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68988阅读
  • 122回复

[心情随笔]【191写手、编辑交流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14-02-23
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太行风老师讲课整理笔记)
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切入点
  
  (一)切入点
  
  切入点是开头,但又区别于通常意义的开头;开头是切入点,但又替代不了讲究了方法的切入点。开头与切入点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认为,切入点就是从哪里进入叙事的一种技巧。
  
  切入点很重要,文章老手和评论家们一看你标题,一看你开头,就知道你几斤几两了,中间大致一眊,再看看你的结尾,就给你的文章判了生死,不好的肯定不去浪费精力仔细看了,好的才会返回来细读细品。
  
  按传统的手法,开头是按部就班地来,先安一个茶壶那样的“把儿”,将文章提起来,然后按一件事的先后顺序,按部就班、完完整整讲述出来。这样的开头,没有讲究切入点,入境、入情慢,僵化,老气,缺乏阅读的意趣,很容易被读者反感。
  
  比如:
  
  “记忆中的东西,有些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淡化模糊。而有些东西,年代越远,反而在脑子中的印象更深刻。比如说我的老师,他们曾在我的人生中留下的一幕幕,让我挥之不去,久久地印在脑海中。”(《我的老师》。)
  
  “其实,很早就想动笔写写长沙,只是这个念头总被想来量去,其中还是一个懒字作祟。有时写个开头竟又搁笔,说来汗额(汗颜)极点,惭愧。长沙我很少去,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去过,学生时代的懵懂美好至今在脑海竟荡然无存,要不是去年去长沙省作协呆的那两个月,唤醒一些鸡零狗碎的怀念,恐怕也就不会有这个小文的续写了。”
  
  “那晚,文友孙亚军来看我,顺便带了两个刚蒸熟的红薯。看见温热的红薯,我心里忽然感觉温暖了许多。我拿起一个红薯啃了起来,但吃了两口就不想再吃了。这红薯质地太硬且没有沙甜的口感,我在嘴里嚼了半天硬是咽不下去。于是,我就放下红薯,喝了一口水,然后和他闲聊起来。我们聊了很多,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凌晨一点半。他走后,那两个红薯还在我桌子上放着,已经很凉了。我肚子有些饿了,再次拿起那个啃过的红薯又啃了一口,依然是那样得难以下咽,索性就扔在了一边。躺在床上,我忽然想起了老家的红薯,一些儿时的记忆也瞬间如潮水一样漫上了心头。”(《依稀红薯情》)
  
  这几篇的开头,像没有景观可看的出游,啰嗦沉闷,像在考验读者的耐性。即使非安个提手不可,“依稀红薯情”那篇可压成:“那晚,文友孙亚军来看我,顺便带了两个刚蒸熟的红薯。看着温热的红薯,儿时的记忆瞬间如潮水一样漫上了心头。”足以。
  
  这些开头方式在写作文时一度被认为是好开头
  
  讲究切入点的散文就不是像上边这样开头了,可能是从半当腰切入,也可能从结尾的部位切入,节省文字与阅读时间,入境、入情快,起头就能抓住人,比起那种按部就班的开头,高明了好多。
  
  比如:
  
  “我是自己爬上去的。我身子底下一块砧板,大约两米长一米宽。一阵嚎叫隐约我耳畔。小时候看父亲杀猪,它自知大限已到,叫得自然惨烈……猪不会自己爬上砧板,我比猪勇敢……(老帽《我只是部分活着》。)
  
  (说明一下,是做手术)
  
  “向右一拐,车离开柏油路,上了沙石路。”(司药《沙漠钓鱼》。)
  
  “爹中风了。爹只剩下半个爹了。现在再看爹,爹怎么也不像个爹了,过去爹像一只豹子……”(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
  
  “我问朋友:乳鸽,什么意思?就是吃奶的鸽子吗?
  
  他睁着眼睛,很认真的说:对。“(《乳鸽》。)”
  
  (注:鸽子喂小鸽子,是从胃里吐出来,乳鸽在老鸽子嘴里吃,所以说喂奶)
  
  我自己的《野鸽子》,在几个论坛贴出反映都比较好,起笔第一段是“那群野鸽子从土峡谷崖壁上一飞起来,就被我的目光牢牢锁定……我的目光具有黏性,紧紧粘住它们快速飞行的身影,而且具有杀伤力,眨巴一下眼便击中击伤了它们,直线飞行的野鸽子突然向上弹跳起来,然后像断线风筝一样翻滚着跌落到地面来。”
  
  《父亲的土地》(原标题为《父亲的神话》,觉得姿态高了,不低调,改成了这样),起笔第一段是:“我爹用一块本色难辨的毛巾捂着一头短茬的苍白头发,弓着他那一米八还多的高大身躯,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各种工具的破旧平车,走向高高的黑圪堆坡。他要在太行山这个产生过一个著名寓言的地方,完成一个农民浅显而又艰深的哲学命题,走进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隐喻中去。”
  
  生活永远是按顺序的逻辑进行,永远是先因后果,可写散文就不是这样了,为了夺人眼球抓住人,往往会反生活逻辑设计开头。
  
  就像以上举例的几个开头就是这样,都没有安“提手”,直接进入叙事部分,而且,都不是从事件的最开始切入的,而是从事件的半当腰或结尾切入,比起传统的开头方法,一下就能抓住读者,但是更考量作者的结构技法。这种开头法一般要使用“翻转”的手法,半路或结尾切入,再返回来,将事件的全貌接连起来,使读者知道来龙去脉,而且能做到衔接自然、圆润、无缝隙地,不显得隔离、断裂。
  
  因此,我提倡不要安“提手”,不要“热车”,不要让读者在你铺设的漫长坎坷的道路上颠簸。比如有的人写游记,光产生去哪里游玩的念头写了一大段,准备出发又是一大段,到景区的路上车里的人扯东道西的话、眼里看到的乱七八糟都写入文,正经到地方了却写不出高品质东西来,或者移步换景,将走过的看过的全部记录在案,将游记写成了旅游广告词、导游词,或者走马观花,写了些景色的东西和肤浅的感慨,草草收兵。开始的东西,都是“热车”和“路上颠簸”,你让读者受罪,与快节奏的时代格格不入。如果你这样开头:“站在漫天黄沙的背景上,远远观望着一队逶迤前行的驼队,几棵扭曲干枯的胡杨树,我知道我已经置身在了xxx大沙漠中了。”然后把注意力放在依托景色景观的情感、体验、思考、感悟上去,两种写法,哪个更高明,哪个更好,我想大家看得出来。
  
  有个笑话,一位神仙赐一伙肚子饿坏了的人一个豆包,这伙人吃呀吃呀,像掘洞一样吃进去好几里,吃出一块石碑来,石碑雕刻着字说:“离豆馅还有15里。”我们做的“豆包”,皮能不能薄点,能不能让读者一口就咬在豆馅上去?一嘴、两嘴咬不到豆馅上,或者好不容易咬到“豆馅”上了,“豆馅”却少得可怜,这样,读者就不吃了,他们没有非吃你“豆包”的义务。可我们好多作者,总喜欢在文章的前面绕,把“豆包”的皮弄得很厚,“豆馅”却放得很少,其结果,当然是文章的失败。
  
  上边就是“切入点”,接下来讲——
  
  (二)切口
  
  切口要小,不要贪大,老虎吃天会被噎住、噎死。大切口里边没装多少东西、收口时写成蛇尾,那是绣花枕头。小切口写出大内涵大蕴藏,才是本事。
  
  张灵均老师的《岸边的瓦片》,是三万字的洞庭湖文化系列散文的第一篇,是从一块洞庭湖岸边的一块小瓦片切入,让洞庭湖进入到前秦后汉的汤汤历史大河中去。老鼠拖油瓶,大头在后边。那种大切口的东西,由于贪多嚼不烂,不是丢东拉西,就是抹光墙一样薄薄摊一层,越写越力不从心,结果什么没写出来,成了了虎头蛇尾。
  
  再看海之深《背包》。“记得98年4月我第一次南下广东是背着一条牛仔包去的。那是条浅蓝色的帆布包,上面悬有两条裹着人造皮革的软提手,下面有四个轮子……”一个打工者在深圳多年的闯荡,通过一个背包切入进来,并通过一个背包反映出来,从到达深圳,到四处找工作、进入工厂、调换工种、立住了脚、闯出名堂,酸甜苦辣,百味交结,种种经历、体验,都装在一个背包里。
  
  素馨的《拇指尺》,以拇指为尺,学母亲量自己的脚长,妹妹、外甥、儿子的脚长,最终,量出的是时代的变化与差别。文章发在西部作家论坛后,我是这样下评语的:“恭喜你,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口——拇指尺(也是组织文章的一个道具),从这里进入,串起了过去的、现在的、亲情的、社会的种种,写出了反映时代进步有说服力的大主题……”
  
  我自己的《太阳车》一文,由栽树的“树栽子”为切口,引出“种棺材”、“太阳车”等意象,写父亲对生死的达观,写生命存在的样态、规律与潜在意义。目前参加中国文化创意论坛举办的“我的父母亲征文”活动。
  
  经常看到一些作者,几乎每篇散文都要在前面设置题记、引言、写在前面的话这些玩意,而且写得非常长,要命的是生怕读者读不懂,把底蕴的东西提前亮出去。散文讲究的是含蓄,却甘愿犯忌把底捅破,下边的文章,只能是为题记、引言、写在前面的话作诠释,做注解了。我以为,不是非要不可的题记、引言之类,轻易不要设置。即使非设置不可,可以是阅读路标、情感导引、哲理提示,不可以是画蛇添足,更不可以揭破底蕴。另外,要设置得十分精巧、精辟,万万不可以啰嗦。怎么样为好呢?如《生活需要你》的题记:“生命是场幻觉,可是我需要你!”《那一刻,我原谅了离别》的题记:“离别,只是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遇。”一个原则,题记、引言、写在前面的话,只能强化文章的文意与表达效果,增加文章的美感及意蕴,不能成为文章的累赘与蛇足。
  
