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

191农资人 -> 植保技术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一点灵犀 2008-12-11 20:5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绪      论
本节知识点
             1. 昆虫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 昆虫头部及其附器的特征;
             3.  胸部及其附器的特征;
             4.  腹部及其附器等的特征;
             5.  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
本节重点
          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的异同点
本节难点
          体壁的构造及功能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轻者影响生长,降低观赏性;重者枯萎死亡,造成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
    园林植物病虫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世界各国的园林花卉业造成过巨大的损失。20世纪20年代,由于茎线虫的危害,使英国当时的水仙种植业几乎毁灭。20世纪70年代以来,松材线虫病在日本盛行几乎席卷全国,每年损失松材达200万m3以上。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又先后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等省局部地区发现并流行成灾。
1998年发生面积已达7.3万hm2,因病死亡的松树近1 500万株,严重威胁着世界自然遗产——著名的黄山风景区。
月季黑斑病、菊花褐斑病(斑枯病)、芍药和牡丹的红斑病、香石竹叶斑病等发生普遍而严重。被称为“植物杀手”的菊科绞杀植物——薇甘菊,目前正在优美的园林城市——深圳市肆虐。
在园林植物害虫中以蚧虫、蚜虫、蓟马、粉虱、叶螨为典型代表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害螨,由于虫体微小、繁殖力很强,扩散蔓延快,危害严重而防治效果不稳定。此外,钻蛀害虫在园林上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松突圆蚧自1982年在珠海、深圳首次发现后,以每年发生面积扩大6.7万hm2的速度向内地扩展,到1998年全国发生面积约110.3万hm2,其中受害连片枯死已更新砍伐超过13万hm2,损失木材3 000万m3以上。
      湿地松粉蚧也是新传入我国的一种危害性害虫。此外,病毒病在花卉上发生也极普遍,我国12种(类)重要花卉几乎都有几种病毒病。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在城镇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证这些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效地发挥其园林功能及绿化效益,病虫害防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弄清病虫种类、进行科学防治是保证城市绿地植物、风景园林植物正常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
什么叫外来生物入侵 ? 
生物入侵,如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那么某个物种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原来没有这个物种,是通过人为有意或者无意的从其它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就叫外来物种。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1.紫茎泽兰
    2.薇甘菊
    3.空心莲子草
    4.豚草
    5.毒麦
    6.互花米草
    7.飞机草
    8.凤眼莲
    9.假高梁
    10.蔗扁蛾
    11.湿地松粉蚧
    12.强大小蠹
    13.美国白蛾
    14.非洲大蜗牛
    15.福寿螺
    16.牛蛙
我国主要外来森林有害生物入侵名录
    1949年前后,在海南、云南、广西、贵州和四川等地发现飞机草;
    1950年,在山东崂山发现日本松干蚧;
    1964年,我国从阿尔巴尼亚引种油橄榄苗木,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浙江和湖北等地发现油橄榄肿瘤病;
    1968年,广东顺德发现桑树细菌性青枯病;
    1972年,杨树花叶病毒病随意大利引进的杨树和种苗(插条)传入我国;
    1975年,在黑龙江伊春带岭凉水林场发现落叶松溃疡病;
    1979年,我国辽宁丹东发现美国白蛾;
    1982年,在江苏南京中山陵发现松材线虫病;
    1982年,在广东珠海市邻近澳门的松林内发现松突圆蚧;
    1984年,广东深圳发现薇甘菊;
     1987年,福建漳州发现香蕉穿孔线虫病;
    1988年,从美国传入湿地松粉蚧;
    1995年,广东、北京发现蔗扁蛾;
    1997年,广西百色发现芒果象甲;
    1998年,从美国传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蠢在油松上被发现;
    1999年,陕西发现李属坏死斑病毒;
    2000年,广东发现椰心叶甲;
    2001年,广东、福建等地发现香蕉枯萎病;同年,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等地发现香蕉穿孔线虫病。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特点及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1. 研究对象
   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花卉、灌木和乔木树种,所以和林木病虫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2.特殊性
   (1)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2)园林植物栽培方式复杂多样;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特殊性;
   (4)城市人口稠密,园林植物的花、果实等与人的关系密切。
3.发展概况
病害5500多种,虫害8260种,初步摸清了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分步及危害程度、园林植物害虫天敌的种类及概况,并初步确定了检疫对象。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对象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研究对象:病理学和昆虫学
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栽培技术、遗传育种;土壤学、气象学和数理统计。本学科还与新兴学科和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如利用黑光灯性外激素、激光等现代科学技术防治病虫害。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学科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实践性,学习时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五、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实践性,学习时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积极参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从生态学观点出发,采取科学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1.  结合当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危害情况,简述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
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何特殊性?

第一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本节知识点
    1. 昆虫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 昆虫头部及其附器的特征;
    3. 胸部及其附器的特征;
    4. 腹部及其附器等的特征;
    5. 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
二、本节重点
    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的异同点
三、本节难点
    体壁的构造及功能
    昆虫是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已知昆虫的种类有100多万种,约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昆虫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纲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成虫整个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有3对分节的足,通常还有2对翅。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具外骨骼。



与昆虫容易混淆的节肢动物有:
   1. 蛛形纲:蜘蛛、蝎子、蜱螨等。
   2. 甲壳纲:虾、螃蟹等。
节肢动物门主要纲的区别
纲名    体躯分段    复眼    单眼    触角    足    翅    生活环境 代表种
昆虫纲    头、胸、腹    1对    0~3个    1对    3对    2对或0~1对    陆生或水生    蝗虫
蛛形纲    头胸、腹    无    2~6对    无    2~4对    无    陆生    蜘蛛
甲壳纲    头胸、腹    1对    无    2对    至少5对    无    水生、少数陆生    虾、蟹
唇足纲    头、胴    1对    无    1对    每节1对    无    陆生    蜈蚣
重足纲    头、胴    1对    无    1对    每节2对    无    陆生    马陆
与昆虫容易混淆的其它类小动物
1.  环节动物:蚯蚓、蚂蝗等。
2.  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
3.  线形动物:蛔虫等。
4.  棘皮动物:海星、海参等。
5.  爬行小动物:蜥蜴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方面
    (1)直接危害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
    (2)传播植物病害;
    (3)危害人、畜健康,传染多种疾病。
2.有益方面
    (1)生产工业原料;
    (2)给植物传粉;
    (3)天敌;
    (4)中药材;
    (5)腐食性种类可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6)科学实验材料。
思考题
昆虫为什么能成为地球上最发达的动物类群?
参考答案:
1. 生殖能力强;
2. 有翅能飞翔;
3. 体小;
4. 取食器官的分化;
5. 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6. 适应力强。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及观察
昆虫的种类繁多,外部形态复杂。研究昆虫的外部形态就是要从变化多端的构造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基本构造,作为识别种类的依据和防治害虫的理论基础。
以蝗虫的体躯侧面图为例。

一、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感觉器官──复眼、单眼及触角和取食器官──口器。因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触角
昆虫除少数种类外,头部都有一对触角。一般着生于额两侧。触角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为梗节;梗节以后的各小节统称鞭节。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表面上有许多感觉器,具嗅觉和触觉的功能,昆虫借以觅食和寻找配偶。



昆虫触角的形状因昆虫的种类和雌雄不同而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 :1.刚毛状;2.丝状; 3.念珠状;4.锯齿状; 5.栉齿状;6.羽毛状;7.膝状;8.具芒状;9.环毛状;10.球杆状; 11.锤状;12.鳃片状;



(二)复眼和单眼
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在昆虫的取食、栖息、繁殖、避敌、决定行动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昆虫的眼有两种:
1.复眼:1对,位于头的两侧,是由1至多个小眼集合形成,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2.单眼:一般有3个,但也有1~2个或者无单眼的。单眼只能分辨光线强弱和方向,不能分辨物体和颜色。
(三)口器
昆虫的取食器官。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在构造上有三大不同的类型。
1. 咀嚼式(蝗虫):取食固体食物;
2. 吸收式(蚜、螨、蚧等)取食液体食物;
3. 嚼吸式(蜜蜂):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
吸收式口器按其取食方式又可分为:
刺吸式(蚜虫)、锉吸式(蓟马):将口器刺入植物或动物组织内部取食;
虹吸式(蛾蝶)、舐吸式(蝇类):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
1.咀嚼式口器
是昆虫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所有别的口器类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基本构造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个部分组成。取食固体食物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1.上唇  2、3.上颚  4、5.下颚  6.下唇  7.舌




危害状:典型的危害症状是造成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
1.食叶性:开天窗、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或全部吃光。
2. 卷叶性:将叶片卷起,然后藏匿其中危害。
3. 潜叶性:断根或断茎,枯死,吐丝、卷叶、缀叶等。
4. 钻蛀性:钻蛀根、茎、果等。
常见的种类有:直翅目的成虫、若虫,如蝗虫;鞘翅目的成虫、幼虫,如天牛、金龟子等;鳞翅目的幼虫,如刺蛾、蓑蛾等;膜翅目的幼虫,如叶蜂等。
使用药剂类型:胃毒剂、触杀剂、微生物农药。
2.刺吸式口器
昆虫用以吸食动、植物汁液的口器,如蚜虫、蝉、蚧壳虫、蝽象等的口器。危害植物时是借肌肉动作将口针刺入组织内,吸取汁液,而喙留在植物体外。



危害状:
   1. 失绿斑点:在叶面上形成各种失绿褪色斑点,严重时黄化。
   2. 畸形:叶片卷曲、皱缩等。
   3. 虫瘿:如榆瘿蚜与桃瘤蚜的危害状。
   4. 传播病毒病:如
常见昆虫:蚜、螨、蚧、粉虱、叶蝉、网蝽、木虱、蝉、蜡蝉等。
使用药剂类型:内吸剂、触杀剂、熏蒸剂和生物制剂。
3.虹吸式口器
常见昆虫:蛾蝶类成虫,吸收植物体表面的花蜜等生活,一般不危害植物,但其幼虫常常为害虫。

4. 锉吸式口器
为蓟马昆虫所特有,其特点为上鄂口针较粗大,是主要的穿刺工具,两下鄂口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口针组成唾液道。

5. 舐吸式口器
该类口器为家蝇所特有。上下鄂均退化,下 唇特化为短小喙,端部膨大成唇瓣,能吸吮液体或微粒状固体食物。
6. 刮吸式口器:虻等吸血昆虫。
7. 嚼吸式:蜜蜂等昆虫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
二、昆虫胸部
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前胸、中胸和后胸,其各具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在中胸及后胸各具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翅与足是运动器官,因而胸部是昆虫
的运动中心。
(一)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1. 胸足的构造
成虫的胸足一般分为6节,由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各节间由膜相连接,是各节活动的部位。


2. 胸足的类型
胸足的本能是运动,因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特化为许多类型,各具不同形态和功能。


(二)翅的构造和类型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翅对昆虫的分布、传播、觅食、求配、避敌等生命活动及进化有重大的意义。
1.    翅的构造
昆虫的翅常呈三角形,具有三边和三角。前缘、内缘或后缘、外缘肩角、顶角、臀角腋区、臀前区、臀区和轭区。






2.翅的类型
  (1)膜翅:翅膜质,薄而 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蜂类。
  (2)复翅(革质翅):前翅质地坚韧如皮革,半透明,有翅脉,如蝗虫前翅。
  (3)鞘翅(角质翅):翅质地坚硬如角质,如甲虫的前翅。
  (4)鳞翅 :翅质地为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蛾蝶类的翅。
  (5)半鞘翅:基半部为皮革质或角质,端半部为膜质有翅脉,如蝽象前翅。
  (6)缨翅:前后翅狭长,膜质,翅脉退化,边缘上着生很多细长缨毛,如蓟马的翅。
  (7)平衡棒:后翅退化成棒状构造,用以平衡身体,如蝇、蚊的后翅。

3.翅脉和脉序
翅脉:翅面分布的脉纹。
脉相(或脉序):翅脉在翅上的数目和分布型式。
纵脉:从翅基伸向翅边缘,纵列于翅面的翅脉;
横脉:是横列于两纵脉之间的短脉;
翅室:由纵脉,横脉及翅的边缘包围的区域。


三、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一般呈长筒形或椭圆形。成虫的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体侧每节各有1对气门,末端为外生殖器,为代谢与生殖中心。
(一)基本构造
    腹节的构造比胸节简单,有发达的背板和腹板。

(二)雌性外生殖器
雌虫的外生殖器着生于第8、9腹节上,为产卵的工具,故称产卵器。产卵器包括一对腹产卵瓣,一对内产卵瓣,一对背产卵瓣。如蝗虫、螽斯、蝉、蔷薇叶蜂、叶蝉等雌性外生殖器发达。了解产卵习性,便于识别与防治害虫。


(三)雄性外生殖器


(四)尾须
尾须是由末腹节附肢演化而成的须状外突物,形状变化较大,有的不分节,呈短锥状,如蝗虫;有的细长多节呈丝状,如缨尾目、蜉蝣目;有的硬化成铗状,如革翅目。



四、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
昆虫的体壁是包在整个昆虫体躯(包括附肢)最外层的组织,它具有皮肤和骨骼两种功能,又称外骨骼。
昆虫的外骨骼系统就是体壁构成的,并以其在适当部位的内陷形成加固体躯和着生肌肉的所谓“内骨骼”系统。
                 (1)支撑身体;
                 (2)保护作用;
  昆虫体壁作用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防止外界微生物侵入;
                 (5)防止外界有毒物质。

(一)体壁的构造
1.底膜
2.皮细胞层
             内表皮
3.表皮层  外表皮
             上表皮


(二)体壁的衍生物
1.非细胞性突起:小刺、脊纹和翅面上的微毛。
多细胞外长物:刺、距、刚毛、毒毛
2.细胞性突起
  单细胞外长物:感觉毛、 鳞片
课外作业
观察与识别
1. 观察蝗虫、白蚁、蚕蛾、蝉、金龟子、绿豆象(♂)、叩头虫(♂)、蚊子(♂)、凤蝶、瓢虫、蜜蜂、家蝇等昆虫的触角并说明各属哪种类型?
2.以小组为单位,取一蝗虫头部,用摄子、解剖针等工具拨动并区分口器的各部分,观察各口器附肢的相对位置,然后逐个取下各附肢放于培养皿,观察他们的形状和质地。
3.取蝉一头,观察其口器的基本构造。
4.分取粉蝶、蓟马、家蝇和蜜蜂各一头,观察其口器的构造特点。
5. 取一头蝗虫,观察其胸部的分节及各节的构造、附肢等。 6. 取一头蝗虫,观察其胸足的构造等。
7. 观察步行虫的足、蝗虫的后足、螳螂的前足、蝼蛄的前足、龙虱的后足。雄性龙虱的前足、蜜蜂的后足等并说明各属哪种足的类型?
8.取一头蝗虫,观察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节数、听器、气门及附肢等。
9.观察蝗虫胫节上的突起,用手触摸,区别哪些是刺?哪些是距?观察蛾、蝶类成虫的翅及幼虫体表,识别单细胞外长物。



第二节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本节知识点
               1.  昆虫的繁殖;
               2.  昆虫的变态;
               3.  昆虫发育的各个虫期;
               4.  昆虫的休眠;
               5.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6.  昆虫的主要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二、本节重点
               昆虫的主要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三、本节难点
               昆虫的变态及发育的各个虫期
第二节  昆虫的生物学
昆虫的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变态,以及从卵开始到成虫为止的生活史等方面的生物特性。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的防治和益虫的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生殖,也有若干种特殊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卵生)
绝大多数昆虫经过雌雄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又称卵生。如蝗虫、天牛、螳螂、蛾、蝶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称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1.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
2.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正常情况下行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在膜翅目蜜蜂、蚂蚁等昆虫中,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
3.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蚜虫是最常见的例子,蚜虫从春季到秋季连续若干代都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只在冬季将来临时才产生雄蚜,进行两性生殖,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三)多胚生殖
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2个或2个以上的个体的生殖方式,称多胚生殖。常见于膜翅目的小蜂、细蜂等寄生性昆虫。
(四)幼体生殖
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实际是一种孤雌生殖,如一些瘿蚊。
二、昆虫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  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指从卵受精开始到幼虫破开卵壳孵化为止。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的。胚后发育指幼虫自卵中孵出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三、昆虫的变态及类型
变态:昆虫的一生自卵产下至成虫性成熟为止,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要经过复杂的变化,有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发生了不同的变态类型,大致可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一)不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三个虫态。不完全变态主要有下面两个类型:
1.渐变态:如蝗虫、蝽蟓、蝉等昆虫的幼体与成虫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相似,仅体小、翅和附肢短,性器官不成熟,这类变态也称渐变态,其幼虫称“若虫” 。
2.半变态:蜻蜓的成虫陆生,幼虫水生,幼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明显不同,这类变态称半变态,其幼虫称“稚虫”。
(二)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如甲虫、蛾、蝶、蜂、蚁、蝇等。完全变态类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很不相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从幼虫变为成虫过程中,口器、触角、足等附肢都需经过重新分化。因此,在幼虫与成虫之间要历经“蛹”来完成剧烈的体型变化。
不完全变态与完全变态区别
1.  不全变态有3个虫态,若虫与成虫差异小,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几乎无差异;
2.  完全变态有4个虫态,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上差异较大。
四、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
(一)卵期  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时期,是指卵从母体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所经过时期。卵是一个不活动的虫态,所以昆虫对产卵和卵的构造本身都有特殊的保护性适应。
1.卵的构造:卵是一个大型细胞,卵的外面包被较坚硬的卵壳,卵壳下为一层薄膜,称卵黄膜,包围着原生质和丰富的卵黄。
2.卵的大小、形状:昆虫的卵都比较小。一般1~2 mm,较大的如蝗虫卵长达6~7 mm,螽蟖卵长9~10 mm,小的如寄生蜂卵长仅0.02~0.03 mm。
昆虫卵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卵是圆形或肾形,如直翅目蝗虫的卵。此外,还有球形的(如甲虫、桶形的(如蝽象)、半球形(如夜蛾类)、带有丝柄的(如草蛉)、瓶形(如粉蝶)等。卵的表面有的平滑,有的具有华丽的饰纹。
3.产卵方式:昆虫的产卵方式随种类而异,有的散产,如天牛、凤蝶;有的聚产,如螳螂、荔枝蝽象;有的裸产,如松毛虫;有的隐产,如蝉、蝗虫等。
(二)幼虫期  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二个时期。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不完全变态类变成虫或完全变态化蛹)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或若虫期)。
幼虫期的明显特点是大量取食,积累营养,迅速增大体积。从实践意义来说,幼虫期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最严重,因而常常是防治的重点时期。
1.孵化: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破卵而出,这就叫孵化。初孵化的幼虫,体壁中的外表皮尚未形成,身体柔软,色淡,抗药能力差,此时是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期。

2.幼虫的生长和脱皮:在幼虫的发育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常要将旧的表皮脱去,幼虫脱去旧表皮的过程称为脱皮。脱下的旧表皮则称为蜕。昆虫每经脱一次皮,身体显著增大,食量相应增多。
脱皮的次数在各种昆虫中是很不相同的,但同一种昆虫的脱皮次数,一般来说是相当稳定的。
幼虫的生长往往呈阶段性,即取食─→生长─→脱皮─→取食─→生长……,在正常情况下,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所以它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即所谓虫龄)可以用脱皮次数来作指标。  
初孵的幼虫称一龄幼虫;脱一次皮后叫二龄幼虫,每脱一次皮就增加一龄,幼虫生长到最后一龄,称为老熟幼虫或末龄幼虫。虫龄计算公式:虫龄=脱皮次数+1。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 。
3.幼虫的类型: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由于食性、习性和生活环境十分复杂,幼虫在形态上的变化极大,根据幼虫足的数目可分成以下几类。
(1)无足型  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
(2)寡足型  幼虫只具有3对胸足,没有腹足和其他附肢。
(3)多足型  幼虫具有3对胸足,2~8对腹足。
(三)蛹期  自末龄幼虫脱去表皮至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蛹期。蛹是完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变为成虫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虫态。末龄幼虫脱去最后的皮称化蛹。
根据翅、触角和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上及蛹的形态通常分为三类:离蛹(裸蛹):触角、足等附肢和翅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
被蛹:触角、足、翅等附肢紧贴蛹体上,不能活动。  
围蛹:蛹体实际上是离蛹,
但蛹体外面有末龄幼虫所脱的皮形成的蛹壳所包围。
蛹是个不活动的虫期,蛹期不取食,也很少进行主动的移动,缺少防御和躲避敌害的能力,而内部则进行着激烈的器官组织的解离和生理活动,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完成所有的转变过程。因此不同的昆虫的化蛹场所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吐丝作茧,有的在树皮缝中或在地下作土室,有的在蛀道内或卷叶内等。
(四)成虫期  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时期。成虫期雌雄性的区别已显示出来,复眼也出现,有发达的触角,形态已经固定,有翅的种类,翅也长成,所以昆虫的分类以成虫为主要根据。成虫期的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因此,成虫期本质上是昆虫的生殖期。
1.成虫的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初羽化的成虫色浅而柔软,待翅和附肢伸展,体壁硬化后,便开始活动。
2.性成熟与补充营养:有些昆虫在羽化后,性器官已经成熟,不需取食即可交尾、产卵。这类成虫口器一般都退化,寿命很短。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末完全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如金龟子和不完全变态类等昆虫,这种对性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3.性二型: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的大小、体型、颜色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性二型(雌雄二型)。如蓑蛾的雌虫无翅,雄虫具翅;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为栉齿状;雄蚱蝉具发音器而雌虫没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雌雄差别。
4.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上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的现象,称多型现象。如蜜蜂有蜂王、雄蜂和不能生殖的工蜂;白蚁群中除有“蚁后”、“蚁王”专司生殖外,还有兵蚁和工蚁等类型。
五、    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一)昆虫的世代
昆虫自卵或幼体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如大地老虎、日本龟蜡蚧一年发生一代;棉卷叶野螟等一年内完成五个世代;桑天牛等需二年才完成一个世代;有的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如美洲十七年蝉完成一个世代需十七年。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和一年内发生的代数,除因昆虫的种类不同外,往往与所在地理位置、环境因子有密切的关系。  
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对一年发生二代和多代的昆虫,划分世代顺序均以卵期开始,依先后出现的次序称第一代、第二代……,但应注意跨年虫态的世代顺序,习惯上是凡以卵越冬的,越冬卵就是次年的第一代卵。如梧桐木虱,1990年秋末产卵越冬,卵至次年4,5月孵化,这越冬卵就是1991年的第一代卵。以其他虫态越冬的都不是次年的第一代而是前一年的最后一代,叫做越冬代。如马尾松毛虫1990年11月中旬以4龄幼虫越冬,这越冬幼虫称为1990年的越冬代幼虫。
(二)生活史
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经过的状况称为生活史。包括越冬虫态,一年中发生的世代,越冬后开始活动的时期,各代历期、各虫态的历期、生活习性等。了解害虫的生活史,掌握害虫的发生规律,是防治害虫的可靠依据。
昆虫的年生活史除用文字进行叙述外,也可以用图表来表示。
六、休眠和滞育
昆虫在一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出现暂时停止发育的现象,即通常所谓的越冬和越夏,这种现象从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来看,可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类。
(一)休眠
休眠是由于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休眠发生在炎热的夏季称夏蛰(或越夏);发生在严冬季节者称为冬眠(或越冬),各种昆虫的休眠虫态不一。如小地老虎在北京以蛹越冬,在长江流域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在广西南宁以成虫越冬。
(二)滞育
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在自然情况下,当不利的环境条件还远未到来之前,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就进入滞育状态,而且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以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解除滞育,所以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特性。如樟叶蜂以老熟幼虫在7月上、中旬于土中滞育,至第二年2月上、中旬才恢复生长发育。
第三节  昆虫的习性
昆虫种类众多,分布极广,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在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各种昆虫具有许多不同的习性,如食性、趋性、假死性等。我们掌握了昆虫的这些习性,就可以正确地进行虫情调查,预测预报,寻找害虫的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灭害虫。
(一)食性
各种昆虫在自然界的长期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食物范围。按照取食的对象一般可分为:
1. 植食性昆虫:以活的植物的各个部位为食物的昆虫。大多数是农林业害虫,如马尾松毛虫、刺蛾、叶甲等;少数种类对人类有益,如柞蚕,家蚕等。
2. 肉食性昆虫: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瓢虫、螳螂、食虫虻、胡蜂等;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蝇、寄生蜂等;对人类有害的蚊、虱等。
3. 腐食性昆虫:以动物、植物残体或粪便为食物的昆虫,如粪金龟子等。
4. 杂食性昆虫:既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又可腐食,如蜚蠊。
植食性昆虫根据昆虫所吃食物种类的多少,又可分为:
单食性昆虫  只以一种或近缘种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三化螟、落叶松鞘蛾等。
寡食性昆虫  以一科或几种近缘科的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菜粉蝶、马尾松毛虫等。
多食性昆虫  以多种非近缘科的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刺蛾、棉蚜、蓑蛾等。
(二)趋性
是指昆虫对各种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趋向刺激物的活动叫正趋性;避开刺激物的活动叫负趋性。各种刺激物主要有光、温度、化学物质等等。因而趋性也就有趋光性、趋温性、趋化性等。
趋光性  是昆虫视觉器官对光线刺激所引起的趋向活动。
趋化性  是昆虫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刺激所引起的嗜好活动。
趋温性  是昆虫感觉器官对温度刺激所引起的趋性活动。
利用昆虫的趋性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有趋光性的昆虫,如马尾松毛虫、夜蛾等;用糖醋液来诱杀地老虎类。另外可利用昆虫的趋性来进行预测预报,采集标本。
(三)假死性
有一些昆虫在取食爬动时,当受到外界突然震动惊扰后,往往立即从树上掉落地面、卷缩肢体不动或在爬行中缩做一团不动,这种行为叫做假死性。如象甲、叶甲、金龟子等成虫遇惊即假死下坠,3~6龄的松毛虫幼虫受震落地等。可利用害虫的假死习性进行人工扑杀、虫情调查等。
(四)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习性。如马尾松毛虫1~2龄幼虫、刺蛾的幼龄幼虫、金龟子一些种类的成虫都有群集危害的特性
(五)社会性
昆虫营群居生活,一个群体中个体有多型现象,有不同分工。如蜜蜂(有蜂王、雄蜂、工蜂);白蚁(有蚁王、蚁后、有翅生殖蚁、兵蚁、工蚁等)。
(六)拟态和保护色
如竹节虫、尺蛾的一些幼虫等昆虫的形态与植物某些部位的形态很相象,从而获得了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称拟态;保护色是指某些昆虫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如蚱蜢、枯叶蝶、尺蠖成虫。
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便可以更好地利用害虫的某些薄弱环节,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课外作业
观察与识别:
1.观察蝗虫、凤蝶、家蝇等昆虫的生活史标本,说明各变态类型的特点。
2.观察蛾蝶类、叶蜂、金龟子、天牛、蝇等昆虫的幼虫,识别其幼虫类型。
3.取金龟子、蛾蝶类、蝇等昆虫的蛹,观察蛹的基本构造并说明其类型。
4. 以袋蛾、白蚁等标本为代表,观察昆虫的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
5.观看录像,以了解昆虫的越冬等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昆虫分类
一、本节知识点
1.昆虫分类的基本意义与方法;
2.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二、本节重点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三、本节难点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第三节  昆虫分类
一、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
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很多,人们要识别它们,首先必须逐一加以命名和描述,并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为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才便于正确地区分它们,并进而阐明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
同时昆虫分类在生产实践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益虫利用和害虫防治工作中,对某些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由于形态习性等近似,常引起混淆,若忽视了正确的分类鉴别工作,就有可能弄错对象,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检疫方面,正确鉴定了害虫种类并查明其分布区后,有助于准确划分疫区和确定对外及对内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二)昆虫分类的单元
昆虫的分类单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昆虫分类学家从进化的观点出发,将那些形态性状,地理分布,生物、生态性状等相近缘的种类集合成属,将近缘属集合成科,将近缘科集合成目,将各目集合成纲,即昆虫纲。在分类等级中,通常还采用一些中间等级。如纲下设亚纲,目下设亚目,科下设亚科等。下以马尾松毛虫为例,表示分类等级的顺序: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  昆虫纲  L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  Pterygota
            目:  同翅目  Homoptera
               亚目:  胸喙亚目
                 总科:  蚧总科  Coccoidea
                     科:  盾蚧科  Diaspididae
                         属:  白轮盾蚧属  Aulacaspis
                             种:  蔷薇白轮盾蚧  rosae

