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68975阅读
  • 122回复

[心情随笔]【191写手、编辑交流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韮禾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3-04-15
感谢兮姐提醒,以后会注意了
离线梅乌云娜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3-04-15
乐于助人
离线谈笑间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3-05-19
回 阿兮 的帖子
阿兮: 
  微型小说兴起的原因首先是时代需要。现代化建设加快了生活节奏,读者要求阅读短文,这就出现相应的文学形式。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短篇小说越写越长,作为对“长”的针砭,出现开拓新文学领域的“微型小说热”。
  
  不少人想写小说,但找不对路子,绞尽脑汁也 .. (2013-01-14 15:04) 

支持兮姐,支持原创!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3-07-10
Re:【191写手、编辑交流帖】我想与坛主阿兮交流我的征文
我看了191农资人论坛上征文通知,于是心血来潮,写了小小说类的《四人说梦话农资营销》。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因为我的擅长,用别人的口气,写出自己的想法;巧设埋伏,连窜着故事情节。在这篇文章中,赵钱孙李的梦是散了点,但他们是不同层次的梦。我也用“四冷四热的菜”也寓意着梦的来源,“大鱼吃小鱼,小鱼小虾”就是竞争下的产物,小噜口这道冷菜,就是基于这个。同时还因为我不是真正意思上的农资人,只不过我的工作与农资人有点关系,可以看出农资人的有关想法,特别是农资经营终端人的希望,也就是他们的梦。
今天,我对阿兮谈我的征文,目的是为我找点人气,可以说是三谈我的征文。也许阿兮看到题目会反感,认为191论坛的当家的很多,为什么要选择她。但她看过文章以后,会觉得我重视她的评论,赞赏她的观点,也佩服她的文采。
“梦想照进现实,大趋势下农资人未来的梦该怎么勾勒,需要认真思索了。”这是她对我征文的评论。是的,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是所思的根源,梦又是对现实的思考和应对。在转型时期的现在,国家领导人果断地提出了“中国梦”,不仅得到国人的响应,就连美国人也说:“中国梦和美国梦是一样的”;韩国领导也讲:“韩国梦和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我想“一样”和“一脉相承”的基础,就是国家的复兴。大趋势下农资人需要思索和勾勒未来,我想这也是191论坛征文的目的。论坛里有不同性质的农资人,学者、农资媒体人、农资经营商、农民以及技术服务人员。就职业来讲,我应该写技术服务人的梦想,但是我却看到该论坛服务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农资经营人员,因此,农资经营人员的梦应该是主角。在这些主角中,我选择了零售商,选择了经营肥料、农药和种子的零售商。作为商人,他的梦想就是利益最大化,作为农资零售商,他的梦想就是通过对农民的服务产生最大的利益。我在《走在十字路口》上分析了变化的农业给他们造成了影响,这次我在《四人说梦话农资经营》上通过小赵说梦提出了应对,坐在“沙发”上的朋友稼圃农资经营部评论到“你做了农场主”,实际上他看到了表面现象,为了保证销售数量,稳定供货渠道,有的零售商不得不包田,自己来消耗农资,我这样的写法是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不良的影响。对经营肥料的小钱,只是想说明扩大经营项目来充实自己;对经营农药的小孙,只是想说明增加服务项目,提高销售量;对于经营种子的小李,只是想说转变经营品种,减少有关纠纷。至于如何做大做强,小赵的梦就是联合,就是成立合作社。
不同层次的人,由于认识水平高差,他的理想即梦也就不一样。也许已经做强做大的人,他们的梦是经营管理的模式。
最后,用阿兮的腾讯微博做结尾:“有没有人爱,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
1条评分农币+51
阿兮 农币 +51 每个人的梦想都是值得尊重的,哪怕再朴素平实的梦。做一个有梦的农资人,共同擎举起我们共同的农资梦,加油 2013-07-10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3-07-10
每个人的梦想都是值得尊重的,哪怕再朴素平实的梦。做一个有梦的农资人,共同擎举起我们共同的农资梦,加油
离线莫问芳名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3-07-18
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还有这么多自己不知道的
离线梅·玉林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3-08-29
回 阿兮 的帖子
阿兮: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
  2.没有“安祥”这个写法。“安详”不能写作“安祥”。“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翔实”。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 (2013-01-14 14:12) 

很好,值得学习!
离线rcfxzyp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3-09-26
    这个贴子很是有引导作用,一个论坛需要一位或者几位热心的班主来操持。而商友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跟随者和主角。在这个贴子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有关论坛性质、写作、排版、如何互动等的东西,如果论坛是一艘航船,那么这里就是灯塔。我也注意到191的论坛,文苑和营销是比较活跃的。这与斑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一楼关于文字的叙述很有教益,愿意看到更多。
销售中国好肥料,致力土壤改良。任川飞 15034054210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3-09-26
回 rcfxzyp 的帖子
rcfxzyp:    这个贴子很是有引导作用,一个论坛需要一位或者几位热心的班主来操持。而商友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跟随者和主角。在这个贴子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有关论坛性质、写作、排版、如何互动等的东西,如果论坛是一艘航船,那么这里就是灯塔。我也注意到191的论坛,文 .. (2013-09-26 21:10) 

