾、胸足、臀板及胴部第12节背面斑纹均为黑色;最后一对气门大。无臀栉。
  蛹:体长10~14 mm,黄褐至黑褐色,腹末有6根弯曲的钩刺形成一横列。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1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东北延边梨区1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山西北部1~2代,山东、河北中南部、 四川重庆、山西中南部梨区2代,陕西、河南、安徽、江苏2~3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花芽内做灰白色小茧越冬。l代区,越冬幼虫出蛰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幼虫开始出蛰后5 d即进入盛期;2代区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幼虫出蛰后7 d即进入盛期;2~3代区为3月上旬至5月中旬,且越冬幼虫出蛰无明显集中的表现。越冬代幼虫多在6月上旬化蛹,蛹期8~15 d,羽化期:1代区在7月间,2代区在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每雌成虫产卵64粒,最多可达213粒。卵期7~8 d。1年发生1代者,到7月下旬开始在芽内作小茧越冬。1年发生2代者,一年危害可分为三个阶段:越冬代主害梨芽及幼果,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第l代主害梨果,发生在6~7月间;第2代于8~9月食入芽内,经短期危害后,即在芽内过冬。
  梨云翅斑螟越冬幼虫出蛰与梨树物候期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报道,花芽萌动露绿时开始出蛰转芽危害,花芽开放期为出蛰盛期,花序分离时为出蛰终止。越冬幼虫转芽期:1~2代区较集中,约为5~15 d,并有60%以上的个体在前6 d即转芽危害,由于出蛰转芽期集中;尤其在转芽初盛期,故此时为药剂防治的关键期。2~3代区可持续约50 d左右,但转果期较集中,一般一头越冬幼虫危害3~4个花芽或1~4个幼果。幼虫在果内危害20 d左右即行化蛹;幼虫化蛹前有吐丝缠绕果柄及作羽化道的习性,均在夜间进行。化蛹前5~15 d开始缠柄,化蛹前2~3 d吐丝作羽化道,此时被害果呈青皱状,是摘虫果的适宜时期,一旦被害果变干成“吊死鬼”时,成虫已羽化出果;梨云翅斑螟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交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卵多产在果实的尊洼、梗洼、果台、叶柄、果面、芽旁、短果枝、叶痕等处,散产。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6℃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当日均气温升达9.5℃时便大量出蛰。转芽期的长短与气温有关,当日均气温为13~14℃时,转芽比较整齐集中,如果早春气温回升较快,气温较高(21℃左右),转芽历期缩短,仅5 d左右;反之,早春气温回升慢,气温偏低(10℃左右),则转芽历期可长达12 d以上。
  湿度的影响。梨云翅斑螟发生的轻重除温度外,与当年的雨水有关,雨水多、湿度大,发生就重,高温干旱则不利于发生,故有“天旱梨果收”之说。
  天敌的影响。梨云翅斑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均在幼虫期进行寄生,最主要的种类有: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 orbitalis (Cameron))、喜马拉雅聚瘤姬蜂(Gregopimpla himalayensis (Cameron)) 、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稻苞虫赛姬蝇(Pseudopewrachaeta insidiosa Robineau-desvoidy )、梨大长尾瘤姬蜂(Gragpimpla sp.)梨大聚瘤姬蜂(Gragopimpla annulilarsis Ashmead) 、黄足绒茧蜂(Apanteles flavipes (Cameron))、食心虫扁股小蜂(Elasmus sp.)等。害果期幼虫寄生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有些年份高达50%~70%。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越冬幼虫基数调查。早春越冬幼虫出蛰前,每园按不同品种用对角线取样法选取5点,每点1~2株,共调查5~10株,每株按不同方位随机调查100~200个花芽,记载健芽数、被害芽数和有虫芽数,求出有虫芽率。当梨园为大年时,虫芽率在5%以上时应加强防治,小年时,虫芽率在1%以下时可不喷药,但需人工防治,虫芽率达3%以上时应喷药防治。
  2.越冬幼虫转芽期调查。在上年发生重的地块,选择调查3~5株,按不同品种、地势,采用固定芽和随机取芽调查法,每2 d查一次,每次查30~100个虫芽,记载越冬幼虫转出数量(虫芽内有虫粪,并有新鲜的白灰色空茧,为幼虫转出;虫芽内无虫粪,空茧色陈旧,为上年被害的旧芽,不应计算)。发现有转芽时,应每天查一次。当幼虫转芽率达到5%以上,同时气温明显回升时。应立即喷药防治。或随机抽查50个花芽,当虫芽率达3%~5%以上时应立即防治。
  3.转果期调查梨果开始脱萼时,每隔l-2 d随机检查上次受害重的树上的梨果500~1 000个果,当发现被害果时立即开始用药。
  防治技术
  l.人工防治法。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虫芽;春季越冬幼虫转芽前摘虫芽;开花至转果前检查并除掉已枯萎的花簇,同时震落末受害花簇基部的鳞片,鳞片不落者即有虫潜伏其中危害。应随即捏死;幼虫化颊,成虫羽花前,组织人工摘除越冬代幼虫被害果并集中处理。
  2.化学防治法。在梨云翅斑螟生活周期中有几次转移暴露期;转芽期,转果期,第1、2代卵孵化盛期。 应根据各个时期的防治指标进行用药防治。常用农药有:50%对硫磷乳油l 000倍掖混加20%甲氰菊酯8 5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混加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防效均好,并在越冬幼虫转芽初期防效远好于转芽盛期。转果期用药是弥补转芽期防治的不足,转芽期防治得好,转果期就不必防治。各代卵盛期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必要对应用2次,第2次喷药应在第1次用药后的半个月内进行效果佳。