(三)昆虫命名法
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的双名法命名。以下仅就其中部分问题加以说明:
俗名和学名:不同种或不同类群的生物,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方,都有其不同名称,多局限于一定范围,多属于地方性的,一般将其称为俗名,俗名无法在国际上通用。为方便国际间科学资料,科学知识的交换及免除错误混乱起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去组成动物名称和分类单位,这种名称称之为学名。
“双名法”和“三名法”:每一种昆虫的学名均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这种由双名构成学名的方法称为“双名法”。在学名后面附有命名者的姓,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学名中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者第一个字母大写。若是亚种,则采用“三名法”,将亚种名排在种名之后,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是由属名、种名、亚种名组成,命名者的姓置于亚种名之后。
(四)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    昆虫纲的分类有着不同的系统,通常将昆虫纲分为若干目。昆虫纲各目的分类是根椐翅的有无及其特征、变态类型、口器的构造、触角形状、足跗节及古昆虫(化石昆虫)的特征等。昆虫分类系统不断发展变化,各个分类学家分目各不同。本书采用34个目的分类系统。二、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另外,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习惯上作为防治对象也与昆虫一并研究讨论。
(一)直翅目  Othoptera
    通称为蝗虫、蟋蟀、蝼蛄等。体长2.5~90mm。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有翅或无翅,前翅狭长,为复翅。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科有:
1.蝗科  Acrididae
俗称蝗虫或蚂蚱。触角丝状或剑状。多数种类有2对翅,亦有短翅或无翅种类。跗节3节。听器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产卵器短锥状。为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常见的有黄脊竹蝗、棉蝗、短额负蝗等。
2.蟋蟀科Gryllidae
体粗壮,色暗。触角比体长,丝状。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跗节3节。产卵器细长,矛状。尾须长。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种苗木的近地面部分。常见的有大蟋蟀等。
3.蝼蛄科  Gryllotapidae
触角较体短。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前翅短,后翅宽并纵卷。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器不外露。植食性。常见的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 。
4.螽斯科  Tettingonidae
触角比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雄虫能发音,产卵器特别发达,刀状或剑状,有无翅与短翅种类,多为绿色,多为植食性。
(二)半翅目  Hemiptera
通称蝽象。体小至大型。单眼2个或无。触角3~5节。口器刺吸式,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臭腺。渐变态。大多陆生,少数水生。捕食性或植食性。
1.蝽科  Pentatomidae
   小至大型。触角5节,部分种类4节。有单眼。喙4节。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至少超过爪片长度。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一条基横脉上分出。跗节3节。常见的有荔枝蝽、麻皮蝽等危害许多园林植物。
  2.缘蝽科  Coreidae
中型至大型。体狭长至椭圆形。触角4节,具单眼,喙4节。小盾片不超过爪片的长度,膜片上有有条以上平行脉。有时后足腿节粗大,具瘤状或刺状突起,胫节成叶状或齿状扩展。植食性。常见的有危害竹类的竹缘蝽属等 。
3.网蝽科  Tingidae
小型,体扁平。触角4节,第3节极长。头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网状纹。跗节2节。植食性。常见的有梨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4.盲蝽科  Miridae
体小至中型。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前翅具楔片,膜片仅有1~2个翅,纵脉消失。大多植食性。常见的有绿盲蝽 等。
5.猎蝽科Recuviidae  
体小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喙3节,坚硬弯曲,触角4节,有单眼;前足能捕捉,前翅膜片有2翅室。全为肉食性,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
6.花蝽科Anthocoridae
体微小或小型,有单眼,喙3~4节;前翅膜区有1~2条不甚明显的翅脉;常栖于地面、花丛、叶片或树皮下,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及螨类。
(三)等翅目  Isoptera
通称白蚁。体长3~10mm。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跗节4~5节。尾须短。渐变态。多型性,社会性昆虫。
白蚁按建巢的地点可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土木栖性白蚁3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1.鼻白蚁科  Rhinotermitidae
头部有囟(头前端有一小孔,为额腺开口称囟)。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前翅鳞显然大于后翅鳞,其顶端伸达后翅鳞。尾须2节。土木栖。常见的有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等。
2.白蚁科  Termitidae
头部有囟。前翅鳞仅略大于后翅鳞,两者距离仍远。尾须1~2节。土栖为主。常见的有黑翅土白蚁等。
(四)缨翅目  Thysanoptera
通称蓟马。体长一般为0.5~7 mm,体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触角6~9节。口器锉吸式。翅2对,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足跗节端部生一可突出的端泡,故又称泡脚目。大多植食性。
  1.蓟马科  Thripidae
触角6~8节,未端1~2节形成端刺。翅狭长而端部尖锐,前翅常2条纵脉,无横脉。雌虫产卵器锯齿状,从侧面观,其尖端向下弯曲。园林花卉上重要的有花蓟马等。
2.管蓟马科  Phlaeothripidae
体黑色或暗褐色。触角4~8节。腹部未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无产卵器。翅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园林花卉上常见的有榕管蓟马。
(五)脉翅目  
体小型至大型。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呈网状,边缘两分叉。成虫口器咀嚼式,幼虫双刺吸式。全变态。本目昆虫成、幼虫都是捕食性的益虫。常见的有草蛉科。
1.草蛉科Chrysopidae  
   体中型,草绿色、黄色或灰白色;触角线状,比体长,复眼有金属闪光;前后翅透明且非常相似,前缘区有30条以下横脉 ,不分叉。幼虫纺锤形,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丛生刚毛。常见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等。
(六)同翅目  Homoptera
通称蝉、叶蝉、蚜、蚧等。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从头部腹面的后方伸出,喙通常3节。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有的种类无翅。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雄介壳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渐变态,而粉虱及雄蚧为过渐变态。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1.蝉科  Cicadidae
中至大型。触角刚毛状。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翅膜质透明,脉较粗。雄虫具发音器,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成虫与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若虫在土中危害根部,成虫危害还表现在雌虫产卵于枝条中,导致枝条枯死。常见的有蚱蝉等。
2.叶蝉科  Cicadellidae
体小型,狭长。触角刚毛状。单眼2个。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叶蝉善跳,有横走习性。常见的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
3.蜡蝉科  Fulgoridae
中至大型,体色美丽。额常向前延伸而多少呈象鼻状。触角3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鞭节刚毛状。常见的有碧蛾蜡蝉、斑衣蜡蝉等 。
4.木虱科  Psyllidae
体小型。触角较长,9~10节,末端有2条不等长的刚毛。单眼3个。翅两对,前翅质地较厚。跗节2节。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常见的有梧桐木虱、柑橘木虱、蒲桃木虱等。
5.粉虱科  Aleyrodidae
体小型,翅膜质,被有蜡粉。幼虫、成虫腹末背面有管状孔。过渐变态。3龄幼虫脱皮而“化蛹”,容易与介虫混淆。常见的有温室白粉虱、黑刺粉虱等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
6.蚜总科  Aphidoidea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丝状,腹部有一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生活周期复杂,一般在春、夏两季进行孤雌生殖,而在秋冬时期进行两性生殖。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二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被蚜虫危害的叶片,常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成虫瘿,或使植物长成畸形。蚜虫还可传播病毒。蚜虫分泌的蜜露,可诱发植物的煤污病。常见的有棉蚜、桃蚜、月季长管蚜、菊姬长管蚜、紫薇长斑蚜等。
7.蚧总科  Coccoidea
通称介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型。雌虫无翅,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体壁上常被蜡粉或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雄虫体长形,有1对薄的膜质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触角长念珠状。口器退化。寿命短。卵圆球形或卵圆形,产在雌虫体腹面、介壳下或体后的蜡质袋内。雌虫为渐变态,雄虫为过渐变态。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卵生或卵胎生,1年1代或多代。全世界已知5 000多种。常见的有吹绵蚧、草履蚧、日本龟蜡蚧、紫薇绒蚧。
(七)鞘翅目 Coleoptera
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触角一般11节,形状多样。口器咀嚼式。前翅坚硬、角质为鞘翅,后翅膜质。跗节数目变化很大。完全变态。幼虫寡足型或无足型,口器咀嚼式。蛹多为裸蛹。植食性、捕食性或腐食性。
1.步甲科Carabidae  
体小至大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具金属光泽,少绒毛;触角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两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如金星步甲等, 肉食性。
2. 虎甲科 Cicindelidae
体小至中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有金属光泽, 少绒毛, 肉食性。  
3.瓢甲科  Coccinellidae
体呈半球形或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形似瓢而得名。头小,后部隐藏于前胸背板之下。触角锤状。跗节“似为3节”。多数肉食性,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蚧虫、粉虱、螨类等害虫。如澳洲瓢虫、七星瓢虫,少数植食性,如二十八星瓢虫。
4.叶甲科  Chrysomelidae
体小至中型,成虫常具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一般短于体长之半,不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跗节“似为4节”。幼虫肥壮,具3对胸足。植食性。常见的有泡桐叶甲。
5.天牛科  Cerambycidae
体长圆筒形。触角长,常超过体长,至少超过体长的一半,着生于额的突起上。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跗节“似为4节”。幼虫体肥胖,无足。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钻蛀树干、树根或树枝,为重要的蛀干害虫。常见的有星天牛、桑天牛等。
6.金龟总科  Scarabaeoidea
通称金龟子。体粗壮。触角鳃片状,末端3~8节呈叶片状。前足开掘式,跗节5节。腹部可见5~6节。幼虫寡足型,体成“C”形弯曲,俗称蛴螬。多数种类植食性,取食植物的叶、花、果等部位,幼虫取食植物幼苗的根、茎。此外,还有腐食性及粪食性。常见的有红脚绿金龟、四纹丽金龟。
7.象甲科  Curculionidae
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型。头部前方延长成象鼻状。触角膝状,末端膨大为锤状。幼虫无足型。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常见的有椿大象甲、绿鳞象甲等。
8.小蠹科 Scolytidae
体长0.8~9mm,圆筒形,色暗。触角短而呈锤状。头后部为前胸背板所覆盖。前胸背板大,常长于体长的1/3,且与鞘翅等宽。足短粗,胫节强大。幼虫无足型。成虫和幼虫蛀食树皮和木质部,构成各种图案的坑道系统。如脐腹小蠹、日本双齿长蠹等。
9.叩头甲科Elateridae  
体扁,中等大小,灰褐或黑褐色;触角锯状、线状或梳状;前胸背板发达,后缘两侧有刺突;前胸腹板中间有1齿;前胸上下能活动,似叩头。幼虫体细长坚硬,呈黄褐色,生活于地下,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如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等。
10.吉丁甲科Buprestidae  
体小至中型,成虫近似叩头甲,但体色较艳,有金属光泽;触角锯状;前胸不能上下活动(叩头),前胸背板后缘两侧无齿突。幼虫近似天牛幼虫,乳白色,无足,头小前胸大而扁平,气门呈“C”型,如杨十斑吉丁虫、苹果小吉丁虫等,多在树皮下,枝杆或根内钻蛀,俗称“溜皮虫”。
(八)鳞翅目  Lepidoptera
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是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体小至大型,翅展3~265mm。口器虹吸式,喙由下颚的外颚叶形成,不用时卷曲于头下。翅一般2对,前后翅均为膜质,翅面覆盖鳞片。幼虫多足型,俗称毛毛虫。具有3对胸足。
一般有2~5对腹足。腹足端部常具趾钩。幼虫体表常具各种外被物。蛹主要为被蛹。完全变态。大多为植食性。
蝶类与蛾类的区别


名  称        蝶   类        蛾   类
触角        锤状、球杆状        丝状、羽毛状等
翅形        大多数阔大        大多数狭小
腹部        瘦长        粗壮
停栖时翅位        四翅竖立于背        四翅平展呈屋脊状
成虫活动时间        白天        晚上
1.木蠹蛾科 Cossidae
中型至大型,体肥大,翅面常有黑色斑纹。喙退化。M脉主干在中室内分叉,R4、R5共柄,有径副室。幼虫粗壮,多为红色或黄白色。如柳乌蠹蛾等。
2.螟蛾科 Pyralidae
小至中型,体瘦长。触角丝状。前翅狭长,无1A,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外平行或合并,M1与M2基部远离,各出中室两角。幼虫体无次生毛,趾钩多为双序缺环。常见的有黄杨绢野螟、棉卷叶野螟等
3.蓑蛾科 Psychidae
雌雄异型,雄具翅,翅上稀被毛和鳞片。触角双栉状。雌蛾无翅,触角、口器和足退化。幼虫胸足发达。幼虫吐丝缀叶,造袋囊隐居其中,取食时头胸伸出袋外。常见的有大袋蛾、小袋蛾等。
4.刺蛾科 Eucleidae
中型蛾子,体粗壮多毛。喙退化。触角线状,雄蛾为栉齿状。翅宽而密被厚鳞片,多呈黄、褐色或绿色。幼虫蛞蝓型。头内缩,胸足退化,腹足吸盘状。体常被有毒枝刺或毛簇。化蛹在光滑而坚硬的茧内。常见的有黄刺蛾等。
5.尺蛾科 Geometridae
又名尺蠖科。体细长。翅大而薄,前后翅颜色相似并常有波纹相连,前翅R3~R5常共柄,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基部接近或并接。幼虫只有2对腹足。常见的有油桐尺蛾、丝绵木金星尺蛾等。
6.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中至大形,体粗壮多毛。触角双栉齿状。喙退化。无翅缰,M2近M3,前翅R4长而游离,R5与M1共柄。后翅肩角扩大,有1~2条肩脉。幼虫多长毛,中后胸具毒毛带,腹足趾钩2序中带。常见的有马尾松毛虫、天幕毛虫等。
7.天蛾科 Sphingidae
大型蛾类,体粗壮呈梭形。触角末端弯曲成钩状。喙发达。前翅狭,外缘倾斜。后翅小。幼虫肥大,第8腹节背中央有一尾角。常见的有霜天蛾、鬼脸天蛾等。
8.毒蛾科Lymantriidae
中型蛾子。无单眼。喙退化。触角栉状或羽状。休止时,多毛的前足向前伸出。有的种类雌蛾无翅。幼虫生有毛瘤或毛刷,第6、7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个翻缩腺。常见的有古毒蛾、乌桕黄毒蛾、柳毒蛾等。
9.夜蛾科 Noctuidae
中至大型,体翅多暗色,常具斑纹。喙发达。前翅M2近M3,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基部并接。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颜色较深。腹足3~5对,第1、2对腹足常退化或消失。趾钩为单序中带。常见的有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
10.透翅蛾科Aegeriidae
体狭长,小至中型,外形似蜂,黑褐色,常有红或黄色斑纹;触角棒状,雄的有齿或栉状;翅狭长,大部分透明,仅在翅缘和翅脉上有鳞片,足细长有距;腹部尾端常生毛束。幼虫钻蛀木本植物的茎、枝条。如白杨透翅蛾、葡萄透翅蛾等.
11.舟蛾科Notodontidae  
又名天社蛾。中至大型,体灰褐或浅黄色;触角丝状或锯齿状;前翅后缘中央常有突出的毛簇,休止时翅呈屋脊状,毛簇竖起如角。幼虫身体光滑或具次生刚毛,体上常有峰突、角突、刺突;休止时,头尾翘起似舟形。幼虫有群居性,常为害阔叶树及果树。如杨扇舟蛾、国槐羽舟蛾、舟形毛虫。
12.潜蛾科Lyonetiidae  
微小至小型,头颜面光滑,头项多有粗鳞,下颚须多发达;触角长,第1节膨大,下方呈凹形盖在复眼上形成眼罩。前翅披针形,顶角尖,略向上或向下弯曲,后翅线形,缘毛长,中室消失;后足胫节多被长毛;成虫休止时前翅尖端多上翘或下折,易于识别。幼虫扇形或圆筒形,常在叶内潜食为害,如杨白潜蛾等。
13.灯蛾科Arctiidae  
体中型,粗壮且较鲜艳,腹部多为黄或红色,常有黑点;翅多为白、黄或灰色,翅面常有条纹或斑点;触角羽状或丝状。幼虫体被辐射状毛丛,毛丛着生在毛瘤上,毛长短较整齐。常见有褐点粉灯蛾、红缘灯蛾、美国白蛾等。
10.凤蝶科 Papilionidae
中至大型,颜色鲜艳。后翅外缘呈波状或在M3处外伸成尾突,前翅R分5支。幼虫的后胸显著隆起,前胸背中央有一臭丫腺,受惊时翻出体外。如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等。
11.粉蝶科 Pieridae
中型,多为白色,黄色或橙色,并带有黑色或红色,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触角锤状, ,幼虫绿或黄色,圆筒形,多皱纹,表面有许多绒毛或毛瘤,如菜粉蝶等。
12.蛱蝶科 Nhymphalidae
中至大型,翅上具各种鲜艳的色斑,前足退化,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幼虫体色深,体表多具有成对棘刺。
(九)膜翅目  Hymenoptera
通称蜂、蚁。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多于10节,有丝状、膝状等。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翅脉少。跗节5节,有的足特化为携粉足。腹部第1节常与后胸连接,胸腹间常形成细腰。雌虫产卵器发达,高等种类形成针状构造。完全变态。幼虫多足型、寡足型和无足型等。蛹为离蛹。捕食性、寄生性或植食性。全世界有10万种以上,我国已知2 000种,分为2个亚目。
1.三节叶蜂科 Argidae
体小而粗壮。触角三节,第3节最长。前足胫节具二端距。幼虫自由取食,具6~8对腹足。如蔷薇叶蜂等。
2.叶蜂科 Tenthredinidae
触角丝状或棒状,7~15节,多数为9节。翅上具1~2个径室。前足胫节有2个端距。小盾片后方具有一后小盾片。幼虫具6~8对腹足。常见的有樟叶蜂等。
3.茎蜂科Cephidae
中小型,身体细长,触角线状,前足胫节端部有1个距,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幼虫多蛀茎为害。如玫瑰茎蜂等。
4.姬蜂科Ichneumonidae
体小到大型。触角丝状,16节以上;前翅端部第二列有1个小翅室和第二回脉,并胸腹节常有雕刻纹;雌虫腹末纵裂从中伸出产卵器。卵多产在鳞翅目、鞘翅目幼虫和蛹体内。如黑尾姬蜂、袋蛾瘤姬蜂等。
5.茧蜂科Braconidae  
小至中型。触角线状,前翅无第二回脉 ,翅面上常有雾斑;休止时触角时常摆动,产卵于鳞翅目幼虫体内,幼虫老熟时常爬出寄主体外结黄白色小茧化蛹。如松毛虫绒茧蜂、桃瘤蚜茧蜂等。
6.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体微小。长0.3~1mm;触角短膝状,腰不细;翅脉极度退化,前翅宽,翅面有成行的微毛;足的跗节3节,成虫和蛹的复眼为赤红色,产卵于鳞翅目卵内。如松毛虫赤眼蜂、广赤眼蜂等。
7.小蜂科Chalcididae  
微小至小型,体长0.2~7mm,多为黑褐色,头胸部常有黑或褐色粗点刻如黄或橙色的斑纹;触角膝状;后足腿节膨大,下缘外侧有成列刺突;后足胫节向内弯曲。多寄生于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幼虫蛹内。如广大腿小蜂等。
7.小蜂科Chalcididae  
微小至小型,体长0.2~7mm,多为黑褐色,头胸部常有黑或褐色粗点刻如黄或橙色的斑纹;触角膝状;后足腿节膨大,下缘外侧有成列刺突;后足胫节向内弯曲。多寄生于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幼虫蛹内。如广大腿小蜂等。
8.蚁科Formicidae  
通称蚂蚁。体小,黑色、褐色、黄或红色;触角膝状,柄节很长;腹部第一、二节呈结节状。筑巢群居,具明显多型现象,雌雄生殖蚁有翅,工蚁与兵蚁无翅。肉食性种类捕食昆虫、蜘蛛及其它小动物,植食性的取食果实、菌类等,有些与蚜虫、介壳虫共生,促使其繁殖。如褐蚁、黑蚁常和蚜虫共同发生,黄猄蚁早在晋代就用于防治柑桔害虫。
公元1600年前,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对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并沿用至今,这是世界上生物防治最早的记载
(十)双翅目  Diptera
包括蚊、蝇、虻等多种昆虫。体小至中型;前翅1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前翅膜质,脉纹简单;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复眼发达;触角有芒状、念珠状、丝状;全变态。幼虫蛆式无足。多数围蛹,少数被蛹。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瘿蚊科、食蚜蝇科、实蝇科、花蝇科、寄蝇科。
1.瘿蚊科Cecidomyiidae  
体小似蚊。复眼发达;触角念珠状,生有普通毛或环生放射状细毛。如荔枝瘿蚊、菊瘿蚊、黑森瘿蚊(危害禾本科草坪草,为一检疫对象)等 。
2.食蚜蝇科Syrphidae
体小至中型,形似蜜蜂,体常有黄白相间的横斑;前翅外缘有和边缘平行的伪脉。成虫活泼,飞翔时能在空中静止不动而又突然前进,产卵于蚜虫多处。幼虫捕食蚜虫。如黑纹食蚜蝇、斜斑鼓额食蚜蝇等。
3.实蝇科Trypetidae  
小至中型,体常有黄、棕、橙、黑等色;触角芒光滑无毛;翅宽大常有暗色雾斑,第一条中脉 向前弯曲。成虫静止时常不停扇动翅膀,幼虫蛆形、白色。如柑桔大实蝇、茶狭腹实蝇等。
4.花蝇科(种蝇科)Anthomyiidae
小至中型。体细长多毛,成虫活泼;翅的后缘基部连接身体处有一片质地较厚的腋辨。幼虫蛆式圆柱形,后端截平,有6~7对突起包围的气门板,腐食或植食性。如危害竹类的毛笋泉蝇与百合科植物的葱种蝇等。
5.寄蝇科Tachinidae  
小至中型,体粗多毛,暗褐色或黑色,具褐色斑纹;后盾片露于小盾片外,从侧面看很清楚,腹末多刚毛;中足基部后上方有一鬃毛列。幼虫蛆形,末端齐截。多寄生于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幼虫和蛹体内。如地老虎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
(十) 螨类
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刺吸园林植物汁液,引起叶子变色、脱落;使柔嫩组织变形,形成虫瘿。螨类与昆虫的主要区别是:体分节不明显,不分成头、胸、腹三个体段。无翅。无复眼,但大多数种类有1~2对单眼,有足4对(少数2对)。
螨类均为小形或微小的种类,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有些种类则为蠕虫形。一般分为前体段和后体段。前体段又分颚体段和前肢体段;后体段分后肢体段和末体段。颚体段与前肢体段相连,着生有口器,口器由于食性不同分咀嚼式和刺吸式2类。一般开口于该体段的腹面。
肢体段一般着生4对足,着生前2对足的即为前肢体段,着生后2对足的为后肢体段。末体段与后肢体段紧密联系,很少有明显的分界。肛门和生殖孔一般开口于该体段的腹面。
螨类多为两性生殖,一般为卵生,亦有行孤雌生殖的。发育阶段雌雄有别:雌螨经过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及成螨;雄螨没有第二若螨。螨类繁殖很快,1年最少2~3代,多则20~30代,以卵或受精的雌虫在树皮缝隙或土壤等下面越冬。
1.叶螨科  Tetranychidae
体微小,长0.3~0.8 mm,体圆形或长圆形。通常为红色,暗红色,因此常称红蜘蛛。口器刺吸式。体背面拱起,背刚毛24或26根,成横排分布。植食性,吸液汁。常见的有苹果红蜘蛛、柑橘全爪螨等。
2.叶瘿螨科  Eriophyidae
体微小,不超过0.2 mm,蠕虫形。刺吸式口器。前半体背板呈盾形,后半体直形,分为很多环纹。成螨、若螨仅有2对足。植食性。如葡萄瘿螨等。
课外作业
观察与识别:
1.取棉蝗、蟋蟀、蝼蛄等昆虫,观察直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2.取蝉、叶蝉、粉虱、木虱、蜡蝉、蚜虫、粉蚧、绵蚧、盾蚧等昆虫,观察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掌握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3.取几类蓟马昆虫标本,观察缨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掌握蓟马科和管蓟马科的形态特征。
4.取虎甲、步甲、几种金龟子、瓢虫、叶甲、天牛、象甲、小蠹虫等昆虫,观察鞘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掌握一些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5. 取木蠹蛾、袋蛾、毒蛾、刺蛾、螟蛾、夜蛾、尺蛾、枯叶蛾、天蛾、凤蝶、蛱蝶、粉蝶等昆虫,观察鳞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掌握蛾类、蝶类的区别特征和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6.观察与识别:取樟叶蜂、蔷薇叶蜂、蝇、蚊等昆虫,观察膜翅目、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昆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本节知识点
1.  气候因素对园林植物昆虫的影响;
2.  土壤因素对园林植物昆虫的影响;
3.  生物因素对园林植物昆虫的影响;
4.  人类生产活动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二、本节重点
气候因素对园林植物昆虫的影响
三、本节难点
生物因素对园林植物昆虫的影响


第四节  昆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昆虫的发生发展除与本身的生物特性有关外,而且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一、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关系非常密切。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等,其中以温度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最大。因此,昆虫的生命活动直接受外界温度的支配。

(一)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变化。体温的变化可直接加速或抑制代谢过程。因此,昆虫的生命活动直接受外界温度的支配。
l.  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
任何一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都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这一温区范围称适宜温区(或有效温区)。不同昆虫适宜温区不同。根据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可分为5个温区。
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2.  昆虫生长发育的积温法则
    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l个虫期或1个世代)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亦即发育所需时间与该时间的温度乘积理论上应为一常数。即:
K= N T 其中K为积温常数,N为发育日数,T为温度
由于昆虫必须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因此,式中的温度(T)应减去发育起点温度(C),即T = N (T – C)。
昆虫完成某一个发育阶段所需时间的倒数叫做发育速率(V)。即V=1/N,代入上式,则得:
T=C+KV
这个说明温度与发育速度关系的法则,称积温法则。积温的单位常以日度表示。这个法则的应用有如下几方面:
(1)推算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值
(2)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3)预测害虫发生期
(4)控制昆虫发育进度
(5)预测害虫在地理上分布的北限
有效积温对于了解昆虫的发育规律、害虫的预测、预报和利用天敌开展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应当指出,有效积温法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70%~90%
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虫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36%以下,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虽然孵化,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昆虫卵的孵化、脱皮、化蛹、羽化,一般都要求较高的湿度。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叶蝉及叶螨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大气非常干燥,也不会影响它们对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汁液浓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殖,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重。
降雨不仅影响环境湿度,也直接影响害虫发生的数量,其作用大小常因降雨时间、次数和强度而定。春季雨后有助于一些在土壤中以幼虫或蛹越冬的昆虫顺利出土;而暴雨则对一些害虫如蚜虫、初孵蚧虫以及叶螨等有很大的冲杀作用,从而大大降低虫口密度;阴雨连绵不但影响一些食叶害虫的取食活动,且易造成致病微生物的流行。
(三)光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与光的性质、光强度和光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1.  昆虫对光的性质和光强度的反应
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波长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性质。
昆虫辨别不同波长光的能力和人的视觉不同。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为800~400 nm,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 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虫对400~33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方面常用黑光灯、频振灯(波长365 nm)。还有一种蚜虫、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对600~550nm黄色光有反应,利用黄板来进行诱杀.


