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2211阅读
  • 2回复

[今日互动]水稻苗期常见病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dzzq00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5-01
1.水稻烂秧病
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稻田期死亡的总称,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侵染性烂秧两种,侵染性烂秧是指由绵腐菌、腐败菌和镰刀菌引起的。
1.1水稻生理性烂秧
常见症状有烂种、烂芽、青枯或黄枯死苗。烂种是指播种后未 萌发的种子腐烂;烂芽是指播种后谷芽未转青即死亡,初期幼根或 芽卷曲变黄褐色,后期变腐之后枯死;青枯和黄枯多在3叶期前发 生,幼苗遇低温阴冷突然转晴天气时,常出现突然失水、青枯死亡; 若长期低温阴雨,叶片缓慢死亡,则出现黄枯。
原因主要有:烂种多由贮藏期受潮、浸种不透、换水不勤、催芽温度过高或长时间过低所致。烂芽多因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引发。青、黄苗枯一般是由于在三叶左右缺水而造成的,如遇低温袭击,或冷后暴晴则加快秧苗死亡。
淤籽,播种过深,芽鞘不能伸长而腐烂;露籽,种子露于土表,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蔫干枯;跷脚,种根不入土而上跷干枯;倒芽,只长芽不长根而浮于水面;钓鱼钩根、芽生长不良,黄褐卷曲呈现鱼钩状;黑根,根芽受到毒害,呈鸡爪状种根和次生根发黑腐烂。现在秧苗除草剂使用不当多数出现跷脚、倒根、钓鱼钩根等,秧田基肥过量、有机肥未腐熟易出现黑根。薄膜覆盖育秧在晴天未上水揭膜易出现青枯死苗。
1.2水稻侵染性烂秧
绵腐型烂芽 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发病初在根、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外产生白色胶状物,渐长出绵毛状菌丝体,后变为土褐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俗称水杨梅
立枯型烂芽 开始零星发生,后成簇、成片死亡,初在根芽基部有水浸状淡褐斑,随后长出绵毛状白色菌丝,也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色霉状物,幼芽基部缢缩,易拔断,幼根变褐腐烂。
死苗指第一叶展开后的幼苗死亡,多发生于23叶期。分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
青枯型叶尖不吐水,心叶萎蔫呈筒状,下叶随后萎蔫筒卷,幼苗污绿色,枯死,俗称卷心死,病根色暗,根毛稀少。
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开始,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再由下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后茎基部软化变褐,幼苗黄褐色枯死,俗称剥皮死
病原菌主要是:一类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致水稻立枯病。另一类是鞭毛菌亚门的真菌,引致水稻绵腐病。
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引致水稻烂秧造成立枯和绵腐的病原真菌,均属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镰刀菌多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靠菌丝在幼苗间蔓延传播。至于腐霉菌普遍存在,以菌丝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
水稻绵腐菌、腐霉菌寄主性弱,只在稻种有伤口,如种子破损、催芽热伤及冻害情况下,病菌才能侵入种子或幼苗,后孢子随水流扩散传播,遇有寒潮可造成毁灭性损失。其病因先是冻害或伤害,以后才演变成侵染性病害,第二病原才是绵腐、腐霉等真菌。在这里冻害和伤害是第一病因,在植物病态出现以前就持续存在,多数非侵染病害终会演变为侵染性病害,在病害流行因素中,外界因素往往是第一病因,病原物是第二病因。但是真菌的为害也是明显的,低温烂秧与绵腐病的症状区别是明显的。生产上防治此类病害,应考虑两种病因,即将外界环境条件和病原菌同时考虑,才能收到明显的防效。
1.3水稻烂秧的防治
1.3.1农业防治 防治水稻烂秧的关键技术是改进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小秧抗病力,必要时辅以剂防治。
1、因地制宜采用旱育稀植、塑盘育秧、温室育秧等新技术。
2、精选成熟度好、纯度高、杂质少的种子。
3、浸种时间要把握好,浸到谷粒半透明、胚部膨大、隐约可见腹白和胚为好,不能时间过长;催芽要做到高温(36—38度)露白、适温(28—32度)催根、淋水长芽和低温炼苗。杂交稻种子建议采取日浸夜露、少浸多露至露白。
4、根据育秧方式、品种特性,确定播种期、播种时和苗龄。
5、加强肥水管理,适时盖膜揭膜,调控秧池(苗床)温度,防冻保温;小水勤灌,薄肥多施,促使秧苗稳健生长,提高抗病力。
1.3.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可用敌克松、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在播种前对秧床消毒;
2、发病初期可用杀菌剂喷雾。
2.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2.1发病时期: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
2.2危害症状
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2.3发病原因
2.3.1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2.3.2侵染循环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还有鞭毛菌亚门等真菌。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2.3.3秧苗素质