  3.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性诱剂捕杀成虫。
  棉铃实夜蛾
  棉铃实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别名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此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有棉花、亦危害苹果、柑橘、李、桃、葡萄、梨、无花果、草莓、番茄、向日葵、玉米、辣椒、小麦、泡桐,其中以棉花、玉米、小麦、番茄受害较重。
  以幼虫取食寄主嫩梢与幼叶,蛀害果实时被害处为一不规则的大孔洞,粪便排于其中,向或也有虫粪推出被害孔外,果实受害后常引起腐烂脱落。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4~18 mm,翅展30~38 mm。头、胸部及腹部淡灰褐或青灰色。前翅浅赭色或浅青灰色,基线双线,内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环纹褐边,中央有一个黑点,肾纹褐色,中央有一块深褐色肾形斑,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两条褐纹,中横线褐色,微波浪形,外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齿尖在翅脉上为白点,亚缘线褐色,锯齿形,与外横线间为一条褐色宽带,端区各翅脉闻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端区褐或黑色,翅脉色暗,在中部Cu1脉的两侧具一相并的灰白色斑,间或斑不明显,全为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色。
  卵:半球形,直径约0.6 mm,初产卵为淡黄白色,孵化前深紫色。
  幼虫:老熟体长32~45 mm;头黄色具不规则黄褐色网状纹。体色变化,有4种;即:(1)黄白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黄白色;(2)绿色,背线与亚背线深绿色、气门线淡黄色;(3)淡绿色,背线与亚背线淡绿色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绿色;(4)淡红色,背线与亚背线浅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第1、8腹节背线处最多,背线由两条或4条组成,气门上线由不连续的3~4条线组成;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褐色;第8旗节气门较大。腹足趾钩双序中带,第1、2对各约15个,第3对约16个,第4对约19个,臀足趾钩17~23个。。
  蛹:体长17~20 mm;黄褐至赭色,腹末圆形,臀棘2个,尖端微弯。
图11-1 棉铃实夜蛾成虫(仿周尧)
图11-2 棉铃实夜蛾幼虫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每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逐渐增加,辽河流域和新疆大部1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及部分长江流域1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以南1年发生5~7代,一般均以蛹于土中越冬。云南部分地区1年发生7代,且冬季蛹不滞育。以蛹越冬者于次年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羽化以夜间9~12时最多,越冬代成虫羽化期长达40 d左右,第2代以后则世代明显重叠。年生4代区:第1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中、下旬;6月底至7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第2代化蛹盛期为2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成虫盛发期;第3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第4代)盛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代卵期分别平均为7 d、3 d、3 d、5 d。幼虫共6龄,间或有5龄者,当平均气温为21℃时,幼虫历期约22 d,蛹期平均10 d。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麦类、苜蓿等早春作物,第2代开始危害果树。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喜食糖蜜。成虫羽化多于下午19时至次日凌晨2时进行,羽此后当晚即行交尾,2~3 d后开始产卵,产卵历期6~8 d,卵散产于寄主嫩芽、幼叶上,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次日危害嫩芽、幼叶,3~6龄幼虫食量大增,且有转移危害习性,转移时间多于夜间和清晨发生。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沿树干爬下或直接坠落地面,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其中化蛹,或进入越冬。
  防治技术
  1.果园内及其附近不种玉米、棉花等棉铃密夜蛾的寄主植物,以减少虫源基数。
  2.利用黑光灯或其他灯光、杨、柳枝把诱杀成虫。使用杨、柳技把前,应将其堆沤2 d左右,以便产生对该虫有引诱作用的单糖和邻位氢氧基苯醇。或用刚羽化的雌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利用有机溶剂提取此类性信息素的物质。
  3.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于此虫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万头,卵寄生率可达60%~80%。