2.  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
光周期是指昼夜交替时间在1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对昆虫的生活起着一种信息作用。许多昆虫对光周期的年变化反应非常明显,表现于昆虫的季节生活史、滞育特征、世代交替以及蚜虫的季节性多型现象。
光照时间及其周期性变化是引起昆虫滞育的重要因素,季节周期性影响着昆虫的年生活史的循环。昆虫滞育,受到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主要是光照时间起信息的作用。已证明近百种昆虫的滞育与光周期变化有关。试验证明,许多昆虫的孵化、化蛹、羽化都有一定的昼夜节奏特性,这些特性与光周期变化有密切相关。
(四)风对昆虫的影响
风对环境的温湿度有影响,可以降低气温和湿度,从而对昆虫的体温和水分发生影响。但风对昆虫的影响主要是昆虫的活动,特别是昆虫的扩散和迁移受风影响较大,风的强度、速度和方向,直接影响其扩散和迁移的频度、方向和范围。有资料表明,许多昆虫能借风力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如蚜虫可借风力迁移1 200~1 440 km的距离;松干蚧卵囊可被气流带到高空随风而去;在广东危害严重的松突圆蚧,在自然界主要是靠风力传播。
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
   (一)食物因子
昆虫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利用植物或其他动物所制成的有机物以取得生命活动过程所需要的能源,有没有必需的食物,关系到能不能在这个生境中生存的问题;存在的食物是否适合于这种昆虫的要求,又关系到这个生境中种群数量的问题。
昆虫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其食性也是不同的。按食物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按其食性专门化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单食性昆虫,寡食性昆虫,多食性昆虫。


食物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等。食物如果数量足,质量高,昆虫生长发育快,自然死亡率低,生殖力高,相反则生长慢,发育和生殖均受到抑制,甚至因饥饿引起昆虫个体大量死亡。一些昆虫成虫期有取食补充营养的特点,如果得不到营养补充,则产卵甚少或不产卵,寿命亦缩短。
(二)昆虫的天敌
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由于被其他生物寄生或捕食而死亡,这些生物称为昆虫的天敌。天敌是影响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敌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下列各类。
1.  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这些病原生物常会引起昆虫感病而大量死亡。
2. 捕食性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螳螂、猎蝽、草蛉、瓢虫、食虫虻、食蚜蝇等。这些捕食性天敌可大量捕食害虫,在害虫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应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等。
3. 寄生性天敌昆虫
    主要有膜翅目的寄生蜂和双翅目的寄生蝇。例如,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
4.其有益动物
在自然界中有不少蜘蛛、鸟类、青蛙和线虫都可用来防治害虫。
三、土壤因素
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很多昆虫的生活都与土壤有密切的关系。如蝼蛄、蟋蟀、金龟子、地老虎、叩头甲、白蚁等苗圃害虫,有些终生在土壤中生活,有些大部分虫态是在土中度过的。许多昆虫一年中的温暖季节在土壤外面活动,而到冬季即以土壤为越冬场所。
土壤的理化性状,如温度、湿度、机械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含量以及酸碱度等,直接影响在土中生活的昆虫生命活动。一些地下害虫往往随土壤温度变化而上下移动,以栖息于适温土层。秋天土温下降时,土内昆虫向下移动;春天土温上升时,则向上移动到适温的表土层;夏季土温较高时,又潜入较深的土层中。在1昼夜之间也有其一定的活动规律
如蛴螬、小地老虎夏季多于夜间或清晨上升到土表危害,中午则下降到土壤下层。生活在土中的昆虫,大多对湿度要求较高,当湿度低时会因失水而影响其生命活动。
总之,各种与土壤有关的害虫及其天敌,各有其最适于栖息的土壤环境条件。人们掌握了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之后,可以通过土壤垦复、施肥、灌溉等各种措施,改变土壤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四、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对昆虫的繁殖、活动和分布影响很大。归纳起来表现在四个方面:
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人类从事园林绿化活动中的植树、栽植草坪、兴建公园、引进推广新品种等,可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及其中昆虫种群的兴衰。
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人类频繁地调引种苗,扩大了害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如湿地松粉蚧由美国随优良无性系穗条传入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并迅速蔓延;相反,有目的的引进和利用益虫,又可抑制某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并改变了一个地区昆虫的组成和数量。如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控制了吹绵蚧的危害。
改变害虫和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人类通过中耕除草、灌溉施肥、整枝、修剪等园林技术措施,可增强植物的生长势,使之不利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的发生。
直接杀灭害虫。采用园林技术措施、化学、生物及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直接消灭大量害虫,以保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
课外作业:

观察露地环境与温室环境条件下,常见园林植物害虫在发生种类、发生时期、危害习性等方面有何异同?
  






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本节知识点
  1.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2.  园林病害症状的概念与内涵;
  3.  园林植物病害的类别;
二、本节重点
    园林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与内涵
三、本节难点
    园林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概述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色,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原
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园林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袭和不适宜环境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变化,使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这种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如月季受黑斑病菌侵染后,首先是叶片的呼吸作用降低,色素及氨基酸含量下降,病部组织遭到破坏,发生变色、坏死,最后叶片上出现黑色坏死斑,病叶早落
因此,植物病害的发生必须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根据这一特点,风折、雪压、动物咬伤及其它人为的器械损伤等,因无病理程序,所以不称为病害,而称为伤害。
但是,并非所有发生植物病理变化过程的现象都称为病害。如异常美丽的金心黄杨和银边虎尾兰是因为受到病毒的感染;羽衣甘蓝是食用甘蓝病变的产物;绿菊和绿牡丹也是病害的杰作。这些植物都被视为观赏园艺中的名花或珍品,经济和观赏价值大大提高,一般不作为病害处理。
植物病害是植物和病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病原和植物是病害发生的基本矛盾,而环境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条件。环境一方面影响病原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增强或降低植物对病原的抵抗力。只有当环境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有利于病原物的活动和发展时,矛盾向着发病的方面转化,病害才能发生。反之,植物的抗病能力增强,病害就被控制。因此,植物能否发病不仅决定于病原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环境条件对双方的作用。
一、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识别
    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病原。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
    (一)侵染性病害
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称侵染性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病原物属菌类的称为病原菌。这类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田间常先出现中心病株,有从点到面扩展危害的过程。
(二)非侵染性病害
不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称非侵染性病原。如温度过高引起灼伤;低温引起冻害;土壤水分不足引起枯萎;排水不良、积水造成根系腐烂,直至植株枯死;营养元素不足引起缺素症;还有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农药使用不当等。这类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也称生理性病害。常大面积成片发生,全株发病。
观察与识别:寻找合适场所,实地观察与识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一)病害的症状
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征。病状是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征是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大叶黄杨褐斑病,在叶片上形成的近圆形、灰褐色的病斑是病状,后期在病斑上由病原菌长出的小黑点是病症。所有的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征只在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较明显;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无病征;线虫多数在植物体内寄生,一般体外也无病征;非侵染性病害也无病征。植物病害一般先表现病状,病状易被发现,而病征常要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才能显现。
(一)病状的主要类型
1.黄化  叶绿素含量减少,整株或局部叶片均匀褪绿。进一步发展导致白化。一般由病毒、植原体或生理原因引起。如香石竹斑驳病毒病、栀子黄化病、翠菊黄化病。
2.花叶  整株或局部叶片颜色深浅不匀,浓绿和黄绿互相间杂,有时出现红、紫斑块,界限明显。一般由病毒引起。如紫丁香花叶病、大丽花花叶病。
3.班驳  与花叶相似,但界限不明显。
4.碎锦  花瓣上的变色,郁金香碎色病。
5.斑点  多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形状和颜色不一。病斑后期有的出现霉点或小黑点。一般由真菌、细菌等引起。如月季黑斑病、凤尾兰叶斑病等。

6.溃疡  枝干皮层、果实等部位局部组织坏死,形成凹陷病斑,病斑周围常为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后期病部常开裂,并在坏死的皮层上出现黑色的小颗粒或小型的盘状物。一般由真菌、细菌或日灼等引起。如槐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
7.腐烂  发生于根、干、花、果上。病部组织腐烂。多汁幼嫩的组织常为湿腐,如羽衣甘蓝软腐病。含水较少、较硬的组织常发生干腐,如三棱掌腐烂病。腐烂一般由真菌或细菌引起。
8.枯梢  枝条从顶端向下枯死,甚至扩展到主干上。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如马尾松枯梢病、柳黑枯病。
9.枯萎  由于干旱、根系腐烂或输导组织受阻,部分枝条或整个树冠的叶片凋萎、脱落或整株枯死。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如榆枯萎病、唐菖蒲枯萎病、大理花青枯病。
10.畸形  通常包括叶片变小、皱缩、肿胀或形成毛毡,枝条带化,果实变形等。一般由真菌、螨类或其他原因引起。如桃缩叶病、月季带化病、李囊果病和阔叶树毛毡病。
11.疮痂  发生在叶片、果实和枝条上。斑点表面粗糙,有的局部细胞增生而稍微突起,形成木栓化的组织。多由真菌引起。如柑桔疮痂病。
12.肿瘤  枝干和根上的局部细胞增生,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瘤状物。一般由真菌、细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或生理原因引起。如樱花根癌病、根瘤线虫病。
13.丛枝  顶芽生长受抑,侧芽、腋芽迅速生长,或不定芽大量发生,发育成小枝,小枝上的顶芽又受抑
制,其侧芽又发育成小枝,这样多次重复发展,叶片变小,节间变短,枝叶密集生。由真菌、植原体
或生理原因引起。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
14.流脂或流胶  病部有树脂或胶质自树皮渗出,常称之为流脂病或流胶病。流脂和流胶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马尾松枯梢病病梢上流脂、桃树流胶。
(二)病征的主要类型
1.粉状物  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月季、黄栌、瓜叶菊白粉病)、黑粉。
2.霉状物  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霉状物。霜霉(葡萄、月季霜霉病)、灰霉(月季、仙客来灰霉病)、烟煤(山茶烟煤病)。
3.锈状物  发生在枝、干、叶、花、果等部位。病部产生锈黄色粉状物,或内含黄粉的疱状物或毛状物。由锈菌引起。如玫瑰锈病、海棠锈病。
4.点状物  是很多病原真菌繁殖器官的表现,褐色或黑色,不同病害粒点病征的形状、大小、突出表面的程度、密度或分散、数量的多寡都是不尽相同的。
5.菌核与菌索  病部先产生白色绒毛状物,后期聚结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菌核,颜色逐渐变深,质地变硬。菌索是由菌丝形成的,呈绳索状。如根腐病、禾草白绢病等。
6.菌脓  细菌性病害常从病部溢出灰白色、蜜黄色的液滴,干后结成菌膜或小块状物。如天竺葵叶斑病、栀子花叶斑病。




细菌溢检查:切取病叶上病健交界处叶片组织约1毫米,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加上盖玻片,静止1~2min后,用手持扩大镜或低倍显微镜稍暗视野下检查,有云雾状菌液自叶脉涌出。





课外作业
观察与识别:
        1.仔细观察金心黄杨、金边吊兰、银边虎尾兰、碎色郁金香;机械损伤植株;本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病害,分辨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园林植物病害。
        2.寻找合适场所,实地观察与识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3.仔细观察兰花炭疽病、大叶黄杨褐斑病、月季白粉病、玫瑰锈病、山茶藻斑病、金鸡菊花叶病、唐菖蒲生理性叶枯病等,区分在这些感病植物上,病状有哪些表现?病症有哪些表现?
        4.在校园、标本园、花圃绿地等场所进行现场观察,识别常见病害及症状类型。



第二节  侵染性病原及其所致的病害
一、本节知识点
               1.植物病原真菌;
               2.  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等;
               3.  植物病原细菌;
               4.  植物病原线虫;
               5.  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二、本节重点
               植物病原真菌
三、本节难点
              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等
第二节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特征
一、真菌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中都有存在。在植物病害中,真菌是一类最重要的病原,大约有80%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引起。
    真菌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由几丁质和半纤维素构成,所需营养物质全靠其他生物有机体供给,营异养生活,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的个体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即真菌先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然后形成各种复杂的繁殖结构,产生孢子。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称为营养体。典型的营养体为纤细多枝的丝状体。单根细丝称为菌丝,菌丝可不断生长分枝,许多菌丝集聚在一起,称为菌丝体。菌丝通常呈管状,直径5~6μm,管壁无色透明。
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有些真菌的营养体为卵圆形的单细胞,如酵母菌。




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


真菌的菌丝




有隔菌丝与无隔菌丝的比较

菌丝一般从孢子萌发而来,形成菌丝体,最后再产生孢子。


孢子萌发产生菌丝


后期的菌丝产生孢子

有些专性寄生菌如白粉菌、锈菌、霜霉菌等,能以菌丝上形成的特殊吸收器官──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吸器的形状有瘤状、分枝状、掌状等。



有些真菌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它们对于真菌的繁殖、传播、以及增强对环境的抵抗力有很大作用。










产孢结构




子囊盘
2.真菌的繁殖体  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繁殖体。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孢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真菌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子实体和孢子形式多样,其形态是真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真菌的孢子
(1)无性繁殖  是不经过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真菌的无性孢子主要有下列几种 : 游动孢子 、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 节孢子 、 芽孢子 、 厚垣孢子 。


芽孢子





节孢子

厚垣孢子

孢囊孢子




游动孢子

分生孢子
(2)有性繁殖  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有性孢子有以下几种: 卵孢子 、接合孢子 、 子囊孢子 、 担孢子 。




卵孢子

接合孢子

担孢子


子囊孢子
(二)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的生活史。典型的生活史一般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无性阶段可重复多次,所产生的无性孢子数量大,侵染寄主的可能性越大。生长季节末期,真菌产生有性孢子,完成从有性孢子萌发开始到产生下一代有性孢子的过程 。有的真菌只有无性阶段。

真菌发育循环模式

(三)真菌的生理生态特性
1.真菌的生理特性
真菌是异养生物,必须从外界吸取现成的糖类作为能源。真菌还需要氮及其他微量元素钾、磷、硫、镁、锌、锰、硼、铁等。真菌与植物的不同在于不需要钙。
真菌可以人工培养。真菌通过菌丝吸收营养物质。有些真菌只能从寄主表皮组织获得养料,如白粉菌,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收养料。大多数真菌则从寄主内部组织吸收养料。
根据吸养方式,可将病原真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专性腐生  只能从无生命的有机物中吸取营养物质,不能侵害有生命的有机体,如伞菌、腐朽菌、煤污菌等。
兼生  兼有寄生和腐生的能力。其中有些真菌主要营腐生生活,当环境条件改变时,也能营寄生生活,称其为兼性寄生。如引起苗木猝倒病的镰刀菌。还有些真菌主要营寄生生活,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以营腐生生活,称其为兼性腐生。如菊花黑斑病菌,君子兰炭疽病菌等。
专性寄生  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物质,不能在无生命的有机体和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白粉病、锈菌、霜霉菌等。
2.真菌的生态特性
真菌的生长和发育,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真菌可以发生某种适应性的变态。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和酸碱度等。
大多数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黑暗和散光条件, pH 值范围为3~9,最适pH值为5.5~6.5 的条件下生长好。
(四)真菌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1.真菌分类的基本概念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关于真菌的命名,国际命名原则中规定一种真菌只能有一个名称,如果一种真菌的生活史中有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按有性阶段命名是合法的。而半知菌中的真菌,只知其无性阶段,因而命名都是根据无性阶段的特征而定的。
真菌的命名采用国际通用的双名法,前一个名称是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名称是种名,种名之后为定名人的姓氏(可以缩写),如有更改学名者,最初的定名人应加括号表示。例如,丁香褐斑病菌Cercospora lilacis (Desmaz.) Sacc. 。
真菌的分类,主要是以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征以及营养体的结构等为依据。目前多采用安思沃斯(Ainsworth)系统,将真菌界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粘菌的营养体是变形体或原质团,而真菌门真菌的营养体典型的是菌丝体。根据营养体(菌丝有无隔膜)和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的特征(有性与无性孢子的类型),将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2.真菌的主要类群
(1)鞭毛菌亚门  营养体为较原始的原质团到发达的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其中腐霉属、疫霉属、霜霉属与园林植物病害关系密切。
腐霉属Pythium  孢子囊不规则形,孢囊梗丝状。孢子囊产生泡囊后,在泡囊中形成并散发出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在藏卵器中形成一个卵孢子。大多在土壤中或水中营腐生生活,引起苗木猝倒病或根腐、果腐等症状。


1.  孢囊梗和孢子囊  2.  孢子囊萌发形成泡囊  3.  雄器、藏卵器和卵孢子




疫霉属Phytophthora  疫霉的寄生性比腐霉强,以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营养。孢囊梗与菌丝的差异比较明显。孢子囊卵形,有乳头状突起。大多是寄生的,可危害根、茎、叶和果实,引起组织的腐烂和死亡。如杜鹃疫霉根腐病菌、柑桔生疫霉菌。

百  合  疫  病   1.  症状     2.  病原菌

霜霉菌类  孢囊梗呈二叉或单轴分枝等,孢子囊卵形,单生于孢囊梗顶端,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表面光滑或有花纹。为害植物叶片,如葡萄霜霉病菌、二月兰霜霉病。

(2)接合菌亚门  水生到陆生真菌。多数腐生,少数寄生。营养体主要为发达的无隔菌丝体或虫菌体。无性繁殖大多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本亚门分2纲,根霉属与园林植物病害关系密切。
根霉属Rhizopus  菌丝发达,有分枝,一般无隔膜,分布于基物表面和基物内,有匍匐枝和假根。孢囊梗2~3根丛生,着生于假根的上方,一般不分枝。孢子囊球形,孢囊孢子球形。接合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如匐枝根霉,常引起种实、球根、鳞茎的霉烂。




百合鳞茎根霉软腐病

(3)子囊菌亚门  高等真菌。全部陆生,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少数为单细胞(如酵母菌)。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有的裸生于菌丝体上或寄主植物表面,有的形成在由菌丝形成的固定形状的子实体──子囊果中。子囊果分以下4种类型: 闭囊壳 、 子囊壳 、 子囊腔 、子囊盘 。

白粉菌 几乎全部为外寄生菌。菌丝体无色表生,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无性繁殖多数形成分生孢子,子囊果为闭囊壳。常引起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如紫薇白粉病菌
小煤炱属Meliola  菌丝体寄生于寄主植物表面,黑色,有刚毛和双细胞的附着枝。子囊果为闭囊壳。子囊孢子2~4个横隔、褐色、长圆形。是植物上常见的煤污病菌。如非洲菊煤污病菌。
小丛壳属Glomerella  子囊壳有毛,丛生于植物上或半埋生于植物组织中,褐色,壳内无侧丝。子囊棍棒形,无柄。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引起多种植物的炭疽病,如兰花炭疽病菌。
黑腐皮壳属Valsa  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具长颈,成群深埋在由菌组织和基物交织而成的黑色、炭质的
假子座内。子囊棍棒状或圆筒形,无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腊肠形。引起多种树木的枝干腐烂。
如杨树腐烂病菌。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菌核块状或不规则形,全部或部分埋在寄主组织内。菌核萌发产生漏斗状子囊盘,有长柄。子囊棍棒形常排列成栅栏状,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本属真菌的生活史中不产生分生孢子阶段。如矢车菊菌核病菌、菊花菌核病菌等.
(4)担子菌亚门  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个亚门。全部是陆生菌,腐生、寄生和共生。菌丝体发达,有分隔,细胞一般双核。无性繁殖除锈菌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高等担子菌的担子上产生4个小梗和4个担孢子。
本亚门分3纲,较为重要的有黑粉菌、锈菌和外担子菌。
黑粉菌  都是高等植物的寄生菌,且寄生性很强。多数菌种的菌丝体在细胞间生长,有的在菌丝上形成吸器。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是在担子侧面或顶部产生不定数目的担孢子。引起多种植物的黑粉病,如石竹花药黑粉病。
锈菌  全为专性寄生菌,寄生于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上,引起锈病。菌丝发达,寄生于寄主细胞间,以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营养。
锈菌的形态和生活史比较复杂,典型的锈菌要经过5个发育阶段,顺序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常以代号表示,即性孢子(0)、锈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Ⅲ)和担孢子(Ⅳ)。
有的锈菌必须经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转主寄生,如结缕草柄锈菌的0、Ⅰ阶段寄生在转主寄主鸡矢藤等植物上,Ⅱ、Ⅲ阶段寄生在细叶结缕草的叶片上。有的锈菌在一种植物上就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同主寄生。如蔷薇锈菌。上述5种孢子类型,并不是每种锈菌都有,有的锈菌缺少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孢子。
锈菌侵染植物的地上部分,在病部出现明显的锈孢子器、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一般呈黄色、橙黄色至黑红色似的铁锈,故称锈病。









如图:木瓜海棠锈病(锈孢子器和性孢子器)





柏类树上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和吸水胶化)
外担子菌  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通常寄生在杜鹃花科、茶科、樟科、岩高兰科、山矾科、鸭跖草科、虎目草科等植物上,危害叶、茎或果实,常使被害部位产生肿胀,有时也引起组织坏死或发生系统性病害。
外担子菌属Exobasidium  菌丝生于寄主组织中,引起膨大。担子在角质层下形成后外露,形成连续的子实层,偶尔单生并通过气孔突出。担孢子无色,平滑。寄生于植物的叶、茎或果实上。如杜鹃花饼病菌。(5)半知菌亚门  其在个体发育中,不进入有性阶段或有性阶段很难看到,我们只发现其无性阶段,所以称为半知菌。
陆生,腐生或寄生。菌丝体发达,有隔膜。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分生孢子梗,梗上产生分生孢子。有的半知菌形成盘状或球状的孢子果(外观为小黑点),称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孢子果内的分生孢子常具胶质物,潮湿条件下,常结成卷曲的长条,称为分生孢子角。在园林植物病害中较为重要的有: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菌丝褐色,在分枝处略缢缩,离此不远处形成隔膜。菌核以菌丝与基质相联,褐色或红棕色,表面粗糙,内外颜色一致。如草坪草褐斑病菌。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分生孢子盘平坦,上面敞开,下面略埋在基质内,分生孢子自茁壮的梗上顶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弯月形,萌发后产生附着胞。如兰花炭疽病菌、茉莉炭疽病菌等。


葡萄孢属Botrytis  菌丝匍匐,灰色。孢梗细长,稍有色,不规则地呈树形,分枝或单生,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上生小梗,梗上生分生孢子。孢子聚集成葡萄穗状,单胞,无色或灰色,卵圆形。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如牡丹灰霉病菌、月季灰霉病菌等。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孢器黑色,有孔口,埋在寄主组织内,或部分突出表皮。孢梗短小,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到长方形,小于15μm。寄生在叶片上,引起叶斑。如山茶褐斑病菌、荷花斑枯病菌。

镰刀菌属Fusarium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集成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梗形状大小不一。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无色,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形或长圆形,单生或串生。如翠菊枯萎病菌、香石竹枯萎病菌和引起幼苗立枯病的腐皮镰孢菌等。
盘二孢属Marssonina  孢盘小,位于寄主角质层下。分生孢子双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形,有一分隔,形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细胞。如月季黑斑病菌。

二、细  菌
   (一)细菌的一般性状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菌的细胞壁外包有厚薄不等的粘质层。厚而固定的粘质层称为荚膜,便于忍受暂时的干燥。某些细菌的细胞内可以形成休眠的芽孢,以渡过不良环境。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菌,一般大小为1~3 μm×0.5~0.8 μm,通常没有荚膜,也不形成芽孢。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生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极毛;生在菌体周围的鞭毛,称周毛。鞭毛的有无、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细菌边毛的着生方式:
1.    单极毛  2、3.极毛  4.周毛

(二)细菌的主要类群
根据培养形态、鞭毛的性状、革兰氏染色反应,还必须结合生理生化反应做出鉴定。将主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分归以下5个属: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欧氏杆菌属Erwinia。
(三)植物细菌病害的特点
植物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侵染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所以只有在自然孔口内外充满水分时才能侵入寄主体内。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初期有半透明水渍状晕圈出现,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初期有半 透明水渍状晕圈出现,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其症状有斑点、溃疡、穿孔、癌肿、枯萎等类型。如美人蕉芽腐病、鸢尾细菌性叶斑病、栀子花叶斑病、榆叶梅穿孔病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等。
穿孔、根癌和菌脓




植物病原细菌一般在病株或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雨水的飞溅、流水(灌溉水)、昆虫、线虫、风和带细菌病害的种苗、接穗、插条、球根或土壤等进行传播。一般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后,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等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和流利。
(四)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
细菌病害的防治,主要在于预防,其中以杜绝和消灭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为主,如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做好种苗消毒,加强栽培管理,注意苗圃、庭园及花坛、绿地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用抗菌素进行药剂防治。此外,应避免形成伤口,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细菌侵入。
三、病  毒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非细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在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粒子的形态
为杆状、球状、纤维状3种。病毒粒子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植物病毒的核酸绝大多数为RNA。病毒具有增殖、传染和遗传等特性。
病毒的寄生性很强,必须在活的植物组织中才能生活,一旦离开活体,便失去致病能力。
病毒主要通过叶蝉和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病健株之间的接触、嫁接等栽培操作活动及种苗调运等方式进行传播。  
病毒由微伤口侵入植物后,进入韧皮部,在筛管内随营养液移动,先被带至植物根部,后向地上部分移动,病毒便扩展到植物全株,常引起花叶、黄化、矮化、萎蔫、畸形等类型的病状。如大丽花花叶病、月季花叶病、仙客来病毒病等。
    植物病毒病只有明显的病状,没有病征。有少数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虽然在寄主体内繁殖并存在大量病毒粒子,但寄主植物并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潜隐性病毒病。
    目前,对于病毒病没有可行的防治药物,因此,在压制传毒昆虫的基础上,采用无毒苗显得十分必要。
四、植原体
    植原体(Phytoplasma)是植物菌原体的简称,是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病原。已知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有100多种,在园林植物中有荷包牡丹丛枝病、夹竹桃丛枝病、天竺葵丛枝病、绣球花绿变病、紫罗兰绿变病、丁香绿变病、长春花黄化病等多种植原体病害。
植原体是一类无固定细胞结构,极为微小的低等生物,许多性质近似于病毒。它没有细胞壁,但有一分为3层的单位膜,厚度为8~12 nm。有细胞结构,细胞内含有蛋白体、纤维状的核糖核酸(RNA)及去氧核糖核酸(DNA)和代谢物质等。直径一般在80~800 nm,形态多变,常见的为近圆形到不规则椭圆形的球状体。
植原体的繁殖方式不同于病毒。它是通过二均分裂、出芽生殖和形成小体后再释放出来等3种形式繁殖的。植原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螺旋体状,较易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另一种是非螺旋状,许多植原体属于此类型,一般不易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植原体可寄生在植物和传毒昆虫体内。在植物体内只存在于韧皮部筛管和伴胞细胞内,通过筛孔在筛管中流动而感染整个植株,为系统侵染病害。
     植原体主要通过叶蝉类昆虫吸食活动传播,也有繁殖过程中苗木间的传播。常引起黄化、丛枝、萎缩、花器变形等症状类型,如翠菊黄化病、金鱼草丛枝病、月季绿变病等。

植原体发育阶段示意图
植原体病害的防治应在消灭传毒昆虫的基础上,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法,建立无病苗圃,对种苗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用四环素、金霉素、地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素对病株反复浸根,防治效果较好。
五、线  虫
(一)园林植物线虫的性状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土壤内和植物上的不少线虫能危害植物,引起植物线虫病。目前为害较严重的有菊花、仙客来、牡丹、月季等根结线虫病,菊花、珠兰叶枯线虫病、水仙茎线虫病,以及检疫病害松材线虫病。线虫除直接引起植物病害外,还成为其它病原物的传播媒介。
寄生在植物上的线虫都非常微小,体形细长、线状,一般体长在0.5~1 mm之间,宽为0.03~0.05 mm。大部分线虫两性异体,同形。少数线虫的雌虫发育呈近球形或梨形,但在幼虫阶段仍呈线形。线虫体壁通常无色透明或为乳白色。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
寄生在植物上的线虫都非常微小,体形细长、线状,一般体长在0.5~1 mm之间,宽为0.03~0.05 mm。大部分线虫两性异体,同形。少数线虫的雌虫发育呈近球形或梨形,但在幼虫阶段仍呈线形。线虫体壁通常无色透明或为乳白色。
    线虫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多数线虫在3~4周内完成整个生活史,1年可繁殖数代。植物寄生线虫大部分生活在土壤耕作层。最适于线虫发育的温度为20~30℃。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0~17℃,多数线虫在沙壤土中容易繁殖和侵染植物。
    线虫一般以卵和幼虫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人为活动等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球根及花木的调运传播。
园林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有: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茎线虫属Ditylenchus、滑刃线虫属Aphelenchoides和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
    (二)园林植物线虫的为害特点
植物根部的虫瘿是根结线虫为害的典型症状。若将根部虫瘿剖开,可以看到白色小颗粒状物,即为雌虫,用显微镜检查,有时可同时看到雌虫、卵和幼虫。如四季海棠、栀子根结线虫病等。
茎线虫引起植物组织坏死腐烂或植株矮化变形,有病鳞茎横断面有褐色环斑。如水仙、郁金香茎线虫病等。
滑刃线虫主要侵害植物的芽和叶片,引起枯斑和凋萎;也能侵染花,引起花朵干枯或畸形,个别种为害植物的茎和根,使植株外形萎缩。如菊花、翠菊、大丽花叶枯线虫病,姜花花线虫病等。