  (四)议论式、抒情式开头
  
  我认为议论式、抒情式开头是最糟糕的开头法,有强塞一个观点、一种情绪于人之嫌,而且容易使文章不隐蔽,不含蓄。
  
  好的散文不是靠作者兜售出去的,是靠自身具有的蕴藏、品味、魅力去打动读者、赢得读者的。可很多作者不明白这个道理,总喜欢在文章的一开始来上一大段甚至来几段议论或抒情,直接破坏文章的意趣与品质,破坏读者的阅读兴趣。现在的读者,第一有相当的领悟能力,第二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追求,喜欢自己去思考与品味,你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她)一个观点、一种情绪,小看了读者,也限制、剥夺他们的解读、品位的权利,很容易遭到他们反感与抵触,会丢开你的作品不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让读者去你作品里寻找他们的“哈姆莱特”吧。
2条评分农币+70
曹天文 农币 +50 阿兮,你整理的太行风老师的笔记,对我们爱好写作的朋友,真是太有帮助了,谢谢分享! 2014-02-25
鹤影花魂 农币 +20 谢谢 2014-02-23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鹤影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14-02-23
谢谢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14-02-24
关于内心化写作(太行风辛老师讲课内容整理)
  二、关于内心化写作
  
  “现代散文更加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从而使文章获得深度。”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一段别人评论文章的摘抄,(好像是静听花语版主说的,在一篇散文的评语里)我感觉我从中受益很大,使我增加了表达、出新与抵达的手段,或多或少引起了我个人写作的“革命”。
  
  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的叙事方法,我理解,也叫做“内心化”写作,或者叫“内心流”写作,这种叙事方法,最少有以下两大好处:
  
  1、由于内在的意识的跟进式观照,精神高度渗透进来,可以将传统的线状结构改变为块状结构。
  
  纯粹的叙事一般都是单线条的,最多可以加情感的暗线,不仅单调、单薄,而且情节比较完整、文采好的叙事散文,很容易被质疑为小说;文笔差的,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传记、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中的通讯。而内心化叙事,可以将线条斩断,变成块状叙事,通过内部精神的高度介入,使思想、情绪在事件的每一个节点处停留,靠营造的心理氛围扩大表达宽度、厚度、深度,叙述当然不再是线状的单调、单薄。
  
  线状结构大家都知道吧?
  
  小说常用的结构手法
  
  2,可以让叙事变得多彩、生动、深刻、抓人,而且更能反映事物本质,更好呈现、抵达。
  
  散文不是再现,而是表现。
  
  表现是什么,就是写好“象”,揭示出“义”,达到“呈现”与“抵达”的目的,即把事物最本质、最真味的东西传导出来。在叙事方法上,高明的作者为了写好“情”与“境”,表达出“义”与“味”,连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也不放过。
  
  可这些东西,都还是外在的感觉,或者说是浅表的心理感知。而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的内心化、内心流叙事,就是心理的深层次活动了,客观、主观相参和,更好地做到了表现、呈现。这使我们又多了一种表现、呈现手法,使我们的散文更神形交汇,交相辉映,斑斓多彩。
  
  以格致的《女子篮球赛》为例。
  
  女子篮球比赛,在激烈争赢输的对抗中突然感觉裤子要掉,必然会去挽救,一般性地叙述的话,就是这么一档子事,读者也能通会,但这样写绝对不会引起读者太大的心灵回应与回响。可格致却不一般化地叙述,让内心活动高度参与进来。她写道,主人公因为担忧裤子没有系紧,一次次与赢球擦肩而过:“相对于进球得分,阻止裤子下滑更为重要。但是这时,把手从空中收回来再去援救腰部已经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就死定了。如果裤子掉下去那我就死定了。巨大的恐惧笼罩了我。我的办法不是想出来的,不是来自我的头部,而像是来自我的身体。身体不用思考,身体更迅速。身体的迅速它救了我的命。我的身体它突然向地上跌倒。比眨眼还快地跌倒。裤子的下滑在我的身体突然触地的瞬间停止了下来。”、“我选择留住裤子,放下赢。我选择尊严,放下利益。在那个赛场上,你必须选择。生存是残酷的,只给你一样。要什么,自己决定吧。”这样的叙述,“象”出来了,“义”也出来了,使叙述更有味,更精彩,更深刻,更抓人,读者会在这样的文字里流连忘返,反复品味,在心里激起强烈共鸣与难以平息的波澜。
  
  从女散文新锐塞壬的《悲迓》里,也可以看出内心化叙事的强大表现效果:
  
  “那些久远的时光被岁月的尘埃覆盖,往事已矣,还有谁愿意去回忆西塞,还有谁会唱起悲迓?我的西塞,钢铁取代了水稻,工业和城市,开启了它的时代。偶尔午夜梦回,我依稀记得有人站在梦境的甬道深处唱。如诉如泣,激越,哀婉,百转千回,有咯血般的痛楚。梦的可怕就在于,醒来之后,它还在持续,我认出了那个女子,楚剧的青衣,当她跟我一对视,梦就倏然醒了,她的脸碎裂般地消失,迅不可捉,临去甩袖一瞥,桃花带泪,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多少年了,我身上潜伏了一种奇怪的性情,每当欣喜或大悲,我必发声,我发出楚剧的悲迓,自编唱词,拈着手指,媚眼如丝,婉转身段,一个人用湖北楚地的悲腔抒发我如痴的癫狂。很本能的,我还会发出锣鼓的引子,咣起咣起咣起咣起,咣咣切——小旦急促的碎步,比手一亮相,充沛的中气,开大口,高亢地,裂帛般地哭诉这属于我人生中极为难得的狂欢。这样的淋漓难以言表,但它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与人分享。然而,今天我要说,不光我,在我的出生地西塞,那个地方的人们,多少年来一直传承着这古怪的性情特质。它像一个胎记,烙在我们身上。有时,我仔细地端详它,像凝视祖辈们那古老的魂灵,是因了什么,一定要用哭一般的悲迓来表达这人生的喜悦与哀愁?”
  
  这是该文的第一段,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内心的激烈活动,情感的轩然大波,始终伴随着叙事,渗透于叙事,而且把不粘连的生活碎片剪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巨澜腾空、悲声惊魂的情感色彩与表达效应。
  
  老帽《我只是部分活着》,也非常有内心化特点,贴他其中两段
  
  我等待宰杀。屠夫不是我爹,也不是挂着齐膝皮围身足蹬长筒胶鞋的小刀手,他们一齐白色的长衫,那种让孩子做梦都惊厥的装束。此刻他们坐在我两边吃盒饭。刚才推门进来的时候,他们的脸都绷着一块白布,表情全写在唯一暴露的眼眸。他们拉开紧绷的白布,把隐藏的脸公开,这些脸与我平时在街上碰到的没有实质性区别,他们嚼动红烧肉的时候嘴里也发出吧唧,他们自顾吧唧着,不看我一眼。他们在一个流水线上重复了六个流程,需要补充能量。我排第七,这个次序对我有些残酷,昨夜开始他们就勒令我停食,还给我灌肠,如果孙二娘把我囫囵拿到菜市,我像猪下水一样的东西,收拾起来无需花太大的功夫。
  
  签字时,我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酷,他们说家属也要签的,我这才细细阅读上面的条文,它就是一份生死文书。过去也曾耳闻哪里有人死在手术台上,我觉得与我无关,我就是诚心他们拿了剔刀一刀一刀地剐我,也不至于一下被弄死。他们说,签字只是必要的手续,那个情况毕竟很少,就像体育彩 票的大奖。如果我不幸中奖,那第一时间我的家人该去买彩 票。另外,我一签字就就认命吗,就算杨白劳甘心情愿按了手印,你黄世仁也不该糟蹋了喜儿。我是无力找你们了,我的老婆孩子还有兄弟朋友什么的,一定会到门口拉起巨大的横幅,揪着你们胸脯把吐沫喷到你们脸上。
  
  汽车起步了。我的车,开车的不是我。
  
  这句是结尾,依然是内心化的表达
  
  老帽《我只是部分活着》,
http://www.xbzjwcn.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74
  
  我的《太阳车》、《野鸽子》、《与一只豹子对视》,也或多或少采用了内心化叙事的方法,我贴上链接,大家有兴趣,课后可以浏览一下
  
  注意,内心化(内心流)写作,与有人实验的“意识流散文”是两回事。前者,依托重点事件或者叫核心事件,还是以叙事为主的,只是内心世界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而“意识流散文”,更注重内心世界的活动和形而上的东西,只要一个简单的事由甚至不依托任何事件,光一个场所、一个场景就能完成,因为意识流主要写变异了的内心世界的声光影,以及变异性思维活动,可以联想、幻想纷呈,像万花筒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个人化特征很明显,目前只属于一种实验体的散文,我的看法是在少数读者里有市场,属于“小众化”的东西,难以散文写作主流,如果也能与叙事结合,另当别论。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鹤影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14-02-24
回 阿兮 的帖子
阿兮:  二、关于内心化写作
  
  “现代散文更加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内在的意识观照外部世界,从而使文章获得深度。”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一段别人评论文章的摘抄,(好像是静听花语版主说的,在一篇散文的评语里)我感觉我从中受益很大,使我增加了表达、出新与抵达的手段 .. (2014-02-24 21:46) 

感谢分享,兮姐姐辛苦了
万丈红尘谁共我,千秋青史可留名?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14-02-24
回 鹤影花魂 的帖子
鹤影花魂:[表情]感谢分享,兮姐姐辛苦了 (2014-02-24 21:50) 

把听课的记录整理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喜欢散文的文友有助益。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曹天文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14-02-25
阿兮,你整理的太行风老师的笔记,对我们爱好写作的朋友,真是太有帮助了,谢谢分享!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14-02-27
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三、关于心量、眼量(太行风老师讲课整理)
  三、关于心量、眼量
  
