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用户 招聘
  • 314418阅读
  • 882回复

[问题求解]【黄瓜病害大全】高清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娃哈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7-03
— 本帖被 飞红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2-05-10) —
转载

黄瓜霜霉病









简介

英文名Cucumberdownymildew

异名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

病原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黄瓜、香瓜、南瓜、丝瓜、葫芦等。

危害发病特点是来势猛,病害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在流行年份受害地块黄瓜减产20%~30%,严重流行时损失达50%~60%,甚至绝收。棚室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开始病部呈现水浸状斑点称“小油点”,在湿度大的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棚内一片枯黄。春秋两季是发病高峰期。

病原物

    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无色。孢子囊淡褐色,柠檬形,单胞,顶端有突起。

侵染循环

    病原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将孢子囊吹去。冬春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秋露地瓜秧和保护地病秧,以及来自苗床的带病苗。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从气孔或表皮侵入,病害潜育期为3~7天,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于叶片表面,引起再侵染。病菌孢子囊形成要求有高湿环境,萌发和侵入过程则只有在水膜、水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发生因素

    (1)环境:温、湿度是病害发展流行的主要条件。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叶面没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不能萌发和侵入,病害就不会发生。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病菌的萌发、侵入,易于病害的发生流行。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病菌的萌发和侵入需要有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配合才能完成,病菌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温度在10~20℃范围内即可萌发侵入,并引起植株叶片发病。

(2)栽培: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引起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良种,应选择抗病性强的津杂1号、津春3号等品种。②采用无菌沙土或沙壤土育苗,培育无病壮苗。与南瓜进行嫁接换根栽培,增强抗病性。③采用膜下沟灌,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选用透光率高、无滴效果好的塑料膜。④定植时合理密植,结瓜后及时打去底部老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病源。⑤棚内局部发病重,但瓜秧较健壮,可以在晴天上午浇水后将棚室封严,迅速使黄瓜生长点部位的温度升高到42~45℃,2小时后多点通风。⑥整地时要施足底肥,浇水时随水追施适量速效性肥料,适当增施磷钾肥。

(2)物理防治:用50~55℃水浸种10~15分钟。

(3)药剂防治:①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尽量用烟剂熏蒸和粉尘法防治,用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分别均匀放在垄沟内,然后将棚密闭,分别点燃烟熏。②出现中心病株用60%氟吗啉锰锌6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或50%烯酰吗啉1500倍,或72%的霜脲锰锌600倍进行防治,病害发生严重用50%烯酰吗啉1500倍与甲霜灵锰锌或霜脲锰锌混用防治。
32条评分农币+411
逝去的梦 农币 +10 - 2017-09-22
fleekmay 农币 +3 很实用的技术 2016-08-11
huangchao0513 农币 +1 很好好很好 2016-04-17
TF1507 农币 +5 不错不错 2015-10-10
catree1988 农币 +3 原创文章 2014-07-20
kingenta 农币 +20 好贴 2013-10-02
宇风 农币 +3 - 2013-07-23
植保医生朱明丽 农币 +10 优秀帖子 2013-04-21
lyhnn1 农币 +5 很清楚啊,就是有一点水印 2013-02-26
小张6505 农币 +3 真是好东西,一定得嘉奖再看 2013-02-21
 
分享到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6-27
黄瓜猝倒病 高清详解!!!


 

    简介

英文名Cucumberdampingoff

病原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此外疫霉属(Phytophthoraspp.)的一些种及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也可引起幼苗子叶出现萎蔫型猝倒病。有报道引起春季瓜苗猝倒病的病原还有刺腐霉(PythiumspinosumSawada)。

寄主黄瓜。

危害黄瓜苗期主要病害,该病约占幼苗死亡率的80%左右。

分布棚室育苗期最为常见,特别是在气温低、土壤湿度大时发病重,可造成烂种、烂芽及幼苗猝倒。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种子萌芽后至幼苗未出土前受害,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幼苗受害,茎基部呈现水渍状黄色病斑,后为黄褐色,缢缩呈线状,倒伏,幼苗一拨就断,病害发展很快,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死亡。湿度大时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物。生长后期瓜条受害,瓜面出现水渍状大斑,严重时瓜腐烂,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絮状物,称绵腐病。

病原物

    菌丝体棉絮状,白色,菌丝无隔膜,直径2.3~7.1微米。孢子囊丝状,大小(63~725)微米×(4.9~14.8)微米。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微米。卵孢子球形,平滑,直径14.0~22.0微米。

侵染循环

    病原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病株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萌发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病菌靠灌水或雨水冲溅传播。