核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2.4综合防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
3、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4、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3. 水稻恶苗病
又叫徒长病、马鹿苗病、枪杆、公稻子,此病分布广泛,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危害较重。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枯萎死亡。
3.1危害症状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病原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2传播途径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起苗枯,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带菌稻秧定植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2]
3.3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3.4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咪鲜胺、石灰水、强氯精等浸种。
5)发病初期可用咪鲜胺、戊唑醇加多效唑(200ppm)喷雾。
4.水稻霜霉病
又称水稻黄化萎缩病。
4.1危害症状
为系统侵染;病株严重矮缩,分蘖减少,叶片短宽肥厚,叶面上散生许多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斑点,排列不整齐,呈斑驳花叶,叶片发脆,易折断,全株褪成黄绿色,心叶淡黄色有时扭曲。叶鞘较膨松,表面呈不规则波纹,有时出现皱折,幼叶浮于水面的叶片表面长有不甚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虽能孕穗,但不能正常抽出,或从叶鞘侧面拱出,穗小,扭曲畸形,不能结实。
4.2病原
该病的病原由藻状菌指梗疫霉属菌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可侵染为害40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随水传播,进行侵染,病害的潜育期一般需2周左右。一般在早春水稻秧田期发病,秧苗在3-4叶就出现症状,移栽后主要侵染分蘖芽和刚处于伸长的心叶,而已长成的分蘖则不发病。
4.3.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侵染杂草或稻苗。卵孢子借水流传播,水淹条件下卵孢子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活动停止后很快产生菌丝侵害水稻。
1、水。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遭受淹水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天气频繁出现,而早播单季中稻往往进行深水护苗或遭大水淹苗,发病较重。
2、温度。低温发病较重单季中稻育秧阶段遇低温多雨天气,一般15-20℃最适合发病,往往是早播的采取湿润育秧的秧田发病重且普遍。
3、育秧方式。黄化萎缩病主要发生在露地湿润秧田,且播种越早,发病越重,而采取地膜复盖,旱育秧,软盘湿插旱育秧均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早播采取无纺布覆盖发病重。
4、品种。品种间差异大。
4.4防治对策
本病菌是在水中侵入幼芽,且低温能促进其发生,侵入时间又较短,故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1、采取地膜保温复盖育秧,即采取旱育秧,软盘湿播旱育秧,小拱棚农膜复盖育秧。
2、适当推迟播种期,由现在410前后播种推迟到5月初,错开低温多雨季节播种。
5. 水稻疫霉病
5.1症状
主要为害早、中稻秧苗,在叶片上形成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条斑边缘呈褐色。病害急剧发展时,条斑相互愈合,以至叶片纵卷成弯折。一般只造成秧苗中、下部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或整株死亡。
5.2病原
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叶上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6~21℃,超过25℃病害受到抑制。秧苗三叶期前后,遇低温、连阴雨、深水灌溉,特别是秧苗淹水,病害发生就重
5.3防治方法
1.秧田轮换 病区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侵染来源,防病效果明显。
2,加强肥水管理 秧田畦面要平整,防治低处浸水。要浅水勤灌,避免漫灌,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 以早、中稻秧田三叶期为重点防治对象。药剂可选用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叶面喷雾。
6.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近几年在本地常发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
6.1症状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内都可能发生,发病越早,危害越大,最终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秧田期,感病秧苗叶片僵硬直立,叶色墨绿,根系短而少,生长发育停滞;