  心量、眼量,指的是一个写作者关注的事物有多大,心胸、气度有多宽,做人的境界有多高。心量、眼量不同,人生的品味就不同,观察事物的眼光、角度就不同,思想方法和思想结果也不同,写出的文字当然也大有差异。比如,同样写落日,却会写出两种思想境界来:
  
  第一种这样写道:“太阳急匆匆落下山去了,它像一个着急着下班回家看电视续剧连的人,一刻也不肯多停留,只管把无边黑暗扔给了我们。”
  
  第二种写道:“太阳落下山去了,它得赶快赶路,它还得到别的国度升起黎明,把那里的世界照亮。”
  
  1、心量、眼量,决定着一个人写作着眼点的大小。
  
  同样写亲情,有的人写出人类通感、人性大美、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大情感来,有的写“父亲敬给我一支烟”,或者泡一杯茶什么的,桌子底下放风筝,无论你怎么折腾,也放不到桌面以上的高度。
  
  散文有个支撑点问题,心量眼量大,寻找的支撑点肯定就大,反之,寻找的支撑点肯定就小。所以我说,心量(胸怀、气度)决定着眼量,眼量决定着境界的高低,当然也决定着文章的气度与品质。有的散文作者,文章改了又改,不能说不用功,有的语言功夫还非常好,可就因心量、眼量不大,所以文章的支撑点很小,始终写不出大气度、大气象的文章来。
  
  所谓支撑点小,就是心量小、眼量小的人,只能围着丈夫或者妻子、孩子、小家庭转,只能写一些春花秋月、鱼虫花鸟等小情调、小情趣这些小支撑点的东西,最多玩点小机巧,写得活络逼真一些。而大眼量的人,即使在很小的篇幅里,也有一个大的支撑点,文短意丰,文短意大,所谓“杯水微澜”,就是一杯水里也可以腾起波澜。有人提倡,文学创作者要具备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我深表赞同,因为没有这样的意识,心量、眼量大不到哪里去。
  
  看过一篇写爷爷奶奶的散文,由上下篇组成,上篇的主角是爷爷,下篇的主角是奶奶。上篇里妻子已亡、本有点俊朗的爷爷,为逃避抓壮丁逃到深山野岭,回来时带回一个已嫁过人的丑女人做了续弦,也就是作者的奶奶。丑女人不好,而且还有好吃懒做、性格乖张的一些毛病,可在战乱时期,这样的女人却最安全,最省心。作者写的是战乱中的人的命运,反映的是“战争与和平”的大主题,正如作者所说:“当兵,是那会儿草民最惊悸的职业。当兵意味着要去打仗,打仗意味着送死。”“我的祖父,从他由少年变成青年开始,只在做一件事情,奔逃。奔逃的目的是为了活着。”“祖父并没有错。错的是战争,我几乎要用最恶毒的咒语诅咒可恶的战争。”爷爷奔逃,娶丑女人,是战乱时期赐给人的一种生活版本,反衬着和平与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下篇中的奶奶,前夫是个无恶不作的无赖,打妻子成瘾,被后来成为奶奶的这个女人劈死了,女人一个人逃跑出来,碰到爷爷后,擅自做主嫁给了爷爷。爷爷得病去世,奶奶又一次擅自做主嫁了人。这在封建婚姻时代,在人们眼里,奶奶是个有恶行、耐不住寂寞、不守妇道的女人,很离谱。但是,作者却旗帜鲜明地认为,奶奶是个敢于反抗世道、反抗命运、反抗对女人不公平待遇的了不起的女人,“她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露出獠牙,才是最好的抗争。”显然,作者是个高眼量、心量的人,才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评判爷爷、奶奶的人生价值。
  
  2、心量、眼量,决定着一个人判断是非对错、黑白美丑的眼光。
  
  心量、眼量不达标,不光着眼点小,而且有的还会错误地评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作者写了一篇《父亲的家园梦》,文中写到:
  
  “父亲兄弟姐妹共有9人,我有2个叔叔6个姑姑,可谓是大家庭,父亲排第二,是长子,而我理所当然就是长孙女了,本应该我是很受宠的才对。可惜我是个女孩,我的家乡处在梅汕地区,当时重男轻女风气非常严重,母亲不但没有母凭女贵,还被打进‘冷宫’,在我出生没几天就给奶奶扫地出门自立门户了。母亲说当时分家只给一间简陋的泥砖瓦房,3只碗3对筷子,一个水缸一只锅,就是全部家当。母亲一筹莫展,欲哭无泪。”
  
  很明显,本文作者的心量、眼量出了问题,是按农村人狭隘的眼光看分家这件事的,理由是:“父亲兄弟姐妹共有9人,我有2个叔叔,6个姑姑,可谓是大家庭。父亲排第二,是长子。”可以看出,父亲除上边有一个姐姐外,下边有7个叔叔和姑姑。在这样一个多子女穷家庭,爷爷奶奶给父亲娶过媳妇已经不容易,他们还得把叔叔、姑姑们养大,给两个叔叔成家。怎么可以说分家是被“扫地出门”打进了“冷宫”呢,莫非不管叔叔、姑姑们的死活,一直躺在爷爷奶奶怀抱里“啃老”才是合理的待遇?
  
  正常理解,不但不应该反对分家,父亲作为长子,还应该帮助爷爷奶奶养育弟妹,长子如父,长嫂如母嘛。我们只能这样说,作者是个自私的人,只站在自身利益的一边看人论事,根本不是站在他人立场与公正立场上看人论事。
  
  如果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背景上评论上边的事,就可以还爷爷奶奶以清白了:是时代造成了多子女与家庭困难,一切问题,都是那个体制落后、生产力水平落后、低产出形成的物质贫困所导致,绝非是爷爷奶奶冷酷无情。
  
  还有一个作者,参加“我的父亲母亲”征文赛,竟然为“文革”时是造 反派头头的父亲大唱赞歌:
  
  “……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干,这也是他被群众拥为一派领袖的重要原因。他的组织才能和文字才能在那个动乱年代得以充分的展现,他可以在成千上百人的集会上涛涛不绝的(地)演讲和雄辫,虽然我从没有亲临(眼)见到过父亲讲演,但可以从他在青岛海边照片中,看他头发和围巾被海风吹起影像里,感受他的激昂挥手演讲的英姿。”
  
  “十年文革,他几次险些丧命,疯狂的子 弹几次没能击中他,阴险的对手几次预谋加害终因上帝的庇护而转危为安。记得文革末期,父亲他们准备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母亲带我去看他,临走他悄悄地将手表解下来给我,轻声说:‘拿好’。我看着他转身而去的背景,幼小的心灵隐约有悲壮的震颤……”
  
  大家都知道,“文革”中的派性头子,无一例外都是批斗、打 砸 抢、组织参与武斗的罪魁祸首,他却把派性头子的父亲当做英雄来歌颂,典型的香臭不辨,是非不分,心量、眼量肯定是出了问题。
  
  3、如何提高我们的心量、眼量?
  
  大的、正确的心量、眼量从何而来呢?我觉得来自于我们写作者自觉树立起文学使命感与担当精神。有这样两段话我们看一下:
  
  “文学的使命就是修补和拯救人类心灵的缺失,装饰和完善人的心灵世界;文学的责任就是担当。担当起对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劝和道德约束的责任。”
  
  “散文写作不是与社会、与公众无关的自娱自乐,不是与人类整体命运无关的无病呻吟;而是可以通过‘去蔽’,通过在与黑暗的主动接触和冲突中无遮蔽的本真言说,揭示出‘真实’、‘真相’和‘真理’,进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有意义的精神劳作。”
  
  没有大的心量、眼量,怎么去担当,怎么去履行职责呢?怎么去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呢?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文学写作者要坚守博爱、仁慈、宽容、自由、悲悯、感恩、救赎的“普世价值”。
  
  所以,我们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古人说:“文如其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作的人有什么样的道德风范、思想品格、人生品味、人格档次、审美情趣,做人境界,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我决不相信一个人格猥琐、一肚子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甚至蝇营狗苟、男盗女娼、灵魂肮脏的人,能写出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义薄云天的好文章来。所以,我们要如果真正立志为文,搞文学创作,以及其他文种的写作,就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思想理念:“欲做文,先做人”。
  
  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给了我们文人太多太重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操笔为文的,形成这样一个道德规范:一曰“文以载道”,二曰“道德文章”。二者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说,大到文化,小到文章,要承载天地大道,要传递、劝导做人之德、社会公德,起到精神劝导、道德教化的功能与作用。
  
  这些观念对不对?文学界曾对此引起争论,一些流派提倡书写以“我”为主体、为中心的人性自由,提倡扩大娱乐功能,反对文章的道德教化。我个人认为,世界的一切读物,除了的娱乐基本功能之外,坚守“文以载道”的原则是对的。因为用社会学的眼光看,人类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教化,我们专业、业余的一切写作者,乃至全部的文化人,都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搞文学创作和书写一切文章类型的人,目的都是为引导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而决不是为了引导社会消极、萎靡、倒退、堕落的。
  
  因此,我们就得在做人上下大功夫。不说要有多高尚,可也得做到剥离兽性,坚守人性,或多或少有点佛性。同时,在我们的写作上,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底层,关注人性,要在作品中写出痛感、焦灼感。如果谁把塞壬的《悲迓》看完了,一定看出来塞壬在写家乡融入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乡土文化、道德传统、人的心理沦丧的那份痛感与焦灼感,像烙铁那样灼烫,像烙铁烙人后的那种痛感,所以,该文才有足够冲击力打动人民文学的编辑。
  
  这里涉及到一个低姿态、低调写作的问题。好多人现在强调这种写作态度。提倡写平常人、平常生活、平常心没有错,我也反对张牙舞爪、大话唬人、煽情滥情的东西。但是,我认为,低姿态、低调写作也有个限度,平常得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小我”、“私我”,这不是低姿态、低调,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隘,是自私、自娱自乐、精神自 慰的无聊。
  
  一句话:没有大的眼量、心量,我们的散文写作不会有大出息。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14-02-27
 散文写作的几点看法:四、关于思想性(太行风老师讲课整理)
 