发生因素

    (1)环境:低温、高湿利于发病。苗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易诱导猝倒病发生。

(2)栽培:土壤中含有机质多,施用未腐熟的粪肥等有利于发病。在瓜生长成熟期,田间应严格控水,浇水时要绝对避免水淹瓜果,否则瓜果腐烂,易发生绵腐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选用无病的新土、塘土或稻田土,播前1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不宜大水漫灌。②严格选择营养土,不用带菌的旧苗床土、菜园土或庭院土。采用快速育苗,避免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出现。③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2)生物防治:木霉菌剂药效持久稳定,无残留,对人畜和生态环境无害,是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较理想的生物菌剂,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①育苗使用。首先把木霉菌剂用鼓皮或米糠稀释100倍,搅拌均匀。然后按20~30克/平方米的量与黄瓜种子散撒在苗圃床上,再在上面盖上3~4cm的浮土。②秧苗移栽时使用。在秧苗移栽时,每穴坑中放人2~3g木霉菌剂再栽人秧苗,培好土即可。。

(3)药剂防治:①播种前15天翻松床土,喷40%的福尔马林,用原液30毫升/平方米,加水2~4升,喷液后覆盖薄膜4~5天后揭开,耙松放气。②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或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300克加细土100千克制成药土,播种后覆盖1厘米厚。幼苗发病初期喷72.2%霜霉威水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敌克松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
1条评分农币+5
l519965299 农币 +5 好 又学到一个 2012-02-10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7-01
黄瓜靶斑病 详解(图)
英文名  Cucumber Corynespora target leaf spot

  病原  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Curt.)We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寄主范围广,为害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等蔬菜20余种。

  危害  以保护地受害严重。春保护地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发病,4月上中旬后病情迅速扩展,至5月中旬达发病高峰。田间主要危害叶片,以中下部叶片受害严重。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100%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病菌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片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l毫米左右。当病斑直径扩展至1.5至2毫米时,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有时受叶脉所限,为多角形,病斑外围颜色稍深呈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呈淡黄色,患病组织与健康组织界线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至15毫米,圆形或不规则形,对光观察叶脉色深,网状更加明显,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发病严重时,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95%以上,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细长,单生,不分枝,有隔膜17个,黄褐色,大小(90320)微米×(5.7512)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壁厚,基部膨大,顶部钝圆,有1020个隔膜,大小(39.6164.8)微米×(11.817.2)微米。

      (2)特性:生长适温为30℃左右,产孢适温为2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孢子形成和萌发需要高湿。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30℃。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以56,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PDA培养基培养2天后菌落直径0.81.2厘米,菌丝白色,菌落疏松。5天后,菌落直径22.8厘米,中央0.10.2厘米范围内颜色变深,呈浅褐色,菌丝生长紧密,且向上突起,而菌落外围颜色较浅,生长疏松。8天后菌落颜,中央黄褐色至深褐色,次之为浅褐色,外围白。 

 侵染循环 

    病原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各地发病多见于黄瓜生长中后期。 

 发生因素 

    病原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病菌侵入经潜育67天后发病,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病;气温2527℃,湿度饱和的条件下发病重;温差大也有利于发病。

  (1)品种抗性:品种对病情的影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平均病情指数可相差20左右。如津春3号在相同条件下受害明显较轻。

  (2)环境:土壤肥沃,底肥充足,黄瓜植株生长健壮的田块,靶斑病发生较轻;肥力不足,土壤贫瘠,植株长势较弱,叶片色黄,质地较薄,则发病严重。大水漫灌,放风不及时,田间湿度较大的田块,往往发病较重;保护地中缓冲室及过道附近发病明显较轻;灌后遇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轮作 发病田应与非寄主 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彻底清除现残株,减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



  2、种子消毒 该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5,可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分钟后,转入55至60热水中浸种10至15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3至4小时,捞起沥干后置于25至28处催芽,可有效消除种内病菌。用温汤浸种最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



  3、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清除病蔓、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空气湿度,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栽培,于膜下沟里浇暗水,减少水分蒸发,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风排湿,增加光照,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萌发侵入的温湿度条件。



  4、药剂防治 可用os施特灵水剂(0.5%氨基寡糖素)400至600倍,或s-诱抗素喷雾预防。发病后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治2至3次,发病严重的,加喷铜制剂,可喷施64%可杀得叁千1500倍液,或30%硝基腐殖酸铜可湿性粉剂600至800倍液,叶面喷雾,轮换交替用药。在喷药液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喷药重点为中、下部叶片。

保护地栽培,每次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3.75千克/公顷熏烟;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5千克/公顷。 


5条评分农币+92
好老板 农币 +50 为农人服务! 2012-04-14
zxchylove 农币 +4 要是有图片更好了 2012-04-02
l519965299 农币 +5 嗯 很好 2012-02-10
孙凤蒂 农币 +5 图片很清晰,注解也很详细 2011-10-24
雨辰飞翔 农币 +28 乐于助人 2009-07-01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7-01
黄瓜蔓枯病 高清详解