  4.化学防治,于各代卵孵化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参照桃剑纹夜蛾药剂防治法
  李小食心虫
  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别名李小蠹蠢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李、杏、樱桃、桃、郁李等多种植物。其中以李受害最重。
  以幼虫驻果危害,蛀果前常在果面上吐丝结网,栖于网下开始啃食果皮蛀入果内,早期入果孔为黑色,数日后即有虫粪排出。豆粒大的果实极易大量脱落,以后被害果在入果孔流出大量水珠状果胶滴。入果后蛀食果仁或纵横串食,并串到果柄附近咬坏输导系统,小果变紫红色,呈“红糖馅”不堪食用。有的果园虫果率竞达80%~90%,造成增产不增收。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5~7.0 mm,翅展11~14 mm。体背面灰褐色,头部鳞片灰黄色,复眼褐色,唇须背面灰白色,其余部分灰褐色而杂有许多白点,向上举。前翅长方形,烟灰色,没有明显斑纹,前缘有18组不很明显的白色钩状纹;后翅梯形,淡烟灰色。本种与梨小食心虫很近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前翅较狭长,前翅颜色淡,为烟灰色;前缘白色钩状纹不明显,有18组,而梨小食心虫则明显,有10组;梨小食心虫前翅中室端部附近有一明显斑点,本种则无。
  卵:扁椭图形,长径0.6~0.72nm。初产卵为乳白色半透明,后变为淡黄色。
  幼虫:老熟体长约12 mm,头宽约0.9 mm,玫瑰红或桃红色,腹面体色较浅。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褐或玫瑰红色,上有20多个深褐色小斑点;腹足趾钩粗短,为不规则双序,而梨小食心虫细长且为单序。臀栉5~7齿
  蛹:体长6~7 mm,初为淡黄褐色,后变褐色,其外被污白色茧,长约l0 mm,纺锤形。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1年发生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距树干35~65 cm范围内的0.5~5 cm深的表土内或草根附近、土石块下做茧越冬,以0.5~3.0 cm处最多,极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幼虫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经1~2 d开始交尾产卵,卵期l周左右,幼虫约经10 d左右即老熟脱果,并顺枝条爬至主干,潜入粗皮缝隙内,或寻找草根、石块下、或钻入浅土层内作茧,经3~4 d化蛹,蛹期1周左右。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幼虫期约20 d,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9月中旬采收前,老熟幼虫脱果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白天栖息在树下附近的草丛或土块缝隙等隐蔽场所,黄昏时在树冠周围交尾产卵,卵散产在果面上,间或产在叶片上。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上爬行数分钟乃至3h左右,当寻找到适当部位后即蛀入果内。幼虫危害时多直接蛀入果仁,被害果极易脱落。幼虫蛀食果实2~3 d后,在被害果尚未脱落前,即行转果危害,尤其当2~3个果生长靠近时,幼虫更易迁果危害。但随果落地的小幼虫,由于落地虫果很快干枯,多数不能完成幼虫期。第2代幼虫蛀果后,不能危害果仁,只蛀食果肉,果实被害后常表现出“流泪”现象,一般每头幼虫只危害1个果实,受害果不脱落。第3代幼虫大部分由果梗基部蛀入,被害果表面无明显症状,但比好果提前成熟和脱落。雌蛾能分泌性信息素,产卵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4~28℃,卵量平均为50多粒。
.  防治技术
  根据李小食心虫的越冬习性,应以树下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结合其他环节的防治办法,可提高防治效果。
  1.树干基部培土。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盘干基周围50~70 cm地面培以10 cm厚的土堆,并予踩紧踏实,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其法还可防治其它在树干周围越冬的害虫,如桃蛀果蛾越冬幼虫,同时结合整地、除草、刮树皮消灭越冬虫源。但要注意及时撒土、松土,以免果树翻根。
  2.地面施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李树落花后)或第l代幼虫脱果前(5月下旬)在树盘下喷布75%辛硫磷乳油每667m20.5kg左右,或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500倍液,90%敌百虫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喷后用耙子耙匀,以便药土混合均匀,提高杀虫效果。
  3.树上用药。在卵盛期可喷布50%杀螟琉磷乳油1 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 000倍液对卵有特效,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8 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8 000倍液,对初孵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长达1个月,一般应喷2次,重点保果。
  4.诱杀成虫。使用灯光诱杀或糖醋液诱杀,对成虫均有良好的杀伤效果。
  苹小食心虫