  
  四、关于思想性
  
  有这样一句话:“文学作品,形象永远大于思想。”这句话非常正确,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于形象表达思想,没有说排斥、不要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没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具有对生活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向度,以及思辨、哲性深度。这样的作品,永远不会具有深刻性与震撼力。世界文豪普希金对散文的理解是:“散文需要的是思想,思想,舍此任你妙笔生花也毫无用处。”所以,文学界对文学作品的衡量从来是坚持看“两性”,一个是艺术性,一个是思想性,最多可以再加一个娱乐性,因为文学作品需要有娱乐功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好看。以上几性具备了,就可以构成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在作品中体现出思想性是一种能力,不妨就叫做理论能力、思想能力。我们常说,这个人眼光厉害。其实这个人不是眼光厉害,而是思想厉害。我们常说,这篇作品深刻、很有分量。这篇文章之所以深刻、有分量,是富含了思想性的结果。
  
  有没有理论能力、思想能力,一看你的文章、你给别人的留评、你的回复就看出来了。没有理论支撑的文章,思想性注入不足,只能靠常规的理性和情感来支撑,往往偏向于情绪化,显得虚浮、干瘪、苍白、无力。有的虽也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理论见解,仍然像一个失血病人,掩盖不了文章与评论的肤浅与虚弱。
  
  所以,理论能力、思想能力可以分化成两种能力,一种鉴别、评判、评论能力,另一种是对生活的发现、挖掘、表现能力。思想理论缺乏,你能说出现象来,却说不出不出现象中的意义来,甚至辩证不了是非、对错、美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这样说,散文写得好的人,文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都学得比较好,最少也是很有思想、很有眼光的人。
  
  思想,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渗透在艺术构思中、饱含在艺术形象里的理性思考的外化(物化),形成作品的思维指向。我认为,一个作者有多大的思维、思想能量,就可能产生出多大的表达、呈现效果。柏青老师在讲课时说过:“散文创作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历史的穿透力、对国民性中负面因素的针砭力、对作品中人物灵魂的拷问力、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有没有这些“力”,直接决定一个人写什么和怎么写,决定着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决定着你写作的宽度、厚度和高度。即使面对你生活的占有,你经历过的事,明明很有写作价值的你却放过去了,明明是别人写滥的东西,大众化、公共化的东西,你却视若珍宝,宁愿随大流、跟风走。有出息的作家、作者,就是靠着思想修养赋予他的发现眼光,写出独到的、新鲜的、具有震撼力量的好作品。观察力、理解力、理论能力、思想能力不足,一些可以产生好的立意的素材,就会眼睁睁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自己却浑然不知。
  
  别人写的东西是怎么“发现”的,我不知道,一篇作品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所以,我只能举我自己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还在新闻办时,周一开例会前等人时,一个同事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局级干部养了一只宠物狗,与一个刚搬来的邻居的孙女一个名字。这个邻居找上门来,说狗和人名字一样,很不得劲,求局长给狗改改名字。局长端着官架子,不但不答应给狗改名字,还把这个邻居奚落了一通。邻居一气之下,也养了一只狗,起名就是局长的名字,公然对着局长喊。局长当然恼怒,责问于邻居,邻居把局长当时奚落他的话原封不动地回敬给了他,弄得局长干张嘴冒热气。这件事,别人是当笑话传的,我一咂摸,里边有东西,没有费多大劲,写出一篇标题为《狗狗姓氏》的小小说(小说、散文须包含有思想性的道理是一样的),在该稿在QQ空间、论坛发出后,好多评论的人都说,局长邻居是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思想能力之一。“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底蕴的东西吗?不是,局长的行为,有点不人性,不人道;邻居,是在为维护人的尊严而战。这些,才是本质,我最初产生写这个东西的冲动,正是冲着人性、人的尊严。这篇东西在《山西文学》改标题为《对策》发出来,并选入《小小说选刊》。《山西文学》的编辑老师眼力就是厉害,对我的写作意图看得非常透彻,在编辑评论中说,“尊严是人生存于世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金钱和权势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时代,当狗的尊严凌驾于人类之上时,只能发生一幕心酸而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讽刺景象。”
  
  第二个例子:我的散文《人世间的事》,也是根据别人讲的一个笑话写成的。
  
  我初到县城在县报社任编辑时,吃机关大灶,一次在饭场上和一伙“校里生”边吃饭边胡吹海聊时,其中一个人讲了一个真人真事的笑料:
  
  太行东部深山一个小村的一个姑娘,搭村里个体汽车进城,返回时因天黑下雪山路不好辨认发生车祸,姑娘丧生。因她尚是未出阁的黄花大闺女,她的母亲耿耿于怀,与人交谈时总是哀叹闺女命苦,长这么大了,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她都知晓了没有?天长日久,竟然成了一块心病。人的闺女死前悄悄谈了个对象,听到此话后,为了安慰老人,让人捎话说,转告诉她老人家,就说她闺女啥也晓得了。老太太听了这话,心中释然,转忧为喜。
  
  这种饭场爆料对大家来说是一笑了之,可我却细细品咂起来,一品两品品出了里边的一个味,什么味呢?人情味,富于人性关爱的那么一种味。于是很快就构思出了一篇散文,标题是《人世间的事》,同《临终心思》合并一起,以《山村女人》为题,在《散文世界》发表。
  
  举这两个例子的意思是,没有理论、思想能力做后盾,这两个东西就会当笑话听了一笑了之,就不会有两篇东西产生了。
  
  我们写一件事,写一个人,都有个为什么要写的问题,绝不会无缘无故就去写。但是,尽管我们都在考虑着,思想着,和人家理论能力、思想能力大的人相比,就出来了差距。
  
  以写人为例。理论修养足的,注重作品思想性的,在写人的时候,会把人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上写,不但会写活人,还会写出时代意义来,通过个性,反映出某些共性的东西。人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特殊的时代,会赋予人特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反之,写人会单独、孤立地看待笔下的人,以及他做的事。比如一个写一个亲戚,很吝啬很抠门,改了好多遍,也没有注意把人放在物质贫乏时期的时代背景上考量这个人,只认为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把一个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素材糟蹋了。想想看,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大方得起来?哪个人不是苦巴巴抠着省着熬日子?大家掂量掂量,一个人的“毛病”,与一个时代的人的“通病”,哪个分量更重?哪个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来?
  
  记不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动声色、大巧若拙和指向宏大的。”这句话,“不动声色、大巧若拙”是技巧,“指向宏大”是思想性,没有思想性,怎么做到“指向宏大”?
  
  张炜对“作家”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光是能够虚构故事,不光是写写议论的文字,他要能够面对一个生命全部的复杂问题,发出个人真挚深刻的、有高度的回答,具有跟这个时代对话的能力。各种各样生命的设计,生活的设计,能够回答。他不仅是一个记录者,一个浪漫的想象者,还是一个对于未来具有强烈探索精神、对于过去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总结的力量。”
  
  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不学习理论行吗?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书之人分三等:普通人,学知识,学经验;聪明人,学技巧,学方法;高明人,学思想,学智慧。”
  
  不要期望学学新流派的散文写作手段你立刻就强大起来了。在场主义也好,新散文也好,传统散文也好,厉害的不是你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段,而是看你的作品在不同语境、不同表现方法的后面,有没有强大思想性的支撑,有没有各种知识与修养反映的综合实力的保障。
  
  所以说,耍花枪没有用,有比较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夫、思想修养功夫,并在积累、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写出好作品,才是真本事。
  
  我们有好多作者,不是没有生活,不是没有阅历,写的东西也不缺少文采,很活象,很有生活的浓度,但是读过去以后,却让人感觉像喝了一杯白开水,也像看了一池子清浅水,一眼就看到底。病根就在于,这些作者缺乏一副咀嚼生活的好牙口,虽然也在咀嚼,但是对生活嚼不动,嚼不透。文章因此没有思想性构成的底蕴与深度,使作品没有回味的余地,没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总之,有理论、有思想性做后盾,你就是强大的;没有理论和思想性的坚强支持,你即使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也是花拳绣腿,掂一掂分量,轻飘飘的,行家和读者都不会买你的账。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融汇在事件、人物、借喻物这些“象”里面的,是借助这些“象”传递出去的,而不是吆喝出来的。即使议论,也是就事论事、就形象论形象,忌讳议论文式表达的思想意义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写的事件、人物、借喻物等,是思想以及情感的载体。
  
  另外,提醒一句:请远离政治,不要希望在这里找到文学意义“闪电”。杂文可以,散文不可以。王克楠老师说:“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只医治心灵创伤。”我想还应该补充一句:文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更无法解决政治问题。
  
  理论能力、思想能力,由实践经验、理论底子、思考结果、艺术反映能力等综合而来。来自于对理论的不断学习,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积极思考。我们不光是社会生活的描摹者、写生者、记录者,更是社会生活的思考者。因此,必须多学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文学理论。我在西部作家论坛的签名档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为人为文,最高境界是悟道,反映道、传递道。没有理论和思想的能力,加上艺术反映能力一般化,还悟什么道,传播哪门子道?
1条评分农币+50
曹天文 农币 +50 你写的,我一定仔细地看。 2014-02-27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曹天文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14-02-27
你写的,我一定仔细地看。
离线鹤影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14-03-08
以下内容来自群内花雨*剑舞老师的讲课草稿,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说明一下,我们在群里交流时就以普通话为标准,所以大家只要像小学生一样分一二三四声就可以了,一般来说。我们把普通话里的一二声当成平,三四声当成仄。就完了。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字一音;构成词句就成了双音节。两个字为一小节。
  所以构成平仄格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两个字一节、两个字一节地下去。如此不断重复。这是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两字一节。一句之中,平仄两两相间。这样就构成了高低回旋的音韵之美与节奏。其中注意:重点落在第二个字上,那是代表字,是骨架。单数字是附属的。
前面两字如果是平平,后面必定跟仄仄。
但是诗是只有七个字的。所以平仄截取如下: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可是一句诗是七个字,有一个单音节。那个后面的单音节,就是用来调节的,增加变化的。不然老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去,就是诗经,
最后一个单音节,可以放在第五字,也可以放在第七字。
放的地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句式。
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中,把第七字的仄放在第五的位置上,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以上规律,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诗,只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没多的了。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诗呢,就是以上的七言,砍掉前面两字。
所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也只有四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七言的前四字(五言诗的前两字)是固定的,不是平平仄仄,就是仄仄平平。变化,无非就是后面的单音节放哪里的问题。
如:平平仄仄平平平。这一句式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要平仄相间。连续两个平构成一节后,后面就要跟仄,哪怕是一个单,也是仄。所以平平仄仄平平仄是正确的。所谓变化,就是后面的那个仄放在第五的位置上,所以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