简介

英文名Cucumbergummystemblight

异名黄瓜蔓割病、黄瓜黑腐病。

病原西瓜壳二孢Ascochytacitrullina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时期称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西瓜、苦瓜等。

危害发病常造成20%~30%的减产。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茎蔓,也为害叶片和果实等部位。

(1)茎蔓:茎被害时,靠近节部呈现油渍状病斑,椭圆形或菱形,灰白色,稍凹陷,有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干燥时病部干缩纵裂,表面散生大量小黑点,潮湿时病斑扩散较快,绕茎一圈便使上半部植株萎蔫枯死,病部腐烂。

(2)叶片:叶片被害时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常龟裂,干枯后呈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

(3)果实:果实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症。

病原物

    (1)形态:①菌落。病原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缓慢,菌落近圆形,初为乳白色,后期变为淡黄色,气生菌丝发达。②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为182.8~188.6微米,平均为185.7微米,孔口明显,直径为28.1~29.9微米,平均为29.0微米。③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双细胞,大小(11.2~11.4)微米×(4.1~4.3)微米。④子囊座。半埋生于寄主茎蔓表皮下,子囊座中形成1个子囊腔。⑤子囊腔。球形至扁球形直径为128.4~133.2微米,平均为130.8微米,顶部略外露,壁膜质,黑褐色,孔口周缘壁深黑色,孔口直径为26.6~30.6微米,平均为29.6微米。⑥子囊。多圆筒形,无拟侧丝,无色,稍弯,大小(100.9~108.9)微米×(11.1~11.5)微米。⑦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胞,两细胞大小相等,分隔处缢缩明显,子囊孢子大小(13.7~14.1)微米×(6.8~7.0)微米。