松材线虫病

(三)园林植物线虫的防治原则
    防治植物线虫病的基本措施有:加强植物检疫;增施有机肥;选用高抗性或免疫植物与感病植物轮作或间作;进行种植材料处理和土壤处理;药剂防治。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在种子植物中,有少数种类由于缺少叶绿素或某种器官发生退化而成为异养生物,在其它植物上营寄生生活,被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全世界大约有2 500种以上,分属于12个科。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有桑寄生科Loranthaceae、菟丝子科Cuscutaceae和列当科Orobanchaceae等。
(一)桑寄生科寄生植物  
    桑寄生科植物为常绿小灌木,有27属,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为桑寄生属Loranthus。该属在我国最常见的有桑寄生Loranthuspara-siticus和樟寄生L. yado-riki两种,常寄生于山茶、石榴、木兰、蔷薇、金缕梅等植物上 .
桑寄生科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根系而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其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夺取部分营养物质,因此,称为半寄生 。

桑寄生科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根系而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其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夺取部分营养物质,因此,称为半寄生 。
(一)菟丝子科寄生植物
    菟丝子为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仅有一菟丝子属Cuscuta,多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在我国以中国菟丝子C. chinensis Lam.和日本菟丝子C. japonica Choisy最为常见。中国菟丝子主要为害草本植物,以豆
科植物为主,还寄生于菊科、藜科等植物。常为害一串红、翠菊、美女樱、长春花及扶桑等植物。
日本菟丝子主要寄生在木本植物上,常为害杜鹃、六月雪、山茶花、木槿、紫丁香、榆叶梅、珊瑚树、银杏等。
    菟丝子科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没有叶绿素或叶绿素很少,所需营养全由寄主体内夺取,所以称为全寄生 。
(三)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的防治
防治桑寄生,应清除病枝。桑寄生在寄主落叶后易于辨认,因此,最好在冬季或其果实成熟前铲除,特别要注意铲除其吸根和匍匐茎。防治菟丝子主要应精选种子和实行种苗检疫,防止将菟丝子带入苗圃和未发生地区。此外,用生物制剂“鲁保一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
七、瘿螨类
    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瘿螨总科,俗称四足螨、锈壁虱。虫体微小,长0.1~0.3mm,多呈蛆状,有2对足。虫体大多隐匿在螨瘿中,刺吸汁液为害,肉眼不易看到。瘿螨为害多种园林花木,引起毛毡病、瘿瘤病等。如杨树皱叶病等。
    螨类不仅直接引起植物病害,还能传播病毒。
八、藻  类
    在藻类植物中,有少数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最重要的是绿藻纲桔色藻科Trentepohliaceae的头孢藻属Cephaleuros,本属在热带和亚热带分布最广,为叶生藻类,常引起多种植物的藻斑病。
藻体在植物叶表面附生或寄生。头孢藻属有13个种,其中以头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分布广、为害大。藻体绿色到橙色,寄生,以游动孢子繁殖,以不规则分枝的单细胞的假根伸入寄主植物叶表皮细胞间吸收养分。
我国藻斑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害山茶、茶梅、玉兰、含笑、阴香、冬青、海南红豆、白兰花及梧桐等多种花木,引起严重的叶斑、早期落叶和顶枯。
课外作业
观察与识别:
       1.观察根霉、灰霉、青霉等霉状物新鲜材料或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营养体玻片标本,掌握菌丝体的形态特征;观察菌丝体变形物盒装标本,识别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
       2.观看录象或碟片,了解真菌的生活史及生理生态特性 。
       3.通过显微镜观察相关的鞭毛菌玻片标本,掌握5个亚门真菌。
       6.取鸢尾细菌性叶斑病叶或栀子花叶斑病叶等细菌性病害的新鲜材料,用刀片切开,置于载玻片上,通过显微镜观察切口处溢出菌脓的现象及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    
       7.有条件的可以到相关科研院所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的形态特征。
       8.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各类线虫病害的标本(切开病组织,将线虫用拨针挑出进行观察),掌握病原线虫的形态特征。
       9.通过显微镜观察螨类和藻类的玻片标本,掌握病原螨类和藻类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等
一、本节知识点
               1.病原物的寄生性;
               2.  病原物的致病性;
               3.  植物的抗病性;
二、本节重点
                病原物的致病性
三、本节难点
                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三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根据获取营养物质能力的强弱一般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  专性寄生物    是寄生性最强的一类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物质,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物体上生长发育。如病毒、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这类寄生物难于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2. 强寄生物  以寄生为主,当条件改变时也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如外担子菌、外子囊菌、黑粉菌及多数叶斑病菌和细菌中的黄单胞杆菌。
    3. 弱寄生物  以腐生生活为主,在适宜条件下也能兼营寄生生活。它们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它在营寄生生活时,常分泌酶和毒素,将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杀死,从中吸取营养物质。如引起苗木猝倒病的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和细菌中的青枯假单胞杆菌等。
    4. 专性腐生物  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体或无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不能侵害活的生物有机体,专营腐生生活。如许多木材腐朽菌等。
寄生物对寄主种类一般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有宽有窄。有的只能寄生在亲缘关系相近的几种寄主植物上或二种植物上,如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rosae)只侵染几种蔷薇。相反,有的病原物则能寄生在很多种甚至成百上千种植物上,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能侵染约200多种植物,灰霉菌(Botrytis cinerca)则能侵染上千种植物。一般来说,寄主范围的宽窄,往往与病原物寄生性的强弱有一定的联系。专性寄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而弱寄生物通常寄主范围较广泛。此外,所有菌类对供养寄主的组织器官都有严格的选择性。其所表现的选择性一般是决定于它们具有的酶的种类与活性。
专性寄生物的寄生专化性强,不断选择和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可有效阻止病害的扩大流行。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引起寄主病害的能力。它主要反映在病原物对寄主的破坏性上。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寄主体内养分和水分的大量掠夺与消耗。同时,它们分泌各种酶、毒素、有机酸和生长刺激素等,直接或间接地破坏植物细胞和组织,使细胞增生或膨大,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因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密切相关的,寄生性不同的病原物,其致病性也不同。
绝大多数寄生物通过寄生活动,或多或少地对寄主产生不良影响或毒害作用,具有某种致病性。当然,不是所有具有寄生性的寄生物都能引起寄主发病。有的寄生物由于致病性很低,以致长期生活在寄主体内,其有害作用也不为人们所发现。例如,一些弱寄生菌主要为害植物的死组织或受伤组织,或为害生长衰弱、生活力降低的植株,并且常分泌酶或毒素杀死寄主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组织中吸取养料,病部通常表现腐烂、溃疡、斑点等坏死型的病状。一些强寄生物,常常是从寄主的活组织中吸取养料,并不立即引起寄主细胞的迅速死亡,受害部分通常表现退色、畸形等病状。病原物的致病性仅仅是衡量病害是否严重的一个因素。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寄生位置及延续时间等,也都影响病害的严重程度和经济损失。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力低的病原,也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病害。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病原物的一种生物学特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特性受基因的控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遗传,也可以发生变异。病原物大多是微生物,个体小,繁殖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往往由于种间杂交、环境条件的改变、高温、X光、紫外线、放射性同位素、有毒物质和不正常的营养等都会引起病原物的突变。
三、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称为抗病性。其受基因控制。范德普兰克(Vanderplank)把植物的抗病性划分为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是指一个植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起作用。即指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受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侵害时,其抗性表现有明显的差异。若用柱状图表示,对不同生物型或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有高有低,呈垂直分布。
水平抗病性是指一个植物品种对相应病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都起作用。水平抗性又称非专化性抗性或一般抗性。同一植物的一系列不同品种受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所侵害,其抗性表现比较一致。
即特定寄主植物品种所表现的抗性水平对病原物所有的生理小种都相同。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感病  寄主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较重称为感病,发病很严重的称为严重感病。如很多杨树对松杨栅锈菌感病,但青杨受害最重。
    避病  是指感病植物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某种病害的盛发。一般是让植物生长期与病菌侵入期错开,使植物避开病菌的侵害。如适当早播,使苗木最易感病的时期与病菌大量活动的时期错开,即可减少苗木猝倒病的发生。
耐病  植物感病后受害较轻。如大叶黄杨白粉病。这是由于植物的生化活动抵制了病原物的冲击,因而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不大。
抗病  是指植物可以抵抗病原物的侵入、扩展或毒害,即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免疫  在植物病理学中,高度抗病性也称为免疫性。是指寄主植物能抵抗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不能在寄主上建立寄生关系;或者病原物虽能在寄主上建立初步的寄生关系,但由于寄主的抗病作用,使侵入的病原物不久即死亡,寄主不表现任何症状。
    植物的抗病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植物本身的变异和外界条件的影响,都可使抗病性增强或减弱。
不同种的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其抗病性也不完全相同。如在苗茎未木质化之前,苗木易感染猝倒病,木质化以后病菌就无法入侵。
    寄主生活力的强弱,对抗病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生活力的减弱会导致抗病力的降低。这在由弱寄生菌引起的许多植物病害中表现更为突出。如杨树烂皮病,只发生在皮内含水量降低,生长衰弱的树木上。
    外界条件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偏施氮肥,温度不适,水分失调,光照不足等,都会使植物生长衰弱或组织幼嫩,从而降低其抗病性。如月季白粉病,在氮肥过多、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易发生。
杂交是植物产生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杂交可以选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当前世界上已培育出菊花、香石竹、金鱼草等抗锈病的新品种,也培育出了抗紫菀萎蔫病的翠菊品种以及抗菊花叶线虫病的菊花品种等等。
    利用各种理化因素,如紫外线、X光、超声波、同位素以及化学免疫剂处理种子和植株,也可以改变植物的抗病性。
近年来,抗病树种的选育研究,特别注意到寄主植物在形态、解剖和生理上的抗病机制同病原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和品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控制抗病性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课外作业
集体讨论:
       全班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的致病性、植物的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的?


第四节  病害的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本节知识点
               1.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2.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3.  病性的流行;
二、本节重点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三、本节难点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第四节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真菌接触期的长短不一,一般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同寄主接触后如不能在短期内萌发,即失去生命力;而当条件适宜时,孢子在几小时内即可萌发侵染。也有些真菌接触期可长达数月。例如,桃缩叶病菌的孢子在芽鳞内越冬,次年新叶初放时才进行侵染。
    在接触期,病原物在寄主体表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寄主的外渗物质,根周围和茎、叶表面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这些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产生明显的颉抗作用或刺激作用。因此,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侵染的发生。但是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是导致侵染的先决条件。阻止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可以防止或减少病害发生。
(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期,称侵入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一般有三种:
    伤口侵入   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病毒和植原体从伤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有些真菌可以从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侵入。如锈菌的夏孢子,许多叶斑病的病原菌都是从气孔侵入的。寄生性较强的细菌如假单孢杆菌、黄单胞杆菌多从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线虫也从自然孔口侵入。
冻伤、虫伤、机械伤和灼伤

气  孔

皮孔


叶面上的排水器官(水孔)
1. 水孔    2.  通水组织    3.  导管的末端
直接侵入  真菌孢子萌发以后,可借助芽管的机械压力或酶的分解能力,直接穿透表皮层和角质层而侵入植物体内。大多数锈菌的担孢子都能钻透角质层而侵入。苗木立枯病菌可以从未木质化的表皮组织穿透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以胚根直接穿透枝干皮层,少数植物线虫从表皮直接侵入。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这一段时期,称潜育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体内生长、蔓延、扩展和获得营养物质、水分的时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如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所引起病害的潜育期一般在3~27个月,常见的叶斑病潜育期一般为7~15d,幼苗立枯病潜育期只有几个小时。
环境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如毛白杨锈病,在13℃以下,潜育期为18d;15~17℃为13d;20℃为7d。了解潜育期是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四)发病期
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一段时期,称发病期。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状。植物病害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扩展时期。叶斑和枝干溃疡病斑都有不同程度扩大,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和运转,病原细菌在病部出现菌脓,病原真菌或迟或早都会在病部产生繁殖体和孢子。在外界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真菌孢子的产生都有一定影响。植物病害症状停止发展后,寄主病部组织呈衰退状态或死亡,侵染过程停止。病原物繁殖体进行再侵染,病害继续蔓延扩展。
二、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病原物的传播。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越冬以后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发育后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以后发生的各次侵染,称为再侵染。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病害,称单病程病害。如梨桧锈病。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侵染过程的病害,称多病程病害。
大多数植物病害都有再侵染,这类病害潜育期较短,如果条件有利,常常通过连续不断的再侵染,发展蔓延扩大危害,引起病害的流行,如月季黑斑病、菊花斑枯病、各种白粉病等。


植物病害的潜育期和再侵染有密切的关系。病害的潜育期短,再侵染的机会就多。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而缩短了潜育期,就可以增加再侵染的次数。如月季黑斑病的潜育期大约7~10d,在一个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而芍药红斑病潜育期约1个月,再侵染次数就少。
病害有无再侵染与防治有密切的关系,对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只要清除越冬病原物,消灭初侵染源就可使病害得到防治。对于有再侵染的病害,除清除越冬病原物外,及时铲除发病中心,消灭再侵染源,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病原物的越冬
病原物越冬期间处于休眠状态,是其侵染循环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潜育场所比较固定集中,较易控制和消灭。因此,掌握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场所和条件,对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病原物越冬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  
带病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块根、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是病菌、病毒和植物菌原体等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如百日菊黑斑病、百日菊细菌性叶斑病、瓜叶菊病毒病、天竺葵碎锦病毒病等。由此而长成的植株,不但本身发病,而且成为苗圃、田间、绿地的发病中心,通过连续再侵染不断蔓延扩展,甚至造成病害流行。
2.有病植物  病株的存在,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多年生植物一旦染病后,病原物就可在寄主体内定殖,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如枝干锈病、溃疡病、根癌病等。感病植物是病原细菌越冬的重要场所。病原真菌可以营养体或繁殖体在寄主植物体内越冬。由于园林植物栽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有些植物病害连年发生。温室花卉病害,常是次年露地栽培花卉的重要侵染来源,如花卉病毒病和白粉病等。
3.发病植物残体  有病的枯枝、落叶和病果,也是病原物越冬场所。次年春天,产生大量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如多种叶斑病菌都是在落叶上越冬的。
4.土壤肥料  对于土壤传播的病害或植物根部病害来说,土壤是最重要的或唯一的侵染来源。病原物以厚垣孢子、菌核、菌索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如苗木紫纹羽病菌。还有的病原物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如引起幼苗立枯病的腐霉菌和丝核菌。一般细菌在土壤内不能存活很久,当植物残体分解后,它们也渐趋死亡。此外,在肥料中常混有未经腐熟的病株残体成为侵染来源。
    综上所述,查明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加以控制或消灭,是防治植物病害争取主动的有力措施。如对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原物,可采取收集并烧毁枯枝落叶,或将病残组织深埋土内的办法消灭病原物。
(三)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是侵染循环各个环节联系的纽带。它包括从有病部位或植株传到无病部位或植株,从有病地区传到无病地区。
    通过传播植物病害得以扩展蔓延和流行。因此,了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条件,设法杜绝传播,可以中断侵染循环,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1.气流传播  真菌病害的孢子主要由气流传播。孢子数量很多、体小质轻,能在空中飘浮。风力传播孢子的有效距离依孢子性质、大小及风力的大小而不同。有的可达数千公里远,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则降落在离形成处不远的地方。
病原物传播的距离并不等于病菌侵染的有效距离,大部分孢子在传播途中死亡,活孢子在传播途中如遇不到合适的感病寄主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侵染。因而传播的有效距离还是有限的,如梨桧锈病菌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是5km左右。红松疱锈病菌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只有几十米。
2.雨水传播  雨水和流水的传播作用是使混在胶质物中的真菌孢子和细菌得以溶化分散,并随水流和雨水的飞溅作用来传播。土壤中的根癌细菌可以通过灌溉水来传播,雨水还可将空中悬浮或移动的孢子打落在植物体上。水流传播不及气流传播远。一般来说,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病原物传播最快。
3.动物传播  为害植物的害虫种类多,数量大,也是病毒、植原体和真菌、细菌、线虫病害的传播媒介。传毒昆虫不仅能携带病原物,而且在为害植物时,把病原物接种到所造成的伤口中去。如松材线虫病由松褐天牛传播。
4.人为传播  人类活动在病害的传播上也非常重要。人类通过园艺操作和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远距离调运而传播病害。如某些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原物,在翻耕或抚育时常通过操作工具传播。许多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借嫁接、修剪而传播。松材的大量调运,加速了松材线虫病的扩展和蔓延。加强植物检疫,是限制人为传播植物病害的有效措施。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流行。
园林植物种苗调拨十分频繁,要十分警惕新病害的传入。对于本地的病原物,因某些原因产生的致病力强的新的生理小种,常造成病害的流行。
2.寄主植物方面  感病品种大面积连年种植可造成病害流行。植物感病性的增强,主要是栽培管理不当或引进的植物品种不适应当地气候而引起的。月季园、牡丹园等,如品种搭配不当,容易引起病害大发生。在城市绿化中,如将龙柏与海棠近距离配植,常造成锈病的流行。
3.环境条件方面  环境条件同时作用于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其不但影响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侵染、传播和越冬,而且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力。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长时,可导致病害的流行。
在环境条件方面,最重要的是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多数植物病害在温暖多雨雾的天气易于流行。此外,栽培条件、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等,与局部地区病害的流行,都有密切联系。
    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综合的、复杂的。但对某一种病害而言,其中某一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如梨桧锈病,只有梨树和桧柏同时存在时,病害才会流行,寄主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在连年干旱或冻害后,苹果腐烂病常常大发生,环境因素就起着主导作用。掌握各种条件下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对搞好测报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课外作业

        1.观看录象或碟片,充分了解植物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病原物的传播过程。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及方法
一、本章知识点
               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
               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包括 检疫、物理、生物、化学等法);
二、本章重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三、本章难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技术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其基本原理概括起来为“以综合治理为核心,实现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
        园林植物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群:一是城镇露地栽培的各种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地被植物、草坪等;二是主要以保护地(日光温室或各种塑料拱棚)形式栽培的各种盆花及鲜切花。城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是:①人的活动多,植物品种丰富,生长周期长,立地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种群关系常被打乱;②城镇郊区与蔬菜、果树、农作物相连接,除了园林植物本身特有的病虫害外,还有许多来自蔬菜、果树、农作物上的病虫,有的长期落户,有的则互相转主危害或越夏越冬,因而病虫种类多,危害严重。
盆花及鲜切花(含切叶、切枝植物等)病虫害的特点是:①品种单一,种植密集,且大都位于保护地内栽培,环境湿度大,病虫害重且易流行,防治难度大;②花卉业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产业,广大花农普遍缺乏花卉栽培的一般常识,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导致花卉植物生长不良,出现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黄叶、干尖等)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
因园林植物大多位于城镇或人口稠集区附近,所以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首先要强调安全为主,尤其使用化学农药时,更要注意对人、环境、天敌及植物的安全,要根据城镇园林的特点,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一些既行之有效,又安全可靠的措施。
二、综合治理的概念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不良反应。
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病虫的发生,它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综合治理有如下特点:
    ①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
②合理运用各种防治方法,使其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它不是许多防治方法的机械拼凑和综合,而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佳防治方案。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但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
③综合治理并非以“消灭”病虫为准则,而是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之下。
④综合治理并不是降低防治要求,而是要求把防治技术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准则。

三、综合治理遵循的原则
(一)经济、安全、简易、有效
这是在确定综合治理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包括对植物、天敌、人畜等,不致发生药害和中毒事故。不管采用什么措施,都要考虑既节省资金,而又简便易行,并且要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协调措施,减少矛盾
化学防治常常会杀伤天敌,这就要求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尽量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考虑到对天敌的影响,选择对天敌无害或毒害较小的药剂,通过改变施药的时间和方法,使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既防治病虫又保护天敌的目的。
(三)相辅相成,取长补短
各种防治措施各有长短,综合治理就是要使各种措施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而不是简单的“大混合”。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工效高的优点,但药效往往仅限于一时,不能长期控制病虫,且使用不当时,容易使病菌及害虫产生抗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
园林技术措施防治虽有预防作用和长效性,不需额外投资,但对已发生的病虫害则无能为力;
生物防治虽有诸多优点,但当病虫暴发成灾时,也未必能见效。因此,各种措施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力求兼治,化繁为简
自然情况下,各种病虫害往往混合发生,如果逐个防治,浪费工时,因而在化学防治时应全面考虑,适当进行药剂搭配,选择合适的时机,力求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几种病虫的目的。
(五)要有全局观念
综合治理要从园林的全局出发,要考虑生态环境,以预防为主。

第二节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也叫法规防治,是防治病虫草害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有力保证。
一、植物检疫概述
(一)植物检疫的概念
植物检疫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植物检疫的意义
在自然情况下,病虫害、杂草的分布虽然可以通过气流等自然动力和自身活动扩散,不断扩大其分布范围,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有高山、海洋、沙漠等天然障碍的阻隔,因而病虫害、杂草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但是,一旦借助人为因素的传播,就可以附着在种子、苗木、接穗、插条及其它植物产品上跨越这些天然屏障,由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由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当病原物、害虫及杂草离开了原产地,到了一个新的地区后,原来制约病虫草害发生发展的一些环境因素被打破,条件适宜时,就会迅速扩展蔓延。 葡萄根瘤蚜在1860年由美国传入法国后,经过25年,就有10万hm2以上的葡萄园归于毁灭;榆枯萎病最初仅在欧洲个别地区流行,以后扩散到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等国,造成榆树大量死亡;又如我国的菊花白锈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均由日本传入,使许多园林风景区蒙难;
最近几年传入我国的美洲斑潜蝇、蔗扁蛾、椰心叶甲、薇甘菊也带来了严重灾难。因而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害及杂草的传播,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检疫法令,设立了检疫机构,进行植物病虫害及杂草的检疫。
(三)植物检疫的任务
植物检疫的任务主要有3个方面:
1.禁止危险性病虫害及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入或国内输出。
2.将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及杂草封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其扩散蔓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予以清除。
3.当危险性病虫害及杂草传入新的地区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就地消灭。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园林花卉产品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及杂草的传播机会也越来越大,因而要度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切实做到“既不引祸入境,也不染灾于人”,以促进对外贸易,维护国际信誉。
二、植物检疫的措施
(一)植物检疫措施
1.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
2.检疫对象的确定
病虫害及杂草的种类繁多,不可能对所有的病虫、杂草进行检疫,而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确定检疫对象名单。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和依据是:
(1)本国或本地区未发生或分布不广,仅在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害及杂草。
(2)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病虫害及杂草。
(3)可借助人为活动传播的病虫害及杂草。即可以随同种子、接穗、包装物等运往各地,适应性强的病虫害及杂草。
3.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有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划为疫区,对疫区要严加控制,禁止检疫对象传出,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逐步消灭检疫对象。未发生但有可能传播进检疫对象的地区划定为保护区。对保护区要严防检疫对象传入,充分做好预防工作。
4.其它措施
包括建立和健全植物检疫机构、建立无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加强植物检疫科研工作等。
(二)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发生在园林植物上的主要检疫性病虫害有:松突圆蚧、日本松干蚧、湿地松粉蚧、梨圆蚧、枣大球蚧、苹果绵蚜、泰加大树峰、落叶松种子小蜂、大痣小蜂、杏仁蜂、黄斑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双条杉天牛、杨干象、杨干透翅蛾、柳蝙蛾、美国白蛾、苹果蠹蛾、双钩异翅长蠹、白缘象、日本金龟子、黑森瘿蚊、美洲斑潜蝇、蔗扁蛾、椰心叶甲、谷斑皮蠹;松疱锈病、松针红斑病、松针褐斑病、落叶松枯梢病、杉木缩顶病、松材线虫病、杨树花叶病毒病、桉树焦枯病、毛竹枯梢病、猕猴桃溃疡病、肉桂枝枯病、板栗疫病、柑橘溃疡病、菊花叶枯线虫病、香石竹枯萎病、香石竹斑驳病毒病、菊花白锈病等。
三、植物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1.对内检疫程序
(1)报检:调运和邮寄种苗及其它应受检的植物产品时,应向调出地有关检疫机构报验。
(2)检验:检疫机构人员对所报验的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到达现场后凭肉眼和放大镜对产品进行外部检查,并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可进行显微镜检及诱发试验等。
(3)检疫处理:经检验如发现检疫对象,应按规定在检疫机构监督下进行处理。一般方法有:禁止调运、就地销毁、消毒处理、限制使用地点等。
(4)签发证书:经检验后,如不带有检疫对象,则检疫机构发给国内植物检疫证书放行;如发现检疫对象,经处理合格后,仍发证放行;无法进行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
2.对外检疫的程序
我国进出口检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口检疫、出口检疫、旅客携带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过境检疫等。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二)植物检疫的方法
植物检疫的检验方法分: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和栽培检验三种。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植物检疫工作一般由检疫机构进行,在此不再详述。
第三节  园林技术措施防治
(一)清洁园圃
及时收集园圃中的病虫害残体、草坪的枯草层,并加以处理,深埋或烧毁。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病、虫枝叶,清除因病虫或其它原因致死的植株。园艺操作过程中应避免人为传染,如在切花、摘心、除草时要防止工具和人体对病菌的传带。温室中带有病虫的土壤、盆钵在未处理前不可继续使用。无土栽培时,被污染的营养液要及时清除,不得继续使用。
(二)合理轮作、间作
1.合理轮作
连作往往会加重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如温室中香石竹多年连作时,会加重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实行轮作可以减轻病害。轮作时间视具体病害而定,鸡冠花褐斑病实行2年以上轮作即有效,而胞囊线虫病则需更长。一般情况下需实行3~4年以上轮作。
轮作是古老而有效的防病措施,轮作植物须为非寄主植物,这样便使土壤中的病原物因找不到食物“饥饿”而死,从而降低病原物的数量。
2.配置得当
建园时,为了保证景观的美化效果,往往是许多种植物搭配种植。这样便忽视了病虫害之间的相互传染,人为地造成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如海棠与柏属树种、牡丹(芍药)与松属树种近距离栽植易造成海棠锈病及牡丹(芍药)锈病的大发生。因而在园林布景时,植物的配置不仅要考虑美化效果,还应考
虑病虫的危害问题。
3.科学间作
每种病虫对树木、花草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转移性,因而在进行花卉生产及苗圃育苗时,要考虑到寄主植物与害虫的食性及病菌的寄主范围,尽量避免相同食料及相同寄主范围的园林植物混栽或间作。如黑松、油松、马尾松等混栽将导致日本松干蚧严重发生;槐树与苜蓿为邻将为槐蚜提供转主寄主,导致槐树严重害;桃、梅等与梨相距太近,有利于梨小食心虫的大量发生;多种花卉的混栽,会加重病毒病的发生。(二)加强园林管护
1.加强肥水管理
观赏植物应使用充分腐熟且无异味的有机肥,以免污染环境,影响观赏。使用无机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配合,防止施肥过量或出现缺素症。浇水方式、浇水量、浇水时间等都影响着病虫害的发
生。喷灌和“滋”水等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叶部病害的发生,最好采用沟灌、滴灌或沿盆钵边缘浇水。浇水量要适宜,浇水过多易烂根,浇水过少则易使花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出现各种生理性病害或加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浇水时间最好选择晴天的上午,以便及时地降低叶片表面的湿度。
2.改善环境条件
改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调节栽培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温室栽培植物,要经常通风换气,降低湿度,以减轻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的发生。种植密度、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冬季温室的温度要适宜,不要忽冷忽热。草坪的修剪高度、次数、时间也要合理,否则,也会加剧病害的发生。
3.合理修剪
合理修剪、整枝不仅可以增强树势、花叶并茂,还可以减少病虫危害。例如,对天牛、透翅蛾等钻蛀性害虫以及袋蛾、刺蛾等食叶害虫,均可采用修剪虫枝等进行防治;对于介壳虫、粉虱等害虫,则通过修剪、整枝达到通风透光的目的,从而抑制此类害虫的危害。秋冬季节结合修枝,剪去有病枝条,从而减少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如月季枝枯病、白粉病以及阔叶树腐烂病等。对于园圃修剪下来的枝条,应及时清除。草坪的修剪高度、次数、时间也要合理。
此法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不需额外投资,便于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特别是在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更易实施。缺点是工效低,费工多。
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进花木健壮生长,提高抗逆能力,还可以清除许多病虫的发源地及潜伏场所。如马齿苋、繁缕等杂草是唐菖蒲花叶病(cmv)的中间寄主,铲除杂草可以起到减轻病害的作用;扁刺蛾、黄杨尺蛾、草履蚧等害虫的幼虫、蛹或卵生活在浅土层中,通过中耕,可使其暴露于土表,便于杀死。
5.翻土培土
结合深耕施肥,可将表土或落叶层中越冬的病菌、害虫深翻入土。公园、绿地、苗圃等场所在冬季暂无花卉生长,最好深翻一次,这样便可将其深埋于地下,翌年不再发生危害。此法对于防治花卉菌核病等效果较好。对于公园树坛翻耕时要特别注意树冠下面和根颈部附近的土层,让覆土达到一定的厚度,使得病菌无法萌动,害虫无法孵化或羽化。
6.球茎等器官的收获及收后的管理
许多花卉是以球茎、鳞茎等器官越冬的,为了保障这些器官的健康贮藏,在收获前避免大量浇水,以防含水过多造成贮藏腐烂;要在晴天收获,挖掘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伤口;挖出后要仔细检查,剔除有伤口、病虫及腐烂的器官,必要时进行消毒和保鲜处理后入窖。贮窖须预先清扫消毒,通气晾晒。贮藏期间要控制好温湿度,窖温一般在5℃左右,相对湿度宜在70%以下。有条件时,最好单个装入尼龙网袋,悬挂于窖顶贮藏。
(四)选育抗病虫品种
1.培育抗病虫品种  
培育抗病虫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一环,不同花木品种对于病虫害的受害程度并不一致。目前已培育出菊花、香石竹、金鱼草等抗锈病的新品种,抗紫菀萎蔫病的翠菊品种以及抗菊花叶枯线虫病的菊花品种等。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丰富,为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大量的种质,因而培育抗性品种前景广阔。培育该类品种的方法很多,有常规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单倍体育种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抗病虫基因导入园林植物体内,获得大量理想化的抗性品种已逐步变为现实。
2.繁育健壮种苗
园林上有许多病虫害是依靠种子、苗木及其它无性繁殖材料来传播的,因而通过一定的措施,培育无病虫的健壮种苗,可有效地控制该类病虫害的发生。
(1)无病虫苗圃育苗选取土壤疏松、排水良好、通风透光及无病虫危害的场所为育苗苗圃。盆播育苗时应注意盆钵、基质的消毒。如菊花、香石竹等进行扦插育苗时,对基质及时进行消毒或更换新鲜基质,则可大大提高育苗的成活率。
(2)无病株采种(芽)
园林植物的许多病害是通过种苗传播的,如仙客来病毒病是由种子传播的,菊花白锈病是由脚芽传播的,等等。只有从健康母株上采种(芽),才能得到无病种苗,避免或减轻该类病害的发生。
(3) 组培脱毒育苗
园林植物中病毒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许多种苗都带有病毒,利用组培技术进行脱毒处理,对于防治病毒病十分凑效。如脱毒香石竹苗、脱毒兰花苗应用已非常成功。
三、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各种简单的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方法既包括古老、简单的人工捕杀,又包括近代物理新成就的应用。
(一)捕杀法
利用人工或各种简单的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称捕杀法。人工捕杀适合于具有假死性、群集性或其它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多数金龟甲、象甲的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傍晚将其震落杀死。榆蓝叶甲的幼虫老熟时群集于树皮缝、树疤或枝杈下方化蛹,此时可人工捕杀。冬季修剪时,剪去黄刺蛾茧、蓑蛾袋囊,刮除舞毒蛾卵块等。在生长季节也可结合园圃日常管理,人工捏杀卷叶蛾虫苞、摘除虫卵、捕捉天牛成虫等。
(二)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性,人为设置器械或饵物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诱杀法。利用此法还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动态。
1.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性,人为设置灯光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灯光诱杀。目前生产上所用的光源主要是黑光灯,此外,还有高压电网灭虫灯等。
目前,我国有5类黑光灯:普通黑光灯(20W)、频振管灯(30W)、节能黑光灯(13~40W)、双光汞灯(125W)、纳米汞灯(125W)。其中以频振式杀虫灯与纳米汞灯在当今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二者具有诱虫效率高、选择性能强且杀虫方式(灯外配以高压电网杀)更是符合绿色环保的观点
2. 食物诱杀
(1)毒饵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在其所喜欢的食物中掺入适量毒剂来诱杀害虫的方法叫毒饵诱杀。如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用麦麸、谷糠等作饵料,掺入适量敌百虫、辛硫磷等药剂制成毒饵来诱杀;用糖、醋、酒、水、10%吡虫啉按9∶3∶1∶10∶1的比例混合配成毒饵液可以诱杀地老虎、黏虫等。
(2)饵木诱杀:许多蛀干害虫,如天牛、小蠹虫等喜欢在新伐倒木上产卵繁殖,因而可在这些害虫的繁殖期,人为地放置一些木段,供其产卵,待卵全部孵化后进行剥皮处理,消灭其中的害虫。
(3)植物诱杀:利用害虫对某些植物有特殊的嗜食习性,人为种植或采集此种植物诱集捕杀害虫的方法。如在苗圃周围种植蓖麻,可使金龟甲误食后麻醉,从而集中捕杀。
3.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在某一时期喜欢某一特殊环境的习性,人为设置类似的环境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潜所诱杀。如在树干基部绑扎草把或麻布片,可引诱某些蛾类幼虫前来越冬;在苗圃内堆集新鲜杂草,能诱集地老虎幼虫潜伏草下,然后集中杀灭。
4.色板诱杀
将黄色粘胶板设置于花卉栽培区域,可诱粘到大量有翅蚜、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其中以在温室保护地内使用时效果较好。

