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12266阅读
  • 22回复

促根市场参考——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十年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4-07-23

朱永官编辑

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浙江桐乡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员。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现任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2009-)、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2]   朱永官成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首个联合实验室,并任首届主任(现任室主任为贺纪正研究员)。首次揭示了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磷—铁膜三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论文发表在著名国际刊物New Phytologist上[3] ,被国际专家称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系统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钾—铯交互作用,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

2004年至2012年,应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博士邀请,朱永官作为该机构我国唯一的科学顾问,为提升中国在环境核污染治理和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1]  [4] 朱永官博士现任国际放射生态联盟的副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退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曾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编(2008-2012),现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副主编(2012-),并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编辑。[1-2]  

中文名朱永官

国    籍中国

民    族

出生地浙江桐乡

出生日期1967年8月

职    业研究员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第九届中科院杰出青年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目录

1人物简介

2研究领域

3科研简介

4获奖荣誉

5学术成就

6科研项目

7学术论文

8延伸阅读 人物介绍 勇于创新 善于协作 敢于尝试

1人物简介编辑

朱永官 研究员,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博士生导师

朱永官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89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生物学博士学位。[1-2]  

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后在英国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学习和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澳联合土壤环境实验室主任。

2007年7月-2009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12月任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5]

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和生物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根际过程、微生物分子生态和植物分子生理学等。研究小组系统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揭示了水稻根表铁膜与砷动态的关系,发现和表征了植物砷酸还原酶;系统分析和表征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发现砷污染可能导致水稻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积累;揭示了蓝藻砷甲基化的分子机制;阐述了植物菌根菌共生与污染物的根际过滤机制及菌根依赖性(生态专一性)与植物磷素高效的相互关系;探明了水稻根际氧化-还原梯度上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钾铯交互作用的机理。研究重点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机制与调控,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至今已在PNA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

朱永官

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1余篇。截止到2014年1月15日,共发表SCI论文201篇。总被引次数6293次,平均每篇被引31次,h-index为43。[6]

2研究领域编辑

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污染生态学,土壤生物学

朱永官主要从事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在土壤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物的行为与放射污染土壤修复/污染控制、土壤根际过程(包括菌根菌)与植物养分/污染物吸收,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和污染土壤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先后于2002和2003年在北京主持召开首届土壤-植物相互作用国际会议和第三届亚太土壤污染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

3科研简介编辑

Associate Editor,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2-), from2004, editorial board member;

Associate edit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8-2012); from2004,editorial board member;

Advisory Editorial Board: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9-);

Advisor: New Phytologist(2009-);

Editorial Board member, Applied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1-);

  Editorial Board, then section editor and Marschner review editor, Plant&Soil (2000-2010);

任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编辑或编委。[1]

朱永官博士回国后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和学科队伍的建设中,在他的努力和科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中-澳联合土壤环境联合实验室于2002年10月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在不到两年的回国时间内朱永官博士建立了一支由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组成的20多人的科研小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2002年的10月朱永官组织了首届国际土壤-植物相互作用研讨会,英国著名学术刊物New Phytologist在2003年的一期中详细的评述了这次国际会议的情况,赞扬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朱永官所领导的课题组在本领域作出的突出成就。2008年,Science专门就其和合作者的研究进行了报道。[7]

4获奖荣誉编辑

曾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特别研究员奖(1994年1月),

英国核工程师协会年度最佳论文奖(1998年4月),

澳大利亚 Jack Loneragan 植物营养奖(2001年1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

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2003年9月),

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

2007年“第九届中科院杰出青年奖”。[4]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2]

2013年度TW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1-2]  

5学术成就编辑

朱永官博士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朱永官

2002年1月回国后在他的努力和中国科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中-澳联合土壤环境研究室。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和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迁移积累的化学和生物学调控机制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根际过程,土壤生物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国际土壤环境科学的前沿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如所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了水稻吸收积累砷过程中与磷和水稻根表铁膜的交互作用[3] ,该研究成果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后被国外学者评价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并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得到专题评论。至今已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1余篇。

朱永官博士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第九届“杰出青年”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获TW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他担任lant and Soil,New Phytologist,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等国际主流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2004年1月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博士亲自致信邀请朱博士担任该机构在全球聘请的20位科学顾问之一。

6科研项目编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090280/D010504)”典型稻田土壤关

朱永官

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功能“,1000万元,2011-01至2014-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90282/D010504)“典型水稻土碳氮铁耦合过程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 416万元, 2011-01至2014-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720102042)“持久性有毒物质在土壤-水稻界面的联合作用机理研究” 100万元,2008年1月-2010年12月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理事会合作项目(BB/F004184/1) “亚洲地区水稻砷污染的遗传和环境控制因子研究” 2.3万英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671102)“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微生物学过程及其机理研究”45万元,2007年1月-2009年12月

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合作项目:“中国地下水中砷污染与有机物的关联”15.4万瑞士法郎,2009年-2012年

英国阿伯丁大学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城市群环境复合污染与生态健康研究” 339万元,2009-2012[1-2]  

离线wyj8466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4-08-01
太深奥了。。不过,土壤改良,微生物的作用必不可少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5-11-16
很不错。。。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