(2)特性: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25℃,低于20℃、高于30℃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30℃左右,低于20℃,高于30℃子萌发率明显下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5℃。病菌分生孢子在pH3~8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为pH5~6,pH值高于6或低于5时,孢子萌发率迅速下降。
5条评分农币+116
悠悠风行者 农币 +5 - 2013-09-26
农兴田下 农币 +1 学习了 2012-04-05
jinxu 农币 +50 乐于助人 2010-08-19
喜龙 农币 +10 表示感谢 2009-07-01
一点灵犀 农币 +50 很典型 2009-07-01
离线佳农农资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01
很好,应该加分
离线小树枝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7-01
前面的图清晰,学习了解!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疫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Phytophthora blight
  病原  甜瓜疫霉菌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冬瓜、葫芦、瓠瓜、菜瓜、甜瓜、西瓜等。
  危害  黄瓜是一种重要病害,来势猛、蔓延快,常造成黄瓜大面积死亡,甚至毁种。发病田损失可达15%~30%,严重地块损失可达50%以上,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此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茎基部。
  (1)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苗期病部变软溢缩,成丝线状,植株倒伏。成株期茎基病部稍溢缩,表皮腐烂,木质部外露,呈丝麻状。其上部叶片逐渐萎蔫,最后全株枯死。剖茎维管束不变色。
  (2)嫁接苗:①砧木南瓜病株上的所有叶片和幼瓜全部萎蔫,萎蔫症状由轻到重逐渐发生,接口以下的南瓜茎明显缢缩、变细、变软,但不腐烂,维管束也不变色;病株根系变成褐色,侧根数量很少,根毛收缩变成褐色。②接穗黄瓜上的症状首先在茎蔓顶端表现出症状,初为暗绿色水浸状萎蔫,最后干枯秃顶;然后是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展很快;最后在茎节部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稀疏霉状物,病部腐烂、折断。
病原物
    (1)形态:菌丝无色。多分枝。幼菌丝无隔,老熟菌丝长出不规则球状体,内部充满原生质。孢囊梗从菌丝或球状体上长出,平滑,个别形成隔膜。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大小(36.4~71.0)微米×(23.1~46.1)微米。游动孢子近球形。藏卵器,球形,淡黄色,雄器球形,无色。卵孢子黄褐色。
      (2)特性: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
侵染循环
    病菌以子囊座、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靠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主要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潜育期1~6天。南方主要在春夏雨季流行,北方主要在夏末秋初的雨季发病。
发生因素
    发病适温23~28℃,低于12℃或高于36℃均不适于发病或发病缓慢。病菌产孢一般要求85%以上湿度,萌发和侵入需有水滴存在。因此,温暖多湿的春夏季发病较重。此外,田园不洁、连茬、土壤过于粘重、长期潮湿、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有利于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选用耐疫病品种。②利用嫁接方法防病,黄瓜的最佳嫁接砧木瓜类是圆瓠瓜和黑籽南瓜。黄瓜嫁接要确定砧木瓜类和接穗品种合适的播种期,要有保温保湿和适宜的光照条件。③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深耕,高畦栽培,避免积水。④覆盖地膜,膜下浇水,降低温度。⑤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扩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⑥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2)物理防治: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
  (3)药剂防治:①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或浸种30分钟,后洗净催芽。②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剂800倍液拌种。③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剂8克/平方米与适量土拌匀撒在苗床上,或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剂750倍液喷淋地面。④发病前喷药,尤其雨季到来之前先喷1次预防。⑤雨后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或60%甲霜·锰锌500~15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等500~1500倍灌根。每隔7~10天防治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天,连续3~4次。
2条评分农币+4
农业萤火虫 农币 +2 学习了,谢谢 2014-12-25
农兴田下 农币 +2 学习了 2012-04-05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黑星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csab
  异名  黄瓜疮痂病。
  病原  瓜疮痂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et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冬瓜等。
  危害  黄瓜毁灭性病害,危害广泛,难以铲除,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减产可达50%以上,直至绝产。目前黑星病已成为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幼苗。发病时子叶上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后叶片干枯。②成株。①叶片。发病初期为出现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扩大霰成圆形黄白色的大斑,易穿孔边缘略皱不整齐,有黄色晕圈。叶脉发病变黑褐色,叶片皱缩畸形,潮湿时病部有霉层。②嫩茎。嫩茎发病,整个生长点萎蔫,变褐腐烂,几天内龙头烂掉呈秃桩,有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③卷须。发病时变褐腐烂。生长点发病时2~3天后烂掉形成秃桩。④叶柄、瓜蔓及瓜柄受害,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瓜条被害,起初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俗称冒油。⑤瓜条发病时,幼瓜最易发病。幼瓜受害常生长不均衡,瓜条弯曲、畸形。
病原物
    (1)形态:菌丝有分隔,白色。分生孢子梗淡褐色,丛生,细长,大小(160~520)微米×(4~5.5)微米。分生孢子淡褐色,串生。
      (2)特性:病菌的生长发育温限为2~35℃,适温为20~22℃。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者附着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皮内越冬。越冬后土壤中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出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主要从植物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棚室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加强检疫,严防该病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①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绿3号、津春1号、中农201号等。用无病种子。用新土育苗。地膜覆盖栽培。②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十分重要。③棚室栽培尽可能采用生态防治,尤其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白天控温28~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90%。④利用嫁接育苗也可防病。⑤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深埋或烧毁。