水稻分蘖期,感病植株明显矮缩,部分植株早枯死亡;
水稻拔节时期,感病植株严重矮缩,高位分蘖、茎节倒生有不定根,茎秆基部表面有纵向瘤状乳白色凸起;
穗期,植株严重矮缩,不抽穗或抽包颈穗,穗小颗粒少,直接影响水稻产量。
6.2病原介体昆虫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白脊飞虱白条飞虱虽也能传毒,但传毒效率较低。褐飞虱不能传毒  
寄主范围: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现已知的寄主有28种,其中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病毒主要在小麦、大麦病株上越冬,也有一部分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6.3侵染循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中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晚稻秧田和单季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6.4防治技术
1、消灭传染源:田边地头杂草是以上两种病毒的中间寄主,应予以重点防除。
2、切断传播途径:该病害主要通过灰飞虱白背飞虱传毒为害,且不经卵传毒,不经种子传毒,说明该病害传毒途径较为单一,飞虱是重点防治对象。
7.苗瘟
7.1症状
水稻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间,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菌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色型四种,前两种危害最重。
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长1— 1.5cm ,0.3— 0.5cm .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
急性型,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生灰色霉层
7.2.防治方法:  
1、留种时要选择无病田块; 
2、选择抗病品种;  
3、消灭病源:发生稻瘟病的田后到秋后将病稻草焚烧;  
4、搞好种子消毒:用咪鲜胺、石灰水等浸种消毒
5.药剂预防:对发生叶瘟的地块,在三叶期用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稻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在移栽前3—5天用75%三环唑粉剂800—100倍液体喷雾防治或拔出秧苗后用75%三环唑粉剂800—100倍液浸秧苗30秒后堆闷20分钟后移栽。  
8.除草剂药害
在秧田每年都有除草剂药害事件发生,常见有
8.1二氯喹啉酸、二甲四氯等激素类除草剂药害。其典型症状秧苗叶鞘完全愈合成葱管状,叶色浓绿,扭曲畸形严重且明显。二氯喹啉酸药害主要发生在秧田,施药半月出现症状,往往移栽本田才表现,一般在秧苗3叶前用药或超量使用导致药害。
8.2酰胺类除草剂药害,乙草胺、丙草胺等药害。主要发生于秧田或小苗移栽田,主要表现症状稻株矮化、畸形、叶距缩短、心叶卷曲;丙草胺在种子未催芽播种、播后就使用、水层管理不当易发生药害,出苗率下降,幼芽发黄,牙尖扭曲,早期还出现跷根、根不扎土等。
8.3苄嘧磺隆、吡嘧黄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主要症状是秧苗黄化、矮短、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受抑制。苄嘧磺隆药害心叶、嫩叶褪绿转黄并缩短,叶片早枯、植株矮缩、分蘖减少,根系略微短缩;吡嘧黄隆药害心叶、嫩叶褪绿转黄并缩短,植株短缩,根系变短,新根垂直,分蘖节长出,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呈瓶刷状,受害时间持续较长。
8.4草甘膦药害,浓度较低情况下的症状秧苗黄化、萎蔫或矮化,后期叶色深绿,分蘖多而小,心叶畸形;高浓度则秧苗枯死。
8.5药害的解除
8.5.1洗田排毒 
当药害发生时可首先要排清已施药的田水,灌入新鲜的活水,反复灌水洗田,减少土壤中的残留量,促进其淋溶和流走,能有效减轻药害。排水后晾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药剂降解,同时有利根系生长。 
8.5.2清水冲洗受害植株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喷洗受药害植株,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有较好效果。 
8.5.3追施速效肥料、微肥及有机肥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腐熟人畜粪尿、尿素等速效肥。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新叶再生。追施锌、铁、钼等微肥及叶面肥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植株及其根系生长,比较适宜大田采用,对磺酰脲类、酰胺类除草剂药害都有效。多施有机肥,有机质对除草剂有吸附作用,对一些除草剂还有分解纯化作用,能使除草剂丧失部分活性,同时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恢复受害作物的生理机能,以减轻除草剂药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8.5.4使用解毒剂 
根据除草剂药害的性质,可选用解毒剂来减轻药害。二氯丙烯胺(酰胺类除草剂的安全保护剂)使水稻免受乙草胺、丁草胺等除草剂的伤害。
8.5.5喷施生长调节剂
优先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他们含有植物化感物质、矿物质、酶类等物质,其中化感物质与作物有亲和性,使用过量,作物能自身调节,对作物安全。如酣客、寒地霸稻、天然芸苔素。
 
分享到
离线dos00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5-01
辛苦分享,节日快乐!