(三)阻隔法
人为设置各种障碍,以切断病虫害的侵害途径,这种方法称为阻隔法,也叫障碍物法。
1.涂毒环、涂胶环对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可在树干上涂毒环或涂胶环,阻隔和触杀幼虫,胶环的配方通常有以下两种:①蓖麻油10份,松香10份,硬脂酸1份;②豆油5份,松香10份,黄醋1份。早春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环,可以有效地阻隔草履蚧、枣尺蠖上树危害或产卵。
2.挖障碍沟
对不能迁飞只能靠爬行扩散的害虫,为阻止其迁移危害,可在未受害区周围挖沟,害虫坠落沟中后予以消灭。对紫色根腐病等借助菌索蔓延传播的根部病害,在受害植株周围挖沟能阻隔病菌菌索的蔓延。挖沟规格是宽30cm、深40cm,两壁要光滑垂直。
3.设障碍物
有的害虫雌成虫无翅,只能爬到树上产卵。对这类害虫,可在上树前在树干基部设置障碍物阻止其上树产卵,如在树干上绑塑料布或在干基周围培土堆,制成光滑的陡面。山东枣产区总结出人工防治枣尺蠖的经验,“五步防线治步曲”即“一涂、二挖、三绑、四撒、五堆”可有效地控制枣尺蠖上树
4.土壤覆盖薄膜或盖草也能达到防病的目的
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或盖草(稻草、麦秸草等)可大幅度地减少叶部病害的发生。膜或干草对病原物的传播起到了机械阻隔作用,而且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了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侵染来源。
5.纱网阻隔
在温室及各种塑料拱棚内,可采用40~60目的纱网覆罩,不仅可以隔绝蚜虫、叶蝉、粉虱、蓟马、斑潜蝇等害虫的危害,还能有效地减轻病毒病的侵染。
此外,在目的植物周围种植高秆且害虫喜食的植物,可以阻隔外来迁飞性害虫的危害;土表覆盖银灰色薄膜,可使有翅蚜远远躲避,从而保护园林植物免受蚜虫的危害并减少蚜虫传毒的机会。
(四)汰选法
利用健全种子与被害种子体形大小、比重上的差异进行器械或液相分离,剔除带有病虫的种子。常用的有手选、筛选、盐水选等。
带有病虫的苗木,有的用肉眼便能识别,因而引进购买苗木时,要汰除有病虫害的苗木,尤其是带有检疫对象的材料,一定要彻底检查,将病虫拒之门外。
特殊情况时,应该进行彻底消毒,并隔离种植。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从国外或外地大批量引进种苗时,一定要经有关部门进行检疫,有条件时最好到产地进行实地考察。
自己繁育的苗木,出售或栽植前,也应进行检查,剔除病虫植株,并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扩展蔓延。
(五)温度处理
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害虫对温度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会死亡。害虫和病菌对高温的忍受力都较差,因此通过提高温度来杀死病菌或害虫的方法称温度处理法,简称热处理。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热处理有干热和湿热两种。
1.种苗的热处理
有病虫的苗木可用热风处理,温度为35~40 ℃处理时间为1~ 4周;也可用40~ 50℃的温水处理,浸泡时间为10min~ 3h。如唐菖蒲球茎在55℃水中浸泡30min,可以防治镰刀菌干腐病;有根结线虫病的植物在45~ 65℃的温水中处理(先在30~ 35℃的水中预热30min)可防病,处理时间为0.5~ 2h,处理后的植株用凉水淋洗;用80℃热水浸刺槐种子30min后捞出,可杀死种内小蜂幼虫,不影响种子发芽率。
种苗热处理的关键是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一般对休眠器官处理比较安全。
对有病虫的植物作热处理时,要事先进行试验。热处理时升温要缓慢,使之有个适应温热的锻炼过程。一般从25℃开始,每1d升高2 ℃,6~ 7d后达到37±1℃的处理温度。
2.土壤的热处理
现代温室土壤热处理是使用热蒸汽(90~100 ℃),处理时间为30min。蒸汽处理可大幅度降低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菊花枯萎病及地下害虫的发生程度。在发达国家,蒸汽热处理已成为常规管理。利用太阳能热处理土壤也是有效的措施,在7~8月份将土壤摊平做垄,垄为南北向。
浇水并覆盖塑料薄膜(25µm厚为宜),在覆盖期间要保证有10~15d的晴天,耕层温度可高达60~70 ℃ ,能基本上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温室大棚中的土壤也可照此法处理,当夏季花木搬出温室后,将门窗全部关闭并在土壤表面覆膜,能较彻底地消灭温室中的病虫害。
(六)近代物理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生物物理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应用新的物理学成就来防治病虫,也就具有了愈加广阔的前景。原子能、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激光、高频电流等,正普遍应用于生物物理范畴,其中很多成果正在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应用。
1.原子能的利用  
原子能在昆虫方面的应用,除用于研究昆虫的生理效应、遗传性的改变以及示踪原子对昆虫毒理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外,也可用来防治病虫害。例如直接用32.2万伦琴的60Coγ-射线照射仓库害虫,可使害虫立即死亡。即使用6.44万伦琴剂量,仍有杀虫效力,部分未被杀死的害虫,虽可正常生活和产卵,但生殖能力受到了损害,所产的卵粒不能孵化。
2.高频、高压电流的应用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为每秒50周的低频电流,在无线电领域中,一般将每秒3000万周的电流称为高频率电流,每秒3000万周以上的电流称为超高频电流。
在高频率电场中,由于温度增高等原因,可使害虫迅速死亡,。由于高频率电流产生在物质内部,而不是由外部传到内部,因此对消灭隐蔽危害的害虫极为方便。该法主要用于防治仓贮害虫、土壤害虫等。
高压放电也可用来防治害虫  如国外设计一种机器,两电极之间可以形成5cm的火花,在火花的作用下,土壤表面的害虫在很短时间内就可死亡。
3.超声波的应用  
利用振动在20000次/秒以上的声波所产生的机械动力或化学反应来杀死害虫,例如对水源的消毒灭菌、消灭植物体内部害虫等。
4.微波的应用  
用微波处理植物果实和种子杀虫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微波使被处理的物体内外的害虫或病原物温度迅速上升,当达到害虫与病原物的致死温度时,即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实验表明,利用ER-692型、WMO-5型微波炉处理检疫性林木籽实害虫,每次处理种子1~1.5kg,加热至60℃,持续处理1~3min,即可100%的将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紫穗槐豆象的幼虫,刺槐种子小蜂、柳杉大痔小蜂、拧条豆象、皂荚豆象的幼虫和蛹杀死。
微波高频处理杀虫灭菌的优点是加热、升温快,杀虫效率高,快速、安全、无残毒,操作方便,处理费用低,在植物检疫中很适合于旅检和邮检工作的需要。
有些家庭养花爱好者,常将培养土装入塑料袋,然后置于厨房用的微波炉内加热,消灭病菌与害虫。
4.光波的利用
一般黑光灯诱集的昆虫有害虫也有益虫,近年根据昆虫复眼对各种光波具有很强鉴别力的特点,采用对波长有调节作用的“激光器”,将特定虫种诱入捕虫器中加以消灭。
四、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害虫不产生抗性,天敌来源广,且有长期抑制作用。但往往局限于某一虫期,作用慢,成本高,人工培养及使用技术要求比较严格。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生物防治可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蛛螨类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以虫除草、以菌除草等。
(一)利用有益动物治虫除草
    1.捕食性天敌昆虫
    专以其它昆虫或小动物为食物的昆虫,称为捕食性昆虫。这类昆虫用它们的咀嚼式口器直接蚕食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有些则用刺吸式口器刺入害虫体内吸食害虫体液使其死亡,有害虫也有益虫,因此,捕食性昆虫并不都是害虫的天敌。但是螳螂、瓢虫、草蛉、猎蝽、食蚜蝇等多数情况下是有益的,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这类天敌,一般个体较被捕食者大,在自然界中抑制害虫的作用十分明显。
2.寄生性天敌昆虫
一些昆虫种类,在某个时期或终身寄生在其它昆虫的体内或体外,以其体液和组织为食来维持生存,最终导致寄主昆虫死亡,这类昆虫一般称为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这类昆虫个体一般较寄主小,数量比寄主多,在1个寄主上可育出一个或多个个体。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常见类群有:姬蜂、小茧蜂、蚜茧蜂、土蜂、肿腿蜂、黑卵蜂及小蜂类和寄蝇类。

3.天敌昆虫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1)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①剪取天敌的卵块、茧等加以保护;②使用残效期短或选择性强的杀虫剂;③保护天敌越冬;④多栽植蜜源植物,以补充天敌的营养。
(2)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昆虫
目前已繁殖利用成功的有:赤眼蜂、异色瓢虫、黑缘红瓢虫、草蛉、平腹小蜂、管氏肿腿蜂、周氏啮小峰、丽蚜小峰等 。
(3)移植、引进外地天敌: 1978年从英国引进的丽蚜小蜂,在北京等地试验,控制温室白粉虱的效果十分显著。1953年湖北省从浙江移殖大红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获得成功。
4.其它有益动物治虫
(1)蜘蛛和螨类治虫
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目前已成为新的生防热点
(2)蛙类治虫: 两栖类中的青蛙、蟾蜍等,主要以昆虫及其它小动物为食。所捕食的昆虫,绝大多数为农林害虫。蛙类食量很大,如泽蛙1天可捕食叶蝉260头。为发挥蛙类治虫的作用,除严禁捕杀蛙类外,还应加强人工繁殖和放养蛙类,保护蛙卵和蝌蚪。
(3)鸟类治虫: 据调查,我国现有1 100多种鸟,其中食虫鸟约占半数,很多鸟类一昼夜所吃的东西相当于它们本身的重量,广州地区1980~1986年对鸟类调查后,发现食虫鸟类达130多种,对抑制园林害虫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目前,在城市风景区,森林公园等保护益鸟的主要做法是:严禁打鸟、人工悬挂鸟巢招引鸟类定居以及人工驯化等。1984年广州白云山管理处,曾从安徽省定远县引进灰喜鹊驯养,获得成功。山东省林科所人工招引啄木鸟防治蛀干害虫,也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嗜食害虫的鸟类主要有:四声杜鹃、大杜鹃、大斑啄木鸟、红尾伯劳、黑枕黄鹂、灰卷尾、黑卷尾、红嘴蓝鹊、灰喜鹊、喜鹊、画眉、白眉翁、长尾翁、大山雀、戴胜。
(4)利用有益动物除草:  目前在此方面做得较多的是利用昆虫除草,最早利用昆虫防治杂草成功的例子是对马缨丹的防治。该草是原产于中美洲的一种多年生灌木,1902年作为观赏植物输入夏威夷,不幸很快蔓延全岛的牧场和椰林,成为放牧的严重障碍。人们从墨西哥引进了马缨丹籽潜蝇等昆虫,使问题得以解决。再如澳大利亚利用昆虫防治霸王树仙人掌、克拉马斯草、紫茎泽兰以及前苏联利用昆虫防治豚草、列当等都非常成功。
除此之外,螨类、鱼类、贝类以及家禽中的鹅等,也可用以防除杂草。如保加利亚的一些农场利用放鹅能有效地防治列当,平均每公顷有一只鹅,就足以能把列当全部消灭。
(二)利用有益微生物杀虫、治病、除草
        1.以菌治虫(细菌、真菌、病毒、线虫)
人为利用病原微生物使害虫得病而死的方法称为以菌治虫,能使昆虫得病而死的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前3类。以菌治虫在城镇街道、绿地小区、公园、风景区等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细菌: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细菌制剂主要有苏云金杆菌(包括松毛虫杆菌、青虫菌均其为变种)。这类制剂无公害,可与其它农药混用。并且对温度要求不严,在温度较高时发病率高,对鳞翅目幼虫防效好。
(2)真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真菌制剂是白僵菌,不仅可有效地控制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害虫,而且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3)病毒 :昆虫感染病毒后,虫体多卧于或悬挂在叶片及植株表面,后期流出大量液体,但无臭味,体表无丝状物。
在已知的昆虫病毒中,防治应用较广的有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和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三类。这些病毒主要感染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的幼虫。如上海使用大蓑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大蓑蛾效果很好。
(4)线虫: 有些线虫可寄生地下害虫和钻蛀害虫,导致害虫受抑制或死亡。
目前,国外利用线虫防治害虫的研究正在形成生防“热点”,我国线虫研究工作,起步虽晚,但进度很快。可以预料利用线虫进行生物防治,不久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5)杀虫素: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杀虫的活性物质,称为杀虫素。目前取得一定成效的有:杀蚜素、T21、44号、7180、浏阳霉素等。近几年大批量生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为阿维菌素(杀虫、
杀螨剂)、浏阳霉素(杀螨剂)等。该类药剂杀虫效力高、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符合当前无公害生产的原则,因而极受欢迎。
2.以菌治病
某些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分泌一些抗菌物质,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这种现象称颉抗作用。利用有颉抗作用的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有的已获得成功。如利用哈氏木霉菌防治茉莉花白绢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以菌治病多用于土壤传播的病害。
3.以菌除草  
在自然界中,各种杂草和园林植物一样,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都能感染一定的病害。利用真菌来防治杂草是整个以菌治草中最有前途的一类。如澳大利亚利用一种锈菌防治菊科杂草——粉苞菊非常成功;利用鲁保一号菌防治菟丝子是我国早期杂草生物防治最典型最突出的一例。
(三)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昆虫的激素分外激素和内激素两大类型。
昆虫的外激素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挥发性物质,是昆虫对它的同伴发出的信号,便于寻找异性和食物。已经发现的有:性外激素、结集外激素、追踪外激素及告警激素。目前研究应用最多的是雌性外激素。某些昆虫的雌性外激素已能人工合成,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能人工合成的雌性外激素种类有:马尾松毛虫、白杨透翅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等。
昆虫性外激素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诱杀法
利用性引诱剂将雄蛾诱来,配以粘胶、毒液等方法将其杀死。如利用某些性诱剂来诱杀国槐小卷蛾、桃小食心虫、白杨透翅蛾、大袋蛾等效果很好。
2.迷向法
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喷洒适量的性引诱剂,使其弥漫在大气中,使雄蛾无法辨认雌蛾,从而干扰正常的交尾活动。
3.绝育法
将性诱剂与绝育剂配合,用性引诱剂把雄蛾诱来,使其接触绝育剂后仍返回原地,这种绝育后的雄蛾与雌蛾交配后就会产下不正常的卵,起到灭绝后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昆虫性外激素还可应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即通过成虫期悬挂性诱芯,掌握害虫发生初期、盛期、末期及发生量,指导施药时机和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和对天敌的伤害。
昆虫内激素是分泌在体内的一类激素,用以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蜕皮。昆虫内激素主要有保幼激素、脱皮激素及脑激素。在害虫防治方面,如果人为地改变内激素的含量,可阻碍害虫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畸形,甚至死亡。
五、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是指用各种有毒的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
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法简单,不受地域限制,便于大面积机械化操作等优点。但也具有容易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引起次要害虫再猖獗,并且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使某些害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等缺点。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方法。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化学防治仍然占重要地位。至于化学防治的缺点,可通过发展选择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及通过改变施药方式、减少用药次数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还要与其它防治方法相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越性,减少其毒副作用。
(一)农药的种类、剂型及使用方法
1.农药的种类
农药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有不同的分法,一般可按防治对象、化学成分、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1)按防治对象分类: 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等。
(2)按化学成分分类 :农药可分为①无机农药,即用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农药,如波尔多液等; ②有机农药,即有机合成的农药,如敌敌畏、乐斯本、三唑酮、代森锰锌、骠马、克线磷等; ③植物性农药,即用天然植物制成的农药,如烟草、鱼藤、除虫菊等;④矿物性农药,如石油乳剂;⑤微生物农药,即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
(3)按作用方式分类:
杀虫剂可分为:
①胃毒剂: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适合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昆虫。
②触杀剂:通过与害虫虫体接触,药剂经体壁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触杀剂对各种口器的害虫均适用,但对体被蜡质分泌物的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效果差。
③内吸剂:药剂易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输,传导到植株的各部分,当害虫取食时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吡虫啉等。内吸剂对刺吸式口器的昆虫防治效果好,对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有一定效果。
④熏蒸剂:药剂以气体分子状态充斥其作用的空间,通过害虫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而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磷化铝等。熏蒸剂应在密闭条件下使用,效果才好。如用磷化铝片剂防治蛀干害虫时,要用泥土封闭虫孔。
⑤其它杀虫剂:忌避剂,如驱蚊油、樟脑;拒食剂,如拒食胺;粘捕剂,如松脂合剂;绝育剂,如噻替派、六磷胺等;引诱剂,如糖醋液;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Ⅲ。这类杀虫剂本身并无多大毒性,而是以其特殊的性能作用于昆虫。一般将这些药剂称为特异性杀虫剂。
实际上,杀虫剂的杀虫作用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多数杀虫剂往往兼具几种杀虫作用,如敌敌畏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三种作用,但以触杀作用为主。在选择使用农药时,应注意选用其主要的杀虫作用。
杀菌剂可分为:
①保护剂:在植物感病前,把药剂喷布于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从而使植物免受其害的药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等。
②治疗剂:在植物感病后,喷布药剂,以杀死或抑制病原物,使植物病害减轻或恢复健康的药剂。如三唑酮、甲基托布津。
2.农药的剂型
为了方便使用,农药被加工成不同的剂型,常见的剂型有以下几种:
(1)粉剂: 粉剂不易被水湿润,不能兑水喷雾用,一般高浓度的粉剂用于拌种.制作毒饵或土壤处理用,低浓度的粉剂用作喷粉。
(2)可湿性粉剂: 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剂和填充剂,经机械加工成的粉末状物,可兑水喷雾用。
(3)乳油: 原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和溶剂制成的透明状液体。乳油适于兑水喷雾用,用乳油防治害虫的效果比同种药剂的其它剂型好,残效期长,因此,乳油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剂型。
(4)颗粒剂: 原药加入载体(粘土、煤渣、玉米芯等)制成的颗粒状物。粒径一般在250~600μm之间,如3%呋喃丹颗粒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残效长,用药量少。
(5)烟雾剂: 原药加入燃料、氧化剂、消燃剂、引芯制成。点燃后燃烧均匀,成烟率高,无明火,原药受热气化,再遇冷凝结成瓢浮的微粒作用于空间,一般用于防治温室大棚、林地及仓库病虫害。
(6)超低容量制剂: 原药加入油质溶剂、助剂制成。专门供超低容量喷雾,使用时不用兑水而直接喷雾,单位面积用量少,工效高,适于缺水地区。
(7)可溶性粉剂(水剂): 用水溶性固体农药制成的粉末状物。可兑水使用,成本低,但不宜久存,不易附着于植物表面。
(8)片剂: 原药加入填料制成的片状物。如磷化铝片剂。
(9)其它剂型: 熏蒸剂、缓释剂、胶悬剂、毒笔、毒绳、毒纸环、毒签、胶囊剂等。
随着农药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制剂被陆续开发利用,如微乳剂、固体乳油、悬浮乳剂、可流动粉剂、漂浮颗粒剂、微胶囊剂、泡腾片剂等。
3.农药的使用方法
农药的品种繁多,加工剂型也多种多样,同时防治对象的危害部位、危害方式、环境条件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农药的使用方法也随之而也多种多样。常见有:
(1)喷雾
喷雾是借助于喷雾器械将药液均匀地喷布于防治对象及被保护的寄主植物上。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适合于喷雾的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胶悬剂等。在进行喷雾时,雾滴大小会影响防治效果,一般地面喷雾直径最好在50~80μm之间,喷雾时要求均匀周到,使目标物上均匀地有一层雾滴,并且不形成水滴从叶片上滴下为宜。喷雾时最好不要选择中午,以免发生药害和人体中毒。
(2)喷粉
喷粉是利用喷粉器械产生的风力,将粉剂均匀地喷布在目标植物上的施药方法。此法最适于干旱缺水地区使用。适于喷粉的剂型为粉剂。此法的缺点是用药量大,粉剂粘附性差,效果不如同药剂的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好,而且易被风吹失和雨水冲刷,污染环境。因此,喷粉时,宜在早晚叶面有露水或雨后叶面潮湿且无风条件下进行,使粉剂易于在叶面沉积附着,提高防治效果。
(3)土壤处理
是将药粉用细土、细砂、炉灰等混合均匀,撒施于地面,然后进行耧耙翻耕等,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或某一时期在地面活动的昆虫。如用5%辛硫磷颗粒剂1份与细土50份拌匀,制成毒土。
(4)拌种、浸种或浸苗、闷种
拌种是指在播种前用一定量的药粉或药液与种子搅拌均匀,用以防治种子传染的病害和地下害虫。拌种用的药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0.2%~0.5%。
浸种和浸苗是指将种子或幼苗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药液里,用以消灭种子幼苗所带的病菌或虫体。
闷种是把种子摊在地上,把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并搅拌均匀,然后堆起重闷并用麻袋等物覆盖,经一昼夜后,晾干即可。
(5)毒谷、毒饵
利用害虫喜食的饵料与农药混合制成,引诱害虫前来取食,产生胃毒作用将害虫毒杀而死。常用的饵料有麦麸、米糠、豆饼、花生饼、玉米芯、菜叶等。饵料与敌百虫、辛硫磷等胃毒剂混和均匀,撒布在害虫活动的场所。主要用于防治蝼蛄、地老虎、蟋蟀等地下害虫,毒谷是用谷子、高梁、玉米等谷物作饵料,煮至半熟有一定香味时,取出晾干,拌上胃毒剂。然后与种子同播或撒施于地面。
(6)熏蒸
熏蒸是利用有毒气体来杀死害虫或病菌的方法:一般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主要用于防治温室大棚、仓库、蛀干害虫和种苗上的病虫。例如用磷化锌毒签熏杀天牛幼虫等。
(7)涂抹、毒笔、根区撒施
涂抹是指利用内吸性杀虫剂在植物幼嫩部分直接涂药,或将树干刮去老皮露出韧皮部后涂药,让药液随植物体运输到各个部位。此法又称内吸涂环法。如在石楠上涂40%氧乐果5倍液,用于防治绣线菊蚜,效果显著。
毒笔是采用触杀性强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主剂,与石膏、滑石粉等加工制成的粉笔状毒笔。用于防治具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毒笔的简单制法是: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按1∶99与柴油混合,然后将粉笔在此油液中浸渍,晾干即可。药效可持续20d左右。
根区施药是利用内吸性药剂埋于植物根系周围。通过根系吸收运输到树体全身,当害虫取食时使其中毒死亡。如用3%呋喃丹颗粒剂埋施于根部,可防治多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8)注射法、打孔法
用注射机或注射器将内吸性药剂注入树干内部,使其在树体内传导运输而杀死害虫。一般将药剂稀释2~3倍,可用于防治天牛、木蠹蛾等。
打孔法是用木钻、铁钎等利器在树干基部向下打一个45°角的孔,深约5cm,然后将5~10ml的药液注入孔内,再用泥封口,药剂浓度一般稀释2~5倍。对于一些树势衰弱的古树名木,也可用注射法给树体挂吊瓶,注入营养物质,以增强树势。
(二)农药的稀释计算
1.药剂浓度表示法
目前,我国在生产上常用的药剂浓度表示法有倍数法、百分比浓度(%)和摩尔浓度法(百万分浓度法)。
倍数法是指药液(药粉)中稀释剂(水或填料)的用量为原药剂用量的多少倍,或者是药剂稀释多少倍的表示法。生产上往往忽略农药和水的比重差异,即把农药的比重看作1,通常有内比法和外比法2种配法。用于稀释100倍(含100倍)以下时用内比法,即稀释时要扣除原药剂所占的1份。如稀释10倍液,即用原药剂1分加水9份。用于稀释100倍以上时用外比法,计算稀释量时不扣除原药剂所占的1份。如稀释1 000倍液,即可用原药剂1份加水1 000份。
百分比浓度(%)是指100份药剂中含有多少份药剂的有效成份。百分浓度又分为重量百分浓度和容量百分浓度。固体与固体之间或固体与液体之间,常用重量百分浓度,液体与液体之间常用容量百分浓度。
2.农药的稀释计算
⑴按有效成分的计算
     通用公式:原药剂浓度×原药剂重量=稀释药剂浓度×稀释药剂重量
①求稀释剂重量
  计算100倍以下时: 例: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kg,配成2%稀释液,需加水多少?
  计算:10×(40%-2%)÷2%=190(kg)
计算100倍以上时:  例:用100ml80%敌敌畏乳油稀释成0.05%浓度,需加水多少?
  计算:100×80%÷0.05%=160(kg)
②求用药量:例:要配制0.5%氧乐果药液1 000ml,求40%氧乐果乳油用量。
  计算:1 000×0.5%÷40%=12.5(ml)
⑵根据稀释倍数的计算法  此法不考虑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
    ①计算100倍以下时:稀释药剂重=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原药剂重量
例:用40%氧乐果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5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
计算:10×50-10=490(ml)
②计算100倍以上时:稀释药剂重=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
例:用80%敌敌畏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1 50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
计算:10×1 500=15(kg)
(三)合理使用农药
 农药的合理使用就是要求贯彻“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使用农药。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选药
各种药剂都有一定的性能及防治范围,即使是广谱性药剂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害或虫害都有效。因此,在施药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品种,切实做到对症下药,避免盲目用药。
2.适时用药
在调查研究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用药。既可节约用药,又能提高防治效果,而且不易发生药害。
如一般药剂防治害虫时,应在初龄幼虫期,若防治过迟,不仅害虫已造成损失,而且虫龄越大,抗药性越强,防治效果也越差,且此时天敌数量较多,药剂也易杀伤天敌。
药剂防治病害时,一定要用在植物体发病之前或发病早期,尤其需要指出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病原物接触侵入植物体前使用。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气候条件及物候期。
3.适量用药
施用农药时,应根据用量标准来实施,如规定的浓度、单位面积用量等,不可因防治病虫心切而任意提高浓度、加大用药量或增加使用次数。否则,不仅会浪费农药,增加成本,而且还易使植物体产生药害,甚至造成人畜中毒。
另外,在用药前,还应搞清农药的规格,即有效成分的含量 ,然后再确定用药量。如常用的杀菌剂福星,其规格有10%乳油与40%乳油,若10%乳油稀释2000~2500倍使用,40%乳油则需稀释8000~10000倍 。
4.交互用药
长期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或病菌,易使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病虫害越治难度越大。
这是因为一种农药在同一种病虫上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会明显降低,为了提高防治效果,不得不增加施药浓度、用量和次数,这样反而更加重了抗药性的发展。
因此应尽可能地轮回用药,所用农药品种也应尽量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类型。
5.混合用药
将2种或2种以上的对病虫害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以达到同时兼治几种病虫、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范围、节省劳力的目的。如灭多威与菊酯类混用、有机磷制剂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甲霜灵与代森锰锌混用等。
农药之间能否混用,主要取决于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农药混合后它们之间应不产生化学和物理变化,才可以混用。
(四)安全使用农药
在使用农药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同时,要做到对人、畜、天敌、植物及其它有益生物的安全,要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准确的使用浓度。在人口稠集的地区、居民区等处喷药时,要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若必须在白天进行,应先打招呼,避免发生矛盾和出现意事故。
要谨慎用药确保对人畜及其它有益动物和环境的安全,同时还应注意尽可能选用选择性强的农药、内吸性农药及生物制剂等,以保护天敌。防治工作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用药的操作规程、规范工作。
1.防止用药中毒
为了安全使用农药,防止出现中毒事故,须注意下列事项:
(1)用药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如有皮肤病、高血压、精神失常、结核病患者,药物过敏者,孕期、经期、哺乳期的妇女等,不能参加该项工作。
(2)用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安全防护措施,配药、喷药时应穿戴防护服、手套、风镜、口罩、防护帽、防护鞋等标准的防护用品。
(3)喷药应选在无风的晴天进行,阴雨天或高温炎热的中午不宜用药;有微风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头,顺风喷洒,风力超过4级时,停止用药。    
(4)配药、喷药时,不能谈笑打闹、吃东西、抽烟等,如果中间休息或工作完毕时,须用肥皂洗净手脸,工作服也要洗涤干净。
(5)喷药过程中,如稍有不适或头疼目眩时,应立即离开现场,寻一通风荫凉处安静休息,如症状严重,必须立即送往医院,不可延误。
(6)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禁用剧毒农药1605、1059、3911等,污染严重的化学农药也不能在城市中应用。同时,用药前还应搞清所用农药的毒性,是属高毒、中毒还是低毒,做到心中有数,谨慎使用。用药时尽量选择那些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无污染的农药品种。
2.安全保管农药
(1)农药应设立专库贮存,专人负责。每种药剂贴上明显的标签,按药剂性能分门别类存放,注明品名、规格、数量、出厂年限、入库时间,并建立帐本。
(2)健全领发制度,领用药剂的品种、数量,须经主管人员批准,药库凭证发放;领药人员要根据批准内容及药剂质量进行核验。
(3)药品领出后,应专人保管,严防丢失。当天剩余药品须全部退还入库,严禁库外存放。
(4)药品应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与水源、食物严格隔离。油剂、乳剂、水剂要注意防冻。
(5)药品的包装材料(瓶、袋、箱等)用完后一律回收,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乱丢乱放或派作它用。
3.药害及其预防
药害是指因用药不当对园林植物造成的伤害,有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之分,急性药害指的是用药几h或几d内,叶片很快出现斑点、失绿、黄化等;果实变褐,表面出现药斑;根系发育不良或形成黑根、鸡爪根等。慢性药害是指用药后,药害现象出现相对缓慢,如植株矮化、生长发育受阻、开花结果延迟等。
园林植物由于种类多,生态习性各有不同,加之有些种类长期生活于温室、大棚,组织幼嫩,常常会因用药不当而出现药害。其发生原因及防止措施如下。
(1)发生原因
①药剂种类选择不当。如波尔多液含铜离子浓度较高,多用于木本植物,草本花卉由于组织幼嫩,易产生药害。石硫合剂防治白粉病效果颇佳,但由于其具有腐蚀性及强碱性,用于瓜叶菊等草本花卉时易产生药害。
②部分花卉对某些农药品种过敏。有些花卉性质特殊,即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也易产生药害。如碧桃、寿桃、樱花等对敌敌畏敏感,桃、梅类对乐果敏感,桃、李类对波尔多液敏感等。
③在花卉敏感期用药。各种花卉的开花期是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期之一,用药宜慎重。
④高温、雾重及相对湿度较高时易产生药害。温度高时,植物吸收药剂及蒸腾较快,使药剂很快在叶尖、叶缘集中过多而产生药害;雾重、湿度大时,药滴分布不均匀也易出现药害。
⑤浓度高、用量大。为克服病虫害之抗性等原因而随意加大浓度、用量,易产生药害。
(2)防止措施
为防止园林植物出现药害,除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发生外,对于已经出现药害的植株,可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①根据用药方式如根施或叶喷的不同,分别采用清水冲根或叶面淋洗的办法,去处残留毒物。
②加强肥水管理,使之尽快恢复健康,消除或减轻药害造成的影响。
六、园林常用农药简介
农药种类繁多,在园林绿化场所,人为活动频繁,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异味的药剂。以免影响观赏,造成污染环境。
(一)常用杀虫、杀螨剂简介
1.有机磷杀虫剂
敌敌畏(dichlorvos):具有触杀、熏蒸和胃毒作用,残效期1~2d。对人畜中毒。常见加工剂型有:50%、80%乳油。用50%乳油1 000~1 500倍或80%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花卉上的蚜虫、蛾蝶幼虫、介壳虫若虫及花木上的粉虱等,樱花及桃类花木忌用;温室、大棚内可用于熏蒸杀虫, 具体用量为0.26~0.30g/m³。
辛硫磷(肟硫磷、倍腈松、phoxim):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人畜低毒。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及蚜、螨、蚧等。常见剂型有:3%、5%颗粒剂,25%微胶囊剂,50%、7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50%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5%颗粒剂每公顷30kg防治地下害虫。
毒死蜱(乐斯本、氯吡硫磷、chlorpyrifos):有机磷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对人畜中毒。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于鳞翅目幼虫、蚜虫、叶蝉及螨类效果好,也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常见剂型有:40.7% 、4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40.7%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或浇灌。
丙硫磷(prothilos):有机磷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对人畜低毒。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常见剂型有50% 乳油,40%可湿性粉剂,2%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1 500倍液喷雾,2%粉剂每公顷45kg喷粉。
速扑杀(速蚧克、杀扑磷):具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并能渗入植物组织内。对人畜高毒。是一种
广谱性杀虫剂,尤其对于介壳虫有特效。常见剂型有:4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40%乳油稀释1 000~
3 000倍喷雾,在若蚧期使用效果最好。
2.有机氮杀虫剂
杀虫双(bisultap):有机氮类化学杀虫剂。具较强触杀、胃毒、内吸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及杀卵作用。对人畜中毒。对鳞翅目幼虫以及叶蝉、蓟马等效果好。常见剂型有:3%、5%颗粒剂,25%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水剂,每公顷3000ml,兑水900kg喷雾。
杀虫环(易卫杀、thiocyclam):有机氮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作用,并兼有一定的拒食及杀卵作用。对人畜中毒。对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害虫效果好。常见剂型有:50%、98%可溶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可溶性粉剂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
杀螟丹(巴丹、派丹、沙蚕胺、cartap):有机氮类化学杀虫剂。具较强触杀、胃毒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内吸作用,能杀卵。对人畜中毒。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效果好。常见剂型有:50%可溶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可溶性粉剂稀释2 000倍液喷雾。
吡虫啉(咪蚜胺、NTN-33893):属强内吸杀虫剂,对蚜虫、叶蝉、粉虱、蓟马等效果好。由于其具有优良内吸性,特别适于种子处理和作颗粒剂使用。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10%、15%可湿性粉剂,10%乳油。使用方法:防治各类蚜虫,每1kg种子用药1g(有效成分)处理;叶面喷雾时,10%可湿性粉剂的用药量为150g/hm²;毒土处理,土壤中的浓度为1.25mg/kg时,可长时间防治蚜虫。
抗蚜威(辟蚜雾、pirimicarb):氨基甲酸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熏蒸和渗透叶面作用。对人畜中毒。能防治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蚜虫。药效迅速,残效期短,对作物安全,对蚜虫天敌毒性低。是综合防治蚜虫较理想的药剂。常见剂型有:50%可湿性粉剂、10%烟剂、5%颗粒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270g,兑水450~900L喷雾。
仲丁威(巴沙、扑杀威、fenobucaeb):氨基甲酸酯类化学杀虫剂。具强烈的熏蒸作用,且具一定胃毒、熏蒸和杀卵作用。对人畜低毒。对叶蝉、飞虱等有特效。杀虫迅速,残效期短。常见剂型有:25%乳油,3%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乳油稀释3 000~5 000倍液喷雾。
克百威(呋喃丹、虫螨威、卡巴呋喃、carbofuran):具强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是一种广谱性内吸杀虫剂、杀螨剂和杀线虫剂。对人畜剧毒。能通过根系和种子吸收而杀死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害虫、螨类和线虫。残效期长,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0~60d。我国主要剂型为3%颗粒剂。一般使用量为15~30kg/hm2用于土壤处理或根施。但结果树及食用植物应特别注意,严禁兑水喷雾使用。目前此药已广泛用于盆栽花卉及地栽林木的枝梢害虫。
注:该药在无公害生产上已经禁用,因园林情况特殊,加之其具有使用方便,杀虫效果好等优点,可考虑使用,但在食用性花卉上应特别注意。
3.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灭扫利(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及一定的忌避作用。对人畜中毒。可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害虫及多种害螨。常见剂型为2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20%乳油稀释2 000~3 000倍液喷雾。
天王星(虫螨灵、联苯菊酯、bifenthrin):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中毒。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蚜虫、叶蝉、粉虱、潜叶蛾、叶螨等。常见剂型有:2.5% 、1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10%乳油稀释3 000~5 000倍液喷雾。
高效氟氯氰菊酯(保得、保富、拜虫杀): 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 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低毒。杀虫谱广,作用迅速,持效期长。对鳞翅目幼虫及刺吸害虫均有效。常见剂型有:2.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2.5%乳油稀释2 000~3 000倍液喷雾。
溴灭菊酯(溴氰戊菊酯、溴敌虫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低毒。高效、广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螨类亦有效。常见剂型有:2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20%乳油稀释4 000~5 000倍液喷雾。
氟丙菊酯(罗素发、acrinathrin):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低毒。杀虫、杀螨效果好。常见剂型有:2%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2%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
氟胺氰菊酯(马扑立克、tau-fluvalinate): 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中毒。杀虫、杀螨效果好。常见剂型有:2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2%乳油稀释2 000~4 000倍液喷雾。
四溴菊酯(恺撒、刹克、tralomethrin): 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 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中毒。可用于防治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常见剂型有:10.8%乳油,40%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10.8%乳油稀释5 000倍液喷雾。
氟硅菊酯(施乐宝、硅白灵、silafluofen): 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具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低毒。杀虫效果好,对白蚁有良好的驱避作用。常见剂型有:5%乳油,8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80%乳油稀释10 000倍喷雾。将5%乳油稀释50~100倍液进行土壤或木材表面处理,可有效地驱除白蚁。