  (3)物理防治: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在发病初期喷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4)药剂防治:①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②苗床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克/公顷处理土壤后播种。③棚室栽培在定植前10天,用硫磺粉2.3克/立方平,加锯末混合后分放数处,点燃后密闭棚室熏1夜。发病初期喷撒10%多百粉剂15千克/公顷,或5%防黑星粉剂15千克/公顷,点燃45%百菌清烟剂3千克/公顷。④发病初期喷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5%凯克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0%腈菌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1.95千克/公顷,或12.5%腈菌唑乳油360毫升/公顷,或40%氟硅唑乳油70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混合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混合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4条评分农币+16
54wangyu 农币 +5 嗯  小心 2012-02-27
l519965299 农币 +5 很好 2012-02-11
孙凤蒂 农币 +5 - 2011-10-24
zzz2735742@163 农币 +1 相当不错 2011-09-22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白粉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异名  黄瓜白霉病、白毛。
  病原  单丝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悬浮剂hl乳油ht)Poll.,异名瓜类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黄瓜上有时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也可引起白粉病,其无性孢子串生,短圆柱形,看不到线粒体。
  寄主  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甜瓜,以及西瓜、苦瓜、瓠瓜。
  危害  黄瓜的重要病害。通常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病重,造成黄瓜的产量损失,甚至提前拉秧。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病害先出现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表现为白色小粉点,后扩大为粉状圆形斑。在条件适宜时,白色粉状斑点继续扩展,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直至布满整个叶片,看上去又象长了一层白毛,所以俗称、白毛病。其后叶片逐渐变黄、发脆,白毛由白色转变为灰白色,最后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受害的叶柄和茎,症状与叶片基本相似。
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2~39.5)微米×(7.38~22.12)微米。闭囊壳褐色,球形,直径67.5~122.4微米,无孔口,表面有附属丝。
      特性: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在活体寄主上存活。
侵染循环
    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棚室保护栽培的作物上越冬。越冬的闭囊壳在气温达到20~25℃时散发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生因素
    (1)环境:该病喜温湿、耐干燥。温度10~30℃,相对湿度25%~85%,其孢子均可萌发。发病最适温度16~24℃,最适相对湿度为75%。温度高于30℃,湿度超过95%,则病情受到抑制。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
  (2)栽培:棚室栽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耐病品种。及时清除棚室中的杂草、残株。②棚室内要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遇有少量病株或病叶时,要及时摘除。③切忌大水漫灌,可以采用膜下软管滴灌、管道暗浇、渗灌等灌溉技术。定植后要尽量少浇水,以防止幼苗徒长。④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追肥,防止缺肥早衰。不要偏施氮肥,要注意增施磷、钾肥。结瓜期,可加大肥水的用量,适时喷叶面微肥,以防植株早衰。
  (2)生物防治:采用27%高脂膜EW80~100倍液,或于发病初期喷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每隔5~6天喷1次,连续3~4次。
  (3)药剂防治:①在播种前,用1%抗枯宁悬浊液20毫升,加水10千克,浸种1小时。②育苗时,床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消毒,控制湿度在60%以下,并保证有足够的光照和温差。挑选健壮的幼苗定植。③定植前,棚室内用硫磺粉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将硫磺粉和锯末混合均匀,分放几处,晚上密闭温室,点燃熏蒸1夜。发病初期喷50%醚菌酯干悬浮剂150~225克/公顷,或5%烯肟菌胺乳油750~1200毫升/公顷,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500~5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腈菌唑乳油1000倍,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第2次药。白粉病菌易产生抗性,最好在1个生长季节内用2~3品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黑斑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Alternaria blight
  异名  黄瓜疮痂病
  病原  瓜链格孢菌Altern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甜瓜、角瓜、南瓜、西瓜等。
  危害  黄瓜的重要病害。因病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80%~100%,而且对黄瓜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分布  世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高,主要发生夏、秋季节露地栽培的植株上。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多从下而上发病,最后仅剩下顶端几片绿叶,病株似火烤状。初为褐绿色近圆形斑点,后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淡黄色。叶面病斑稍突起,表面粗糙叶背病斑常呈水渍状,周围常有褪绿晕圈病斑多在叶脉之间,湿度大时表面生有黑色的霉层,有时病斑扩展连结成大病斑,严重时叶肉组织枯死,叶缘向上卷起,叶子焦枯,但不脱落。
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褐色,不分枝,有1~7个隔膜,大小(20~67.5)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褐色,棒状,单生,有2~9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57~87)微米×(18~21)微米。
侵染循环
    病原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瓜留种。轮作倒茬。施足有机肥作基肥,严防大小漫灌。棚室栽培要通风透气,排湿降温。
  (2)物理防治: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播种。
  (3)药剂防治:①用40%多菌灵浸种30分钟。②用种子重量0.3%的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③喷药最好在发病前进行,病情严重时,雨后喷药可减轻为害。药剂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④棚室栽培喷5%百菌清粉剂15千克/公顷,或于傍晚每次点燃45%百菌清烟剂3~3.75千克/公顷
7条评分农币+85
天涯游子心思归 农币 +5 不错 2015-01-30
都是乡村人 农币 +7 - 2012-08-31
好老板 农币 +50 非常好 2012-06-03
lofeiqijie 农币 +5 - 2012-04-07
山东聊城 农币 +3 - 2012-03-24
l519965299 农币 +5 嗯 是这么回事 2012-02-11
楚留香 农币 +10 - 2011-05-19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灰色疫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Phytophthora rot