会的,期待这里也是大家互相交流的一个阵地,互相切磋,共享。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3-09-26
小说创作基本知识  南山闲云
 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是基本知识哈,已经有小说创作一定基础的朋友没必要浪费时间。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小说。
  
  什么是小说呢?好像很容易,却又不好说清楚。有人说小说就是讲故事,也有人说小说是小事慢慢地说。我觉得都有道理,起码,小说区别于散文的一点是要有故事的。
  
  一般来说,眼下的小说主要分长篇,中篇,短篇。专家说长篇写命运,中篇写故事,短篇写人物。有人说长篇很难写,其实越短越不好写,短篇是最难的。因为短篇既要照顾故事,还要突出人物,还要营造氛围。
  
  其实小说就是讲故事——用文学的手法讲故事。故事讲的文雅了,是严肃文学,故事讲的通俗了,是通俗文学,简单的理解。
  
  那么,怎么写小说呢?我们开始讨论。
  
  第二个问题:小说的主题。
  
  小说必须是要有主题的,而且主题要鲜活。写小说的时候作者的心里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有的作者问了,我们曾经批判过主题先行,为什么要求我们还没写的时候就先想主题呢?
  
  所谓的主题先行,原本是指新闻中的写作,记者带着主题去挖掘新闻,往往失去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在小说和散文中,作者必须要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试想,一个小说,你写了半天,谁都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读者怎么看?看了以后有什么用?新作者写完后经常会说我写的人性!!!请注意,好像任何题材都能往人性上拉,但是,人性最不好挖掘深刻。我们随便的就说在写人性,什么样的人性?有没有代表意义?那么,怎样才算对人性挖掘的深刻呢?想一想鲁迅在塑造阿Q形象的时候,只需要一句话: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深刻的人性是典型的,是骨子里的东西。儿子打老子,一句话,挖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也被后来的我们称呼为阿Q精神。
  
  所以,在你写小说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地想故事,要知道你想说什么。没有深刻主题的小说,编辑一般是不会用的。
  
  第三个问题:讨论小说的结构。
  
  小说是文章,是文章就有结构问题。很多初学作者对小说的结构头疼。其实小说的结构比散文简单,甚至简单得多。说白了,小说的结构就是把故事讲完整。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法开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布局,起码要把故事讲完整。
  
  怎么讲故事呢?每个人写作有每个人的习惯,我的习惯是先想好结尾,然后在我感到最好下笔的地方下笔,也就是把整个故事随便切一刀,从断面处下笔。往往我写的小说在动笔的时候只有一个结尾,中间和开头都没有,都是临时创作。你想到一个生动的结尾,想到这个结尾涉及一个鲜活的主题,那就写吧,这是短篇,甚至中篇的写法,但不是长篇的写法。
  
  不会有作家把一个小说构思到完全背下来,一般是边写边构思,那些符合故事要求的细节是在创作想象出来的,是作者平时生活的积累,在写的时候像火花一样爆裂出来的。结尾就是一个目标,开了头,朝着结尾走,我是这么写。
  
  这么写有结构吗?如果说有,那是评论家给安上的,其实小说的结构就是把故事讲完。
  
  你写完小说或者散文后,每一句,每一段都要斟酌,试着删去一段,看对文章有影响不?如果删去了没影响,那么这段是多余的,多余的字一个都不要。如果这段你不删,编辑就会把你的文章扔在一边。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在推动文章朝前走,而不是原地踏步。
  
  第四个问题,我们讨论小说的语言,中短篇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绝对不是大白话,你即便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也要写出特色。
  
  那么,小说的语言要有什么特色呢——要求有味儿,所谓的有味儿就是把人带进去。就是给读者制造一种情绪。他一读你的小说就产生一种情绪。这个情绪也许是悲伤的,也许是淡淡的哀愁,也许是孤寂。在读者的脑海里有你描写的场景,你的文字会给读者带来电影的感觉。
  
  那么小说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有什么区别吗?小说的语言对语言的韵律要求更高。也就是小说的语言是和音乐一样的,有韵律,有味儿,这个韵律就是味儿。还有呢,小说的语言一般是动态的。散文的语言静态的多。
  
  比喻下一段文字,大家看是小说还是散文。
  
  
瘸五爷起来,揉着眼走到沟边,一泡尿泚出几十丈,把一串清凌凌的珠子向沟底甩去,痛快,然后就开始吼。瘸五爷嗓子宽厚、嘹亮,引得群山一起回应:“哟——嗬——”,“哟——嗬——”。
  
  大概谁一读也知道这是在写小说吧。因为这是动态的。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当中,大量的是动词。多用动词,使语言呈现动态,一般是小说的一种技巧。散文适合静态描写,而且允许议论,小说是严禁议论的。所以,小说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如果在写小说的时候慢慢地叙述,那么也要叙述的细致,细致到刻画入微。
  
  比喻这一段描写:“
日子像钟摆,不紧也不慢,想起来看一眼,它在那儿晃着,忙起来顾不着,它也在那儿晃着。有的时候,壮儿妈有点儿烦它,总那么晃晃的,不叫人踏实。停了它吧,又是家里的个动静,还按时报点儿,而且那种晃荡劲儿里也透着一些别的滋味儿,给一阵子一阵子的寂寞加了作料,想了又想,还是不能停。‘晃吧,日子就是这么晃来晃去的。’壮儿妈依旧每天给座钟上弦,听那上弦的声音。”
  