  苹小食心虫(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别名苹果小食心虫、东北小食心虫、苹果小蛀蛾、苹果小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寄主有苹果、梨、沙果、山楂、海棠、李等多种果树植物7。苹小食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实,多从果实胴部蛀入,并局限于果皮下浅层危害,很少深入果心,蛀果后2~3 d,虫疤上出现2~3个排粪小孔,并在其四周出现红色小圈、蛀入孔3~4 d流出第1次果胶,7~14 d后再流第2次果胶。虫疤近圆形,直径8~12 mm,表面褐色,稍凹陷并干裂,排粪小孔外常堆有少许呈褐色的虫粪。虫疤长期不变质腐烂,故果农常称之为“干疤”。危害严重时,虫果易早落。苹小食心虫幼虫危害小型果实如海棠、山楂、山荆子时可蛀食果心。“于疤”是苹小食心虫典型的不同于其它食心虫危害的症状之一,很容易区分和识别。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5~5.0 mm,翅展l0~11 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色斑点,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0或小于900。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淡黄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6.5~9.0 mm,全体非骨化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淡黄褐色,前胸盾淡黄褐色,前胸例毛组3毛;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面一条粗大,后面一条细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臀彬深褐色4~6齿,腹足趾钩单序环15~34不等,大多25个左右,臀足趾钩10~29个,多为15~20个。
  蛹:体长4.5~5.6 mm,黄褐色或黄色,第1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苹小食心虫在苹果树上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的粗皮缝隙处和剪锯口四周死皮裂缝内以及吊枝绳、果筐等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5月间开始化蛹,蛹期20 d左右,6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1~3 d开始交尾产卵,每雌产卵45粒左右,卵期1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内危害约经18~30 d后,最早在7月上、中旬脱果;大部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脱果化蛹。再经半月左右的蛹期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第2代卵初期为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为.3~5 d,在果内危害20余天后老熟脱果。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幼虫脱果后即爬至越冬场所结茧越冬。山东半岛发生危害要提前一旬左右。
  苹小食心虫在梨树上1年发生l代;只有少数可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在温度25℃的条件下为13 d左右。成虫发生初期为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中、下旬。卵期5 d左右,幼虫在果内危害32 d左右后老熟,于8月上旬开始脱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
  老熟幼虫在树体上越冬虫数的多少与果实成熟期和采收期的早晚有关,成熟愈晚的品种,其越冬虫数越多;成熟愈早的品种,越冬虫数越少,有的甚至没有越冬幼虫,如红魁、黄魁等品种。老熟幼虫在树体上的越冬部位与树龄有关,在大树、老龄树上,越冬幼虫多在树体上部枝条的剪锯口,梨潜皮蛾幼虫危害的爆皮下(约占63.5%~85.7%)越冬;在龄期小、小树上,多在树体下部主干的老翘皮下(约占90%以上)越冬。因此,刮树皮防治越冬幼虫时,应根据品种和树龄确定防治目标,这样可节省劳力和提高除虫的效果。
  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活动较盛,对苹果醋、糖蜜、糖醋液、茴香油和黄樟油均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成虫喜将卵散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多卵均落在果实的胴部,萼洼、梗洼处卵很少。因此,在施用杀卵药剂时,应重点放在果面上。在梨树上,成虫卵主要产在果实上,少数产在叶片上。
  初孵幼虫在果面卵壳附近爬行20分钟左右后,咬破并蚕食果皮,约近lh后,开始在适当的部位蛀入果内,幼虫在果内历期因种而异。据研究观察,在红玉果实中为20.9 d,在国光内为28.9 d。幼虫向四周扩展,很少深入果心。在梨树上,苹小食心虫幼虫蛀果期因品种不同而异;最早是酥梨和鸭梨,7月上旬开始,蛀果率约7%,7月下旬蛀果率约31%;其次为红梨、约比酥梨,鸭梨迟一旬左右,8月上旬蛀果率约37%;当晚期花盖梨(约8月中旬)蛀果率为28%时,酥梨、鸭梨、秋白梨蛀果率已均达71%。因此梨树上进行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和药剂防治时,不能单纯依靠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分别进行测报与防治。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湿度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据测定,当温度为2l-29℃,相对湿度在75%~95%时有利于成虫产卵,当温度低于17℃或高于35℃时,不利于成虫产卵,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95%。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在19~29℃,相对湿度在75%~98%,此时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当温度低于14℃或高于34℃时对卵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特别是相对湿度低于50%,此时卵全部不能孵化。但温度提高到36℃,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在山荆子上的卵仍能全部孵化,说明在高湿条件下,卵对高温的抵抗力是较强的。幼虫在25℃时的成活率最高,为62.5%,29℃时成活率为57.1%,2l℃时成活率为48%,17℃以下和34℃以上时的幼虫成活率明显降低。温度在17℃和34℃,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越冬代蛹的成活率明显下降,但第1代蛹只稍有下降。