  病原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  瓜类、辣椒、番茄、茄子、木瓜等。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黄瓜叶片、茎蔓和瓜条。
  (1)叶片: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腐烂下垂。
  (2)茎蔓:茎部染病,软腐变暗绿色,后期稍干,开裂或生灰白色粉状霉。
  (3)瓜条:瓜条发病生圆形暗绿色水渍状凹陷斑,后生出白色霉状物。
病原物
    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7.6~55.8)微米×(15.5~31.6)微米。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不能越冬。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病菌,借雨水传播为害。
发生因素
    田间温度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病重。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病害易流行。积水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抗病的品种。配方施肥,提高抗病力。高温雨季要做好清沟沥水,当气温高于32℃的季节在暴雨后要特别注意排除积水。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
  (2)药剂防治:①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喷和浇灌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甲霜·锰锌500~1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1500倍液。②在夏季高温雨季浇水前撒96%以上的硫酸铜45千克/公顷,然后浇水。
2条评分农币+6
l519965299 农币 +5 非常好 2012-02-11
昆明 农币 +1 相当不错 2009-07-03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7-03
好~~真的是高清~收藏了!
离线andyhjq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7-03
非常好谢谢他享
离线昆明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7-03
回 5楼(娃哈哈) 的帖子
论坛里好人多多,向知识的传播者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枯萎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Fusarium wilt
  异名  黄瓜萎蔫病、黄瓜死秧病。
  病原  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 Owen.称,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据报道,此菌有生理分化,但国内各地多为同一菌系。
  寄主  黄瓜、西瓜、西葫芦、南瓜等。
  危害  瓜类蔬菜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发病率高,毁灭性强。减产30%~50%,重者绝收。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黄瓜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以结瓜期为发病盛期。初期基部叶片褪绿,成黄色斑块,逐渐全叶发黄,随之叶片由下向上凋萎,似缺水症状,中午凋萎,早晚恢复正常,3~5天后,全株凋萎。病株的主根或侧根呈褐色腐烂,极易拔断,或瓜蔓基部近地面3~4节处开裂流胶,开始出现黄褐色条斑,在高湿环境下,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在已枯死病株茎上则更为明显,且不限于基部,可达中部,有时病部可溢出少许琥珀色胶质物。纵剖茎基部,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
病原物
    分生孢子有大型和小型之分。①小型分生孢子生于气生菌丝中,产生快,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5~20.0)微米×(2.5~5.0)微米。②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两端渐尖,有1~5个分隔,多为3个分隔,大小(27.5~45.0)微米×(5.5~10.0)微米。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种子中和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播种带菌的种子,苗期即发病。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发育繁殖堵塞导管。病菌产生毒素,引起植株中毒,失去输导作用,引起萎蔫。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通过整枝或绑蔓引起的伤口侵入。
发生因素
    (1)环境:土温在8~34℃时病菌均可生长。当土温在24~28℃、土壤含水量大、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最快。土温低,潜育期长。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病菌发育和侵染适温24~25℃,最高34℃;最低4℃;土温15℃潜育期15天,20℃9~10天,25~30℃4~6天,适宜pH4.5~6。
  (2)栽培:秧苗老化,连作地,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排水不良,土壤偏酸,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
    应以抗病品种为主,合理轮作倒茬,清除病株残体,培育无病壮苗,并辅之以药物防治。  
      (1)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田间含菌量。选用抗病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长春密刺、津研7号、早丰等。育苗时,对苗床土进行硝化处理,或换上无菌新土,培育无病壮苗。施入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在结瓜后,要适当增加浇水的次数和浇水量,但切忌大水漫灌。在夏季的中午前后不要浇水。多中耕,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植株根系茁壮,以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减少伤口。
  (2)物理防治:用55℃的温水浸种10分钟。
  (3)药剂防治:①在70℃的恒温条件下,将种子处理72小时。用有效成分0.1%的60%防霉宝超微粉加0.1%平平加浸种60分钟,捞出后冲净催芽。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分钟。②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平方米处理畦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千克/公顷,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于定植穴内。③用30%恶霉灵水剂600~800倍液,或在播种时喷淋1次,播种后10~15天再喷淋1次,本田灌根2次,在移栽时灌根1次,15天后再灌根1次。④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2%恶甲水剂3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20%增效多菌灵悬浮剂200~300倍液,或50%甲福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霉灵800倍液,或40%瓜枯宁600倍液,或3%广枯灵水剂500~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立枯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Rhizoctonia rot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丝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Pat.)Rogers,不多见。
  寄主  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等。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为害幼苗、大苗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带有轮纹,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凹陷。湿度大时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但不明显,病部没有白色棉絮状霉,这一点与猝倒病不同。病斑逐渐扩大后绕茎一周,木质外露,最后病部收缩干枯,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幼苗不倒状,逐渐干枯死亡。
病原物