给大家看几句诗,大家推导一下平仄格式:
隐隐飞桥隔野烟。2、平明送客楚山孤。3、商女不知亡国恨。4、何当共剪西窗烛。
掌握了诗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我们再来看一下诗的押韵和粘对(以七言绝句为例)。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一般放在句尾,所以也称韵脚。
近体诗的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也有押仄声韵的,但不是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而且是双数句押韵,也就是二四六八句的句脚押韵。单数句不押韵,以仄声字结尾。首句是个例外,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不押韵就一定要用仄声字。押韵是为了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
再看对和粘: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所谓“对”就是指:同一联中的两句平仄是要相对的,也就是平仄格式是反着的。比如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第二句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按律来说,下一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因为双数句是要押平声韵的,句脚要以平声韵字做尾,所以这种情况就把第七字拿到第五的位置上,这样平仄格式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也是“对”。
所谓“粘”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格式要相同。以七言绝句为例,比如,第二句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按律来说,第三句的格式也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第三句是单数句,是要以仄声字结尾的,所以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
根据粘对以及押韵的规则,再联系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我们就可以完整的推导出一首诗的全部平仄格式,也是有且只有四种。以七言绝句为例:
第一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基本上就可以先尝试着写七言绝句或者五言绝句了。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来交流推导一下:
1、《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5、《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万丈红尘谁共我,千秋青史可留名?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14-03-11
散文的在场性(邓迪思老师讲课内容整理)
散文的在场性——邓迪思主讲

在场主义散文,有三大特点,五种性质——分别是“去蔽、敞亮、本真”“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自由性、发现性”。
去蔽就是去掉伪装,敞亮就是打开自我,本真就回归真实。精神性就是内心世界的呈现;介入性就是介入现实生活;当下性就是有当下指向,不是一味地怀旧;自由性就是创造的自由,也是个性;发现性就是有全新的视角,新的审美发现。
在场主义散文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内心化写作方式,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真实,有独特的审美发现。
说散文要真实,要在场,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很多人的散文并不真实,尤其是美文,用美遮蔽了真实。随便举几个例子:
“多少年了,我依就在这茫茫的天地之间涉跋。几度成功,又是几度失落。那光芒下的艳彩与我数度有缘,我的心曾为此激动,可我确乎不是个“福将”。那样的艳彩不是在时间的潮流中渐次褪色,便会在空间的洪波下迅速萎靡。几度的悲欢,我已然无法认定下一个光彩会是我历经万苦千辛后的所有。看尽了悲喜的我,看不尽的是心上的路。”
这样的语言,是青春派的,也是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一种写法。表面上作者是个看透红尘的人,经历了许多磨难。可真要看透了,那就不会用艳彩来形容曾经的成功了,而且也不哀叹失落了,说到底还是不甘心脱离那种繁华的生活,还是想过光彩的日子。这是一种故作聪明的写法,是遮蔽的写法,还不如直接说自己贪恋虚荣,贪图功名呢。假,很假。
散文是一个要求自我在场的文体,必须呈现出心理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不要故作姿态,假装清高,要自然地写出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我们不妨看看嘎玛丹增《神启猎人》中的两段:
“在一个没有炮火硝烟的屠场,我把自己杀死了。杀死了我一生的安宁平和。虽然,惩恶扬善也能以杀为度,放下屠刀亦可立地成佛。然而我至今找不见可以宽宥自己的足够理由。当年那个黑洞洞的枪口,填满一个军人的幼稚和激情,在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欢呼声中,我竟然感到了可耻的荣耀,似乎真的在战场,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我在说什么?发心起愿!并不是杀人这个事实,让我不能释怀。是那个念头,和事实上的荣誉和正义毫不相关的念头。因为在那个念头里,我感触到的光荣和满足。”
这两段是嘎玛丹增回忆当年在行刑队的经历时的忏悔,他当了十七年兵,得过特等射手的荣誉,枪法精准,曾经自告奋勇参加了行刑队,对犯人执行死刑。后来嘎玛丹增皈依藏传佛教,师从梅格桑朵。在当时执行前,为了确保不失误,提前对犯人来一次模拟执行;这种模拟执行死刑的方法给犯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成为嘎玛丹增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没有模拟,死了就死了,反正也看不到有什么恐惧表情了。可是模拟并不是真枪毙,人还活着,下来之后精神全部崩溃了,处于极度恐惧之中。大家可从萨特的短篇小说《墙》中体会到那种可怕的心理状态。
大家看这两段描写是多么真实,当时有怜悯之心吗?没有,只是觉得光荣,是英雄。虽然扮演了一个刽子手的角色,但是能从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这太重要了,在那个年代,是很荣耀的事。
在这篇《神启猎人》中有很多真实的矛盾的心理描写,皈依佛教了,应该不杀生了吧。可是去采访的时候,喝了鹿鞭酒,有快感。所以他想得到一副鹿鞭。林业局的送给了嘎玛丹增一副,是刚割下来的,血肉模糊。他又感觉罪恶,然后林业局的人告诉他是鹿是摔死的,不是杀死的,他又用这句话当借口给自己解脱,来安慰自己。他还是想要,因为太贵重了,谁不想要啊。很真实,很矛盾。
虽然忏悔行刑队的经历了,可是到现在还是遗憾没有参加上“对越自卫反击战”,骨子里还是对冲冲杀杀感兴趣的,想当英雄。
明知道在西藏,要热爱一草一木,因为有宗教信仰,连石头里也有神明存在。可是,见到一只白马鸡,还是忍不住追了过去,再次扮演猎人的角色。那么准的枪法,不打点东西显得多浪费啊,不白练了。
什么叫在场?这就叫在场,很真实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会把自己描绘得多么高尚。已然皈依宗教了,那么他装出一副深通佛理的面孔来给大家宣扬佛家经典了吗?没有,根本没有,嘎玛丹增完全在写真实的自己,是怎样就怎样。

我们再来看两段青春派的:
“曾记得年轻时与你一起去看一棵桃花,粉红的桃花在明媚的阳光里,每一朵花都好像含羞地笑。你站在树下,仿佛唐代崔护的桃花诗篇里的姑娘,你的脸红了。”
“我看着桃花的花瓣在风雨里飘扬时,仿佛在看着我熟悉的爱我的女孩,一个个从我身边离开。我默默看着那落在地上的桃花,成朵的也好,花瓣也罢!总归是受伤的。”
前一段,毫无新意,无聊透顶,看起来似乎很美,其实什么也没有。写散文要有新的审美发现,老是拿那旧东西套着用,不觉得蠢吗?另外很空,除了抒发小情小调,没什么具体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淫式的写作。
第二段,无病呻吟,看到凋落的桃花仿佛看到一个个爱他的女孩离开,他还受伤,人家爱他,他不爱人家,受伤的居然不是那些女孩,而是他。有病啊,太自恋了。风流就风流吧,弄得这么伤感,好像真的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窦宪君《蜗牛在路上》中的三段:
“每次他讲到庄嫁时,一定涉及到吃,每说到吃必两眼放光。对此,我们背地里杜撰出很多版本,关于老师的生平,甚至觉得老师的童年就是讨饭过来的。个别学生在厕所里碰见老师,问他吃了没有,他也不生气。”
“我不懂什么反应,只感激他的存在。有了他,我才有机会逃课,去学校后面的野地里采摘野花野草,捕捉蝴蝶蜻蜓什么的,有机会坐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对着美丽的家乡发出一声声感叹。大自然对艺术感官的熏陶是再完美的课堂教育也无法取代的,我猜测这是他对我视而不见的主要原因,至今我都觉得自己有好多对不住他的地方,当时我竟然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还以考试不及格回报他的偏爱。他好像对我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从厚厚的镜片后面的那双迷茫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责备。我实在不应该用迷茫的字眼形容他给我的感觉,又实在找不出更确切的字眼儿形容,他的迷茫影响着我也跟着迷茫,我的中学生活因此也过得像谜一样实在和这位老师有直接的关系。”
“我觉得自己还是与众不同的,别人在努力学习如何张扬个性时,我已经将含蓄发挥得淋漓尽致。含蓄也是修养,学起来并不简单。成长是分阶段的,对生活的需求往往是相对而言,尤其是,当大家对真相的关注逐步升级时,压力也会变本加厉。我渴望人世间映入眼帘的全是美丽的事物,至少,破坏决不应该从我开始。如果做不到,变成空气最好。每有从身边经过的人,同时又投来质疑的目光时,我便会萌生这样的念头。还好,胆怯救了我。”
这是窦宪君对一位初中老师的描写,第一段写得很形象,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有内容,不是空的,不是见一个女孩就统统想象成桃花,而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人。第二段用了反讽的手法,老师对她视而不见,她却把这看成是特殊的“偏爱”。这“偏爱”导致的结果就是考试不及格,作文也不像样,初中阶段就是糊里糊涂过来的。尽管如此,她还是感激老师,谈不上恨,也谈不上爱,反正就是那么一种真实的状态,混过来了,朦胧的人生状态——也是无压力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描写是很真实的,自然,不刻意,不掩饰自己。
第三段有了压力,什么压力呢?是上了高中,作文变好了,当作示范文来读,这样就有了压力。这让窦宪君觉得,有脱离本我的危险性。而她是胆怯的,一脱离本我就觉得可怕,不是真实的自己了。所以,她逃避压力,只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尽管,这样的人生,不可能一飞冲天,只会像蜗牛一样慢慢爬,但是,活得自在。
这篇散文是回忆穿插在其中,主要讲自己在医院治病的经历的,在医院,她有压力,害怕治疗,害怕打针。所以想起了在学校逃避学习的经历来。她个人体验就是逃避生活,坚守自我,远离是非,活在一个明净的世界里,慢慢地享受人生。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生命体验,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尽管多数人实际上浑浑噩噩地过来的,但是,很少人会这么写,只会写那些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事,值得炫耀的事。那么,对比来看,窦宪君的散文在逃避世界,却保持了自我,写出了真实状态。而有些人是逃避自我,夸大了自已的那些小事,然后掩盖人生的真实状态。