  光照的影响。据报道,在辽南苹果产区,苹小食心虫第1代幼虫在7月15~20日脱果的,发生滞育的仅占O.5%,8月1日脱果的,滞育率增加到40%,8月6~10日脱果的,滞育率为78.8%,8月底脱果的,滞育率为100%。试验证明,温度在25℃的条件下,如果每日光照大于15h,苹小食心虫幼虫全部或几乎全部不进入滞育虫态,如果每日光照小于13h,则全部进入滞育虫态。由此可见,幼虫发育期间的温度对滞育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光照时数则是左右发生世代的重要条件。
  天敌的影响。苹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Phaedrotonus sp.)和(Mesochorus sp.)等两种姬蜂,另外还有步甲、蜘蛛和蚂蚁等。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成虫羽化期调查。在苹小食心虫发生的地区,应重点预测两代成虫的发生与消长,具体方法有:
  田间笼罩养越冬茧。在苹小食心虫发生前,在田间仔细挖取完好无损的越冬茧200~500头,放于底部铺湿沙,中间垫锯末,上面放草纸的罐头瓶中。罐头瓶应置于盛水瓷盆中,水面不能超过瓶的2/3,然后用纱笼罩好在树冠下,逐日调查羽化蛾的数量,直到羽化结束;
  糖醋液诱蛾法。使用苹果醋、糖蜜、茴香油或黄樟油诱集成虫,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选择上年苹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地块,按五点抽样法设置诱蛾盆,隔天早晨检查记录落盆蛾数,当发生第1头成虫后,应每天调查记载,直到结束,同时应每隔5 d更换一次诱液。从成虫开始羽化分别向后推算ll天或9 d,即为越冬代和第l代成虫的羽化盛期。同时应根据当时气候条件予以订正。
  2.卵发生期调查。当越冬代成虫累计羽化率达25%,第l代达30%时,即为成虫羽化盛期。从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向后推9 d和6 d,即为第1代和第2代卵孵盛期。上述推算的结果还应该配合田间查卵予以订正。从5月下旬开始,每3 d查卵1次,随机抽查3~5株树,每株抽查100~150个果,当卵果率达到0.5%~1%时,即需喷药防治;在梨树上,除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外,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的蛀果期作出准确的测报。
  防治技术
  1.消灭越冬幼虫。早春果树发芽前,结合刮治腐烂病,彻底刮除老皮、翘皮下的越冬幼虫,处理吊树用的支竿和草绳,集中,处理或烧毁。树下的枯枝落叶和杂草也应清除烧掉。
  2.诱杀脱果幼虫.幼虫脱果前,在树干、侧枝、剪锯口处绑麻袋片或束草,收集既果幼虫,集中消灭。果实采收期,在堆果上铺盖麻袋和草袋,待幼虫潜入后,集中消灭。
  3.摘除虫果。在苹小食心虫发生不重的果园,可结合疏果,摘除虫果和拣拾虫果,集中处理,这是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
  4.树上喷药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第l代成虫发生期喷布50%对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第l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喷1次,以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和50%杀螟松乳油防治最佳。成虫发生期如果使用上述两种药,那么第l代与第2代卵盛期应改用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8500倍液防治效果也很理想。
  5.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液(清水l0份、红糖0.5份、醋1份或果醋1份、清水1份、红糖少许,混合后溶化均匀再加入几滴八角茴香油)诱集成虫,同时可作为预测成虫发生期的手段。  
6.套袋法防治。请参考桃蛀果蛾防治法之6。
果树害虫防治3
农业栽培 2010-08-26 12:45:57 阅读8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陕西苹果博客《果树害虫防治3》

引用
陕西苹果博客 的 果树害虫防治3

卷叶蛾类
  棉褐带卷蛾
  棉褐带卷蛾 (A doxophyes orana Fisher von R?slerta mm),别名苹小卷叶蛾、苹果小卷蛾、棉小卷叶蛾、网纹褐卷叶蛾、远东褐带卷叶蛾、桑斜纹卷叶娥、茶小卷叶蛾、苹卷叶蛾,属于鳞翅目,小卷蛾科。
  此虫除西北、云南、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棉花、茶、柑橘、蔷薇、杨、柳、桦、悬钩子、樱桃、忍冬等多种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等植物。
  以幼虫取食危害嫩芽、幼叶、花蕾。幼虫稍大后,常吐丝缀连叶片,卷成虫苞,潜居其中食害叶肉呈纱网状或孔洞,并常啃食贴叶果和相贴果的果皮及果肉,被害果面常呈不规则的小凹疤,多雨时常引起腐烂脱落。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8 mm,翅展13~23 mm,体棕黄色,前翅基斑褐色,中带上半部狭窄,下半部向外倾突然增宽,下半部中央色浅,余部色深,似倾斜的“h”形。后翅及腹部为淡黄褐色。雄虫前翅前缘基部具前缘榴,后翅淡黄褐色。缘毛灰黄色。
  卵: 扁平椭圆形。淡黄色。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
  幼虫:体长13~17 mm。体色浅绿至翠绿色;头部淡黄绿色。头壳侧后缘处单眼区上方有一栗棕色斑纹。前胸背板淡黄或淡黄褐色。胸足淡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臀栉6~8刺。