    (1)形态: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微米,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毫米,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微米×(5~7)微米。
      (2)特性:菌适温17~28℃,在12℃以下或30℃以上时受抑制。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组织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病菌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茎,根部引起发病。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
发生因素
    栽培因素: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床苗排湿降温,加强通风,增加光照。
  (2)物理防治:用55℃温水浸种子15分钟。
  (3)药剂防治:①苗床土壤用土壤消毒散6克/平方米加细土地5千克,拌匀后下垫上盖。②喷洒铜铵合剂(用硫酸铜和碳酸氢铵1∶5.5的比例,研成细末混匀密闭24小时)4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用25%瑞毒霉10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0%敌克松1000倍液喷淋。湿度过大可用干土或撒草木灰吸湿。
1条评分农币+1
zh410305276 农币 +1 - 2014-03-05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炭疽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anthracnose
  病原  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Mont.)Arx,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冬瓜、南瓜、西瓜、甜瓜、苦瓜等。
  危害  瓜类蔬菜的重要病害。棚室栽培的黄瓜发病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
  (1)幼苗:幼苗期发病在子叶边缘处生半圆形病斑,呈褐色至红褐色,稍凹陷。茎蔓基部黑褐色缢缩,幼苗倒折。
  (2)成株:成株病叶上出现黄褐色、圆形、背面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红褐色病斑,中央颜色淡,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有小黑点和橙红色胶状物,高湿时叶背呈水浸状,干枯后呈条状开裂穿孔。
  (3)瓜条:瓜条发病出现暗褐色凹陷病斑,长圆形,稍凹陷,并溢出粉红色胶状物,后期开裂。
  (4)茎叶:茎和叶柄上病斑长圆形,稍凹陷,初水浸状,淡黄色逐渐变成灰白色至深褐色,病斑扩展至茎或叶柄一周,可引起整个叶片和全株死亡。
病原物
    分生孢子盘埋生,红褐色,后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单胞,大小(20~25)微米×(2.5~3.0)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4~20)微米×(5.0~6.0)微米。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病株残体上、种子上或田间越冬,或在温室大棚中的棚架上越冬。越冬病菌是初侵染源,带病种子可以直接引起种子发生,病斑上的红色粘稠物是分生孢子,是重复侵染菌源。病菌主要靠气流、水流传播。大棚栽培重发期在初瓜期至盛瓜期。
发生因素
    (1)环境:高温高湿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条件。相对湿度80%~90%,温度在10~30℃,均可发病,但湿度在95%以上,温度在24℃左右时为害最重。
  (2)栽培:管理粗放,连茬、偏施氮肥,排水及通风不良,瓜秧衰弱,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无病种子。用无病土育苗。地膜覆盖,可减少病菌传播机会。增施磷钾肥。棚室要进行通风排湿,使棚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减少叶面结露和吐水。采收在露水落干后进行,减少人为传播蔓延。
  (2)物理防治: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
  (3)药剂防治:①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②发病初期喷40%多·福·溴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喷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③棚室栽培用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烟熏,每隔9~11天熏1次。或在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剂,或6.5%甲霉灵粉剂,或8%克炭疽粉剂15千克/公顷。
1条评分
李波涛 农币 +5 好资料 感谢 2010-05-14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灰霉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gray mold
  病原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e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番茄、茄子、菜豆、莴笋、辣椒等多种蔬菜。
  危害  目前70%~80%的棚室中均有发生,发病轻时减产10%,减产20%~30%。严重时植株下部腐烂,茎蔓折断,整株死亡。近年来随着棚室发展为害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病菌先从花器侵入,引起花器腐烂、萎蔫或脱落,然后靠近花器的瓜条尖端腐烂、干枯,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灰白色霉状物。发病的花器脱落时掉在植株上会引起再次侵染。叶面上的病斑为圆形,浅褐色或黄白色,病斑直径1.5~3.5厘米,边缘明显,枯干后易破裂,边缘近健部生有灰色霉层。如果发病花器粘引茎部,则引起不规则形枯斑,严重的导致茎节腐烂、折断,造成全株死亡。
病原物
    孢子梗丛生,褐色,顶端有分枝1~2轮,分枝顶端的小柄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细胞,近无色,椭圆形,大小(5.5~16)微米×(5.0~9.25)微米。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苗期和花期较易发病,病菌分生孢子在适温和有水滴的条件下,萌发出芽管,从寄主伤口、衰弱和枯死的组织侵入,萎蔫花瓣和较老的叶片尖端坏死部分最容易被侵染,引起发病。开花至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
发生因素
    温度18~23℃,相对湿度90%以上,连阴天多,光照不足,易发病。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33℃则不产孢,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②加强棚室管理。出现病花病瓜时及时摘除,带出田外深埋。棚室要通风透光,降低温度,注意保温增温,防止冷空气侵袭。
  (2)药剂防治:①始花末期、发病初期喷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2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得益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菌核净水乳剂5000倍液,或50%灰霉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②棚室中用10%腐霉利烟剂3~3.75千克/公顷,或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熏3~4小时。或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剂,或5%灭霉灵粉剂,或6.5%甲霉灵粉剂15千克/公顷,每隔9~11天左右喷1次。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Sclerotinia rot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番茄、辣椒、莴苣、芹菜、菜豆、甘蓝、白菜等多种蔬菜。
  危害  全生育期圴能发生,棚室中为害重。引起黄瓜烂瓜、烂蔓,产量损失很大。