  细不是所有的都细,没用的细节一个字不写。
  
  第五个问题;小说的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人物,是小说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人物一定要活。怎么活?就一句话,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李逵不可能做出宋江的事,宋江也不可能干出李逵的勾当。好多初学者写小说,洋洋一两万字,里边的人物全都一个样,而且对话连着对话。
  
  千万记住,不要轻易是用人物对话,人物的对话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在现代的小说中,许多作者淡化人物对话。高明的作者在对话上总是让虚伪的人说虚伪的话,一句话就露馅。
  
  比喻小说《对花枪》的两段:
  
  刘五更做出决定以后立刻行动,他装了一碗肉,羊头肉。死羊的好肉他没舍得吃,全送了肉铺,只把头蹄下水煮了,还没吃完。刚想动身,突然想起不应该直接去找五爷,应该去找小诸葛,请小诸葛给说和说和,比亲自去找五爷有面子。再者,死羊的肉不能给老五,老五贼精,再从羊肉的问题上抓他什么把柄受不了。刘五更为能想到这一层高兴,他也不是凡人,别他妈的谁想摆弄谁摆弄。
  
  端起肉,刘五更又往嘴里送了一块,感觉这是吃小诸葛的,不吃白不吃,不能都便宜了小诸葛。没想到,肉一进到嘴里就塞了牙,弄得几个牙缝腻腻歪歪不舒坦。他只好先放下肉,到院子里折了个树枝,掰尖了剔牙,剔出满嘴的肉渣,呸的一下吐出老远,仿佛吐出了满肚子的气,朝着五爷,也朝着所有的人。
  
  刘五更端羊肉去送礼,羊肉肯定是他自己自家的,端起后又吃了一块,心想是吃小诸葛的,不吃白不吃。
  
  刘五更的形象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刘五更这样的人办刘五更这样的事。时刻牢记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做什么事,刻画人物的时候,所选取的细节才会生动。所以,小说的人物刻画就是作者设计人物的生活细节,设计人物的对话。这些细节哪儿来呢?这些细节哪儿来呢?关注生活。
  
  细节是作者生活的积累,我们每一个作者,对于小说的故事是可以虚构编造的,但是对于生活细节是不可以编造的,只能是积累。主要人物要重笔,这是常识。
  
  你有了好的故事,有了生动的语言,有了鲜活的细节,这个小说肯定是好小说。
  
  最后,我想谈谈初学小说的忌讳。
  
  初学者最忌讳的两条:
  
  第一条是滥写或写不完。
  
  滥写就是废话连篇,老太太裹脚布,写完后还自鸣得意。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文章没有意境。
  
  写不完是没有耐心。写小说就是盖楼,要一点点垒,要有耐心,尽量不要一次写太多。一次一万字不是严肃文学的写法,那是网络文学,因为你一次写的太多不可能有大量新鲜的细节创作出来。写一两千,放一放,后面肯定有变化。
  
  
第二条忌讳是不要不会走就跑。
  
  好多年轻作者一开始就玩后现代,玩拉美文学。说什么是探索的。我说那不是探索,那是瞎闹,先学会基本的,等到小说的要素深入了骨髓,等到你的小说真正融入了价值观和人生观,你才有资格玩超现实主义。连走都不会,你跑不怕摔吗?编辑不会认可你的探索,和开车一样,连方向盘都没摸过,上去就想玩儿飘移,不出事故才怪。不练好小说的基本功,超现代的理解不会到位。
  
  以上基本知识,供小说初学者参考。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3-10-09
学习一次语文啊,兮姐辛苦了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3-11-03
“的、地、得”用法小析
— (阿兮) 执行 帖内置顶 操作 (2013-11-03 12:44) —
  “的、地、得”用法小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例句分析,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的、地、得”用法不同,意思有别
  
  “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比如: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象和像
  
  汉字中,有些字的发音、写法和意思相近或相同,但又有细微的差别,人们使用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象”和“像”在有些报刊杂志和教材中用法就不一致,这个问题和汉字简化有关。
  
  汉字简化以前,这是两个不同的字,虽然它们的读音完全一样,但意思不同,各有各的用法。
  
  “象”的第一个含义指哺乳动物——象,如:大象、非洲象、印度象、象牙等。第二个含义是形状、样子,如:形象、景象、印象、气象等。第三个含义是仿效、摹拟,如:象形文字、象声词、象征等。
  
  “像”的第一个含义是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如:画像、雕像、塑像、像章等。第二个含义是相似,如:他两个长得很像,如同一个人。第三个含义是比如、比方,如:箭像雨点一样落在船上。第四个含义是好像、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像”字有这么多含义,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第一个“画像、雕像”的意思,这是因为《现代汉语词典》是在1964—1968年期间出版的。1964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简化汉字总表》。在这个总表中,“像”是作为“象”的繁体字出现的,但注明“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像’字”。所以在此之后出版的词典仍保留了“像”字,但是只有第一个含义,也就是说,只有在涉及到“人像、画像、塑像”等情况时,才用“像”,其余都用“象”。在1964—1968年间出版的工具书和印刷品都是根据这一原则,教材当然也不例外。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使用中感到有些混乱,还不如原来那样好,比如说“他很象他哥哥”,按1964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总表》的规定,应该用“象”,但是从语义上分析,与人的模样不无关系,似乎用“像”字更贴切,也更加合理。如果就这一种情况还不算难办,问题是还有“这件衣服很象我那件”“这种水果很象梨”“这儿就象我的家”之类的句子,从语法结构看,与“他很象他哥哥”相同,但语义与人物无关,那又该用哪个呢?没法说清楚。所以后来经专家学者研究讨论,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汉字总表》时,对个别字作了调整,其中就包括恢复“象、像”的原状,“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
  
  但要把所有的书籍教材中的类似情况全部更正过来,一时还来不及,估计这种新旧交替的情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希望大家在使用时严格注意这两个字的区别.
  