  蛹: 体长9~10 mm。体较细长,黄褐色。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两横列刺突,后列小而密,臀棘8根。
图11-5 棉褐带卷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东北、华北1年发生3代,宁夏1年发生2代,山东1年发生3~4代,黄河古道地区1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粗皮裂缝,剪锯口缝隙及枝上粘贴的枯叶下越冬,少数在侧芽和腋芽上结白色薄茧越冬。果树发芽时开始出蛰,金冠品种盛花期为出蛰盛期,国光品种初花期为出蛰末期,前后持续25 d左右。出蛰幼虫顺枝干爬至幼芽、嫩叶、花蕾上危害,展叶后边缀叶危害。各代成虫发生期大体为柿举肢蛾:3代区越冬代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1代从7月上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中、下旬;第2代从8月上旬至9月下旬,盛发期在9月上、中旬。各代卵期:第l代为l0.2 d,第2代为6.7 d,第3代为6.8 d。幼虫期平均为18.7~26 d。蛹期为6~9 d。4代区越冬代从5月上旬至5月中旬,盛发期在5月上旬末、中旬初;第1代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末、7月上旬初;第2代从8月上旬至中旬,盛发期在8月上旬末至中旬初;第3代盛发期在l0月上旬。各代卵期:第l代为11 d,第2代5.5 d,第3代7.5 d,第4代12 d。幼虫期平均为25 d左右,蛹期为7 d左右。卵量为21~207粒不等。产卵前期4~6 d。
  棉褐带卷蛾幼虫在树体上各部位越冬虫量多少,因树龄大小而异。结果大树以主枝和主干的粗皮缝隙内居多,而幼树则以剪锯口、枯叶与小枝贴合处为多。幼虫活泼,受惊后吐丝下垂,并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当营养不良时,即向新梢嫩叶上转移危害。因此,在新梢最上面的卷叶多为有虫叶苞,下部卷叶多为无虫叶苞,幼虫老熟化蛹前,常转移至新叶结虫苞,在其中化蛹。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果汁、果醋和糖酯液有很强的趋性,雄蛾对雌性激素反应敏感,卵多产在叶面和果皮上,呈鱼鳞状排列。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受湿度影响较大,天气干旱时,虫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均明显下降。因此在多雨年份发生危害重。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l.越冬幼虫出蛰期测报。选择上年发生较重的果园,固定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果树各2株,每株各选l-2个侧枝,上下部涂以黄油,固定调查范围,从4月上旬开始,每隔l-2 d,调查一次固定范围内的越冬幼虫出现的数量,记载虫数后,将虫处死,一般当越冬幼虫大量出现而尚未卷叶时为药剂防治适期。或者当越冬幼虫已经活动,但尚未出蛰时,是利用敌敌畏“封闭”防治的关键期,当出蛰率累计达30%以上时,是施药防治的另一个关键期。
  2.成虫盛发期测报。利用黑光灯、性诱盆或糖醋盆进行诱捕,从5月上旬开始,每日统计所捕成虫数,当捕蛾量骤增时,说明成虫进入羽化盛期。羽化盛期加产卵前期和卵期天数,即为卵孵化盛期。此时为施药防治幼虫的关键期。
  防治技术
  1.保护和利用天敌。果树卷叶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拟澳赤眼蜂(Trichogra mma) 卷叶蛾肿腿蜂( Goniozus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 mmadendrolimi Matsumura)、舞毒娥黑瘤姬蜂(Coccygomimusdisparis (Viereck))、松毛虫埃姬((Itoplectis alternans spectabilis (Matsumura)卷叶蛾甲腹茧蜂(Ascogaster sp.)、卷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sp.)以及一些食虫虻、蜘蛛等,这些天敌对果树卷叶蛾类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株树放蜂1000头,放蜂3~4次,间隔3~5 d。
  2.人工防治。早春结合防治叶螨、食心虫等果树害虫,彻底刮粗翘皮,清理树体,药泥、涂白剂或石硫合剂和敌敌畏“封闭”出蛰前的越冬幼虫,刮下的粗翘皮及树上粘贴的枯叶集中处理。春季结合疏花疏果,摘除虫苞,消灭其中幼虫,如寄生性天敌发生较多时,可将虫苞饲养于笼中,待天敌羽化释放后,再将害虫处死;在各代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药杀越冬幼虫和第1代初孵幼虫,减少前期虫口密度,避免后期果实受害。据调查,有40%的越冬幼虫在剪锯口处越冬,因此,在出蛰初期可用90%敌百虫2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500倍液涂抹剪锯口,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即封闭出蛰前的越冬幼虫。当幼虫出蛰率达30%或第1代卵孵化盛期时为用药关键期。常用的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l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8 000倍液,10%氯氰菊酯8 5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l 000倍液以及杀螟杆菌(细菌含量62亿/g)6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90%敌百由1 0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防效也好,但在开花至6月下旬以前不宜使用,容易加重生理性落花、落果、落叶。灭幼脲l号施用浓度为5~10ppm,可使幼虫和蛹发育畸型,使成虫不能交尾繁殖。另外杀螟硫磷,敌百虫和敌敌畏对高粱有严重药害,使用时切勿随风飘落在高粱上。
  旋纹潜蛾