5.生物源杀虫剂
阿维菌素(灭虫灵、7051杀虫素、爱福丁、abamectin):是新型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于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斑潜蝇及螨类有高效。对人畜高毒。常见剂型有1.0%、0.6%、1.8%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1.8%乳油稀释1 000~3000倍液喷雾。
苏云金杆菌(Bacilus thuringiensis (BT) ):该药剂是一种细菌性杀虫剂,杀虫的有效成分是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原药为黄褐色固体,属低毒杀虫剂。它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常见剂型有可湿性粉剂(100亿活芽/g),B.T乳剂(100亿活孢子/ml)可用于喷雾、喷粉、灌心等。
白僵菌(beauveria):该药剂是一种真菌性杀虫剂,无环境,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害虫。对人、畜及环境安全,对蚕感染力很强 。其常见的剂型为粉剂(每1g菌粉含有孢子50~70亿个。一般使用浓度为:菌粉稀释50~60倍喷雾。常见剂型有1.0%、0.6%、1.8%乳油。
核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s):该药剂是一种病毒杀虫剂,具有胃毒作用。对人、畜、鸟、益虫、鱼及环境安全,对植物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不耐高湿 ,易被紫外线照射失活,作用较慢。适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其常见的剂型为粉剂、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每公顷用3~45×1011 个核多角体病毒兑水喷雾。
茴蒿素:该药为一种植物性杀虫剂,主要成分为山道年及百部碱,主要杀虫作用为胃毒。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对人畜低毒。其常见的剂型为0.65%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0.65%水剂稀释400~500倍液喷雾。
印楝素(azadirachtin):该药为一种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忌避、毒杀及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等多种作用,并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能防治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对人、畜、鸟类及天敌安全。生产上常用0.1~1%印楝素种核乙醇提取液喷雾。
烟碱(nicotine):该药为植物源杀虫剂,触杀作用为主,兼有胃毒、熏蒸作用,对鳞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对人畜低毒。常见的剂型为1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10%乳油稀释1 000~1 500倍液喷雾。
川楝素(蔬果净、toosendanin):该药为植物源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及一定的拒食作用,对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常见的剂型为:0.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0.5%乳油稀释1 500倍液喷雾。
苦参碱(苦参、蚜螨敌、苦参素、matrine):该药为植物源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对鳞翅目幼虫、蚜虫、螨类等多种害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常见的剂型为:1%醇溶液,0.2%、0.3%水剂,1.1%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0.2%水剂稀释100~300倍液喷雾。
5.熏蒸杀虫剂
磷化铝(磷毒):多为片剂,每片约3g。磷化铝以分解产生的毒气杀灭害虫,对各虫态都有效。对人畜剧毒。可用于密闭熏蒸防治种实害虫、蛀干害虫等。防治效果与密闭好坏,温度及时间长短有关。山东
兖州市用磷化铝堵孔防治光肩星天牛,每孔用量1/4~1/8片,效果达90%以上。熏蒸时用量一般为12~15片/m3。
7.特异性杀虫剂
灭幼脲(灭幼脲三号、苏脲一号):该品为广谱特异性杀虫剂,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胃毒和触杀作用,迟效。对人畜低毒。对天敌安全,对鳞翅目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常见剂型有25%、50%胶悬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胶悬剂加水稀释1 000~2 500倍,每公顷施药量120~150g有效成份。在幼虫3龄前用药效果最好,持效期15~20d。
定虫隆(抑太保、chlorfluazuron):是酰基脲类特异性低毒杀虫剂,主要为胃毒作用,兼有触杀作用,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杀虫速度慢,一般在施药后5~7d才显高效。对人畜低毒。可用于防治鳞翅目等害虫,但对叶蝉、蚜虫、飞虱等无效。常见剂型有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5%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
伏虫脲(伏虫脲、农梦特、teflubenzuron):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鳞翅目害虫毒性强,表现在卵的孵化、幼虫脱皮、成虫的羽化受阻而发挥杀虫效果,特别是幼龄时效果好。对蚜虫、叶蝉等刺吸口器害虫无效。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5%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
扑虱灵(优乐得、噻嗪酮、buprofezin):为一触杀性杀虫剂,无内吸作用。对于粉虱、叶蝉及介壳虫类防治效果好。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25%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可湿性粉剂稀释1 500~2 000倍液喷雾。
抑食肼:对害虫作用迅速,具有胃毒作用。叶面喷雾和其它使用方法均可降低幼虫、成虫的取食能力,并能抑制产卵。适于防治鳞翅目及部分同翅目、双翅目害虫。常见剂型有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5%乳油稀释1 000倍液喷雾。
杀铃脲(杀虫隆、triflumuron):具有触杀及胃毒作用,适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害虫。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25%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可湿性粉剂稀释2000~4000倍液喷雾。
8.杀螨剂
浏阳霉素(polynactin):为抗生素类杀螨剂,对多种叶螨有良好的触杀作用,对螨卵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人畜低毒,对植物及多种天敌昆虫安全。其常见的剂型为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于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斑潜蝇及螨类有高效。对人畜高毒。常见剂型为1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10%乳油稀释1 000~2000倍液喷雾。
尼索朗(噻螨酮、hexythiazox):具强杀卵、幼螨、若螨作用。药效迟缓,一般施药后7d才显高效。残效达50d左右。属低毒杀螨剂。常见剂型有5%乳油、5%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乳油稀释1 500~2000倍液,叶均2~3头螨时喷药。
哒螨酮(牵牛星、扫螨净、pyridaben):化学杀螨剂。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对螨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效,残效长达30d以上。对人畜中毒。常见剂型有:20%可湿性粉剂、15%乳油。一般使用方法为20%可湿性粉剂稀释2 000~4 000倍喷雾,在害螨大发生时(6~7月份)喷洒此药。除杀螨外,对飞虱、叶蝉、蚜虫、蓟马等害虫防效甚好。但该药也杀伤天敌,一年最好只用一次。
四螨嗪(阿波罗、clofentezine):化学杀螨剂。具有触杀作用,对螨卵活性强,对若螨也有一定的活性,对成螨效果差,有较长的持效期。对鸟类、鱼类、天敌昆虫安全。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10%、20%可湿性粉剂,25%、50%、20%悬浮剂。一般使用方法为20%悬浮剂稀释2000~25000倍喷雾,10%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1500倍喷雾。
苯丁锡(托尔克、克螨锡、fenbutatin oxide):化学杀螨剂。以触杀作用为主,对成螨、若螨杀伤力强,对卵几乎无效。对天敌影响小。对人畜低毒。该药为感温型杀螨剂,22℃以下时活性降低,15℃以下时药效差,因而冬季勿用。常见剂型有25%、50%可湿性粉剂,25%悬浮剂。一般使用方法为50%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2000倍喷雾。
溴螨酯(螨代治、bromopropylate):化学杀螨剂。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对成、若螨和卵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杀螨谱广,持效期长,对天敌安全。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5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50%乳油稀释1 000~2000倍液喷雾。
克螨特(丙炔螨特、propargite): 化学杀螨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无内吸作用。对成螨、若螨有效,杀卵效果差。对人畜低毒,对鱼类高毒。常见剂型为73%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73%乳油稀释2000~3000倍液喷雾。
苯螨特(西斗星、杀螨特、西螨特、benzoximate):化学杀螨剂。主要为触杀作用,可作用于螨虫的各个阶段,对成螨、螨卵均有效。速效性、残效性强。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10%乳油。一般使用方法为10%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
吡螨胺(必螨立克、tebufenpyrad):化学杀螨剂。是继哒螨灵、霸螨灵之后最新一代杀螨剂,可防治叶螨科、跗线螨科、瘿螨科、细须螨科等多种螨类以及蚜虫、粉虱等害虫。对螨类各个生长期(卵、幼螨、成螨)均有速效、高效。持效期长,通常植物生长季节,处理一次即可奏效。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10%乳油。一般使用方法为10%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常见剂型为10%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10%可湿性粉剂稀释2 000~3 000倍液喷雾。
华光霉素(日光霉素、尼柯霉素、nikkomylin):抗生素类杀螨剂。可以杀螨并防治多种真菌病害,属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植物无药害,对天敌安全。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2.5%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可湿性粉剂稀释600~1 000倍液喷雾。
螨速克(dithioether):植物源杀螨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0.5%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0.5%乳油,每公顷500~750ml,兑水750L喷雾。
(二)杀菌剂及杀线虫剂
波尔多液(Bordeaux mixture):属无机杀菌剂。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配成的天蓝色胶状悬液,呈碱性,有效成分是碱式硫酸铜,几乎不溶于水,应现配现用,不能贮存。波尔多液有多种配比,使用时可根据植物对铜或石灰的忍受力及防治对象选择配制 。