  “象”和“像”的用法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如“大象”。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
  
  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4.好像、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3-11-15
这个棒极了!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3-11-20
刘亮程散文写作风格介绍的(转自南山闲云群空间)

  在开始讨论刘亮程的散文写作之前,我想先说说自己对散文写作的一个观点。在我看来,散文被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是有些片面的,这样的区分方式在服务义务教育时,像学生作文一样呆板无趣,现在应该推翻这种区分方式。而且随着散文写作的多元化,这些内容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所有的散文写作都是为了叙事,情在事中,如果没有事的成分在里面,情则无所依,散文也就变得大而空、毫无意义了。
  
  在这里我认为在当代文坛中,散文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是诗歌化的叙事方式,因为诗歌产生的历史要比散文早很多,所以很多散文作家都是从诗人转变而来,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刘亮程,以及雷平阳、耿翔、第广龙等,耿翔将在后面有详细的介绍,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工于诗歌,最终成于散文,所以散文作品像诗歌一样充满张力,语言灵动、思维跳跃度大、思想深刻。第二种是小说化的叙事方式,主要以王安忆、迟子建、东西、张炜、韩少功和史铁生等为主,他们的语言特点是平稳流畅,一如小说的条理清晰,引人渐入佳境。第三种是杂文化的叙事方式,嬉笑怒骂,尽在文中,引经据典,全然天成,这在台湾等地比较流行,如龙应台、李敖等,以及大陆近些年流行起来的韩寒、冯唐等,这类叙事的鼻祖还是要算鲁迅先生,大家应该明白鲁迅先生杂文写作的艺术,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在今天的讨论中,我要具体和大家分享的是散文的诗歌化叙事方式代表刘亮程,以及他的作品欣赏。刘亮程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一位作家,而且不像一些乡土作家的一日游式的来写作乡土散文,刘亮程有他生活和劳作的影子在这片土地上。虽然他经常和一个闲人一样,肩扛一把铁锨,在好端端的地里挖一个坑,用来改变兔子的行走路线,或者在一堆急行军的蚂蚁面前观察上一下午。在刘亮程的血液里,流淌着天然的乡土味道,进而成为诗歌成为散文。其实刘亮程是一名诗人,虽然他的诗歌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要比他的散文集问世较晚,“农机配件门市部卖掉之后,我开始专心写诗,计划写一部万行长诗,主要是关于天空,关于云以及云朵下面一个村庄的事情。写到不到一千行,我扔掉诗稿进乌市打工。我的诗人生涯从此结束了。我在乌市打工期间,把我写完没有写完的诗全改成散文。”(《飞机配件门市部》)虽然没能以诗人的身份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但是刘亮程是作为诗人开始在自己的村庄里出现,后来这部由诗歌改变而来的《一个人的村庄》,让刘亮程真正轰动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
  
  其实我第一次读到刘亮程的散文是在《天涯》杂志的一本散文选集里,选集名称就是《剩下的事情》,这是刘亮程颇负盛名的一篇散文作品,也是《一个人的村庄》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由此开始我注意到刘亮程其人其作品。后来我买了这本书,开始通读《一个人的村庄》,走进刘亮程的村庄。“我写了这个村庄的草木和动物,写了风、夜晚、月光和梦,写我一个人的孤独和快乐,希望和失望,还有无边无际的冥想。”(《向梦学习》)
  
  有人说刘亮程写作的是一个大命题,关于人和自然,人和牲畜,以及人和整个农业社会如何进退的大命题。其实刘亮程只是刘亮程,他只是将自己在这个村庄里看到的、听见的、梦见的,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而已。所以,在读他的文字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好恶评判,这都无可厚非。我所描述的,是我认为意义上的刘亮程,当然,大家心目中肯定还有别样的刘亮程。
  
  一、哲学式的思考和诗歌化的语言
  
  这是一个位于新疆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刘亮程写这个小山村的时光,写人和牲畜共生的岁月,这个小村庄就是他的宗教,就是他思考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我不知道这个村庄,真正多大,我住在它的一个角上。我也不知道这个村里,到底住着多少人。天麻麻亮人就出村劳动去了,人是一个一个走掉的,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里,谁也不清楚谁在为哪件事消磨着一生中的一日。”(《黄沙梁》),就是在他笔下这样一个一个他始终没能看清楚的村庄,最终还是让他看出了这个村庄的一些端倪,掌握了村庄的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夜晚走在村里,凭土地的颤动我就能断定谁家夫妻正在做 爱事,谁家男人正往地上打桩、墙上钉橛子。”
  