离线jdzzq0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5-01
4.水稻霜霉病
又称水稻黄化萎缩病。
4.1危害症状
为系统侵染;病株严重矮缩,分蘖减少,叶片短宽肥厚,叶面上散生许多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斑点,排列不整齐,呈斑驳花叶,叶片发脆,易折断,全株褪成黄绿色,心叶淡黄色有时扭曲。叶鞘较膨松,表面呈不规则波纹,有时出现皱折,幼叶浮于水面的叶片表面长有不甚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虽能孕穗,但不能正常抽出,或从叶鞘侧面拱出,穗小,扭曲畸形,不能结实。
4.2病原
该病的病原由藻状菌指梗疫霉属菌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可侵染为害40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随水传播,进行侵染,病害的潜育期一般需2周左右。一般在早春水稻秧田期发病,秧苗在3-4叶就出现症状,移栽后主要侵染分蘖芽和刚处于伸长的心叶,而已长成的分蘖则不发病。
4.3.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侵染杂草或稻苗。卵孢子借水流传播,水淹条件下卵孢子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活动停止后很快产生菌丝侵害水稻。
1、水。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遭受淹水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天气频繁出现,而早播单季中稻往往进行深水护苗或遭大水淹苗,发病较重。
2、温度。低温发病较重单季中稻育秧阶段遇低温多雨天气,一般15-20℃最适合发病,往往是早播的采取湿润育秧的秧田发病重且普遍。
3、育秧方式。黄化萎缩病主要发生在露地湿润秧田,且播种越早,发病越重,而采取地膜复盖,旱育秧,软盘湿插旱育秧均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早播采取无纺布覆盖发病重。
4、品种。品种间差异大。
4.4防治对策
本病菌是在水中侵入幼芽,且低温能促进其发生,侵入时间又较短,故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1、采取地膜保温复盖育秧,即采取旱育秧,软盘湿播旱育秧,小拱棚农膜复盖育秧。
2、适当推迟播种期,由现在4月10日前后播种推迟到5月初,错开低温多雨季节播种。

5. 水稻疫霉病
5.1症状
主要为害早、中稻秧苗,在叶片上形成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条斑边缘呈褐色。病害急剧发展时,条斑相互愈合,以至叶片纵卷成弯折。一般只造成秧苗中、下部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或整株死亡。
5.2病原
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叶上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6~21℃,超过25℃病害受到抑制。秧苗三叶期前后,遇低温、连阴雨、深水灌溉,特别是秧苗淹水,病害发生就重
5.3防治方法
1.秧田轮换 病区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侵染来源,防病效果明显。
2,加强肥水管理 秧田畦面要平整,防治低处浸水。要浅水勤灌,避免漫灌,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 以早、中稻秧田三叶期为重点防治对象。药剂可选用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叶面喷雾。
6.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近几年在本地常发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
6.1症状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内都可能发生,发病越早,危害越大,最终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秧田期,感病秧苗叶片僵硬直立,叶色墨绿,根系短而少,生长发育停滞;
水稻分蘖期,感病植株明显矮缩,部分植株早枯死亡;
水稻拔节时期,感病植株严重矮缩,高位分蘖、茎节倒生有不定根,茎秆基部表面有纵向瘤状乳白色凸起;
穗期,植株严重矮缩,不抽穗或抽包颈穗,穗小颗粒少,直接影响水稻产量。
6.2病原介体昆虫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白脊飞虱和白条飞虱虽也能传毒,但传毒效率较低。褐飞虱不能传毒  。
寄主范围: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现已知的寄主有28种,其中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病毒主要在小麦、大麦病株上越冬,也有一部分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6.3侵染循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中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晚稻秧田和单季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6.4防治技术