再来看两段爱好者写的:
“夜色静谧,没有月光,没有一丝的风声,在如此寒冬,我一个人漫步在无人的海边,脑子思绪万千,晴子的脸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浮现在我面前,她似乎在对着我笑,眼睛明亮的如一潭碧绿的泉水,直直透过我的心窝,暖暖的。而后,渐渐透明,消失,寒冷再次侵袭,无法挽留。”
“路上安静的出奇,传闻此一带抢劫伤人者与鬼怪居多,我突发奇想:如遇抢手,我逃不了,而又身无分文,他会不会因为我比他更穷而放过我,如遇鬼怪,此物我生平未见,它什么模样,我甚是好奇,世人常说:鬼与人一样,都会有好坏之分,这又让我想到遇抢手和遇鬼怪哪个更令人可怕,权衡之下,我心底竟选了鬼怪,可能我想自己生平没做亏心事,即使遇鬼怪也会是个好鬼吧!假若,一切都往坏的方向去想,最糟的结果是我死了,别人死我见过,而自己死却不是自己能见到的了。我又想起我对死亡的理解,死了的人将会和死了的人在某个空间,继续活着,如此如此,死亡并不可怕,只不过是离开了生的人来到死的人身边而已。”
第一段,俗了,寒冬漫步在海边,很多人一写情感文章,先得设计一个能够让人伤感的美丽的场所,好像不到海边就不能想起爱情似的。同样的还有公园啊,树林啊,山谷啊……这充分说明一件事,在一个不浪漫的场所是没有浪漫的爱情的,所有浪漫的感情必然在浪漫的场所发生。这是媚俗文学的标准模式,媚俗文学是物质化的,总得要一样东西才能表达爱情的价值。严肃文学从来不会如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可以切入。而且,不会笑,眼睛也不明亮的女孩也可以获得感人的爱情。为什么严肃文学作家总是瞧不上写媚俗文学的,就是因为这些媚俗文学作品总有一种傻里傻气的逻辑。
第二段,废话连篇,好像有什么高明的思想被发现了,写得一本正经,可实际上没写出任何独特的思想来,不过是地摊货而已。这是典型的言之无物,有什么新东西呢,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引用些名人名言呢。我管这些东西都叫文字垃圾,既不能表达独到情感,也不能表达独特思想,表面上一看好像很聪明,其实很傻。
我们再来看看格致的《转身》片断:
“那段日子住在乡下,宿舍以及工作单位都是平房,我的生活中还没有出现楼梯也就没有出现恐惧。恐惧是从楼梯的积尘中衍生出的怪物。它从灰尘与阴暗潮湿中获得了生命后就迅速长大,然后从楼梯上一阶一阶地慢慢爬了上来。从楼梯上爬起来的恐惧是一个高大的黑影,它立在我的面前,张开手臂拦住了我的去路。那是晚上九点以后,微弱的月光将人涂成黑色,而其它物体都反射着月亮的白光。人是吸光的,只有强光才能把人照亮。被涂成黑色的无疑是个男人。我同这个黑色的男人在楼梯上相持了近三十分钟……”
“那是一张让我吃惊的漂亮的脸。前额略宽而且饱满。从楼梯间墙上的小窗透进的月光打在他对光一侧的额头上,还有鼻子的最高部分也被月光打亮,它们形成了整个脸的高光部分。这使他的脸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像雕塑作品从木头、泥坯中突现出来一样。他的眉骨略高,阴影挡住了眼睛,闪动的睫毛却被月光照亮。头发浓密而且卷曲,有一缕已垂到额前,这使他整张英俊的脸又添了一丝温柔。总之,他像我读书时,美术老师放到讲台上的,那尊供我们素描的名为大卫的石膏像。”
格致的《转身》是一个她面对抢劫强奸犯的故事,短短时间内发生的,可她却写出了上万字的细腻的心理体验,这是她的独到之处。她的散文有点小说化倾向,当成非虚构小说读也未为不可。
第一段是她由乡村搬入城市,住上了楼房,可是不久就遇到了抢劫。我们看她呈现的方式,她不直接说事件,而是采用了小说悬念的手法把故事慢慢展开。并且,她不直接说那个罪犯,而是从楼梯给她带来的心理阴影说起。这段描写运用了美术中的阴影表现法,写月光与影子,带有象征色彩。月光是美的,可人心却是阴暗的,这种对比和渲染让文章对人性的刻画呈现了深度,暗喻了人的心理阴暗面。
第二段是她由惊恐到平静之后,她以冷静的口气让罪犯放松,她得以观察对方。结果发现对方长得很漂亮,一瞬间产生了好感。这就完全有别于那种格式化的写作方式,太多的人只写恐惧,只写对方如何罪恶,忘了罪犯也是一个人。这点呢,和莫兰黛的小说《历史:延续万年的丑闻》有相似之处,莫兰黛写一个犹太妇女面对一个年轻漂亮的德国士兵强奸时,除了恐惧之外,也是有好感的。严肃作家和媚俗作家、文学爱好者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人,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他终归是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犯下了罪恶,就把这个人简单地定义为恶魔,定义为人渣,这是不公正的,也是脸谱化的。杰出的作家要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写出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来,简单地看问题,是幼稚,是浅薄。
格致以哄小孩子的手法拍了拍这个男人的头,抚了他的脸,先夸了他,然后又劝导了一番,于是,这个男人放弃了。这个故事中,呈现了对立与和解的可能性,在冲突中,被侵犯者加剧反抗,只会遭到更激烈的侵害。世界上的事,并非通过以暴制暴的行为就能达到目的的。不仅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如此。从甘地到曼德拉,都实现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高明手法,和平手段是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问题的一种最成熟最冷静的手段。
因为现代社会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所以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怀着梁山好汉的英雄情结去看待问题了,许多问题牵连着多方面的利益,只能冷静处理。比如库切,面对殖民史,用了更高明的眼光用审视历史问题,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理性与思想的厚度。