  所以睿智的刘亮程不仅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看待村里的事物,有时候他还会站在驴的立场、蚂蚁的立场或者狗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些朴素的乡村哲学。“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你敢说张三家的狗不认识你李四。它是叫不上你的名字—它的叫声中有一句话就是叫你的,只是你听不懂。”“人忙急了会不小心钻进牲口棚,牲口也会偶尔装糊涂走进人的卧室。看上去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会认成一种动物。”“在人身边活下来的,却只有这群温顺之物了。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人畜共居的村庄》)
  
  他在《剩下的事情》里写:“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这样的语言就如诗一样,流入读者的心田,也让我们成功新思考,成长对于我们的意义,和我们渴望成长的迫切心理。在这样一座寒风吹彻的小山村里,能够快速成长,不论对于一棵树、一株草还是一个人,都是多么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他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人生最后的路程,写人生最终的那段孤单历程,虽然着笔不多,但是让人思考没有止步。所以,很多人称呼刘亮程为乡村哲学家。他只是一个农民,但是从大自然的熏陶里洞悉了一切,所有的世道轮回,何尝不是这么回事呢?
  
  “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好像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刘亮程就是这样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的作家,在给后人讲述着自己的一辈子的领悟,寒冷在他的笔下成了一种具体的美,深厚而让人绝望。在《寒风吹彻》这篇散文中,写到他曾将一位老人领回家中,以炉火温暖了他。但第二天还是发现那位老人已冻死在路边的荒野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都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这一炉火,对这个寒冷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刘亮程不但在自然界发现朴素的哲学和美学,而且在一些家畜身上也有所发现。在《狗这一辈子》里,刘亮程开头就写:“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人活着不容易,一条狗活着也不容易,但是人的不容易,有时候甚至超过一条忠实的狗。他在这篇散文里写,肯定会有一条在暗夜里行走的狗,“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这样充满淡淡忧伤的词句里,让我们回味的不仅是狗的忠实,更是对一种逐渐远去的农业文明的追忆和思考,具有深层次的哲理。
  
  狗这一辈子,其实在很多方面映衬的是人活着的艰难和不容易,在这个世界上,人与其他动物无异
  
  刘亮程的漫不经心和慢脚步的生活,让他能够看见、能够听见,发生在这个村庄里或者村庄上空的一切事物。包括一棵树的死活。“树不害怕死是在树长空心以后。树觉得死就在树的身体里,跟树在一起。树像抱一个孩子一样,把死亡的树心包裹着。后来死亡越来越大,包不住了,死亡把树干撑开,蚂蚁进来了,虫子进来了,风刮进来雨淋进来。”(《大杨树》)虽然看似是描写一棵杨树的死亡过程,其实何尝不是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里,面对死亡时的淡定和从容呢?
  
  二、回归式的思考和蒙太奇式的表达方式
  
  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陕西作家,与刘亮程比较类似,也是诗人出生,他最富盛名的是诗文集《马坊书》,但是近两年来,他的两篇散文却让当代文坛为之一震,那就是发表在《花城》上的《母亲本纪》和发表在《美文》上的《父亲本纪》,从提法上就是新颖的,用《史记》五体例之一的本纪,用一种追溯生命式的编年体手法,来复原和再现母亲以及父亲,在这个名为马坊的小村庄里,他的父亲和母亲卑微而又有尊严的活着,他们在这里劳作,任劳任怨,尊重大自然的每一个生灵,敬畏与人共生的每一个生命,最后也像这些动物、植物们一样无声得死去。耿翔刨开皮肉见骨质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也感到阵阵疼痛,思考在这些看似朴实而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命题。因此,耿翔的散文读来让人感觉非常有硬度,并且在散文书写中加入了无尽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刘亮程对村庄的解读和描述也是一种回归和复原。刘亮程曾在散文写作中指出,自己的童年其实是不幸的,并不幸福的,在他后来回首去看的时候,发现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于是他开始虚构,虚构一个闲人,“我塑造了一个自己,照着他的样子生活,想事情。我将他带到童年,让他从的小时候开始,看见我的童年梦。写作之初,我并不知道这场写作的意义。我只清楚,回忆和做梦一样,纯属虚构。”(《向梦学习》)
  
  刘亮程的回归不仅是精神的回归,有时候也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回归,“我突然出现在村子中间的马路上,晕晕乎乎,仿佛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年,这一刻突然看见—一个长大的、正在老掉的自己,站在马路上,一副茫然的样子。”(《一个人回来》),他在《走近黄沙梁》一文中写:“我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回来。二十年前,当我坐在装满旧家具和柴火木头的拖拉机上,看着黄沙梁村一摇一晃远去时,我就想到了我还会回来。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对我的一生有多大意义。它像做一件泥活一样完成了。在我像一团泥巴可以捏来塑去的那时,它把我顺手往模子里一扔,随意捣揉一番,一块叫刘二的土块便成形了。”、“但我知道一个村庄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尽管一个人可以把一生耗费到村庄。”刘亮程在《有人死了》中写:二十年了,我没吃这片田野上的粮食,没喝这片土地中的水,没吸这片天空里的气,因而对这里的事情一无所知。我带走了我熟悉的,这个村庄里的一切,在我离开的那一刻停滞了。我只知道以后发生了两件事:有人死了,有人出生。
  