1、消灭传染源:田边地头杂草是以上两种病毒的中间寄主,应予以重点防除。
2、切断传播途径:该病害主要通过灰飞虱、白背飞虱传毒为害,且不经卵传毒,不经种子传毒,说明该病害传毒途径较为单一,飞虱是重点防治对象。
7.苗瘟
7.1症状
水稻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间,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菌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色型四种,前两种危害最重。
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长1— 1.5cm ,宽0.3— 0.5cm .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
急性型,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生灰色霉层
7.2.防治方法:  
1、留种时要选择无病田块; 
2、选择抗病品种;  
3、消灭病源:发生稻瘟病的田后到秋后将病稻草焚烧;  
4、搞好种子消毒:用咪鲜胺、石灰水等浸种消毒
5.药剂预防:对发生叶瘟的地块,在三叶期用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稻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在移栽前3—5天用75%三环唑粉剂800—100倍液体喷雾防治或拔出秧苗后用75%三环唑粉剂800—100倍液浸秧苗30秒后堆闷20分钟后移栽。  
8.除草剂药害
在秧田每年都有除草剂药害事件发生,常见有
8.1二氯喹啉酸、二甲四氯等激素类除草剂药害。其典型症状秧苗叶鞘完全愈合成葱管状,叶色浓绿,扭曲畸形严重且明显。二氯喹啉酸药害主要发生在秧田,施药半月出现症状,往往移栽本田才表现,一般在秧苗3叶前用药或超量使用导致药害。
8.2酰胺类除草剂药害,乙草胺、丙草胺等药害。主要发生于秧田或小苗移栽田,主要表现症状稻株矮化、畸形、叶距缩短、心叶卷曲;丙草胺在种子未催芽播种、播后就使用、水层管理不当易发生药害,出苗率下降,幼芽发黄,牙尖扭曲,早期还出现跷根、根不扎土等。
8.3苄嘧磺隆、吡嘧黄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主要症状是秧苗黄化、矮短、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受抑制。苄嘧磺隆药害心叶、嫩叶褪绿转黄并缩短,叶片早枯、植株矮缩、分蘖减少,根系略微短缩;吡嘧黄隆药害心叶、嫩叶褪绿转黄并缩短,植株短缩,根系变短,新根垂直,分蘖节长出,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呈瓶刷状,受害时间持续较长。
8.4草甘膦药害,浓度较低情况下的症状秧苗黄化、萎蔫或矮化,后期叶色深绿,分蘖多而小,心叶畸形;高浓度则秧苗枯死。
8.5药害的解除
8.5.1洗田排毒 
当药害发生时可首先要排清已施药的田水,灌入新鲜的活水,反复灌水洗田,减少土壤中的残留量,促进其淋溶和流走,能有效减轻药害。排水后晾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药剂降解,同时有利根系生长。 
8.5.2清水冲洗受害植株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喷洗受药害植株,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有较好效果。 
8.5.3追施速效肥料、微肥及有机肥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腐熟人畜粪尿、尿素等速效肥。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新叶再生。追施锌、铁、钼等微肥及叶面肥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植株及其根系生长,比较适宜大田采用,对磺酰脲类、酰胺类除草剂药害都有效。多施有机肥,有机质对除草剂有吸附作用,对一些除草剂还有分解纯化作用,能使除草剂丧失部分活性,同时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恢复受害作物的生理机能,以减轻除草剂药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8.5.4使用解毒剂 
根据除草剂药害的性质,可选用解毒剂来减轻药害。二氯丙烯胺(酰胺类除草剂的安全保护剂)使水稻免受乙草胺、丁草胺等除草剂的伤害。
8.5.5喷施生长调节剂
优先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他们含有植物化感物质、矿物质、酶类等物质,其中化感物质与作物有亲和性,使用过量,作物能自身调节,对作物安全。如酣客、寒地霸稻、天然芸苔素。
1条评分农币+12
dos0001 农币 +12 辛苦分享,节日快乐! 2019-05-01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