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862阅读
  • 3回复

[原创文章]清末到建国:中国的农业是啥样(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一泓澄波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8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自不用多说,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遥遥领先,直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后,因所谓的“腐朽清政府”闭关锁国,拒不维新,让西方几乎在各方面都赶超了中国。但其实与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学到的不同,当时的政府与企业家为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崛起做了了不起的斗争与不懈的努力,虽说最后都失败了,但我们却不应该忽视。尤其是企业界,在国内主权沦丧,政府疲软,国外列强威逼,外企横行,政策、技术双重碾压下,仍能在当时实现一股实业蓬勃的发展,着实不易。
作为一个农业从业者,我十分好奇建国前的中国农业在这段中西方文化、技术冲击、碰撞、融合的跌宕时期,我们的农业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的在发展前进。在阅读了吴晓波关于中国商业史的《跌荡一百年》后,更是激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但其中提到中国农业的只简单涉及到了一点点化肥厂、面粉厂、纱厂,其它再无提及。于是我又在网络上进行了大量搜索,终于找到一本介绍那段时期中国农业的著作——《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由韩文韬与曹隆龚主编。本文内容素材主要就来源于此书,在此对两位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的农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能整个下来会比较长,大概会分几次来写,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整个国家对农业是怎么看待的。
政府农业机构设置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基本上是靠经验传承来从事农业种植的,虽说也有一些农业著作,但仍没有什么科学可言。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专门设置了农工商总局,用以管理、振兴农业。下面各省又设农工局,农学会等分支机构。其主要是向我们的邻国日本进行学习,建立了一些“农事试验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试验基地进行一些选种、栽培试验,还包括一些蚕桑、畜牧方面的工作。
凡土质之化分,种子之剖验,肥料之制造,气候之占测皆设立试验场,逐一考求”。
从清廷的布告中可以看出,彼时已对土壤、种子、肥料、气候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有了一定认识。试验场中规模最大的在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面积已达1300亩。到1917年时全国已有113个各类试验场,到民国初期农业机构又进行了一些变革,成立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1931年又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成为了全国农业的科研中心,曾联合其他单位进行156个点肥料试验。

农业教育的兴办
我国最早的农业学校是浙江蚕学馆和湖北农务学堂,分别创办于1896年和1897年。其中湖北农务学堂是由洋务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分为农、蚕二科。后各省相继设置农业学堂,农科大学设立则是从京师大学堂开始的。其课程设置有“农艺学、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学”,学堂体制和教学内容也多是仿照日本,很多教师也是日本人。
看到这些内心不由一阵感叹,师生异位如此,兴亡可见。
辛亥革命后,学制渐渐改为美国学制,农业学校数量也逐渐增加,也开始从单一书本教学向注重实践转变。

其时之农业推广
清末时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农业推广工作,农业推广只是很零星的进行,仅限于一些农业学校及试验场。其中比较知名的为推广美棉与改良蚕种。
而我更想跟大家谈谈的是美棉的推广,这与我们种植业更加相关一些。当时与棉花最相关的产业就是纺织业,提到纺织业不得不提一位大佬——穆藕初。现在的人提到他可能都不知道是谁,知道的可能也是因为他在昆剧方面的成就。尴尬的是我就属于前者。与其他纱厂老板不同,穆藕初是标准的科班出身,海归农学硕士,他被誉为当时中国最懂棉花的人。回国后先后创建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豫丰纱厂。其间,还创办植棉试验场,提供棉花种植技术咨询,印制相关书籍免费发放,其所著《植棉改良浅说》,一次就印制了上万册,为改良棉种和推广植棉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国时已经有了专门推广机构,推广工作也得以开展。当时的一些做法在如今看来仍不过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包括:推广优良品种、农业技术,农产品展览,农产品比赛;提倡组建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组织农会;举办乡村小学,农民夜校,设置图书馆阅览室,放映电影;开展清洁卫生运动等等。从这些看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农业推广了,而是属于农村建设范畴,这些在一百年前的举措,让百年后的我看着竟有些羡慕嫉妒恨,不由得生出一种现在的农村还不如以前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了,这次就写到这里,下次我们写一写那时的农民是怎么施肥的,是不是也让我们羡慕嫉妒恨。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小农哥农技早八点
 
分享到
离线土巴克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18
看到此文,非常长知识。
离线一泓澄波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19
回 土巴克1 的帖子
土巴克1 :看到此文,非常长知识。 (2019-03-18 14:31) 

有这一条回复,值了
离线飞红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3-25
那时候的土壤更肥沃,最缺少的是技术和优良种子。
坐拥江山,笑看风云

  191农资人群: 42455973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