  这样的章节还有很多,刘亮程在重塑一个村庄的故事之后,也不忘再一次去重建和复原这一荒芜的家园。
  
  另外,在散文写作的诗歌式叙事中,有一个常用的技法,那就是蒙太奇表现技法,其实也就是散文写作中常说的“形散意不散”,更是诗歌写作中高屋建瓴的发散性思维。在刘亮程的散文写作中,能够通过一件事、一件物,然后将之扩展到另外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更为奇妙的是,他可以将两个并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让人叹为观止,其实这也是得益于刘亮程这个闲人对村子事无巨细的观察。
  
  在刘亮程的第二本散文集《在新疆》里,有一篇名为《先父》的散文,他这样写:“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费劲得喘气。看着他弓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很多作家都会写自己的亲人,或者通过各种故事,或者通过一些生活情节,但是刘亮程却是靠自己的心,来把有父亲的年月进行人为剪辑,从而形成他特有的关于父亲的记忆。这个父亲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通过父亲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又是一种回归式的思考。“可是现在,谁会安排我去干一件事呢。我终日闲闲。半生来我听过谁的半句话。我把谁放在眼里,心存佩服。”刘亮程写,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展示给自己老年的先父,让他的思考渐渐衍生到每一个与之有关的细节。“可是,没有一个叫父亲的人,白发飘飘,把我向老年引。我不知道老是什么样子。我的腿不把酸痛告诉我。我的腰不把弯曲告诉我。我的皮肤不把皱纹告诉我。我老了我不知道。”
  
  刘亮程会带领着你,跟随着文字,向着跟深处的思维进发,这种过程是美妙的,让人着迷的,而不是反感和说教式的。在散文名篇《大杨树》里主要描写了村里一棵古老的杨树被砍倒的过程,但是在考究的叙事过中,刘亮程却将村里的三个厉害东西,即钢板斧、老乌普家的绳子、会计家的锅搬了出来,虽然只有钢板斧与本文的叙事有关联,但是刘亮程却又写出了绳子和锅的来源以及在村里的重要意义,无疑是对大杨树这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一种反衬,然后又用近乎迷信的方式,交代出了这棵大杨树对村里人的意义,但是大杨树最终还是没能脱离被砍倒当做劈柴的宿命。“树倒了。老额什丁仰头望着树刚才站立的地方,空荡荡的,大杨树把这片天空占了数百年,现在腾出来了。”这样一棵大杨树的倒下,因为意义重大,刘亮程导演于是请来了村里的狗:狗跑过来嗅嗅树枝上的大鸟巢,空空的,有鸟的味道。又请来了天空的鸟:鸟在天空听见树叫。树的叫声有一百个树那么高,那是一棵声音的大树,刺破天空,穿透大地。这些与人类视角不一样的生灵,用自己的方式和眼光来看待或者祭奠这样一棵大树的死亡,画面剪辑感太强。
  
  三、梦呓式的语言风格
  
  在读完《一个人的村庄之后》,我才开始读《在新疆》,读到《向梦学习》、《农机配件门市部》等作品,这些作品正是对刘亮程散文写作根源和初衷的表达。对于读懂或者研究他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读《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他写的都是真的吗?文学创作会不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在里面。当我读到《向梦学习》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的无边的白日梦,那个无所事事游逛在乡的闲人,是我在梦里找到的一个人物。我很早注意到,在梦里我比梦外悠闲,我背着手,看着一些事情发生,我像个局外人。”(《向梦学习》)由此我们才能看到,刘亮程的写作,是一种梦呓式的写作,他只是在完成一个重构睡梦的过程,当然梦里有虚有实,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没有看见的并不一定虚假。
  
  所以我认为,要读懂刘亮程,先从读他的《向梦学习》和《飞机配件门市部》开始。刘亮程认为,梦是一种学习,而作家是在暗夜里独自成长的一种人,接受夜和梦的教育。梦是一所学校。夜夜必修的功课是做梦。“我早期的诗和散文,一直在努力地写出梦景。作文如做梦,在犹如做梦的写作状态中,文字的意味向虚幻、恍惚和不可捉摸的真实飘移,我时而入梦,时而醒来说梦。梦和黑夜的氛围缠绕不散。我沉迷于这样的幻想。写作亦如暗夜中打捞,沉入遗忘的事物被唤醒。”
  
  相信每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希望将自己的梦写出来,我也曾想将梦写出来,但是因为梦的无根无据和片段性等特点,我发现梦几乎是无法碰触的一个话题,一行字都写不出来。相信很多文友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刘亮程在梦里很享受,并且在梦里汲取到了营养。“我不知道自己一直向梦学习。我很早懂得隐喻、夸张、跳跃、倒叙、插叙、独白这些作文手法。后来,我写作多年,才意识到,这些在文学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在梦中也随处使用。做梦用的手法跟作文一模一样。”
  
  刘亮程认为,最好的文学语言是梦语言。就是一个已经睡着原本不该说话的人,突兀的一两句。没前没后的自言自语。而这种梦呓便被很多作家发展为超现实的语言叙述方式。这也就是刘亮程的小说《虚土》会被很多人看不懂的原因,在小说中,一名5岁的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梦,一直在一个未醒来的梦里,怀疑自己是否出生,或者已经出生却从未长大。他觉得长大的全是别人。这就是一部超现实的梦呓式的小说作品,如果不是在怀着做梦或者解梦的状态去看这本书,就完全是在听痴人说梦了,难免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梦里的劳动不磨损农具。梦里的奔跑不费鞋。梦里的死不被醒来承认。梦里我回去。再大的梦也不占世上的地方。梦里我喊,谁听见。梦里我过着不知道是谁的日子。梦里我想你。我是不是真的醒来过。”
  
