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异氰尿酸类对比
氯溴异氰尿酸 | 三氯异氰尿酸 | 二氯异氰尿酸 | |
分子式 | C3HO3N3ClBr | C3Cl3N3O3 | C3Cl2N3O3 |
PH值 | 4.0-7.5 | 2.6-3.2 | 5.5-7 |
水分(%) | ≤3.0 | ≤0.5 | ≤3.0 |
溶于水后 | 释放次溴酸和次氯酸 | 释放次氯酸 | 释放次氯酸 |
入水 | 氯离子杂质少入水不冒烟不发热 | 有大量氯离子入水冒烟伴有放热 | 有大量氯离子入水冒烟伴有放热 |
持效 | 次溴酸结构稳定,活性高,持效期长 | 次氯酸易分解释放氯气,持效短 | 次氯酸易分解释放氯气,持效短 |
混配 | 混配好可与多种药剂混用,不能与有机磷类混配 | 与铵盐、氨、尿素等混用易燃易爆 | 不能与有机物、还原剂、铵盐、杀虫剂混用。 |
使用时期 | 在作物各个时期使用都比较安全 | 分解释放大量氯气易产生药害 | 瓜类茄科每季不超过三次。多用于卫生消毒。 |
作用机理
氯溴异氰尿酸喷施在作物表面能慢慢地释放次溴酸(HOBr)和次氯酸(HOCL),次溴酸的活性是次氯酸的四倍,有强烈的杀灭细菌、真菌的能力。喷施在作物上,通过内吸传导释放次溴酸后的母体形成三嗪二酮(DHT)和三嗪(ADHL),具有强烈的杀病毒作用;另外,因起始原料富含钾盐及微量元素群,因此,氯溴异氰尿酸不仅有强烈的预防和杀灭细菌、真菌及病毒的能力,而且有促进作物营养生长等作用。
一般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作为一种高效、广谱、新型内吸性杀菌剂。它可杀灭各种细菌,藻类,真菌和病菌。本品化学性质稳定,便于储存运输,使用安全,简单,用量少,杀菌效果良好等特点。作用优势
01
优势一:最适合防治复合型病害
农田中病害发生复杂,通常是某一侵染力较强的真菌实现侵染,在植物体表造成创口后,其他真菌、细菌、弱性寄生菌再趁机通过伤口侵染,故大田中病害多是混合发作;
地上部分多是真菌、细菌性病害混发(如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多并发),地下部分因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多样,导致根茎部病害的病菌更是复杂(镰刀菌、丝核菌、疫霉这三类有效药剂完成不同的病菌均可导致根系腐烂);氯溴异氰尿酸是唯一的对细菌、病毒、真菌均具有杀灭效果的成分,最适合防治复合型病害。
02
优势二:病害认不清,优先选氯溴现代杀菌剂杀菌谱越来越集中,某一成分的杀菌剂只对明确种类的病害高效,这就要求在选择药剂之前,必须较准确的判断病害种类方可针对性安排用药,实际上提升了病害防治难度;氯溴异氰尿酸杀菌全面的更大优势,优先表现在,各类病菌发作之后,无须细分病原菌种类,使用氯溴异氰尿酸成分,均可达到一定的效果,极大降低了病害种类的鉴定和防治难度。
03
优势三:快速封闭创口,见效最快捷植物体表的蜡质层就像人类皮肤一样,对内部植物组织发挥保护作用,病害发生以后,蜡质层被病菌破坏,植物组织裸露,氯溴异氰尿酸不具有内吸性,对植物蜡质层无任何影响,故对植物使用安全,氯溴异氰尿酸特有的植物创口封闭作用。
04
优势四:对细菌性病害速效性最强细菌性病害发生量呈上升趋势,但有效药剂种类却在减少,氯溴异氰尿酸直接导致病菌细胞死亡,加之可封闭植物伤口,细菌性病害引起的病斑见药后即迅速变干,是目前对细菌性病害最速效的成分。
05
优势五:对病毒病防治效果最高氯溴异氰尿酸对病毒病活性最为突出,大田使用表明,如一周内连续使用两次,可明显导致已有花叶症状逐渐减轻,表明对病毒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