  旋纹潜蛾 (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海棠、山楂等多种果树植物。
  以幼虫潜叶危害,行螺纹状串食叶肉,残留表皮,粪便排于隧道中,被害处由叶正面看多呈圆形褐斑,极似苹果轮斑病,严重时一片叶上有虫斑数10处,常引起早期落叶,非越冬幼虫老熟语主要于叶上吐丝作“Z”字形丝幕,两端系于叶面上,化蛹于其中。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2.3 mm左右;翅展约6 mm左右,体、前翅及足银白色;头顶具丛竖立的银白色毛,触角丝状稍褐,几于体等长,眼罩大,唇须缺。前翅近端部2/5大部橘黄色,其前缘及翅端共有7条褐色纹,顶端第3~4条呈放射状,1~2条之间为银白色,3~4、4~5条间为白或橘黄色,在第2和第3条短褐纹下具一银白色小斑点,翅端下方有2个大而深紫色斑。前翅前半部具长而浅灰黄或灰白色绒毛,后翅技针,浅褐色缘毛白色。
  卵:扁平椭圆形,长约0.3 mm,浅绿至灰白色,近半透明,具光泽。
  幼虫:体长约5 mm,黄白微绿稍扁平。头大褐色,胴部节间较细,略呈念珠状。前胸盾具细长褐色斑盈块。后胸与第1、2 腹节两侧各具一棒状小突起,上生一刚毛。
  蛹:体长约3 mm,纺锤形,稍扁平,初淡黄褐后变浅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图11-6 旋纹潜蛾 
1.成虫 2.卵粒 3.幼虫 4.蛹 5.茧(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山西、河北1年发生3~4代,陕西、山东4代,河南4~5代。均以蛹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越冬。4月中旬至5月陆续羽化。成虫于晴天活动,月光下显出银色闪光,羽化后即可交尾,次日产卵,卵散产于叶背,单雌卵量平均30粒。成虫寿命约8 d左右,幼虫孵化后舷入叶肉为害。5月上、中旬始见被害叶,老熟后爬出并吐丝下垂到下面叶片即于叶背结茧化蛹,羽化后继续繁殖危害,每年以7~8月危害最重,9~10月最后1代幼虫老熟,并陆续脱叶吐丝下垂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化蛹越冬.此虫卵期l0 d左右,幼虫期约25 d左右,前蛹期3 d左右,蛹期:越冬者230 d左右,非越冬者15 d左右。
  防治技术
  l.果树休眠期防治。冬前或早春结合修剪,刮树皮、清理果园,集中处理园中残枝落叶及修剪下的枝条与刮的树皮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蛹;或喷洒5%柴油乳剂或矿物油乳剂可杀越冬蛹。
  2.果树生长期防治。各代成虫盛发期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二溴磷乳油,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乳油8 000倍液对成虫、初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效。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及功夫乳油对卵有特效作用。
  杏白带麦蛾
  杏白带麦蛾(Recurvaria syrictis Meyrich),属于鳞翅目,麦蛾科。
  此虫分布于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寄主有杏、苹果、李、桃、樱桃、槟沙果等多种植物。
  以幼虫食害寄主叶片,初龄幼虫于卷叶虫类为害的叶片处食害叶片呈针眼状筛孔,留一层表皮;3龄后幼虫则吐丝缀叶将相近两叶黏于一起,幼虫于两叶间食害表皮与叶肉,形成不规则斑痕,虫粪留于被害处的边缘,发生严重时仅残留表皮与叶脉。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4 mm,翅展约8 mm。头与胸的背面银白色,腹部呈灰色;下唇须白色,前伸;复眼黑色球形;触角线状,节间黑白相间,翅肩片黑褐色,前翅灰黑色,披针形,散生银白色鳞片,并且以翅端与前缘较多;后缘从翅基到端部具一银白色带,约为翅的2/5,带前缘呈曲线状,静止时,成虫体背形成倒葫芦状白斑。缘毛较长,灰黄至灰色。前翅反面深灰色,后翅灰白色,顶角尖削,外缘微凹,酷似菜刀形,缘毛较长,灰色。足灰白色,胫节外侧具2条黑褐色纵斑;跗节端部白色,余为褐色。
  卵:长椭圆形,长径约0.4 mm,短径约0.2 mm淡黄绿色,卵径5~7 d后变为黄褐色,卵四周显红或紫红色,中部淡褐色,孵化前于卵壳上可见黑褐色头壳与臀板,间或可见弯曲的虫体。
  幼虫:老熟体长约5 mm左右,长纺锤形,体扁,头部与体躯为黄褐色。前胸盾褐或棕褐色,略似月牙,中央具一白色细纵线。中胸到腹末各体节基部约l/2为暗红或淡紫红色,端部分为黄白色。貌似“环圈”,极显。腹足趾钩与臀足趾钩均双序,各为26个左右和18个左右。初孵幼虫体长约O.8 mm;体扁淡褐色,头及臀板黑色,胸足与前胸背板暗褐色;2龄体长约2.0 mm左右,体为黄色,头与前胸背板、胸足与臀板均为黄褐色;3龄体长约3.3 mm,体为黄褐色。各腹节间黄白色,基部各节具褐绿色环纹。4龄幼虫体长约4.5 mm,体为黄褐色,各腹节基部紫红色。
  蛹:体长约4.o mm,纺锈形,淡黄至黄褐色,头端圆钝,尾端突削,具6根刺毛。触角、翅芽与后足均伸达第5腹节后缘。茧白,质地疏松,可透视见蛹体,茧长约6 mm,椭圆形。
图11-7 杏白带麦蛾
1.成虫 2.成虫休止状 3.幼虫侧面观 4-6.蛹(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山西晋中1年发生2代,以蛹于树皮隙缝、树权粗翘皮、剪锯口或树洞等处越冬。次年春季越冬蛹出蛰活动,于4月下旬前后开始羽化,5月间为羽化盛期,6月初仍可见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左右田间初见成虫产卵,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末期,越冬代成虫寿命为5~8 d。卵期平均为15 d左右,6月初始见第1代幼虫,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为末期。第1代幼虫历期最短为38 d,最长为41 d,平均为40 d左右。为害到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前后为第1代蛹化盛期,7月下旬为末期。蛹期最长16 d,最短8 d,平均为l0 d左右。雄蛹历期短于雌蛹历期。