  刘亮程进一步提出:写作就是对生活中那些根本没有过的事物的真切回忆。这里牵扯到的就不仅是散文了,还有诗歌、小说等其他体裁。
  
  四、刘亮程的精神村庄和散文欣赏
  
  一个作家,他的精神必须要有一种寄托,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要在这个环境里发生、发展。沈从文在凤凰小城里雕琢自己的文字世界,莫言在高密东北乡展开自己的叙述,路遥在陕北的双水村开始史诗般的纪事。一个作家,也许只有在最熟悉的场景、最熟悉的环境里,才能写出最伟大的作品来。
  
  与其他作家一样,从农村出来的刘亮程也一样,他一辈子在自己的那个名为黄沙梁的小村庄生活、思考,所以这个村庄是他精神上的一个依托和载体,所有的思考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村庄,没有在这个村庄的生活和思考,就没有享誉中国文坛的刘亮程。
  
  下面着重对一下几篇文章做一大体的赏析:
  
  《我改变的事物》:“在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转悠。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的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所事事的人,也在为村里进行着力所能及的改变,尽管有些事刻意而为,有些事无意为之。他扔在路边的一根木头,“每天都会有有一些村民坐在木头上,闲扯一个下午。也有几头牲口拴在木头上,一个晚上去不了别处。因为这根木头,人们坐到了一起,扯着闲话商量着明天、明年 的事。因此,第二天就有人扛着一架农具上南梁坡了,有人骑着一匹快马上胡家海子了……而在这个下午之前,人们都没想好该去干什么。没这根木头生活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情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每个人都在利用自己对这个世界做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的那个多少年后所有的事情已成定局,我们回首才发现,原来最终改变我们的,还是时间,人只是时间的一个帮手,帮助时间改变了某些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者姿势而已。
  
  刘亮程将自己扛着铁锨出去的那些日子,经历过的一些生活片段,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呈现给读者,是带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在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意愿的生活,从一开始的胡乱的生活,到慢慢的尝试着去改变这个社会,再到最后发现被改变的,都是时间所为。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是甘肃金塔县人,父亲也是县中学校长、团委书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举家搬迁到新疆,这个叫做黄沙梁的小村子里生活。一年一年,这个小村庄在发生着变化。“那时村里已没几户人家,到处是空房子,到处是无人耕种的荒地,你趴在院墙外,像个外人,张望着我们生活多年的旧院子,眼泪涔涔。”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成了刘亮程魂牵梦绕的故乡,他在离开多年后,再次回望的时候,发现寄存在这里太多的感情和故事,他们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直到父亲去世,再到去乌市打工,其实是刘亮程非常心酸的一段过往。刘亮程通过唯美而又伤感的语调,逐渐剥离过去生活的阴霾,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为自己的儿女讲述已经荒芜的家园。在这篇文章里,“芥”是一个被叙述的对象,所有的感情和叙事都指向她,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应该是刘亮程的妻子,这个与他一起从农村的艰苦生活中走出来的女人。几十年的生活,刘亮程娓娓道来,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仿若就在眼前:芥,你没看好我的母亲,你让她走了,带着我的两个不知名字的兄弟远远地走了。你指给我路,让我去追。
  
  这更像是一封信,一段向着妻子讲述的对白。
  
  一个人的村庄这部散文集里,只有在这一篇散文单篇里,你能看到刘亮程的伤感和悲伤,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就是虚实结合。对亲人和家园的一种焦虑,害怕失去,害怕有一天物是人非。
  
  其实,《一个人的村庄》就是刘亮程在多少年回忆村庄时做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虚实交错,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出走,看到村里人全都出走,看到自己的妻子也离开这个村庄,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个村庄里消磨着漫长或者短暂的一生。
  
  这时候,他开始了讲述,对着一个叙事意义上的妻子讲述。
  
  《剩下的事情》:“紧张的麦收结束了。同样的劳动,又在其他什么地方重新开始,这我能想得出。”“我在麦茬地走了一圈,发现好多活儿都没有干完,麦子没有割完,麦捆没有拉完。可是麦收结束了,人都回去了。”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文中的“我”开始收拾麦收后的残局,并开始了思考:我想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后,都会有一个收尾的人,他远远跟在人们后头,干着他们自以为干完的事情。许多事情都一样,看是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个人的。
  
  因为一个人,巨大的孤独包围了“我”: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于是“我”开始关注与麦子有关、与村庄有关的一切生灵,他在一个无事的下午,踩坏了兔子的一条小路,继而又想:“野兔要来来回回走多少年,才能把我的一只脚印踩平。或许野兔一生气,不要这条路了。气再生得大点,不要这片草地了,翻过沙梁远远地迁居到另一片草地。你说我这么大的人了,干了件啥事。”
  
  没有任何打扰的生活,是最适合思考的生活。如在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独居生活的梭罗一样,“我”在这样的一个多月的在麦地里独居的生活里,在思考关于人和自然、人与家园、人与孤独等话题。最终“我”得出了结论:“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干完的事情,将是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的事情。”“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用完了,这件事无还在。时间再没有时间。”
  