再来看几段爱好者的文章:
“从高中的某个时刻开始,在我笔下总是有一个名字,很熟悉又很陌生的名字,不停地写写画画,不知道曾经画过多少笔画,都是那样一个名字,不知道曾经写过多少字体,也都是那一个名字。在每一本教科书上,在每一个笔记本上,在每一篇日志里。它都存在着,像我的灵魂一样存在于我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章节。”
“突然又哭了,常常在半夜里眼泪滑落,打湿了一边枕头,转过身再打湿另一边!那时候我真的喜欢他,喜欢他的时候他还很腼腆还很害羞,那时候我盯着他瞧的时候他还会脸红,那时候他还不会画画也不会抽烟,那时候他很低调也很随和,那时候他会夸我努力文章写的好,那时候他还不太会开玩笑,每次笑的时候都露出可爱的酒窝,那时候他穿的不时髦也没有打耳洞,那时候我总想每天都看着他每天都跟他说几句话,那时候他的话总是很少也从来不会主动跟我说话,那时候他总是很安静地一个人坐着发呆怎么也看不清楚他的眼神里是什么,那时候他的笑容声音都干净地很透明。”
“每次当我觉得自己卑微到只剩下这个名字的时候,也会觉得恐慌和不知所措,因为在我的生命里,这也许是唯一做过的最执着最认真最符合自己心意的一件事,它是你想丢都丢不掉的。但是我依然会在擦干眼泪的那一刻告诉自己:要学会祝福,学会理解,学会升华,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对自己也对别人善良过。”
第一段,努力地表达那个名字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太刻意了,显得太过了。要知道,感情这东西,往往不是因为每天提起而显得美妙,恰恰相反,而是不经意间地想起时更有味道。突然地想起来,会引起更强烈的感情冲动,如果天天想,情感天天发泄,反而味道会越来越淡薄的。所以作者表达的这种情感不真实,是一种矫情。
第二段,让人匪夷所思,因为作者怀念的是他过去纯洁美好的样子,没有打耳洞,一个男人没有打耳洞。说这么多,那就意味着现在的他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的样子了。这就让人奇怪了,作者到底爱的是纯真的他呢?还是现在这个不大正经的他呢?如果说流泪是为了他变了,所以叹息,伤心,那么也可以这么写。但是,第三段,作者紧接着就写了自己是卑微的,卑微到只剩下这个名字,那就是说,这个名字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高大的。只能说,逻辑性混乱,作者自己也不知所云。更奇怪的是后面,因为作者还在天天想对方,就说自己对别人也善良过,可笑。没有任何帮助对方的实际行动,想想就算善良了,这标准也太低了。照这种逻辑,我也可以对大家说,其实,我每天都想发给大家一人一百万,其实,我对你们善良过的。
这种文理不通的文章就没有在场性,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实体验,而是伪情,胡编出来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周晓枫散文《齿痕》中的几段
“牙疼考验的不仅是痛感的强度,还有耐性的长度,那是混合着的折磨。持续有力的痛感,如同牙冠本身的形状,有个向上突出的多余的锐角。什么都能使那颗臼齿疼,热汤、冷饮、甜食辣物、咀嚼动作甚至是说话时吸入的风,都使它像通上电极般开始发挥残忍的威力。坏牙在我口腔的某个角落,挖开了一个洞──洞口狭小而深旷,有什么掉下去,永远是掉下去的过程,不可触底。很快,牙龈就像即将烂掉的果肉那样摇摇欲坠。牙齿松动的感觉很奇怪,我随时尝到一种轻微的铁锈味儿。”
“的确,我从来不为自己的牙自卑,而且还自得于两颗淘气的虎牙——那像是我作为猫科动物的标志。有的古人类学家认为,用火煮食的起始时间应该在二百多万年以前,其根据是人类牙齿在形状上出现的变化:当时牙齿明显变钝,很可能是用火加工后食物变得容易食用的结果。我喜欢自己的齿锋,喜欢它们的锥形和锐角,似乎保留着某种抗拒进化的痕迹。”
“当然我羡慕那些完美的广告牙,也喜欢巨木雕凿的独行舟上,非洲的黑孩子烈日下耀眼的齿行。可不规整的牙亦有它的生动,比如邻居家的男童,门齿之间有着可爱的宽缝,更见天真。这是不是自恋到轻微的变态?我喜欢在自己的虎口上咬出歪歪扭扭的牙印。即使任性的牙没有排好位置,那又怎么样,那是我个人的印痕、独特的标记。”
周晓枫这篇散文写得是她治牙的经历,不为写治疗过程,只为写自己的理念,生命的意义。
第一段牙疼的描写,很细腻,非常形象,而且也很含蓄。平时说,作家创作前要有情感冲动,可是写作时要克制隐忍,呈现出理性的色彩。周晓枫的这段描写是理性的,牙疼考验痛感的强度,耐性的彻底,理性的表达。你看她的语言带感情吗?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为什么?因为深层次的感情是呈现不出那种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浅层次的才会有相当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果你的文章情感太明显,那就要小心了,你可能写得浅了。
第二段,她的虎牙虽然不美观,但是那就是她,不是别人。那是她的标志,作家敢于呈现真实的自己,是怎样就怎样,是敞亮的。每一个生命,不管有什么缺陷,是美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美的,个性就是美。整形美容表面上看是在消除缺陷,但事实上也在抹杀个性。这就像一些美文一样,表面上很美,事实上没有个性。个性的美是不会掩盖什么的,如果掩盖,那就不真实了。虚假的东西是不美的,所以在场首先就要真实的生命体验。哪怕作者有不道德的想法,也要真实的呈现出来,因为,这就是人性。
第三段,也是个性的表达,表达出了个性存在的价值。人为了什么而存在?不是说吃好的穿好的,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存在。既然生出来,不管长什么样,都是有价值的,就要呈现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人误解了文学中的个性,误认为张扬才是个性,其实不然,隐忍含蓄才是展现个性的最好方式。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个性,凡是张扬的文字,一般都是表达出了个性表层,而不是里层。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通过穿漂亮的衣服,戴与众不同的首饰表现个性,有的人只是通过展现自己的气质表现个性,哪种更高明呢?不言而喻的,张扬个性的人,一旦失去了装饰,穿戴普通的东西,就没有个性了。而气质高雅的人,穿什么都有一种逼人的魅力。
在上面所列举的严肃作家中,每个人都能真实敞亮地表达自我,并且都有独到的审美发现,不是发泄情感,而是以事件为骨,呈现出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存在价值来。每个作家都以介入当下生活的手法,以自由的精神展现了自己的魅力,这就是散文的在场性。
最后,还要老生常谈地说上两句,散文的功夫在散文外,不在于玩弄修辞手段,不在于玩弄文字技巧,而在于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思想的深厚积累。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70楼 发表于: 2014-03-14
 关于散文的思绪(红山飞雪老师)
  
  就像一片雪花,无论如何轻盈、妙曼,落在地上,才能去滋润,去美丽。
  就像一朵花,无论怎样鲜艳、绚烂、芬芳,总会落在地上。因为它是从泥土里生长的,大地才是花朵最美的归宿。
  就像一只鸟,不管怎样展翅飞翔,婉转啼鸣,总归要落在地上。大地是它的家园,是可以将心灵安放的地方。
  散文,是无韵的诗,是讲究韵律的散板。
  散文是如花般美丽,是舒缓有致张弛有度的韵律。
  散文的语言要美,节奏要好。
  而这美的语言绝非是雕琢的华丽,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朦胧的梦。
  语言是妥帖,是与情感的水乳 交融,是思想的深刻,是智慧的闪耀,是可以将一颗灵魂包裹的彩衣。
  语言浅了,情感就淡了。
  散文是要讲究节奏的,如一首乐曲,或疾或徐、或高亢或沉郁、或高山流水、或万壑长风;如一条小溪,潺潺而清澈,在高山峡谷间蜿蜒流动,悠长而舒缓;像汪洋大海,奔腾着、追赶着、咆哮着,浩瀚而雄浑。
  节奏乱了,文字就散了。
  散文的思想是被语言包裹起来的,思想就是散文的“核”。如果思想浅显了,散文就失去了重量,失去了厚度。
  散文的情感是沉在文字的底层的,就像大海里的珍珠,大山中的宝藏,情感是散文的灵魂。如果情感漂浮了,散文就失去了味道,失去了感染力。
  散文的情感和思想应该落在地上,让文字在空中飞翔。这样,文字才会有张力。
  文字是那飘舞的雪花,情感就是融化的水,沉下来,才会滋润大地,万物才会萌发、生长。
  文字是那盛开的花朵,鲜艳、绚烂、芬芳,可终究会凋落;思想是凋零后的果实,是花朵的再生之根。如果花朵绚烂之极却没有结果,花朵再美终是浮萍,那样的美终是虚幻。
  情感与思想根植于土地,文字却可以飞翔在空中,而且必须在空中飞翔。否则,文字将毫无生机。
  文字就是鸟儿,它是注定要飞翔的。但无论鸟儿怎样飞翔,总是要回归大地,大地才是鸟儿可以繁衍生息的家园。散文亦如此,只有将思想、情感沉下来,文字才能飞起来。这样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力。
  你的散文可以是美艳的花朵,优雅而美丽、芬芳而简约、随意而精致,这美丽的花朵可以在空中摇曳生姿,吐露芳香,根却应该深埋于大地中,否则,花朵再美,也无法结出丰硕的果实。
  你的散文可以浩瀚如海,携千里烟波,纳百川之水,纵横吞吐,浩浩汤汤。这大海应该有鱼儿遨游,宝藏埋藏。否则,大海再辽阔,也是一片死水,难以呈现浩荡与深邃,如画般的美丽。
  你的散文可以是高山,那里有万壑松风,山岚飘渺,无限风光;你的散文可以是流水,经原野,过山谷,日夜不息,浅吟低唱。你的散文美不光在文字,更在于情感,在于思想。
  散文的文字应是朴实而典雅,灵动而厚重。
  散文的文字应该是美而不腻,哀而不伤,实而不涩。
  散文的美,在于文字,更在于情感,在于思想。
  情感淡了,散文就无味了。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微草常青

只看该作者 71楼 发表于: 2014-07-21
好贴子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14-07-21
回 微草常青 的帖子
微草常青:好贴子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2014-07-21 13:45) 

谢谢支持!问好。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14-07-21
【写作秘诀】
【写作秘诀】课上学生问刘文典:怎样把文章写好?刘文典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众学生不解,他解释说:‘观’是要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鹤影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14-07-22
关于对联的知识:
第一,是禁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 “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 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 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神州千古秀”==“赤县万年春”。什么毛病啊,很多朋友都爱犯类似的错误,这就就属合掌。同意相对了,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上下联合掌者,
如:
“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第二,忌讳重字:
    这里的重字是指不规则的重字, 例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 看上下联都有世字,这就是不规则重字,是语病 当然还有一种有规律的重字,那就是巧对了,
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 “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 “成道”对“成魔”。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是不可以的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3虚词之就不算同位重字,这一点大家可以不必忌讳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但仅局限于虚词,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上联的不在第三个位置上 下联的不在第五个位置上虽在不同位置,但都用了同一个不字。这就是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
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请注意它和你。它随顺你==你任由它 看起来属于异位重字。但作为对联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允许的。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这叫“异位互重”。


再举一例: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再举一例: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第三,忌不平衡:
    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词性不对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 这里的精神和辉煌,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形容词,显然是犯病了,词性不对


第四、忌是失替:
    何谓失替?就是在一联中平仄不是按照应该的顺序出现 每联的246字应该是平仄平或仄平仄 这个毛病是最常出现的,也是最让我们头疼的 如果成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等类似的情况,就会出洋相了


第五、忌是乱脚:
    就是指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字 仄起平收 仄上平下 其实出律的概念很大,内容很广,这只是其中一项 我们这里说的246的平仄是以七言句为例的 对联的上下联最后一字,上仄,下平,这是铁定的规矩,违背了这个就叫乱脚
比如平平,仄仄,平仄,都属于这类情况例
如:
星垂平野阔
(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
(仄仄仄平平)。
这是正确的例
如:
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注:
    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第六、忌是孤平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五言诗的格律有一个是:平平仄仄平 大家看到这里除了尾音,有两个平,若前面的俩平第一个变仄了,那就是孤平了


如“大日心光遍照”我这样改:大日智光遍照” 孤平也是出律 的一种情况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
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第七、忌是三平尾:
    三仄尾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
一年春作首
(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
(仄仄平平平)。
不管是几字的联,这种情况都是大忌,请大家注意,这也是我们平时常犯的毛病,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最后迎新春三字就是三平了
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 “缘深因厚坐莲台”,
   我这样改可以吗“缘深因厚登莲台”。所以大家在对联的时候要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否则会被行家笑话的。


第八、忌就是上重下轻:
   所谓上重下轻,就是指上下对联气势失调,如同虎头蛇尾
例如:
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万丈红尘谁共我,千秋青史可留名?

