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8770阅读
  • 3回复

[经济作物]常见草莓病害图片及防治方法(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默默12345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8-02
— 本帖被 温泽泽 从 农药应用 移动到本区(2018-08-02) —
草莓灰霉病
一、主要症状:主要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灰。
二、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另据调查,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



三、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
(2)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配合喷施膨果之星提高草莓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重点保花保果,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浇水后加大放风量。
(3)发病处理方法 :一旦发病,应及时小心地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料袋内带棚、室外妥善处理。发病后应适当提高管理温度。
(4)药剂防治。常规使用:50%抑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敌百丹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自1998年以来,草莓白粉病在长丰县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在发病严重时,病叶率在40%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本地区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因此,识别该病的症状,掌握该病的发生流行条件、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侵害植株叶片、花、果、果梗,叶柄也可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白色霉状物,随着病情加重,叶缘向上卷曲呈汤匙状。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着色差,早期果实受害不能膨大,成为失去光泽的僵果。
二、发生特点:该病菌在生长后期形成黑褐色子实体越冬,也可在植株上以菌丝体形式越冬。草莓白粉病是一种低温性病害。病菌侵染适温15-20℃,5℃以下和30℃以上均不发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草莓白粉病的分生孢子经风吹雨溅传播到叶、花、果实上以后,只要其表面有水滴,即可完成侵入。该病能否流行和流行的程度取决于大棚内的湿度和草莓的长势。草莓白粉病发生要求的最低湿度为50%,湿度越大,越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当相对湿度在80%以上,草莓长势又弱时,白粉病极易严重流行。    
三、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丰香、鬼甘怒等。合理密植,一般采用株距为10厘米左右,行距为25厘米左右。大棚草莓要适时通风、降温,一般在上午11点左右通风降温降湿,下午4点左右盖棚保温。
  2、药剂防治、在草莓生长前期,未发生白粉病时,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等保护性强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护。在草莓生长中、后期,白粉病发生后,可用10%世高2000倍液,或40%福星4000倍液等内吸性强的杀菌剂进行喷雾治疗。


草莓炭疽病
  6月中旬在草莓育苗田间调查发现,炭疽病在部分母株上首先发病,主要因为使用带病种苗或土壤带菌,近期的高温多雨天气将有利于炭疽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当前必须加强草莓育苗田间管理,及时防控草莓炭疽病发生及蔓延。



一、发病症状  
炭疽病为典型的高温高湿性病害,病菌生长适温为30℃,最低10~15℃,最高35~40℃。该病可引起局部病斑,也会导致感病品种整株萎蔫。茎叶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呈纺锤形或椭园形,直径3~7毫米,后病斑变为黑色,或中央黑褐色、边缘红棕色。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可扩展成为环形圈,其上部的子苗或叶片萎蔫枯死。根部或茎基部受害时,初期1~2片展开幼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仍能恢复,反复几天后病情加重,全株枯死。此时若切断茎基部,可见横切面上自外向内发生褐变,但维管束不变色。
二、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中越冬,在田间主要靠风雨传播。一般7到10月育苗期的母株匍匐茎抽生期和假植育苗期发病,气温在25~30℃的盛夏高温雨季此病容易流行。连作田发病较重,老残叶多或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或密度过大田间郁闭、田间积水时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减少菌源。
(2)勿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3)高温天气可用遮阳网或稻草覆盖遮阳保护降温。
(4)浇水时切勿大水漫灌或喷灌,该用沟灌或滴灌补水。
  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可用25%咪鲜胺1000倍,或20%任菌铜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连续防治3~5次喷药预防。较为理想的复配剂药剂配方有:25%嘧菌酯1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有机硅3000倍液,22.7%二氰蒽醌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50%咪酰胺锰盐750倍液+70%丙森锌1000倍液, 68.75%噁酮锰锌1000倍液+25%溴菌腈1000倍液。以上各组药剂兑水喷雾,轮换使用,发病田块间隔3-4天一次,遇雨补喷,草莓遇雨立刻排水,雨后即用上述药剂。


草莓轮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果梗、叶柄,匍匐茎和浆果也可染病。受害叶片最初出现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块,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为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病健交界明显。
一、发病症状:后期病斑上可形成褐色小点,多呈不规则轮状排列。几个病斑融合在一起时,可使叶组织大片枯死。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亦称草莓“V”型褐斑病
二、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全明星、达赛莱克特等;②栽植前摘除草莓苗的病叶集中烧毁,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20分钟,以杀灭病菌,减少发病; ③药剂防治:从发病初期开始,可用20%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加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喷2~3次


草莓褐斑病
  草莓褐斑病又叫轮纹病,是草莓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叶枯苗死,直接影响草莓生产。



一、发病症状:草莓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开端侵染,起初叶面涌现紫褐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红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可发展至叶片1/4—1/2大小,致使叶片枯败,植株死亡。
二、发病特点: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部逐步蔓延扩大。通常均温17℃开端发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暖和高湿,时晴时雨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
2、定植前摘除种苗病叶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3、田间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发芽至开花前用等量的波尔多液200倍喷洒叶面,每15—20天1次,有良好的效果。
   4、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老叶病叶,集中销毁。

草莓叶枯病
一、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是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叶柄、花萼。果梗也可染病。叶枯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多在春秋季发病,初发病时,叶面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沿主侧叶脉分布,发病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发病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叶柄或果柄发病后,病斑呈黑褐色,微凹陷,脆而易折。



二:发病特点
  叶枯病病源为风梨草莓褐斑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于浸染发病,一般健壮苗发病轻,弱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注意清园,及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传染源。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但不要过多施用氮肥。采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50%苯菌灵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布,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而且还能兼治其他病害。

草莓角斑病
一、发病症状:草莓角斑病(Angular leaf spot of strawberry)是草莓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为黄单孢杆菌属草莓黄单孢菌,属细菌草莓角斑病菌。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原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生长期靠风雨气流传播。在叶片初侵染处生暗紫褐色多角形病斑,扩大后变为灰褐色,边缘色深,后期病斑上有时具轮纹,病斑直径约5毫米。



二、发病原因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嫩,虫伤多的易发病。
(3)种苗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易发病,气候温暖、高湿、多雨或温暖、干燥时易发病或干、湿交替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
2%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
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文章转载于大韩农业
 
分享到
离线静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8-02
离线hblxl1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8-02
离线韩高朝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12-06
楼主辛苦了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