  《月光里的贼》刘亮程在诗歌和散文之后,也开始尝试写小说,所以后期的一些作品会有一些夹杂着小说叙事味道的散文,2010年改定的《月光里的贼》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篇。这是他写作风格转型的一个尝试,同时兼具了诗歌化的叙事方式和小说的思维建构“艾布年轻时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他走路像飘一样,尤其夜晚,他提着脚在村子里走,别人听不到他的脚步,他自己也听不到,连耳朵背一点的狗都听不到。”刘亮程写的是一个贼,喜欢在夜晚出没于村庄的贼,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牵走村人的羊、牛,并能掌握最好的盗窃时间。这个在暗夜里行动的贼,不但是惯偷,而且还在夜里认识了另外一个村的贼,两人成了黑夜里的朋友。更为让人叫绝的是,这样一个偷东西的贼,居然偷上了木匠家的女儿,并且最后顺利成亲。但,虽然艾布足够机灵、足够灵敏,最后还是差点被公安抓住。
  
  “公安眼睛依旧盯着周围的人。好多人觉得没意思往回走,艾布也跟着别人往回走,他觉得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看他的脊背,看他的脚,这双眼睛盯了他好久了,天没亮时他就感觉到了这双眼睛,他在看自己的脚步和脊背。艾布没有回头,贼最重要的素质是不回头,别人追到脚后跟都不回头。”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贼,最终改掉了偷东西的习惯,但是依旧在夜里转悠,这样一个贼,让人们看到的不是憎恨,而是一种同情。就像她妻子在梦里说的呓语一样:艾布,我们的儿女已经长大,我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经常在夜里听见你的脚步声。我希望我们的女儿在夜里听见他的心上人的脚步,而不是听见他的老父亲在夜里游荡。你的腿都走老了,再不要半夜游荡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掏大粪或许旁边也站着一个爱慕者,刘亮程这篇散文的用意是,即便是作为一个贼,他也有尊严和爱。
  
  其实这篇散文就是像小说一样,最后一句又概括了全文的主旨:艾布,我们的儿女已经长大,我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经常在夜里听见你的脚步声。我希望我们的女儿在夜里听见他的心上人的脚步,而不是听见他的老父亲在夜里游荡。你的腿都走老了,再不要半夜游荡了。
  
  有谁会站在一个贼的立场上去思考,去深度剖析一个贼的作案动机?
  
  他妻子希望他们的女儿能够听到一个年轻的贼的脚步,而不是年老的父亲的脚步,也就是说我和你是这样认识的,我没有嫌弃过你是贼,但是你现在老了,你不能干这行了。
  
  就相当于对一个贼的一生,做了一个盖棺定论式的结尾,就像刘亮程前面的散文写的:我在年轻力胜的时候,那些大活累活都躲得远远地,等我老了,它们才一起来对付我。
  
  不管是一个贼、一头驴、或者是一只狗,当它老去的时候,就要学着去尊重他,理解他。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刘亮程的多面性和创作的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新疆》和《驴车上的龟兹》等,都是刘亮程创作风格多样化的展现。如果喜欢刘亮程,不妨多看看他的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雨山日月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3-12-06
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之余,还玩玩文字,给自己留点精神的东西。
精彩!实在!雨山也有一样的感觉!
离线阿兮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3-12-25
2013年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
核心阅读:2013年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昨日,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对此进行了盘点,这十大语文差错主要来源于热点社会新闻事件,其中包括棱镜门、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高考等。

  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不少媒体报道称:“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

  其实,“伏法”指犯人已被执行死刑,“服法”则指犯人服从判决。

  温岭“杀医案”误为“弑医案”

  2013年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

  “弑”是古语词,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不能用弑字,只能用杀。

  “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

  李某某涉轮奸案在2013年备受关注,媒体大量报道提及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并冠以“文职将军”头衔。

  据悉,在我国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在我军法规条例中,也并无“文职将军”这一名称。2013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军或者文职将军”。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将“鸡土从菌”误为“鸡枞菌”

  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 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土从菌”,“土从”应读“zōng”。

  鸡土从菌是食用菌,味美如鸡。而“枞”有两读,一读“cōng”,是树木名;二读“zōng”,是地名。安徽省有“枞阳县”。

  棱镜门事件“泄密”不是“泄秘”

  二者都有不为人知的意思,但“秘”强调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而“密”则强调主观上不想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等。

  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是

  “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羊蝎子是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但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

  “羯”字有两个意思,一指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与“羊羯子”毫无关系。

  常混淆的词是

  “受权”和“授权”

  2013年经常被混淆的词是“受权”和“授权”。为了解决纠纷,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而“授权”则是把权力授予他人。

  易混淆的字是

  “蜇”与“蛰”

  常写错的字是“冒”

  “冒”被誉为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冒”上部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而许多人错写成“曰”或“日”。
最大的爱好:读书,写字。QQ:5059751 微信:axi0306
离线moseler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3-12-27
。。。。。。
离线rcfxzyp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4-01-08
读了有关刘亮程的文章剖析,才知道自己多少年都没有认真地关注这些了。把一件事、一个人、一条狗、一棵树写活了,串在了一起,便是无穷的意境。
销售中国好肥料,致力土壤改良。任川飞 15034054210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14-01-09
      
离线家有粮田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14-02-01
长知识,这个要收藏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