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农药增效,找对方向再说!
[paragraph]
说到农药增效估计绝大部分人心里浮现出的莫不是有机硅精油之类的增效助剂
这么想的话其实也不算错不过这里要说的并非仅仅局限于桶混助剂而是抛开配方助剂与桶混助剂的概念切切实实的琢磨一下农药增效的根源
一般来说对于农药增效有迫切需求的莫过于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几种相比之下杀菌剂对于增效需求只有寥寥几种病害这里就一笔带过了
再回过头来说增效方式一般人们常见或者说经常听到的无非是展着渗透再多一点就是润湿这是行业内多数人乃至多数产品经理的认知当然直接具备杀虫杀螨活性的那些所谓助剂就不提了哈
事实上真的只有这些增效方式吗不尽然只不过是我们平时在应用过程中并没怎么注意罢了而且并非所有的增效都是需要展着渗透或者说很多时候渗透性并不能达到我们所想要的增效效果
就拿自己做过的一些试验来说主要是红蜘蛛与蓟马初始想的也是提高渗透性从而使药剂渗透红蜘蛛卵壳与包裹蓟马的花瓣结果却是出乎意料提高渗透性以后药剂本身对红蜘蛛卵的杀伤效果大大降低了而蓟马试验不仅没有增效反倒出了几次药害
那么渗透方向的增效是不是就真的是错的呢
不一定这仅仅是笔者自己做的部分实验而已在其他方面也是有成功案例的例如在打蚧壳虫与水稻钻心虫的时候能不能渗透对效果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直观的就是死与没死
再回过头说说在红蜘蛛身上碰壁的事发现渗透起不到想要的效果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在雨后初晴叶片雨水即将消退完全时打药药效与持效期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满意度而且那个配方还是经过多次试验马上就放弃的
是不是因为空气湿度大叶片保湿药液滞留时间长而导致药效发挥比较好呢
怀着疑问又做了一批保湿润湿性好的配方出来一经试验效果确实有长足的改进理论貌似验证成功了
这个保湿润湿代表的根本原因是
其实还是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问题那么杀螨剂不都是触杀吗即便是号称内吸性好的单甲脒双甲脒也都是触杀
在这里不排除很多人对触杀的认知依然在接触死亡这一层级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不跟拿刀子杀猪一样了又何来抗性一说呢
其实甭管是杀虫剂还是除草剂即便是触杀药剂也是需要先被吸收才能起效的更何况本身就是内吸传导型药剂呢看似仅仅是保湿性好其实是大大延长了药物吸收时间更别提能够保湿的助剂体系还都能够增强粘附性不管是针对昆虫还是植物这不就很好理解了吗
除草剂试验近来是做的少了不过可以触类旁通一下就拿同属于植物的青苔也可以说苔藓来说现下柑橘市场上最为流行的青苔助剂这东西就属于先要被青苔吸收才能够发挥杀灭效果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导致其在低温时青苔生理活性降低吸收缓慢见效也就慢高温时药液挥发快来不及吸收水分就蒸发了效果也不理想但是就在这两种情况下笔者做过增强粘附性与保湿性的实验虽然高低温需求不一样但是不约而同的有了不错的增效
刚刚又说到了植物自身生理活动这一块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另外的增效方向呢
即通过加快植物自身生理活动包括吸收传导蒸腾等等作用促进对药液的吸收呢其实行业早就在应用了利用芸苔素混配除草剂增效不也是一直在使用吗怎么提到增效又将之抛诸脑后了呢
还有我们都知道混药的时候不能够跟强酸强碱药剂混用也知道混用碱性水质会降低药效难道不能换个方向思考水质呈碱性难道仅仅是不用就不能加点醋水杨酸之类的将碱性中和掉不降低药效不也相当于增效吗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已经开始犯嘀咕说了半天好像展布性没啥用啊
那肯定不是啊现在的农药多以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剂型为主还有诸如水分散干悬浮等等剂型诚然这些剂型足够环保但在很多方面也降低了药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降低了粘附性与展布性尤其是面对芋头大葱洋葱等叶片表面张力极低的作物还有猕猴桃大豆等带有绒毛的作物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带来的展布性铺展性就尤其重要了
现在再仔细想一下增效方向找对了吗关于增效方面的东西就说到这里了笔者才疏学浅能够了解到的只有这些欢迎有识之士多多补充
登录后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