原 料    配    合    量
    1%等
量式    1%半
量式    0.5%倍
量式    0.5%等
量式    0.5%半
量式
                    
硫酸铜
生石灰
水    1
1
100    1
0.5
100    0.5
1
100    0.5
0.5
100    0.5
0.25
100
                    
                    
波尔多液的质量与配制方法有关,最好的方法是在一容器中用80%的水溶解硫酸铜,在另一容器中用20%的水将生石灰调成浓石灰乳,然后将稀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浓石灰乳中,并边倒边搅即可。另一种方法是取两个容器,分别用一半的水配成硫酸铜液和石灰水,然后同时倒入第三个容器中,边倒边搅。配制的容器最好选用陶瓷或木桶,不要用金属容器。
波尔多液是一种良好的保护剂。防治谱广,但对白粉病和锈病效果差。在使用时直接喷雾,一般药效为15d左右,所以应在发病前喷施。对易受铜素药害的植物,如桃、李、梅、鸭梨、苹果等,可用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以减轻铜离子产生的药害。
对于易受石灰药害的植物,可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如葡萄上可用1:0.5:160~200的配比。在植物上使用波尔多液后一般要间隔20d才能使用石硫合剂,喷施石硫合剂后一般也要间隔10d才能喷施波尔多液,以防发生药害。另外波尔多液不宜在桃、李、杏、梅上使用,以免发生铜药害。
石硫合剂(Calcium polysulphiles):属无机杀菌剂。石硫合剂是用生石灰、硫磺和水煮制成的红褐色透明液体,有臭鸡蛋气味,呈强碱性,有效成分为多硫化钙,溶于水,易被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解,游离出硫和少量硫化氢。因此,必须贮存在密闭容器中,或在液面上加一层油,以防止氧化。石硫合剂的理论配比是生石灰、硫磺、水按照1:2:10的比例,在实际熬制过程中,为了补充蒸发掉的水分,可按1:2:15的比例一次将水加足。熬制方法是:①先将水放入铁锅中加热,待水温达60~70℃时,从锅中取出部分水将硫磺搅成糊状,并用另一容器盛出部分水留作冲洗用;②再将优质生石灰放入铁锅中,调制成石灰乳,并检查锅底有无石块,然后补足生石灰,并继续煮沸;③将硫磺糊慢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边搅,并用盛出的水冲洗,全部倒入锅中。④继续熬煮,并不断搅拌,开锅后继续煮沸40~60min。此过程颜色的变化是由黄→橘黄→橘红→砖红→红褐。待药液变成红褐色,渣子变成黄绿色,并有臭鸡蛋气味时,即停火冷却,滤去渣滓,即为石硫合剂母液,一般浓度可达25波美度左右。使用时直接兑水稀释即可。重量稀释倍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也可查表稀释。
石硫合剂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也可杀虫杀螨。具腐蚀性。一般只用作喷雾,休眠季节可用3~5波美度。植物生长期可用0.1~0.3波美度。石硫合剂现已工厂化生产,常见剂型有:29%水剂、20%膏剂、30%、40%固体及45%结晶。
高锰酸钾:属无机杀菌剂。为紫红至紫黑色结晶,易溶于水,是强氧化剂。具腐蚀性。常用0.5~1%的浓度作表面消毒用;用0.3%液浸苗;用0.5%水溶液喷苗防治立枯病,20分钟后喷清水洗净苗上药水;用0.5%液浸种可防种子霉烂。
氢氧化铜(可杀得、丰护安、copper hydroxide):属无机杀菌剂。为一种广谱性保护剂,通过释放出铜离子均匀覆盖在植物体表面,防止真菌孢子侵入而起保护作用。可防治霜霉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77%可湿性粉剂,61.4%干悬浮剂。常用浓度分别为500倍液和800倍液。一般使用浓度为61.4%悬浮剂稀释500~800倍液喷雾。
铜高尚(三元基铜、cuproxat):属无机杀菌剂。为一种超微粒铜制剂的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杀菌力强、悬浮性好、耐雨水冲刷、对作物安全、连续使用不产生抗性、使用方便等特点。对人和畜低毒。常见的剂型为27.12%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7.12%悬浮剂稀释400~800倍液喷雾。
龙克菌(噻菌铜、thiceiazole):有机铜杀菌剂。具有内吸杀菌和保护治疗作用。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效,对于真菌性病害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药高效、低毒、安全。常见的剂型为20%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0%悬浮剂稀释500~700倍液喷雾。
绿得宝(碱式硫酸铜、保果灵、杀菌特、copper sulfate basic):属无机杀菌剂。为波尔多液的换代产品,为碱式硫酸铜与钾、钙、镁、锌、铁、硼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混合物悬浮剂,是兼有营养作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对人畜及天敌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常见的剂型为20%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30%悬浮剂稀释400~500倍液喷雾。
庄园乐(络合铜、混合氨基酸铜•锌•锰•镁、mixd amino – acid – Cu,Zn,Mn,Mg,- complex):为一络合铜广谱多功能杀菌剂。以防病治病作用为主,兼有促长、催熟、增产作用。对人畜及天敌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常见的剂型为15%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15%水剂稀释300~600倍液喷雾。
氧化亚铜(靠山、铜大师、cuprous oxide):该药属以保护性为主兼有治疗作用的广谱无机铜杀菌剂,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形成保护膜后很耐雨水冲刷。因制剂中起杀菌作用的单价铜离子含量高,施用量比其他铜制剂都少。对人畜及天敌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常见的剂型为56%水分散微粒剂、86.2%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6%水分散微粒剂稀释500~1 000倍液喷雾。
王铜(碱式氯化铜、氧氯化铜、好宝多、copper oxychloride):该药为无机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原药为绿色至蓝绿色粉末状晶体,难溶于水。喷施在植物表面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在一定湿度下放出铜离子而杀死病菌。对人畜及天敌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常见的剂型为30%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30%悬浮剂稀释600~800倍液喷雾。
代森锌(zineb):为一种广谱性保护剂,具较强的触杀作用,残效期约7d。对人、畜无毒,对植物安全。常见剂型有65%、85%可湿性粉剂。常用浓度分别为500倍液和800倍液。
代森锰锌(喷克、大生、大生富、新万生、山德生、速克净、mancozeb):为一种广谱性保护剂,对于霜霉病、疫病、炭疽病及各种叶斑病有效。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25%悬浮剂,70%可湿性粉剂,70%胶干粉。一般使用浓度为25%悬浮剂稀释1000~1500倍液。
福美双(秋兰姆、赛欧散、阿锐生、thiram):保护性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土传病害,对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50%、75%、80%可湿性粉剂。其使用方法为:喷雾时,将50%可湿性粉剂稀释500~800倍液;土壤处理,用50%可湿性粉剂100g,处理土壤500kg,做温室苗床处理。
速克灵(腐霉利、杀霉利、procymidone、Sumilex):为一新型杀菌剂,具保护、治疗双重作用。对灰霉病、菌核病等防治效果好。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50%可湿性粉剂、30%颗粒熏蒸剂、25%流动性粉剂、25%胶悬剂。一般使用方法为50%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2000倍喷雾。
百菌清(达科宁、chlorothalonil):为一种广谱性保护剂,对于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白粉病及各种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50%、75%可湿性粉剂,10%油剂,5%、25%颗粒剂,2.5%、10%、30%烟剂。40%达科宁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75%可湿性粉剂稀释500~800倍液喷雾。40%达科宁悬浮剂稀释500~1200倍液喷雾。
烯唑醇(速保利、S-3308L、diniconazole):为一具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效。对人畜中毒。常见剂型为12.5%超微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12.5%超微可湿性粉剂稀释3 000~4 000倍喷雾。
三唑酮(粉锈宁、百里通、tradimefon):为一高效内吸杀菌剂。对人畜低毒。对白粉病、锈病有特效。具有广谱、用量低、残效长的特点。并能被植物各部位吸收传导,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常见剂型有:15%、25%可湿性粉剂,20%乳油。10%烟雾剂在温室内用。一般使用方法为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稀释700~1 500倍喷雾每隔15d喷药一次,共喷2~3次。
腈菌唑(叶斑清、灭菌强、特菌灵、果垒、myclobutanil):本品是一种杂环类杀菌剂,有较强的内吸性,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特点。对于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病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常见剂型有:40%、25%、12.5%、12%、6%、5%乳油。一般使用方法为12%乳油稀释3 000~4 000倍喷雾。
疫霉灵(三乙膦酸铝、乙磷铝、霉菌灵、疫霜灵、phosethyl-Al):具很强的内吸传导作用,在植物体内可以上、下双向传导,主要防治鞭毛菌亚门的真菌。对新生的叶片有预防病害的作用;对已发病的植株,通过灌根和喷雾有治疗作用。常见剂型有:30%胶悬剂,40%、80%可湿性粉剂,90%可溶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40%可湿性粉剂稀释200倍喷雾,每隔10~15d喷药一次。
乙霉威(万霉灵、dithofencarb):一种非常独特的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药效高,持效期长,用于防治由葡萄孢属病菌引起的葡萄及蔬菜病害。该药与多菌灵具有负交互抗性,灰霉菌一旦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而对乙霉威则很敏感。相反,对多菌灵敏感的灰霉菌,乙霉威则表现为无抑菌活性。
本剂一般不作单剂使用,而是与多菌灵、硫菌灵或速克灵等药剂混用防治灰霉病。其常见的剂型为: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6.5%硫菌霉威粉剂,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5%克得灵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稀释600~800倍液喷雾。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triophanate-methyl):为一种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对多种植物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残效期5~7d。常见剂型有50%、70%可湿性粉剂,40%胶悬剂。一般使用浓度为50%的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或70%的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可与多种药剂混用,但不能与铜药剂混用。
扑海因(异菌脲、iprodione):为一广谱性杀菌剂,具保护、治疗双重作用。可防治灰霉病、菌核病及多种叶斑病。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50%可湿性粉剂、25%悬浮剂。一般使用方法为50%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1500倍喷雾。
嘧霉胺(施佳乐、pyrimethanil):一种新型杀菌剂,属苯胺基嘧啶类。对常用的非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已产生抗药性的灰霉病菌有效。具内吸、熏蒸作用,药效快、稳定。常见的剂型为40%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40%悬浮剂,每公顷375~1425ml兑水450~1125L喷雾。
恶霉灵(土菌消、hymexazol):内吸性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对腐霉病、镰刀菌等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恶霉灵常与福美双混配,用于种子消毒和土壤处理。对人畜低毒。常见的剂型为15%、30%水剂、70%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15%水剂稀释800~1 000倍进行苗床淋洗或灌根,用药量为0.9~1.8g/m2;营养土消毒:每1m3用原药2~3g兑适量水喷洒拌匀即可。40%嘧霉胺悬浮剂
咪鲜胺(施保克、施百克、prochloraz):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无内吸性,但具有良好的传导性能,具有良好的保护及铲除作用。对于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效极佳。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常见剂型为25%、45%乳油,45%水乳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雾。
抑霉唑(万利得、戴挫霉、仙亮、imazalil):为内吸性广谱杀菌剂、果品防腐保鲜剂,对抗多菌灵、噻菌灵等苯并咪唑类的青、绿霉菌有特效。常见的剂型为25%、50%乳油。一般使用浓度为50%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液喷洒或浸泡。
敌力脱(丙唑灵、氧环三唑、氧环宁、必扑尔、丙环唑、propiconazole、Tilt):为一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白绢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霜霉病、疫霉病、腐霉病无效。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25%乳油、25%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25%乳油加水稀释喷雾,保护性防治时为5000倍液,治疗性防治时为2500倍液。
福星(氟硅唑、农星、flusilazole):为一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有效,对卵菌无效,主要用于白粉病、锈病、叶斑病。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10%乳油、40%乳油。一般使用方法为40%乳油稀释8 000~10000倍喷雾
世高(difenoconazole):为一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具有治疗效果好、持效期长的特点。可用于防治叶斑病、炭疽病、早疫病、白粉病、锈病等。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10%水分散粒剂。一般使用方法为10%水分散粒剂稀释6 000~8 000倍喷雾。
普力克(霜霉威、霜霉威盐酸盐、propamocarb hydrochloride):内吸性杀菌剂,对于腐霉病、霜霉病、疫病有特效。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72.2%、66.5%水剂。一般使用方法为72.2%水剂稀释600~1000倍叶面喷雾,用以防治霜霉病;72.2%水剂稀释400~600倍浇灌苗床、土壤,用以防治腐霉病及疫病,用量为3L/m²,间隔15d。
一熏灵Ⅱ号(烟熏灵Ⅱ号):为温室内应用的一种高效烟雾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百菌清及速克灵,其余为发烟填充物。可防治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尤其对灰霉病有特效。对人畜低毒。常见的剂型为30%圆柱形块状固体。具体使用方法为:用铁丝钩套,悬挂棚内。烟剂点燃后,要吹灭明火。标准用量为0.2~0.3g/m³,若大棚的容积长×宽×平均高度为60m×8m×2m,其容积为960m³则用200~300g,每块一熏灵Ⅱ号25g,则点燃8~12块已足够。每隔5~10d熏1次。
多抗霉素(灭腐灵、多克菌、多氧霉素、宝丽安、多效霉素、保利霉素、polyoxin):为一低毒抗生素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可用于防治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常见剂型有10%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10%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2000倍叶面喷雾。
链霉素(streptomycin):为一低毒杀细菌剂,可防治由细菌引起的各种病害,如软腐病、腐烂病、角斑病等。常见剂型为15%~20%可湿性粉剂、0.1~8.5%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15%~20%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2000倍液喷雾。
梧宁霉素(11371抗生素、四霉素、tetramycin):抗生素类杀菌剂,对人畜低毒,对环境安全,对于阔叶树腐烂病有良好防效。常见剂型为0.15%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0.15%水剂稀释20~40倍液喷雾(树木休眠期)或稀释5倍液涂抹伤疤。
中生霉素(克菌康、zhongshengmycin):抗生素类杀菌剂,对革兰氏染色阳性及阴性细菌、分歧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均有效。常见的剂型为1%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1%水剂稀释250~500倍液喷雾或150倍液拌种。
阿米西达(阿密西达、azoxyrtrobin):为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能对四大致病真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类(大部分病原菌)均有效的新型杀菌剂。其以磨菇的天然抗菌素为模板,通过人工仿生合成。具有杀菌谱广、药效强,对人畜、地下水安全等特性。其在土壤中很快被分解为CO2,为一极具发展潜力的理想药剂。常见的剂型为25%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5%悬浮剂,每公顷1 000~2400ml兑水750~900L喷雾。
苯氧菌酯(kresoxim-methyl):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同时亦能良好地抑制种子萌发。广谱杀菌剂,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类(大部分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常见的剂型为30%悬浮剂。一般使用浓度为30%悬浮剂,每公顷700~1 000ml兑水750~900L喷雾。
菌克毒克(宁南霉素、ningnanmycin):广谱抗生素类杀菌剂,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可防治病毒病以及真菌、细菌病害。对人畜低毒。常见的剂型为2%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水剂稀释250~400倍液使用。
博联生物菌素(胞嘧啶核苷肽、嘧肽霉素、cytosinpeptidemycin):抗生素类抗病毒制剂,对人畜无刺激,无三致作用,对各类病毒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常见的剂型为4%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4%水剂稀释200~300倍液喷雾或灌根。
菇类蛋白多糖(抗毒剂1号、抗毒丰):微生物源药剂。抗毒丰含丰富的蛋白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对由TMV、CMV等引起的病毒病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采取喷雾、浸种、灌根和浸根等方法施药。常见的剂型为0.5%水剂。一般使用浓度为0.5%水剂稀释250~300倍液喷雾或灌根。
病毒A(毒克星、毒克清、盐酸吗啉胍•铜):由盐酸吗啉双胍与醋酸铜混配而成,广谱病毒防治剂。可用于防治花叶病毒、蕨叶病毒、条斑病毒等。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20%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20%可湿性粉剂稀释400~600倍液喷雾。
83增抗剂(混合脂肪酸、NS-增抗剂、mixed aliphatic acid):植物源农药。该药剂对植物本身有激素活性,提高植物体的抗性;对病毒则有钝化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植物体内病毒的增殖与扩展速度。常见的剂型为10%水乳剂。一般使用浓度为10%水乳剂稀释100倍液喷雾。
特立克(木霉菌、灭菌灵、生菌散、Trichoderma sp):真菌杀菌剂。该药具有杀菌、重寄生、溶菌、毒性蛋白、竞争等多重功效,杀菌谱广,且病菌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及天敌昆虫安全,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可防治猝到、立枯、根腐、白绢、疫病、叶霉、灰霉、霜霉等多种病害。常见的剂型为2亿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稀释600~1 500倍灌根或喷雾。
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bacter biotypr Ⅱ):细菌制剂,对植物根癌病有良好的防效。对人畜及天敌昆虫安全,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常见的剂型为200万/ g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方法为将菌剂稀释1倍后调匀蘸根,有瘤子的植株,应先将瘤体及其周围的组织刮除后再蘸根。一年生苗木蘸根每千克菌剂可处理40克左右。
绿帝(Ludi):为仿银杏提取液的无公害农药,活性极高,具有很强的杀菌与抑菌作用,具有触杀、熏蒸作用,在温室、大棚中使用效果好。但无内吸特性。对人畜、天敌及环境安全。常见的剂型为10%乳油、20%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浓度为20%可湿性粉剂稀释600~1 000倍液喷雾。
线虫清(淡紫拟青霉、真菌杀线虫剂、Paecilomyces lilacinus):该药为活体真菌杀线虫剂,其所含的有效菌为淡紫拟青霉菌,能防治胞囊线虫、根结线虫等多种寄生线虫。对人畜、天敌及环境安全。该药剂外观为褐色粉末,为高浓缩吸附粉剂。
(三) 除草剂
2,4-滴丁酯(2,4-D butylate):属激素型内吸选择性除草剂,可用于防除禾本科草坪中的双子叶杂草,如田旋花、马齿苋、苍耳、反枝苋、刺儿菜、苦荬菜、藜、蓼等,对单子叶杂草的莎草类杂草也有效。对禾本科植物安全。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72%、76%乳油。一般使用方法为72%乳油稀释500~1000倍液喷雾。
草甘磷(镇草宁、农达、glyphosate、Roundup):属茎、叶内吸灭生性除草剂,在土壤中易分解,无土壤残效作用。对未出苗的杂草种子无除草活性,宜作叶面处理,不宜作土壤处理。适用于苗圃、田边、道路等场所防除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灭杀强烈,但选择性差。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10%、20%水剂。防除多年生杂草时,用药量为10%水剂稀释500~1000倍液喷雾。
环草隆(Siduron,Tupersan):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对暖型一年生禾草有选择活性,可作为冷季型草坪的苗前除草剂(播后苗前)。用于防除马唐、止血马唐、金色狗尾草、稗等,但不能用于剪股颖及狗牙根草坪。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50%可湿性粉剂。纯药用量为2.10~4.95kg/hm²。
敌草索(chlorthalmathyl):草坪苗前土壤处理剂(播后苗前)。用于防除马唐、金色狗尾草、早熟禾、稗草、牛筋草、地锦等,可应用于除了在果岭生长高度外的所有草坪。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50%、70%可湿性粉剂。纯药用量为11.25~16.88kg/hm²。
骠马(精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芽后茎叶处理剂,可用于草坪苗后防除马唐、牛筋草、稗草、看麦娘、黍属、石茅高粱等,宜用于杂草两次分蘖前。耐药的草坪草为草地早熟禾(须是一年成坪后的草坪)、黑麦草、细叶羊茅、草地羊茅、早熟禾。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6.9%浓乳剂,10%乳油。纯药用量为0.12~0.30kg/hm²。
莠去津(阿特拉津、atrazine):内吸选择性苗前(土壤处理)、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可用于钝叶草、假俭草、结缕草草坪中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苗前或苗后处理均可。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有:40%悬浮剂,50%可湿性粉剂。纯药用量为1.05~1.95kg/hm²。
双丙安磷(bialaphos,Meiji Herbiace):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除草谱广。由茎叶吸收,除草作用比草甘磷快,比克芜踪慢。该药在土壤中会失去活性,因而只能作茎叶处理。可广泛应用于林间、苗圃、建坪地播前进行灭生性除草。常见的剂型为32%液剂。一般使用方法为32%液剂,每公顷1 500~2250g,兑水900kg,进行茎叶处理。
课外作业
       1.参观:有条件的可以参观当地的检疫机构,进一步了解植物检疫的程序、方法。
       2.调查:到校内外教学基地等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其是如何采取园林技术及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的?
      3.技能训练:结合实训,利用阻隔法、诱杀法防治害虫。
      4.调查:结合参观或实训,调查或实施外科手术在观赏树木的具体应用。
      5.观察与调查:农药店内识别各种杀菌、杀线虫剂的物理性状与外观包装,调查市面上哪些杀虫(杀螨)剂品种最畅销?为什么?
第四章 园林植物主要害虫及防治
1.掌握园林植物主要叶部害虫和软体动物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措施。
2.掌握园林植物吸汁害虫和螨类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措施。
3.掌握园林植物枝干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措施。
4.掌握园林植物主要地下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和防治措施。
第一节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及防治
本节学习要点:了解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掌握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主要类群:1.甲虫类 2.斑蛾类 3.蓑蛾类 4.刺蛾类 5.舟蛾类 6.毒蛾类 7.夜蛾类 8.尺蛾类 9.天蛾类 10.枯叶蛾类 11.螟蛾类 12.灯蛾类 13.蝶类 14.叶蜂类。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
1.危害健康的植株,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为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
2.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受环境因子影响大,其虫口密度变动大。
3.多数种类繁殖能力强,产卵集中,易爆发成灾,主动迁移扩散能力强。
二、食叶害虫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由于南北地区差异和侧重不同,对本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和重点不做具体说明,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重点学习本地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的种类。建议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实习实训和生产实际识别各种害虫,了解其危害习性,掌握各种防治措施的技术要点,熟练实施防治的全过程。
刺蛾类
刺蛾类属鳞翅目刺蛾科。幼虫蛞蝓形,体上常具有瘤和枝刺。蛹外常有光滑坚硬的茧。在园林植物上主要有黄刺蛾、扁刺蛾 、绿刺蛾等。







常见袋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大袋蛾     全国各地     悬铃木、泡桐、刺槐等多种植物     老熟幼虫     树上结袋囊     多数: 1 代 / 年     6 月中旬至 9 月
茶袋蛾     主要分布长江以南     香樟、石楠、枫杨、紫荆等     3~4 龄幼虫     树上结袋囊     上海、江西: 2~3 代 / 年
河北、河南: 1 代 / 年     1 代区: 6 月至 9 月
2 代区: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第一代,9 月至 10 月第二代
桉袋蛾     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桉树等     3~4 龄幼虫或老熟幼虫     树上结袋囊     湖南: 2 代 / 年
广东、广西: 3 代 / 年     广西南宁:第 1 代: 5 月;
第 2 代: 7 月至 8 月;
第 3 代: 9 月至 10 月
参考图片

      
      
      


见刺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黄刺蛾     全国各地     悬铃木、樱花、石榴、紫薇、山茶、油桐、红叶李等     老熟幼虫     树上结茧     北方: 1 代 / 年
南方: 2 代 / 年     6 月下旬
8 月中下旬
扁刺蛾     全国各地     山茶、栀子、紫藤、大叶黄杨、桂花等     老熟幼虫     土中结茧     北方: 1 代 / 年
南方: 2 代 / 年     5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
8 月至翌年 4 月
褐刺蛾     长江以南地区     悬铃木、珊瑚、乌桕、腊梅、梅花等     老熟幼虫     土中结茧     2 代 / 年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
褐边绿刺蛾     全国各地
      悬铃木、杨、柳、乌桕、珊瑚、樱花、白玉兰、广玉兰等     幼虫及
老熟幼虫     土中或下部枝干结茧     南方: 2~3 代 / 年     6 月至 7 月
8 月至 9 月
白眉刺蛾     河南、河北、山东江浙、四川、云贵     紫荆、羊蹄甲、梅花、月季、石榴等     老熟幼虫     枝干结茧     2 代 / 年     5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
8 月上旬至 10 月

刺蛾类的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茧。可结合抚育修枝、冬季清园等进行。
2.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人工摘除虫叶。
4.药剂防治。中、小龄幼虫。可喷施 Bt.乳剂 500 倍液、20% 菊杀乳油 2000 倍液、或 50% 马拉硫磷 1000-1500 倍液、或生物杀虫剂灭蛾灵 1 000 倍液。
5.保护天敌。如上海青蜂、姬蜂等。
常见斑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梨星毛虫     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     梨、海棠、苹果、山楂、樱桃、樱花等     2~3 龄幼虫     树干裂缝、粗老翘皮、土块缝隙结茧     多数 1 代 / 年
个别 2 代 / 年     4 月上旬至 6 月上中旬
朱红毛斑蛾     广东、云南等地     榕树、高山榕、
印度橡皮榕等     老熟幼虫     在树干基部附近杂草、石缝和树根间隙结茧     广东: 2 代 / 年     第 1 代: 4 月下旬至 6 月下中旬
第 2 代: 7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
大叶黄杨斑蛾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山东等地     大叶黄杨、大花卫矛、扶芳藤、丝绵木等     卵     枝梢     华东: 1 代 / 年     3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主要为 4 月份

常参考图片

    

茶斑蛾        大叶黄杨斑蛾

    

朱红毛斑蛾         梨星毛虫
斑蛾类的防治措施
1.结合冬春修剪,剪除虫卵;生长期人工捏杀虫苞、捕捉成虫等;以幼虫越冬的,可在幼虫越冬前在干基束草把诱杀。
2.幼虫期喷洒青虫菌500倍液、50%杀螟松和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见舟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杨扇舟蛾     全国各地     杨、柳     蛹     枯叶、土块、树皮裂缝、树洞、墙缝等处     北方: 2~3 代 / 年
南方: 5~6 代 / 年     5 月至 9 月
杨二尾舟蛾     东北、华北、华东长江流域等     杨、柳     蛹     树干基部结茧     上海: 2 代 / 年     第 1 代: 6 月上中旬
第 2 代: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国槐羽舟蛾     东北、华东、长江流域等     国槐、紫薇、海棠等     蛹     土中结茧     2~3 代 / 年     2 代地区: 6 月至 9 月
3 代地区: 5 月中旬、 6 月下旬、 8 月中旬
竹镂舟蛾     华东、华南、西南     竹类     4~5 龄幼虫
及老熟幼虫     老熟幼虫在浅土、落叶结茧;
4~5 幼虫于竹上     3~4 代 / 年     5 月上旬至翌年 1 月,
世代重叠
苹掌舟蛾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陕西等地     苹果、海棠等多种阔叶树     蛹     土中     1 代 / 年     8 月至 9 月
参考图片

      
      

国槐扇舟蛾          苹掌舟蛾         杨扇舟蛾    
舟蛾类的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蛹。可结合松土、施肥等挖除蛹。
2.人工摘除卵块、虫苞。特别是第 1、2 代,可抑制其扩大成灾。
3.初龄幼虫期喷施杀螟松乳油 1000 倍液、或 50% 辛硫磷乳油 2000 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或 5% 来福灵乳油 4000 倍、或用 Bt.乳制 500-800 倍液。
4.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黑卵蜂、舟蛾赤眼蜂、小茧蜂等。
常见毒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舞毒蛾     全国各地     杨、柳、榆、樱花、紫荆、紫薇、紫藤、月季、海棠等     完成胚胎发育的卵     树体或建筑物     1 代 / 年     4 月至 7 月
黄尾毒蛾     全国各地     悬铃木、海棠、红叶李、桃、李、梅、杏、枫杨、板栗等     3 龄幼虫     粗皮缝、伤疤处结茧     江浙: 3~4 代 / 年
华南: 6 代 / 年     4 月上旬、 6 月中旬、
8 月中旬、 9 月下旬
侧柏毒蛾     全国各地     侧柏、 桧柏、圆柏等     幼虫、卵     树干缝隙、叶片     河北、河南地区: 2 代 / 年     越冬代: 4 月至 5 月
第 1 代: 7 月至 8 月(危害最重);
第 2 代: 9 月
乌桕黄毒蛾     长江以南     枇杷、乌桕、杨梅、女贞、悬铃木、杨、珊瑚、重阳木等     幼虫     树干基部粗皮裂缝、伤疤或树丫处结薄茧     江浙地区: 2 代 / 年     第 1 代: 6 月至 7 月;
第 2 代: 8 月至 9 月
角斑古毒蛾     东北、华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     杨、柳、悬铃木、落叶松、枫杨、榆、白玉兰、梅花、紫荆、樱花、海棠等    卵(内蒙古)
幼虫(河北)     草丛或落叶层     内蒙古: 1 代 / 年
河北、陕西: 2 代 / 年     4 月至 9 月,世代重叠明显
榆毒蛾     分布广泛     榆类、旱柳、月季、蔷薇     幼虫     树皮缝     华北地区: 2 代 / 年     4 月至 10 月
柳雪毒蛾     全国各地     杨、柳、白蜡、泡桐、白桦、榛子、槭树等     2 龄幼虫     树皮缝、落叶层结薄茧     华北地区: 2 代 / 年     第 1 代: 7 月;
第 2 代: 9 月
无忧花茸毒蛾     华东、华中、西南     悬铃木、泡桐、榆、朴、重阳木等     蛹     树叉、屋檐、石缝、墙角等处     浙江地区: 3 代 / 年     5 月至 9 月

参考图片

      
      

柳毒蛾        桑毛虫        舞毒蛾

      
      

棉古毒蛾         乌桕黄毒蛾          侧柏毒蛾

毒蛾类的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体。如刮除舞毒蛾卵块,搜杀越冬幼虫等。
2.对于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可用溴氰菊酯毒笔在树干上划 1-2 个闭合环(环宽 1cm),可毒杀幼虫,死亡率达 86%-99% ,残效 8-10 d 。也可绑毒绳等阻止幼虫上、下树。
3.灯光诱杀成虫。
4.人工摘除卵块及群集的初孵幼虫。幼虫越冬前,可在干基束草诱杀越冬幼虫。
5.药剂防治。幼虫期喷施 5% 定虫隆乳油 1 000-2000 倍液、 2.5% 溴氰菊酯乳油 4000 倍液、 25%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 1500-2500 倍液等;用 10% 多来宝悬浮剂 6000 倍液或 5% 高效氯氰菊酯 4000 倍液喷射卵块。 常见夜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斜纹夜蛾     长江、黄河流域     山茶、芒果、木槿、荷花、月季、香石竹、草坪禾草等     蛹     土中     因地而异,华东、华中: 5~7 代 / 年     7 月至 10 月,
世代重叠明显
银纹夜蛾     全国各地     菊花、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等多种花卉     老熟幼虫或蛹     土中     发生世代因地而异, 2~8 代 / 年     6 月至 10 月,
世代重叠明显
石榴巾夜蛾     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     合欢、石榴、玫瑰、月季、紫荆、紫薇、大叶黄杨、蔷薇、迎春等     蛹     土中     2~4 代 / 年     华北地区: 5 月至 10 月
葱兰夜蛾     江浙、江西等地     葱兰、朱顶红等     蛹     土中     南昌地区: 5~6 代 / 年     5 月至 10 月
变色夜蛾     长江以南、青岛等地     合欢、紫藤、紫荆、兰花、楹树、桃等     蛹     土中     江西地区: 2~4 代 / 年     7 月至 9 月
臭椿皮蛾     分布广泛     臭椿、香樟、香椿、红椿、桃、李等     蛹     枝干、皮缝、伤疤处结茧     北京、上海、西安
2 代 / 年     第 1 代: 5 月至 6 月
第 2 代: 8 月至 9 月
小造桥夜蛾     全国各地     悬铃木、柑橘、木槿、芒果、扶桑、锦葵等     蛹     土中或卷叶     上海、武汉地区:
3 代 / 年     5 月至 10 月
梨剑纹夜蛾     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     月季、梅花、玫瑰榆叶梅、丁香等     蛹     土中     北方地区: 2 代 / 年     第 1 代: 6 月至 7 月
第 2 代: 8 月至 9 月
参考图片

      
      

臭椿皮蛾        白裙赭夜蛾         黏虫

      
      

斜纹夜蛾         银纹夜蛾         变色夜蛾
夜蛾类的防治措施
1. 清除园内杂草或于清晨在草丛中捕杀幼虫。人工摘除卵块、初孵幼虫或蛹。
2. 灯光诱杀成虫或利用趋化性,用糖醋液诱杀。糖 : 酒 : 水 : 醋 (2:1:2:2) +少量敌百虫。
3. 幼虫期喷 Bt.乳剂 500-800 倍液、50%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 2.5% 溴氰菊酯乳油或 10% 氯氰菊酯乳油或 2.5% 功夫乳油 2000-3000 倍液、 5% 定虫隆乳油 1000-2000 倍液、20%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 500-1000 倍液等。

常见天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雀纹天蛾     全国各地     刺槐、榆、葡萄、爬山虎、常春藤、紫藤、紫荆、绣球等     蛹     土中     华北地区: 1~2 代 / 年     4 月至 10 月
咖啡透翅天蛾     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地区     白蜡、黄杨、咖啡、栀子等     蛹     土中     浙江、湖北: 2 代 / 年
云南地区: 3 代 / 年     5 月至 10 月
榆绿天蛾     国内分布广泛     杨、柳、榆、梅、槐、构、枫、凤仙花等     蛹     土中     东北、西北: 1 代 / 年
华北地区: 1~2 代 / 年     银川 1 代区:
6 月至 8 月
郑州 2 代区:
5 月至 10 月
芝麻鬼脸天蛾     国内分布广泛     榆、刺槐、小叶女贞、水蜡、梅花、紫薇、凌霄、桂花等     蛹     土中或杂草丛     北方地区: 1 代 / 年
南方地区: 2 代 / 年     北方地区:
6 月至 9 月
南方地区:
5 月至 10 月
葡萄天蛾     国内分布广泛     黄荆、爬山虎、美国地锦、乌蔹莓、猕猴桃等     蛹     土中     辽宁、河北地区:
1 代 / 年
陕西、山西: 2 代 / 年     6 月至 9 月
  
霜天蛾
      全国各地     梧桐、丁香、女贞、泡桐、白蜡、苦楝、樟、楸等     蛹     土中     1~3 代 / 年     6 月至 7 月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

参考图片

    

咖啡透翅天蛾         蓝目天蛾

    

葡萄天蛾         霜天蛾
天蛾类的防治措施
1.结合耕翻土壤,人工挖蛹。根据树下虫粪寻找幼虫进行捕杀。
2.利用新型高压灯诱杀成虫。
3.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时,喷洒 Bt.乳剂 600 倍液、 2.5% 溴氰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10% 多来宝或 50 %杀螟松乳油 1000 倍液、 50 %辛硫磷乳油 2000 倍液。