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前后成虫盛发,8月上旬仍可见到第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4 d左右,产卵前期2 d左右。第2代卵始见于7月中旬,卵盛发期为7月底到8月初,第2代卵期平均为8 d左右。第2代幼虫始见天7月下旬,盛发期为8月中旬左右,9月下旬仍可见到孵化的幼虫。第2代幼虫为害历期最短42 d,最长58 d,平均51 d左右,为害到老熟后边寻找适当场所进入预蛹期,经一天后化蛹,并以蛹越冬。越冬代蛹期为7~8个月。成虫性活泼,多夜间活动。成虫羽化多于上午l0时至下午16时进行。雄虫比雌虫提早5 d左右,且各代雄虫常多于雌虫。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交尾后1~3日开始产卵。第1代卵散产枝条顶端1~3片嫩叶背面近叶柄处主脉的两测,少数产于芽腋间、叶缘及叶端处,间或芽鳞与叶柄等处均可见到卵粒。初孵幼虫食量小。幼虫较喜害枝条下部4~5片叶上为害,并有转叶为害习性,一生可转害4~5个叶片。幼虫性活泼,受扰后迅速逃避或吐丝下垂。第l代幼虫老熟后多于贴叶下、间或树皮下或剪锯口及树洞内化蛹。第2代蛹多见于剪锯口、树皮缝隙中,间或贴叶上或树权处。
  防治技术
  1.休眠期防治,冬季清扫园内及附近落吁和杂草,消灭越冬蛹。
  2.药剂防治。春季幼虫危害初期,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可喷施50%对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敌敌畏乳油l 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2.5%敌杀死乳油,功夫乳油等菊酯类农药,用常规浓度防效更好。
  3.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发生数量少时,可于第1代幼虫为害期,人工摘除被害虫苞,消灭其中幼虫。
  苹果雕蛾
  苹果雕蛾( Anthophila pariana Clerck),别名苹果雕翅蛾,属于鳞翅目,雕蛾科。
  此虫在国内分布于山西、陕西、吉林、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欧洲、北美。寄主有苹果、山楂、沙果、山荆子、海棠等多种果树植物。
  以幼虫卷叶危害,多将叶片向上纵卷呈饺子状,于卷叶内食害上表皮和叶肉,或将2~3片嫩叶缀连一起成卷叶团于内取食,常将叶片食成纱网状、孔洞或缺刻,粪便粘附于丝上。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5~6 mm,翅展ll~13 mm,翅宽约2.5 mm,触角丝状,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唇须密布鳞片状毛,第3节向上举,末端钝,前翅黄褐色,翅的1/3处有由前缘伸向后缘的狭条纹,其内侧呈黑褐色,外测呈白色。2/3处有白色宽条纹,两侧呈黑褐色,外缘及缘毛皆呈黑褐色。后翅灰褐色,腹面银白色,足的胫节、跗节上有黑色、白色相间的环纹,中、后足的胫节上有明显的环状毛刺。
  卵:近圆形略扁,初产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卵壳上具许多不规则刺突。
  幼虫:老熟体长约10 mm,淡黄绿色,头部黄褐色,每侧单眼5个,黑色呈弧形排列,胴部各节毛瘤黑色,中、后胸、第1~8腹节背面各有6个,中、后胸排成一横列,第l-8腹节排成“∵∵”形。腹足细长,趾钩单序环18~20个,臀足趾钩单序缺环16个左右,无臀彬。
  蛹:体长约5.5 mm,初黄白,后渐变黄褐色,翅芽暗褐色。第3~5腹节背面前缘各有一横列小刺,腹末背面有1对钩刺。
图11-8 苹果雕蛾 
1.成虫 2、5.幼虫 3.卵 4.蛹 (师光禄图)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1年发生3~4代,以蛹或成虫于杂草、枯枝落叶、树皮缝隙、干基部土缝中越冬。以蛹越冬者,次年寄主萌动露绿时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l代幼虫盛发期,老熟幼虫于叶背做茧化蛹,蛹期10 d左右,成虫产卵于叶面上,卵期5~6 d,幼虫危害期约半月左右,6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7月中旬为第3代幼虫盛发期,8月上、中旬为第4代幼虫盛发期。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化蛹进入越冬。
  以成虫越冬者,次年气温回升至15℃时开始活动、交尾、产卵;4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约10 d。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盛期,幼虫期约20 d左右,危害至5月中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8 d,5月底始见成虫羽化,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寿命6 d左右,5月下旬始见第2代卵,6月上、中旬为第2代卵盛期,卵期8~11 d,6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7月中旬左右为化蛹盛期,蛹期l周左右。7月中旬可见第2代成虫,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3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始见第3代成虫,羽化后的成虫寻找适当场所开始越冬。以蛹越冬者1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者1年发生3代。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围绕树冠飞翔。卵散产于叶上,以主脉附近较多,幼虫活泼,有转叶危害习性,老熟后于卷叶内或转至新叶、果的梗洼内结茧化蛹。羽化时蛹体常脱出茧外。
  防治技术
  1.人工防治。果树落叶后至成虫羽化或活动前,清理烧掉园内及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消灭其中越冬蛹或成虫。  
       2.化学防治。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常用农药的常用浓度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