  分布  西北、华北、东北。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感染,主要为害幼瓜和茎蔓。瓜发病,从瓜蒂部的残花或柱头上开始向上发病,先呈水浸状湿腐,高湿时密生棉絮状霉(菌丝),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粘附在病瓜部,瓜腐烂后或干燥后脱落土中;茎蔓染病,初在近地面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出现湿腐状病斑,高湿条件下,病部软腐,生棉絮状菌丝,病茎髓部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菌核粘附在病蔓上。此病的菌核一般附着在烂瓜、病蔓或烂叶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因而不表现萎蔫,病部以上叶、蔓凋萎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鼠粪状,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②子囊盘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柄的长度3~15毫米,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渐展开呈杯状。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③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④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微米×(5~10)微米。
      (2)特性: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
侵染循环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南方2~4月份及11~12月份适其发病,北方3~5月份发生多。
发生因素
    (1)环境:在各种影响黄瓜菌核病发生的因素中,湿度和保湿时间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相对湿度在80%以上才能发病,而且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保湿时间在40h以上开始发病,保湿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保湿时间与发病程度成正相关。连续黑暗条件下发病重。病害的发生对温度条件要求不很严格,9~35℃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病,以20~25℃条件下发病最重。在保护地黄瓜生产中,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栽培:连作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田块,以及通风透光不良、地温低、湿度大时,发病重、传播快。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彻底清园,深翻土壤收获后及时认真清除所有病残体,深耕畦土,将菌核埋入30厘米以下深处,抑制子囊孢子释放,控制初侵染源。②夏季高温闷棚,杀死病菌清园后,施生石灰50千克/公顷,再翻耕畦土,灌水淹畦浸泡土壤,同时将棚膜盖严、四周压实密封,使棚内土温上升至60℃以上,闷棚10天左右,将病菌杀死。③高畦地膜覆盖可提高土温,降低棚内湿度,抑制子囊孢子释放,减少菌源。④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防止浇水过量。
  (2)物理防治: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
  (3)药剂防治:①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每次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熏1夜。每隔8~10天1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5千克/公顷;或在黄瓜盛花期和满架期用6.5%万霉灵粉尘剂各施1次药,共施2次,用量15千克/公顷。②盛花期喷雾防治,常用农药有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8~9天喷1次,连续3~4次。
离线娃哈哈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7-0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angular leaf spot
  病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Dye & Wilkie,属细菌。
  寄主  黄瓜、葫芦、西葫芦、丝瓜、甜瓜、西瓜等。
  危害  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随着近年来塑料大棚栽培的普及,该病的为害日趋严重。一些老菜区减产10%~30%,严重的减50%以上,甚至绝收。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东北、华北发生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叶柄、卷须、果实等。叶片受害,先是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带油光,叶背面无黑霉层,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果实和茎上病斑初期呈水浸状,湿度大时可见乳白色菌脓。果实上病斑可向内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逐渐变色,果实软腐有异味。卷须受害,病部严重时腐烂折断。而霜霉病为害,受害叶片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到黑色霉层,病斑不穿孔,无菌脓,发病后期变成黄褐色,空气干燥时迅速干枯,并向上卷。
  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区别有:①病斑形状、大小。细菌性角斑病的叶部症状是病斑较小而且棱角不像霜霉病明显,有时还呈不规则形。霜霉病的叶部症状是形成较大的棱角明显的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②叶背面病斑特征,将病叶采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24小时后观察。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细菌病征)者,为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长出紫灰色或黑色霉层者为霜霉病。湿度大的棚室,清晨观察叶片,就能区分。③病斑颜色,细菌性角斑病变白、干枯、脱落为止。霜霉病病斑末期变深褐干枯为止。④病叶对光的透视度,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无透光感觉的是霜霉病。⑤穿孔,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不穿孔。
病原物
    (1)形态:菌体短杆状,端生1~5根鞭毛,链状连接,大小(0.7~0.9)微米×(1.4~2)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污白色,有同心环纹,菌落直径5~7毫米,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
      (2)特性:该菌属于好气性菌,但不耐酸性环境,在pH 6.8~7.0的环境中发育良好。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48~50℃经10分钟 致死。
侵染循环
    病原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存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菌侵染黄瓜后,在适宜条件下发病并产生菌脓。菌脓随雨水、灌溉水及大棚膜水珠下落、结露和叶缘吐水滴落,飞溅蔓延,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水孔及自然伤口侵入。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发生因素
    (1)环境:角斑病在10~30℃均可发生,适宜温度为24~28℃,大棚高湿有利于发病。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2)栽培:低洼地、重茬地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用耐病品种。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13号,新泰密刺等抗病品种。②从无病瓜上选留种,无病土育苗。施足基肥,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③大棚内覆盖地膜,有条件的使用滴灌,深沟高畦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及时调节棚内温湿度。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不浇水。当外界夜温不低于15℃时,昼夜放风。大棚撤膜前,一定要炼苗1周左右,让黄瓜逐渐适应外部环境。
  (2)物理防治: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药剂防治:①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②棚室栽培喷撒10%乙滴粉剂,或5%百菌清粉剂15千克/公顷。③发病初期喷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或23%快杀尽可湿性粉剂500~900倍液,或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续4~6次。
3条评分农币+30
kakanuo 农币 +5 - 2016-08-11
心斋 农币 +5 - 2015-06-15
励志 农币 +20 优秀帖子 2010-05-26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发帖请遵守“191农资人”电子公告服务规则:https://www.191.cn/read.php?tid=72784
 
上一个 下一个