常见枯叶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黄褐天幕毛虫     国内许多地区     杨、柳、榆、槐、樟、白桦、元宝枫、黄杨、女贞、榆叶梅、玫瑰、月季等     完成胚胎发育的卵     枝条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1 代 / 年
      4 月至 5 月
油松毛虫     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地     油松、黑松、红松、樟子松、华山松、白皮松、落叶松等     4 龄幼虫     落叶、杂草丛
或土中     华北: 1~2 代 / 年
      3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
马尾松毛虫     主要分布南方各省     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3~4 龄幼虫     针叶、树皮缝或地面覆盖物下     2~4 代 / 年     长江流域
第 1 代: 5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
第 2 代: 7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
第 3 代: 9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
落叶松毛虫     主要分布北方各省     落叶松、红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     幼虫     枯枝落叶     1 代 / 年
少数 1 代 /2 年     4 月至 5 月
8 月至 10 月
杨枯叶蛾     华北、东北、西南等地     桃、樱花、李、梅、杨、柳等     幼虫     树皮缝     2 代 / 年     第 1 代: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
第 2 代: 7 月至 8 月

参考图片
                              
天幕毛虫         马尾松毛虫         油松毛虫         栗黄枯叶蛾
枯叶蛾类的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体,可结合修剪、肥水管理等消灭越冬虫源。
2.物理机械防治。①人工摘除卵块或孵化后尚群集的初龄幼虫及蛹茧;②灯光诱杀成虫;③于幼虫越冬前,干基绑草绳诱杀。
3.化学防治。发生严重时,可喷洒 2.5 %溴氰菊酯乳油 3000-5000 倍液、 50 %磷胺乳剂 1000-1500 倍液、 25% 灭幼脲Ⅲ号稀释 1000 倍液喷雾防治。
4.生物防治。①利用松毛虫卵寄生蜂。②用白僵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使幼虫致病死亡。
螟蛾类
螟蛾类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园林植物较常见的有竹织叶野螟、棉卷叶野螟、樟瘤螟、黄杨绢野螟等。

常见螟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黄杨绢野螟     全国各地     各类黄杨、冬青、卫矛等     幼虫     缀叶丛     华北: 2 代 / 年
江浙: 3 代 / 年     上海地区:
第 1 代: 5 月上旬至 6 月上旬
第 2 代: 7 月上旬至 8 月上旬
第 3 代: 7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
棉大卷叶螟     全国各地     泡桐、法桐、杨、木棉、木芙蓉、蜀葵、秋葵、木槿、女贞、冬青等     幼虫     杂草丛、落叶丛、粗皮缝     江浙、四川、湖北等地: 4~5 代 / 年     4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
樟巢螟     上海、江浙、江西等地     香樟等     老熟幼虫     土中结薄茧     华东、华中地区
2 代 / 年     6 月至 9 月
竹织叶野螟     山东、河南及长江以南各省    竹类     老熟幼虫     土中或下部枝干结茧     1 代 / 年,少数 2 代 / 年或 3 代 / 年     6 月至 7 月

参考图片
                              
黄杨绢野螟         棉卷叶野螟         竹织叶野螟         樟瘤螟
螟蛾类的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如秋季清理枯枝落叶及杂草,并集中烧毁。
2.在幼虫危害期,可人工摘虫苞。
3.发生面积大时,可于初龄幼虫期喷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敌敌畏1份 + 灭幼脲Ⅲ号1份稀释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 倍液。
4.开展生物防治。卵期释放赤眼蜂,幼虫期施用白僵菌等。
灯蛾类
灯蛾类属鳞翅目灯蛾科。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红缘灯蛾、美国白蛾、人纹污白灯蛾等。

常见灯蛾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美国白蛾     丹东、沈阳、天津、山东等地     杨、柳、榆、泡桐、五角枫、接骨木、樱花、白蜡、臭椿、核桃、山楂、连翘、丁香、爬山虎等     蛹     杂草丛、枯叶丛、砖缝、表土     辽宁、河北
2~3 代 / 年    2 代地区: 5 月至 10 月
3 代地区: 5 月至 11 月
红缘灯蛾     国内分布广     菊花、月季、芍药、木槿、萱草、鸢尾等     蛹     枯枝落叶丛     河北: 1 代 / 年
华中、华东: 3 代 / 年     5 月至 10 月

参考图片

      
      

红缘灯蛾         美国白蛾         人纹污白灯蛾
灯蛾类的防治措施
1. 冬季深翻园地消灭虫蛹。
2.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 发现严重时,可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 氰戊菊酯乳油4000 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500倍液。
蝶类
蝶类属鳞翅目球角亚目。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在粉蝶科的菜粉蝶、凤蝶科的柑橘凤蝶、玉带凤蝶、蛱蝶科的茶褐樟蛱蝶等。蝶类是一类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昆虫,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要保护利用这些昆虫。

常见蝶类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柑橘凤蝶     全国各地     柑橘、金橘、柠檬、佛手、花椒等     蛹     悬挂于枝条     东北: 2 代 / 年
长江流域及以南 3~4 代 / 年     第 1 代: 5 月上中旬
第 2 代: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
第 3 代: 9 月上旬至 10 月
赤蛱蝶     华东、华南等地     山茶、栀子、紫藤、大叶黄杨、桂花、菊花、万寿菊、一串红等     成虫     杂草、田埂、屋檐、树林     2 代 / 年
华南: 2~5 代 / 年     翌年 3 月下旬第 1 代幼虫开始危害
菜粉蝶     全国各地     主要危害羽衣甘蓝等十字花科花卉     蛹     房屋、墙壁、篱笆、风障、树干、砖石、土缝、杂草等处     多代 / 年,由北到南代数逐渐增多     常年发生,世代重叠

参考图片

    
    

柑橘凤蝶        玉带凤蝶         樟青凤蝶

    
    

菜粉蝶        铁刀木粉蝶         紫纹曲灰蝶

蝶类的防治措施
1. 人工摘除越冬蛹,并注意保护天敌
2. 结合花木修剪管理,人工采卵、杀死幼虫或蛹体。
3. 严重发生时喷施20%除虫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 倍液、20%杀灭菊酯2000倍液。
甲虫类
甲虫类属鞘翅目的昆虫,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甲虫有叶甲科的榆蓝叶甲、柑橘台龟甲、杨叶甲、柳蓝叶甲、泡桐叶甲、葡萄十星叶甲、瓢虫科的茄二十八星瓢虫以及金龟子成虫、象甲等。

常见甲虫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榆蓝叶甲     分布广泛     榆树     成虫     树皮缝、土石缝等隐蔽处     北京、辽宁: 2 代 / 年     成虫: 4 月
幼虫: 5 月
杨叶甲     东北、华北、长江流域、新疆     杨、柳     成虫     落叶杂草或浅土层     1~2 代 / 年     第 1 代: 5 月
第 2 代:较轻
柑橘台龟甲     主要为华南地区     柑橘、凤仙花、鸡冠花等     不详     不详     不详     成虫、幼虫危害:
8 月至 9 月
二十八星瓢虫     全国大部分地区     冬珊瑚、桂竹香、三色堇等     成虫     土块、树皮缝、杂草丛     数代 / 年     6 月至 9 月

参考图片

白斑金龟子    

白斑金龟子    
黑绒金龟子    
金龟子危害月季

金龟子危害玫瑰    

四纹丽金龟子    
小青花金龟    

叶甲

叶甲    
叶甲危害      

二十八星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危害状


臭椿象甲成虫    
臭椿象甲成虫    

象甲    

大青象甲
甲虫类的防治措施
1.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随着植物的引种、推广应用和产销交流传播蔓延。
2. 消灭越冬虫源。清除墙缝、石砖、落叶、杂草下等处越冬的成虫,减少越冬基数。
3. 人工震落捕杀成虫或人工摘除卵块。
4. 化学防治:各代成虫、幼虫发生期喷洒 80% 敌敌畏和90% 敌百虫1000倍液、40.7%乐斯本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也可根施呋喃丹颗粒剂等内吸性杀虫剂。
5. 保护、利用天敌寄生蜂、瓢虫、小鸟等来减少虫害。
叶蜂类
叶蜂类属膜翅目叶蜂总科。在园林植物上较重要的有三节叶蜂科的蔷薇三节叶蜂、叶蜂科的樟叶蜂等。

常见叶蜂类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分布地区     寄主植物     越冬虫态     越冬场所     年发生代数     主要危害时期
月季叶蜂     华东、华北
及长江流域     月季、玫瑰等     幼虫     土中结茧     2 代 / 年     第 1 代: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
第 2 代: 8 月中下旬
杜鹃三节叶蜂     主要分布于江南各省     各类杜鹃     老熟幼虫     浅土丛或落叶丛中结茧     上海、浙江
3 代 / 年    第 1 代: 5 月;第 2 代: 8 月
第 3 代: 9~10 月
樟叶蜂     华东、华中、华南等地     香樟     老熟幼虫     土中结茧     江浙: 2~3 代 / 年     第 1 代: 4 月下旬
第 2 代: 6 月上中
柳厚壁叶蜂     国内分布广    各种柳树     老熟幼虫     土中结茧     北京、沈阳
1 代 / 年     5 月下旬至 10 月

参考图片


叶蜂类的防治措施
1. 冬春季结合土壤翻耕消灭越冬茧。
2. 寻找产卵枝梢、叶片人工摘除卵梢、卵叶或孵化后尚群集的幼虫。
第五章 园林植物主要病害及防治
1.掌握叶斑病类、白粉病类、锈病类、炭疽病类等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2.掌握溃疡病类、腐烂病类、丛枝病类等园林植物主要枝干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3.掌握猝倒病、根结线虫病等园林植物主要根部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月季白粉病、黄栌白粉病、大叶黄杨白粉病、紫薇白粉病、瓜叶菊白粉病等。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白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白粉病:

常见白粉病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     寄主植物     主要危
害部位     症状特点     病原类别     越冬
菌态     越冬场所     传播
方式     发病盛期     其他
月季白粉病     月季、蔷薇、玫瑰、、十姊妹等     叶片、新梢、花蕾、花梗     被害部位初期为白色粉霉斑,后期连片,叶片皱缩、卷曲      
子囊菌亚门
单丝壳属
      菌丝     病枝
病芽
病落叶     风力     5 月至 6 月
9 月至 10 月     月季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
黄栌白粉病     黄栌、
美国红栌     叶片、嫩梢     被害部位初期为白色粉霉斑,后期连片     子囊菌亚门
钩丝壳属
      闭囊壳
菌丝     落叶
枝干
枝条     风吹
雨溅     7 月至 8 月     多雨、郁闭,通风、透光差时发病重。
瓜叶菊白粉病     瓜叶菊     叶片、花蕾、花、叶柄、嫩茎等     被害部位初期为白色粉霉斑,后期连片     子囊菌亚门
白粉菌属
      闭囊壳
菌丝     病叶
其他残体     气流
浇水     苗期
11 月至 12 月
成株
3 月至 4 月      
紫薇白粉病     紫薇     叶片、嫩梢、花蕾     被害部位初期为白色粉霉斑,后期连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后期病部产生小黑点     子囊菌亚门
钩丝壳属
      菌丝
闭囊壳
      病芽
病落叶     气流     春秋两季,以秋季为重
        
草坪草白粉病     以早熟禾、细羊茅、狗牙根较重     叶片、叶鞘、茎干、穗部     被害部位初期为白色粉霉斑,后期连片,被害部位草坪草呈灰白色,似撒了一层面粉     子囊菌亚门
白粉菌属
      菌丝
闭囊壳
      病株
病残体     气流     15~20 ℃ 为
发病适温     水肥管理不当、荫蔽、通风不良时发病重

参考图片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非洲菊白粉病

海棠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      
凤仙花白粉病    
九里香白粉病    
草坪草白粉病
白粉病类的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栽植时,勿种植过密,适当疏剪,以创造通风透光的环境。同时,要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时,及时摘除烧毁,防止扩大侵染。
3.化学防治。 发芽前喷施波美3~4度的石硫合剂(瓜叶菊上禁用);生长季节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退菌特、15%绿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喷雾;在温室内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250克,也可在夜间用电炉加热硫磺粉(温度控制在15~30℃)进行熏蒸,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锈病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 玫瑰锈病、桧柏—海棠锈病、 毛白杨锈病、圆柏胶锈病、竹叶锈病、香石竹锈病、菊花锈病等。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锈病:

臭椿锈病      
臭椿锈病      
梨锈病      
梨锈病

木瓜海棠锈病    
木瓜海棠锈病    
性孢子器与锈孢子器      
锈孢子器

玫瑰锈病    
毛白杨锈病    
美人蕉锈病    
草坪草锈病
锈病类的防治措施
1.在园林设计栽培时,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是防止转主寄生的锈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为了预防海棠锈病,在园林植物配置上要避免海棠和桧柏类针叶树混栽;如因景观需要必须一起栽植,则应考虑将桧柏类针叶树栽在下风向,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
2.结合庭院清理和修剪,及时将病枝芽、病叶等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
3.在休眠期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可以杀死在芽内及病部越冬的菌丝体;生长季节喷洒 2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叶斑病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褐斑病、香石竹叶斑病、牡丹(芍药)褐斑病、菊花褐斑病、苏铁斑点病、栀子褪绿黄化病、樱花穿孔褐斑病、鸡冠花褐斑病、桂花褐斑病、山茶藻斑病等。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

大叶黄杨褐斑病    
广玉兰叶斑    
龟背竹叶枯病    

龟背竹叶枯病

桂花赤叶枯病    
桂花赤叶枯病    
桂花赤叶枯病    
荷花黑斑病

荷花黑斑病    
鸡冠花褐斑病    
菊花黑斑病    
腊梅叶枯病

散尾葵叶斑病    
山茶叶斑病    
万年青叶斑病    
万年青叶斑病

文殊兰叶斑病    

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    
文心兰黑斑

一叶兰叶斑    
榆叶梅叶斑    
毛丁香叶枯    
五角枫叶枯病
叶斑病类的防治措施
1.加强养护管理,增施有机肥、磷肥、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鳞茎种植前用0.1%升汞或1%甲醛溶液浸泡 0.5~1.0h。适当控制栽植密度,及时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改进灌水方式,采用滴灌或沟灌或沿盆沿浇水,避免喷灌,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实行轮作;及时更新盆土,防止病菌的积累。
2.选用抗病品种和健壮苗木。不同的培育方式的苗木抗病性也存在差异。如香石竹的组培苗比扦插苗抗病,选用组培苗可减轻叶枯病的发生。

花木煤污病
煤污病是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热带、亚热带的花木及观赏树木上发生较重。寄主范围很广,常见的花木有山茶、米兰、扶桑、夜来香、牡丹、蔷薇、桂花、含笑、金橘、橡皮树等。煤污病的主要危害是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削弱植物的生长势,影响开花和观赏。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煤污病:

非洲菊煤污病    

非洲菊煤污病    
万年青煤污病    

煤污病

文殊兰煤污病    
紫薇煤污病    
紫薇煤污病    

柑橘煤污病


苏铁煤污病    
菊花煤污病    
菊花煤污病    
煤污病
煤污病类的防治措施
1.花木种植不宜过密,并应适当修剪,以利通风透光,恶化此菌生长环境。切忌环境湿闷。
2.治虫防病。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木虱等害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选择其他高效、低毒的药剂喷雾。在使用杀虫剂的同时,若加入紫药水10000倍液混合喷洒,防治效果较好。
3.在植物休眠季节喷施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病菌,或在发病季节喷施波美0.3度的石硫合剂,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
炭疽病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兰花炭疽病、梅花炭疽病、山茶炭疽病、牡丹(芍药)炭疽病、樟树炭疽病、茉莉炭疽病、万年青炭疽病、虎尾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大叶黄杨炭疽病、橡皮树炭疽病、鸡冠花炭疽病等。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

凤尾兰炭疽病    
金叶女贞炭疽病    
君子兰炭疽病    
君子兰炭疽病

兰花炭疽病    
橡皮树炭疽病    
鱼尾葵炭疽病    
大叶黄杨炭疽病

龟背竹炭疽病    
兰花炭疽病    
山茶炭疽病    
仙人掌炭疽病
炭疽病类的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避免从重病区调运种苗。
2.冬春彻底清除病枝、果、叶,减少初侵染来源。在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剪去病梢集中烧毁。刮去枝干上的病斑并涂药保护。
3.当新叶展开、新梢抽出后,喷洒1%等量式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可交替或混合用药。在温室内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剂,每 100平方米用药40克。

灰霉病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仙客来灰霉病、月季灰霉病、一品红灰霉病、香石竹灰霉病、牡丹灰霉病等。以温室栽培发病重, 造成叶、茎、花各部位霉烂,严重时使植株死亡。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

橡皮树灰霉病    
橡皮树灰霉病    

八仙花灰霉病    
八仙花灰霉病


非洲菊灰霉病    
非洲菊灰霉病    
佛手灰霉病    
佛手灰霉病

文殊兰煤污病    

鹤望兰灰霉病    
牡丹灰霉病    

牡丹灰霉病


天竺葵灰霉病    

一品红灰霉病    
仙客来灰霉病    

灰霉病类的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花、病叶,拔除重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温室内要适当降低湿度,减少伤口。合理施肥,增施钙肥,控制氮肥用量。
3.生长季节喷药保护,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绿帝乳油300~500倍液、15%绿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2周喷1次,连续喷3~4次。在温室大棚内使用烟剂和粉尘剂,是防治灰霉病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用50%速克灵烟剂熏烟、 45%百菌清烟剂,每100平方米的用药量为40克,于傍晚分几处点燃后,封闭大棚或温室,过夜即可。烟剂和粉尘剂每7~10 天用1次,连续用2~3次,效果很好。
霜霉病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葡萄霜霉病、月季霜霉病、蝴蝶兰疫病等。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梢、花序和幼果,引起叶片早落,受害株枯死,影响观赏价值。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霜霉病类的防治措施
1.切除受害部位,清除病枝及枯落叶。采用科学浇水方法,避免大水漫灌。温室栽培应注意通风透气,控制温湿度。露地种植的月季也应注意阳光充足,通风透气。
2.花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施1:0.5:240的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月从田间零星出现病斑时,开始喷施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月份再喷施1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
3.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克。
病毒病
在园林植物上发生严重的有郁金香碎色病、香石竹病毒病、菊花矮化病、 唐菖蒲花叶病、仙客来病毒病、水仙黄条斑病、三色堇花叶病、兰花病毒病等。 引起花叶、花畸型,植株矮化等症状,影响观赏价值。 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为做好防治打下基础。列出以下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

臭椿病毒病    
大丽花病毒病    
观赏椒病毒病    
葡萄扇叶病

爬山虎病毒病    
山茶花病毒病    
唐菖蒲病毒病    
百合花叶病
病毒病类的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病苗及其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区,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种球等作为繁殖材料。建立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避免人为传播。对有病鳞茎可在45℃温水中浸泡1.5~3.0h 。
2.对郁金香碎色病,香石竹病毒病可采取茎尖脱毒法繁殖幼苗。从健康植株上取0.2~0.7mm的茎尖做脱毒组培材料。
3.在田间日常管理中,如摘心、掰芽、整枝等过程中,要注意手和工具的消毒,可用3%~5%的磷酸三钠、酒精或热肥皂水反复洗涤消毒。及时清除染病植株。对于菊花矮化病要注意圃地卫生,及时清除枯落叶,因为类病毒能在干燥病落叶中存活。
4.定期喷施杀虫剂防治刺吸式口器昆虫,以防昆虫传播病毒。如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第六章 园林植物园圃、草坪杂草的防除
1. 区分园圃、草坪常见杂草的类型,识别常见种类。
2.掌握园圃、草坪常见杂草不同的防治方法。
第一节 化学除草基础知识
本节学习要点:识别常见草坪杂草的名称、类别与特性;掌握除草剂的一般基础知识,包括常见除草剂的除草原理、使用条件、使用方法;园圃、草坪杂草的综合防除方法。
一、化学除草的基础知识
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1.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香附子、年、马齿苋、藜、 反枝苋、繁缕、小旋花、 荠菜、山苦菜、 空心莲子草、刺儿菜、车前等常见杂草的形态、特性(一年生、越年生、多年生)及所属类别(禾本科杂草类、莎草科杂草类、阔叶杂草类)。
2.常见杂草的生态区系构成差异,如南北方不同情况下的分布差异,旱地、湿地分布的不同以及不同季节情况下差异等。
注意:按禾本科杂草类、莎草科杂草类、阔叶杂草类的划分方式,掌握常见杂草的所属类别,对于化学防除最为重要。
二、除草剂基础知识简介
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除草剂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1)选择性除草剂;(2)灭生性除草剂。
2.按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移动(运转)情况分类
(1)触杀性除草剂;(2)内吸传导性除草剂。
(二)除草剂除草保苗的选择性
1.生物原因形成的选择性
(1)形态上的选择;(2)生理生化上的选择
2.非生物原因形成的选择性
(1)时差选择;(2)位差选择;(3)量差选择
3.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获得选择性
(三)除草剂使用方法
1.叶面处理;2.土壤处理
(四)环境条件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1.温度;2.光照;3.风、雾、露;4.土壤条件。
注意:化学除草剂要求使用技术较高,一定要熟练掌握除草剂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园林植物园圃、草坪内除草介绍
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园林苗圃、观赏树木间化学除草实例
1.大苗、乔木间定向喷雾
2.苗木间土壤处理防除一年生杂草
3.园林植物休眠期土壤处理
4.采用毒土法防除杂草
5.播前或移前茎叶处理
6.应用选择性除草剂
7.采用茎、叶内吸传导性除草剂,控制多年生杂草
(二)草坪杂草的综合防除
1.人工拔除
2.生物颉抗抑制杂草
3.合理修剪抑制杂草
4.化学防除
注意:在化学除草过程中,处理不当会产生药害,因而大规模使用前,一定要进行药害试验。


常见杂草类型

一年生杂草生活史    
多年生杂草生活史    
越年生杂草生活史    
独行菜

狗尾草    
莲子草    
马齿苋    
牛筋草

香附子    
一年生早熟禾    
车前    
地锦

繁缕    
反枝苋    
苣荬菜    
苦菜

藜    
马唐    
蒲公英    
荠菜

独行菜    
小鸡草    
小旋花    


第七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诊断、调查及预测预报
1.掌握园林植物常见病害的诊断步骤与技巧。
2.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的目的,熟悉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的方法。
3.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种类,熟悉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本节学习要点:熟悉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各类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与步骤,掌握柯赫氏法则。需掌握的内容有: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等病害及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
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状况和发生环境调查
绿地或圃地现场观察,了解病株的分布状况、发生面积、树种组成,发病期间的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土壤性质及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往年的病害发生情况,作为病害诊断的参考。
(二)植物病害症状类型观察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用症状观察可以诊断各种常见病和症状特征十分显著的病害。因此,要熟练掌握该项技能。
但应注意同原异症和同症异原现象的存在。
(三)病原物的显微观察
通过对病原物营养体和繁殖体进行镜检,决定病原物的分类地位。生理性病害可以通过镜检看到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四)人工诱发试验
人工诱发试验即从受病组织中把病菌分离出来,人工接种到同种植物的健康植株上,以诱发病害发生。
应重点掌握柯赫氏法则( Koch's postulate ):1.共存性观察,2.分离,3.接种,4.再分离。
二、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等病害及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真菌病害的诊断
症状识别是鉴定真菌病害的有效方法。园林植物真菌病害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病害症状类型。除具有明显的病状外,其主要的标志是在被害部位出现典型的病症。
(二)细菌病害的诊断
1.肉眼检查: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状多表现急性坏死型,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边缘 常有褪绿的 黄晕圈。气候潮湿时, 从病部 的自然孔口及伤口处溢出 黏 稠状菌脓。
2.镜检:镜检 病组织 切口处有无 喷菌现象 是确诊细菌病害最常用的方法。
(三)病毒类病害的诊断

第二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
本节学习要点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种类和方法。
一、调查目的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是为了摸清一定区域内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危害程度、发生发展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及天敌、寄主等情况,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也是检查防治药效的必要技术手段。
二、调查方法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基本概念
普查的概念:普查是在大面积地区进行病虫害的全面调查。
专题调查的概念:专题调查是对某一地区某种病虫害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门调查。
虫口密度的概念: 虫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每株树上害虫的平均数量,它表示害虫发生的严重程度;
有虫株 的概念: 有虫株率是指有虫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数,它表明害虫分布的均匀程度。
发病率的概念: 发病率是指感病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表明病害发生的普遍性。
病情指数的概念: 病情指数又 叫感病 指数,在 0-100之间,既表明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又表明病害发生的严重性。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可分为: 1.准备工作 2.踏查 3.样地调查 4.调查资料的统计与整理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种类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预测预报的意义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正确组织指导防治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二)预测预报的种类
1.按预测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2.按预测内容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扩散蔓延预测和危害程度预测等。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
(一)虫害的预测
1.发生期预测: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物候法 (2)发育进度预测法 (3)有效积温预测法 (4)形态构造预测法 (5)物理法 (6)计算机预测法
2.发生量预测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有效虫口基数预测法 (2)气候图预测法 (3)形态指标预测法 (4)生命表预测法
3.发生区测报
包括:(1)扩散迁移的测报 (2)发生地点与范围的测报
(二 )病害的预测
病害预测的方法可分为两种:(1)数理统计预测法 (2)实验生态生物学预测法。
(三)病虫害危害程度预测
园林植物病虫危害程度预测,主要通过以下两步来完成。
1.病虫危害程度的分级;
2.病虫危害程度的计算。
(四)病虫害预报
将病虫预测结果按期向上一级填表汇报。必要时,发布县、市、或全省性的短期或长期预报。
第二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
本节学习要点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种类和方法。
一、调查目的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是为了摸清一定区域内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危害程度、发生发展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及天敌、寄主等情况,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也是检查防治药效的必要技术手段。
二、调查方法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基本概念
普查的概念:普查是在大面积地区进行病虫害的全面调查。
专题调查的概念:专题调查是对某一地区某种病虫害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门调查。
虫口密度的概念: 虫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每株树上害虫的平均数量,它表示害虫发生的严重程度;
有虫株 的概念: 有虫株率是指有虫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数,它表明害虫分布的均匀程度。
发病率的概念: 发病率是指感病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表明病害发生的普遍性。
病情指数的概念: 病情指数又 叫感病 指数,在 0-100之间,既表明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又表明病害发生的严重性。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可分为: 1.准备工作 2.踏查 3.样地调查 4.调查资料的统计与整理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种类
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有:
(一)预测预报的意义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正确组织指导防治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二)预测预报的种类
1.按预测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2.按预测内容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扩散蔓延预测和危害程度预测等。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
(一)虫害的预测
1.发生期预测: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物候法 (2)发育进度预测法 (3)有效积温预测法 (4)形态构造预测法 (5)物理法 (6)计算机预测法
2.发生量预测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有效虫口基数预测法 (2)气候图预测法 (3)形态指标预测法 (4)生命表预测法
3.发生区测报
包括:(1)扩散迁移的测报 (2)发生地点与范围的测报
(二 )病害的预测
病害预测的方法可分为两种:(1)数理统计预测法 (2)实验生态生物学预测法。
(三)病虫害危害程度预测
园林植物病虫危害程度预测,主要通过以下两步来完成。
1.病虫危害程度的分级;
2.病虫危害程度的计算。
(四)病虫害预报
将病虫预测结果按期向上一级填表汇报。必要时,发布县、市、或全省性的短期或长期预报。

























生命的柠檬茶 2008-12-11 21:11
这样发帖子好像不太好,就是一本书发上来了。还不如传个附件。

一点灵犀 2008-12-11 21:29
柠檬所言极是!本来一本书是图文并茂的,不知怎么?老传不上?气的我只有贴!随后补上个附件!

高明辉 2008-12-13 00:43
您辛苦了   谢谢哦

xxingping 2009-06-11 10:22
hao  wenzhang  好文章啊 .

sky2427 2011-05-11 18:16
好东西,可惜发现晚了,否则当初考植保就不用那么痛苦了

河北水稻所 2011-05-12 14:48
真是个好资料

p1127 2011-07-28 09:32
咋就不是下载附件啊

、不过还是很谢谢

zhongyuannongfu 2014-06-18 11:11
内学习

福建农资新手 2014-06-18 16:31
很好,很不错

hxingshuai123 2014-08-18 18:43
静候楼主补附件  多谢多谢

kebang 2014-09-10 14:59
有点专业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