只看该作者 75楼 发表于: 2014-08-17
长见识了。哈哈哈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76楼 发表于: 2014-08-17
回 珂珂力农资 的帖子
珂珂力农资:长见识了。哈哈哈 (2014-08-17 15:55) 

喜欢就好。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只看该作者 77楼 发表于: 2014-09-02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运用好了是一种艺术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78楼 发表于: 2014-09-05
写作训练(一)——邓迪思主讲
  写作训练(一)
  
  写作需要天赋,也需要刻苦训练,美国大学普遍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只招收研究生,学制2-3年,美国当代作家大多数都获得了创意写作学位。
  
  天赋对写作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没人能靠灵感写一辈子。就算是天才,一旦开始真正的写作,就会发现,写作是个苦差事,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
  
  从今天开始,我借鉴美国作家创意写作课程中的一部分,并加以改进,适合中国国情,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训练方法。
  
  第一个问题:敏感。
  作家都拥有很高的情商值,天性敏感,或者说神经过敏。如果没有那么高的情商值怎么办?我个人的建议是盯着一样东西,做白日梦,幻想一个让你伤心的故事,练来练去,情商值就高了。如果不行的话,美国作家KathleenSpivack还有一个馊招儿,方法如下:
  
  假如你每天七点钟起床,就改一下,把闹钟定到五点,闹钟一响你就起床。然后打开电脑,揉着朦胧的睡眼,写一个写作方案,用尽两个钟头。天天都要这么做,坚持住,两周后,你会发热、疼痛、无精打采。不要在意,继续,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坚持一年后,你会变得疼痛难忍、想入非非、自我怀疑,神经极不正常,那么,恭喜你,你练成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用余生开始真正的写作了。
  
  第二个问题:真实和胆量
  作家要写出真实感,如果你已经开始写作了,慢慢地你就会发现,真实是需要胆量的。你说,你很有胆量,你敢批判社会。不错,有点胆量,但胆量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人最害怕的不是面对别人和社会,最害怕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天底下,没几个人敢如实地一丝不差地写出自己来,多少都有遮掩。
  
  你不信,好,那咱们开始一个和真实相关的训练。
  
  第一个训练方法:写一篇文章,写你生命中第一次接触性的时候,或者第一次做爱的时候,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性经历,越真实越好,要逼真地写出你的心理活动,不要隐瞒什么。
  
  我告诉你,就算在美国,很多作家也不敢这么写,害怕被人看到。但是,这是挑战你的心理障碍的最好的方式,要勇敢地写出来。放心,我不收作业,你自写自看,做好保密工作,加个密码什么的,不要让别人看到,包括家人在内。切记一点,一定要真实,非常真实。可能你会脸红,你有些话说不出口,要克服这些心理,一定要写出来。你记着,性是窥探人类灵魂的一把钥匙,只有写出来,你才能懂得自己。大作家是不会避讳性这个话题的,所以西部作家副总编梅纾说,伟大的文学多是通奸文学。
  
  第二个训练方法:回想一下你曾经干过的坏事,说过的谎言,产生过的邪恶念头,或者你的缺点,人无完人,人嘛,总有恶的一面的,人就是一个善恶共存的矛盾体,如果你认识不到这点,说明你还不懂得生命。
  
  然后你把你的心理过程写下来,要真实,并且要分析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那么想?一般的情况下,人总会找许多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但是,你不要这么做,你要当个法官,自己审判自己。对自己无情一点,就能找到生命的密码。
  
  第三个训练方法:找一个你最爱的亲人,父亲、母亲、或者爱人,其他的亲人,总之是你非常爱的,喜欢的。然后回忆一下,有没有和他们发生冲突,或者一瞬间对他们产生厌恶之心,或者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
  
  一定会有一种,不要说没有。写下来,真实地写下来。多数人写父母都是写父母如何爱自己,如何伟大。我不希望你这么写,而是要写缺点,写不好的一面,只要是人,不是神仙,必会有不好的一面。你敢写吗?要写的,必须写。
  
  这三种训练方法,在写的过程中,大家都会顾虑重重,我们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挑战心理极限,只有过了这一关,你才能练出敏锐的观察力,你才能深刻地剖析人性,否则,你的写作始终维持在一个浅层次上,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当然,在真正的作品中,不一定要你这么写,但练习时要这么练,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人性,透彻地了解人性,从而在塑造人物时有更为复杂的思考。这就像画家练习人像,要看骨架,画裸体,你必须看到人赤裸的一面,灵魂中赤裸的一面,你才能塑造一个真正血肉丰满的人物。
  
  这三个训练都不要大家交作业,因为国情不一样,但是在美国的创意写作课程中,作业是要交的。所以,大家有没有练出来,到底真实不真实,我无法知道。这只有大家自己判断了,你记着,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像狠狠在你心上扎了一刀,很疼很疼时,那才叫具备真实性。能不能练成,就看你自己对自己有多狠了,你下不了狠心,就别说我的训练方法无效。
  
  第三个问题:可能性。
  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探索世界存在的无限种可能性的,抛开大众媒体宣传的那种所谓的真理,而去发现这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
  
  你要老是人云亦云,那你就发现不了事实真相,就算是批判社会的,有些话你也不要全信,而那些批判者,你也不要把他们全当成好人看待。就算一些官僚因腐败而进了监狱,他的犯罪活动也是事实,但你依然要从他身上发现可爱的一面。一个作家,要比常人多一双眼睛,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训练方法:找一则新闻,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弄明白基本事实,材料越多越好。然后仔细阅读,找出其中不那么确定的,值得怀疑的几点,发挥你的想象力,看看还有多少种可能性,来解释这一现象。
  
  比如,新闻上说,一个当官的,检查水灾灾情时,因鞋子名贵,怕沾了水,所以让下属背他。
  
  然后你就想,这是真的吗?世上真有这么蠢,这么张扬的官吗?有没有第二种可能性呢?你可以这样分析:可能性一,故意陷害,这是事先筹划好的,本来当官的不愿意让背,但下属极为热情的非背他不可,他不愿意冷了对方的好意,结果上了套。
  
  可能性二:因为水很大,而他缺乏锻炼,脚下一滑,崴了脚,疼痛难忍,背他的是他的铁哥们儿。但这一幕无意中被记者拍到了,于是演变成了另一个版本。
  
  还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很多,我只是举两个例子。然后你选择其中一个可能性。进一步发挥想象。
  
  比如你选择了第二种,你要分析,为什么他会同意他的铁哥们背他,不忍一忍疼痛呢?然后发挥想象,在几年前,他帮过他的哥们,他哥们一直无法报答,今天通过这点小事来还一点情谊。兄弟之间的感情是说不清的,总之他心头一热答应了。
  
  再进一步想象,他的哥们说了什么样的话,让他无法推却?编出一段话来。
  
  然后,再进一步,你虚构一下他们当官之前的友情,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又一起上了大学。你虚构一些情景。
  
  但是,人无完人,他们之间有没有发生过冲突呢?肯定有,你再虚构一个冲突,展现出人性的恶。然后再虚构一个场面,让他们和解。
  
  最后,新闻登出后,他们会是什么反应?想几种可能性,选择最能表现人性的一种来写。
  
  总之,可能性就是不断地分析,一步步地追问,淘汰价值不大的,选择真实感更强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因为你无法调查,你写的是艺术的真实,只要看起来逼真就行了,只要写出人性的深度就行了。
  
  写作不是单凭感性写的,你也得有福尔摩斯般敏锐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要有理性的一部分,在写作中,以感性的方式写完一段话,还要用理性来检查它的真实性,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完成的。
  
  第四个问题:想象力。
  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没有想象力,你就飞不起来。不要把脚总踏在大地上,虽然真实,但那样写你只是复制生活,肯定缺乏艺术的味道。想象就像炒菜时用的盐,没有盐的菜,能好吃吗?
  
  哪怕是在一篇纪实文学中,或者一篇散文中,也要适当地运用想象力,通过联想的手段拓展作品的宽度和灵气。
  
  关于想象力的练习,美国作家KatherineA.Vaz,有一个白板实验。
  
  你要找一个安静的时间,不要让人打扰你,你也不要看电视,电脑,杂志,不要读书,一定要安静,让心中浮躁之气沉淀下来,变得透明。
  
  克制住创作的冲动,不要去构思什么作品,而是让你的思绪漫游,保持轻松的状态,回忆,看到某件东西,想起一句话,反正都是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你把这些东西都写下来,别管它是什么,哪怕是极不合逻辑的一句话,也要写下来。
  
  不要因为想到自己害怕的事就停止下来,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让现实中的俗事打扰你的漫想状态,你就想胡思乱想,像在汪洋大海中游泳一样。
  
  自由联想中带来的很多形象看似无意义,实则是有意义的。卡夫卡说:“依旧坐在桌边,用心聆听。你甚至不用听,只要等待。甚至不用等待,只要学会安静、静止和孤独。世界就会无拘无束地把它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你的眼前。它别无选择,它会匍匐在你的脚下欣喜若狂。”
  
  这种练习只要有条件,就经常做。
  
  下面我们再来一个想象力的练习,这是由美国作家DebraSpark提供的,请大家从下面两个题材中选择一个,写一则短篇故事:
  
  1、从天而降的鱼。
  
  2、草坪上有一块牌子:“诚征太太,有意请进。”
  
  发挥你的想象力,让故事丰满充实起来,并且给读者一个可以信服的理由。这个要交作业的,请大家写一写。
  
  还有一个练习,是LaurieFoos提供的,练习了超现实主义的想象,方法如下:
  
  找三个朋友,各自迅速写下一个词,这三个词必须非常快的写出来,不要思考太多。
  
  第一个词,是一个动词,表示正在进行的事情;
  
  第二个词,是身体的一部分;
  
  第三个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
  
  比如,摘草莓、眼睛、椅子。
  
  然后把这三个词放到下面的语言格式中:
  
  经过一天的“正在进行的动词”,一个人发现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一个无生命的物体”。
  
  套用一下我想的词,就成了:
  
  摘了一天的草莓,我的眼睛变成了一把椅子。
  
  很奇怪的语言,可你别管它是什么,别管多怪,反正你得写一段话,让这无逻辑的话变成具有可信度的,可以解释的。
  
  大家试着练一下。
  
  好,今天我们的训练先到这儿,下节课接着训练。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